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创伤 >

第7部分

帝国创伤-第7部分

小说: 帝国创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永乐皇帝要求爪哇西王以六百两黄金作为对170名无辜死难者的赔偿,不仅避免了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而且捍卫了王朝的尊严,使朝贡制度得以赓续。
  黄仁宇先生把明朝称为“一个内向和非竞争性的国家”。“俾斯麦曾认为德国经他经营,至19世纪末年已达到饱和点,因之此后不再拓土。而五百年前朱元璋也有类似的看法。他决心固守中国‘内地’,不再向外发展以避免额外之枝节。他以朝代创业人的地位,传示于他的子孙,声称明军‘永不征伐’的国家凡15个,这15个以朝鲜与日本及安南(越南)领先,及至南海各小国。当倭寇侵扰海岸的时候,朱元璋为着息事宁人,将沿岸一带之中国居民后撤,明令明朝臣民一律不许泛海。”①朱棣虽然解除了海禁,但与父亲一样,他并无开疆拓土的企图,而只是以派遣使节的方式换取和平。他制定的“不可欺寡,不可凌弱”的原则,是朱元璋“永不征伐”的政策的赓续,这使郑和船队的命运几乎已经注定。他们的坚船利炮,最多只能成为王朝威严的饰物。
  在掩埋了170具尸体之后,郑和船队继续他们的航程。他们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广阔的孟加拉湾,绕过印度半岛最南端后,最终抵达古里,并在古里建立碑庭。马欢的《瀛涯胜览》披露了碑文的内容:“……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白皋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春天,季风的风向转向西南,郑和船队开始返航。然而,回家的路,并不平静,海盗的袭击,终于使大明船队船舱里那些累赘的弹药不再沉默。
  三
  旧港是一座位于印尼苏门达腊岛北岸的巨型港口,古人称这里为“三佛齐”。从地图上我们不难发现,这里扼守着马六甲海峡最关键的位置。明朝洪武年间一个名叫陈祖义的杀人犯,在潜逃南洋以后,选择这里,成为自己的发迹之地,不过,他的途径不是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进行贸易,而是杀人越货,抢夺财物,在很短的时间内,已经发展成一支不容忽视的海盗集团。陈祖义的存在改变了海峡的性质,使它由一条沟通东西方的捷径,变成布满阴谋的陷阱。
  从古里满载而归的郑和船队为陈祖义提供了最大的一宗买卖。巨大的利益显然令陈祖义低估了抢夺大明船队的风险,他没有想到,灭亡正潜伏在自己的贪欲里,并因贪婪的加剧而为时不远。他采取了诈降的策略,表示接受郑和招降的手谕,归顺大明天子,显然,这是一个圈套,当两只船队接近的时候,陈祖义企图利用郑和的麻痹发动突然袭击。它们彼此进入对方的射程,此时,一场海上大战,已经不可避免。
  从南京静海寺残碑上,可以得知这场大战的结局:“永乐四年,大宗船驻于旧港,即古之三佛齐。……(擒匪)首陈祖义、金志名等,于永乐五年七月内回京。”《明实录》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和出兵与战,祖义大败,杀贼党五千余人,烧贼舡十艘,获其七艘,及铜伪印二颗,生擒祖义等三人。”①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章 麒麟(3)
战斗的细节,已无从查考。可以设想的是,这是两支船队之间进行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海战,即使不可一世的大海,在震耳欲聋的火炮声中,也不停地颤抖。只有在呛人的硝烟散尽之后,飞鸟才能自由跨越海峡的天空。
  与来时不同,此时船队上的角色变得复杂起来——既有像陈祖义这样的囚犯,也有许多高贵的使节,他们来自古里、小葛兰、满剌加等国。郑和第二次远航归来,甚至带回了渤泥国和满剌加国的国王。即使那位逃亡的皇帝还杳无音讯,但这些已经令永乐皇帝大喜过望。这使他有理由再度遣船出海,使郑和与他的船队,进入一种循环往复、永无休止的预定程序中。
  四
  在第四次航行开始之前,郑和专程抵达西安,邀请一位穆斯林教掌随船同往。这位教掌的名字叫哈三,他在穆斯林世界中拥有广泛的影响。西安市西大街大学习巷内北侧的“西大寺”至今收藏着明嘉靖二年所立《重修清净寺记》。从碑文中,我找到了有关郑和聘请该寺教掌哈三的记载。
  郑和船队奉行的“不可欺寡,不可凌弱”的方针,为大明王朝赢得了更多的朋友,从而使明朝通往西方海上走廊畅通无阻。这一次,郑和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计划,他的船队要抵达印度洋西岸的*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对于此次航行格外慎重,他聘请了各方面的专家。更耐人寻味的是,各种宗教的学者——比如*教、印度教、道教和佛教学者——居然出现在同一条船上,堪称宗教界罕见的奇观。
  哈三没有辜负郑和的期望。从《西安东大寺双语石碑》记载来看,船队在满剌加港入口小山(三保山)建排栅城恒和仓库,作为远航的中转站,这一重要建议,正是由哈三提出的。
  郑和在第三次下西洋时,曾经帮助满剌加获得独立,建碑封城,这一独立地位此后延续了117年之久。满剌加国王拜里迷苏剌率领妻子及陪臣540余人,携带珍珠、玛瑙、珊瑚、鹤顶、西洋布、黑猿等贡品访问中国,朱棣亲自在奉天门设宴为拜里迷苏剌一行接风洗尘。郑和船队在满剌加同样受到很好的接待。在拜里迷苏剌国王的恩准下,一个仓廒式的小城建成了,四周围上栅栏,四角还建有更鼓楼。英国统治马六甲时代,城楼还完好地存在着。
  在满剌加建立的基地,为郑和船队的远行储备了足够的能量。在那支庞大的船队销声匿迹之后,基地也渐渐消失。我们与历史现场的距离越来越远,只有马六甲的那座三保山,坚守着最后的记忆。这里曾是郑和船队的驻地,据说郑和经常在这里散步。公元1460年,明汉丽宝公主带领五百侍女嫁给当地苏丹王,苏丹王于是将这座山赐予这些侍女。当地的华人认为郑和曾经在山的南麓掘过一口井,便在井边建立了一座三保庙。这口井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水井之一,它像血脉一样永不干涸。他们认为只要喝了井里的水,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会想起自己的祖先。
  五
  除海盗之外,疾病开始向船队发动袭击。尽管船队配备了医师,但面对疟疾,他们束手无策,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将病者的尸体抛向大海。从陆采的《冶城客论》一书中,我读到了关于这位幸运的水手的记载。这名水手已患疟疾多日,恐怕已经不治了。仿佛天边漂来的一片树叶,一座绿色的小岛正向船队靠近。郑和命人用一条舢板将他送到那座岛上。在无人所知的荒岛上,他开始了鲁滨孙式的生活。他的故事因为真实而显得愈发离奇。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四章 麒麟(4)
这一故事发生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郑和奉命第四次率船下西洋的途中。或许,与这次伟大的航行相比,一名水手的生死显得无足轻重。由于前三次航行打开了通往西亚、非洲的海上通道,第四次航行,郑和设定了更远的目标,那就是前三次航行中未能抵达的忽鲁谟斯。
  向晚的斜阳洒向亚丁湾,大海早已抹去历史的痕迹,惟有古老的城堡,保持着与已逝岁月的联系——我们从马欢和费信的著作里,目睹了它们六百年前的样子。这里是郑和第四次航行时到达的阿丹国,从古里国开船,向正西方横越印度洋,需要大约一个月的时间,才能抵达这里。这次横越大洋之旅,是郑和船队跨度最大的一次航行。这漫长的航行过程,给各种瘟疫提供了可乘之机。
  与那名水手的命运相比,船队显然经历了一场更大的传奇。他们穿越了大洋中无以数计的危险陷阱,才抵达*的海岸——那里,正是辛巴达驶向东方的船队启航的地方。然而,当我向亚丁人询问有关那支大明船队的消息时,所有人都一脸茫然,甚至连亚丁博物馆馆长阿巴杜尔(Abdulle)先生都确信,他没有见过有关郑和的文献。但还是我得到一条线索,即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的东方写本部(La Section Orientale du Dpartement de  Manuscrits),可能有也门拉士鲁王朝(1229-1454)苏丹与郑和的交谈记录。
  我并非一无所获,一件有趣的事物使我发现了这座*古城与遥远的中国之间隐约的联系,在也门传统诊所里,我看到当地人在用“拔罐”治病。他们并不知道拔罐技术起源于中国,最晚在汉代就已经成熟,只知道这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而且十分保密。
  马欢和费信不仅在各自的著作中证实了船队曾经到达这里,他们甚至出现在非洲的丛林中。那么,这些遥远的使者,是否会遭遇食人部落,或者残酷的部落战争呢?神秘莫测的热带丛林,会给他们带来哪些意外呢?
  六
  从那幅《大明混一疆理图》上看到,东部非洲,在中国人当时的地理观念里,已经是“际天极地”了。
  索马里古称“麻林国”。濒临印度洋的基斯麦犹,有一处靠海的村庄,村庄的名字令我们惊奇——郑和村。这个名字唤起我关于那只横渡大洋的中国船队的全部想象。我拿出《郑和航海图》对照,发现这里正是航海图中勾勒出的“木骨都束”与“竹步国”所在地。显然,郑和船队曾经到达这里。但在村中调查的结果却使我再度陷入失望,尽管这些索马里人仍旧保持着汉姓,但他们对于郑和,却一无所知。
  在非洲,探寻郑和的足迹变得更加艰难。在哥伦布船队的身后,西方人用枪弹书写了他们的新历史,整个世界的进程被彻底改写了;而郑和所率领的这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为什么水过无痕,踪影全无?或许,郑和将自己的足迹隐匿在时间深处,刚好凸显了他所代表的王朝不“以强凌弱”的决心?
  史料中记载着大明王朝与麻林国的联系。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事件,是麻林国使者出现在郑和归航的船上,他为永乐皇帝带来一只“麒麟”。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十一月庚子(初七),礼部尚书吕震在奏折中写道:“麻林国进麒麟将至,请于至日率群臣上表加封。”
  麒麟是神话中的动物,中国人把它与龙、凤、龟并称为四神兽。据说,它身如麋鹿,额如狼,蹄如马,尾如牛,并且如同独角兽一般,头顶长有一只角。传说中的麒麟从不食肉,走起路来也避免踩到任何有生命的东西,甚至连草叶也不例外,因此,它在中国成为仁德的象征,只有在清明之地或者圣人出现的时候,它才显露它的真身。
  明翰林学士沈度的《麒麟图》,现藏北京国家博物馆。这幅画让我们看清了麒麟的真实影象。实际上是来自非洲的长颈鹿,这只中国人从未见过的动物,不仅在形象上几乎完全与中国人对于麒麟的想象相呼应,甚至索马里人对长颈鹿的称呼“Girin”,也与麒麟的发音相同。如此祥瑞之物的出现,几乎可以使朱棣忽略那位逃亡皇帝可能的威胁,而沉醉于自己一手营造的盛世图景中。
  此时的北方边疆局势已基本缓和,郭骥被杀之后,永乐皇帝御驾亲征,*阿鲁台,将瓦剌驱逐到边境千里之外,而帖木儿在征讨大明王朝的途中患热病而死,永乐皇帝派遣一位名叫阿儿忻台的使者前往帖木儿的陵墓献祭,并与帖木儿的继任者沙哈鲁修好。与此同时,大运河的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