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

第22部分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第22部分

小说: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永远是被梁山好汉搭救的对象),因此,《水浒传》中对文士才会有对立与蔑视的双重态度。
 游民的朴素的平等关系在游民从事一般非法活动和武装斗争的初期(如行窃集团,少数人的打家劫舍),基本上可以做到。当买卖做大了,或斗争发展了,就需要制度来维护集团的“工作”效率,以及集团的存在与发展。这时候所谓“兄弟关系”就要突出“长幼有序”的一面,不能胡乱来。“兄弟关系”逐渐变成只存在于口头的口号,其实质已经是“上下关系”了。梁山的一百零八将中不是也有“天罡”、“地煞”之别吗?而且“天尊地卑”又是合乎自然实际的。梁山泊每一次增加新的血液的时候,都排一次“座次”。第七十一回天门大开,“石碣”从天而降,揭示出“天罡”、“地煞”的名位之后,宋江以代天宣旨的口气对众头领说:
 
 上天显应,合当聚义。今已数足,上苍分定位数,为大小二等。天罡地煞星辰,都已分定次序,众头领各守其位,各休争执,不可逆了天言。
 这位郓城小吏也学着皇权专制统治者的样子,神道设教,要兄弟们服从上天这种“上下有等”的安排。当然,如果斗争再发展,根据地扩大了,需要建立类似政府性质的机构时,游民们自然而然要向“贵贱有别”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明王朝不就是走的这条路吗)。因此,从“长幼有序”到“上下有等”再到“贵贱有别”,是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
 近世论者颇爱乐道梁山好汉们的“经济平等”,实际上,这种平等只是财物的均分,也就是盗跖所说的“盗亦有道”,“分均者,仁也”。《淮南子?盗应训》。游民们不事生产,他们的思考不能达到生产领域,因此,作为经济平等的生产资料的共有问题不可能提出。他们向往的只是金银财宝,“人均一份”,而且,这个“人”只包括“众头领”,小喽罗们是不在其内的。





◎游民的群体性格与人格追求(27)

 梁山好汉们的社会理想的闪光部分是他们对于不同个性的容忍和对于人尽其才局面的向往。一百零八将在进入梁山以前,他们的社会地位、人生经历、文化教养都有很大不同,性格也是千差万别的,除了“假文墨”、“大头巾”外,一切都能“求同存异”。作者主张,“或精灵,或粗卤,或村朴,或风流,何尝相碍”,也就是说,他提倡不同个性的人们要学会互相容忍和理解。柴进和李逵从出身到性格都是天差地别的,作者不仅赋予了他们相同的绰号(李绰号“黑旋风”,柴绰号“小旋风”,这里包含有要柴向李靠拢之意),而且让他们相处一段时间。他们之间虽然对与殷天锡讲理一事有不同的见解,但还是能够做到相互关照,表现出兄弟情谊,并未因性格不同而造成冲突。其他如朱仝与雷横,杨雄与石秀,林冲与鲁智深,戴宗与李逵等等,都是性格上有较大的差异而又能互相理解,从而相处很好的范例。这些即使到了现代,仍然给人们以启示。
 浪迹江湖的人们都有一定的才干,否则就不能存活,被淘汰掉。他们希望在理想的社会中,人们的特长和才干得到充分的发挥(从对才能的看法也可以看出他们的确是游民,他们把能“偷”能“骗”也看成特长,一律加以赞美)。梁山泊是能够根据人们的材质使用人才的,不过这有些士大夫色彩了,也许它更着重表现了游民知识分子的愿望。
 游民的社会理想带有空想性质,这种人际关系只能在游民团体中短暂地存在,但是它却使后世的游民对此无限神往。
 
 上面比较系统地叙述了游民性格特征及其思想意识的特色,并分析了他们的人生追求。游民最突出的除了其攻击性性格外,就是对人际关系的注重,因为这是他们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这一点在近代游民领袖那里表现得尤为突出。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炙手可热的上海帮会头子杜月笙有句“名言”:“我一生吃‘三碗面’——脸面、情面、场面”。他说得很“精辟”。这“三碗面”体现了杜月笙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刻意追求。“脸面”是一个游民在江湖上扬名立万的关键。所谓“脸面”也就是要体现出闯荡江湖的“英雄气”来,还要顾及江湖上的规矩,否则就不被江湖接受。“情面”是联络江湖同道的投资,没有这笔投资就不会有“过命的朋友”。宋江在江湖上的投资除了银子外就是“情面”(这一点晁盖就有点不顾情面)。江湖是游民奋斗的舞台,做大买卖的像杜月笙一类的人特别需要“场面”,“场面”越辉煌,越能唬住人,越会有更多的追随者,越能做成大买卖。仔细体味杜月笙的话,对照古代江湖人的作为,他们在精神上是有相通之处的。
 






◎从游民到帝王的思想转化(1)

 
 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民的家庭,当过游丐和游方和尚,应该说是个典型的游民。他经历多,对人间社会的情伪利弊有较深刻的认识,因此,他登上帝位以后,处于下位的臣民们也很难欺骗他,而且,他能够游刃有余地驾御比他英勇果敢、比他有谋略有文化的文臣武将。从朱元璋的经历说,他应该有较为浓重的游民意识,我们可以想见,在他的人生经历和夺取天下的斗争中,这些思想意识会驱使他作出多少生动精彩的表演。可惜的是,在朱元璋成为明朝的“太祖高皇帝”之后,那些不能为主流社会所肯定的思想意识与行为经历,自然会被史官和《高皇帝御制文集》的编辑们所芟汰。这就不能不使我们感叹,司马迁也许是中国唯一敢于不为当朝统治者讳的史学家,因此,后人才能看到“汉高祖”刘邦那“无赖相”的一面,而且,这一面一直持续到他位登大宝以后。后世那些也许比刘邦更为“无赖”的皇帝们的表演,我们看不到了,这都是文人士大夫粉饰的结果。由于明代文人的加工,后世读者粗读《明实录?太祖实录》和《高皇帝御制文集》时,只感到朱元璋确实是一位有慈有威的大家长式的皇帝,而不是像清代赵翼所说的:
 
 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
 《廿二史札记》卷三六
 
 我们应该看到,朱元璋经历了从游民到帝王的变化以后,其头脑中考虑的问题,甚至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产生了变化,说到底还是存在决定意识的。但是,独特的经历毕竟会给人们留下极深的痕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思想意识也是很难完全掩饰的。作为明王朝开国皇帝的朱元璋,毕竟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关于他的活动与言论的资料,如果我们认真和细致地分析这些资料,还是可以看到他在“圣贤”、“豪杰”之外的另外一面。何况独立于宗法社会之上的帝王和被排斥在宗法网络之外的游民,在思想意识方面也是有若干重合点的(例如思想意识无所规范),有些事迹和行为是可以用不同的“话语”来阐释的,但其本质却没有多少差别。
 1从反抗社会秩序到迷信对社会的控制力
 关于游民的反社会性,我们在本书第六章中作了概括的介绍,朱元璋从一个典型的游民加入了红巾军,是动乱时期大多数游民所走的道路。可以设想,如果朱元璋没有“变泰发迹”当上皇帝的话,或者他只是一度做了“山大王”而最后失败的话,他是如何描述自己从“良民”到造反者这关键的一步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从《水浒传》的作者满怀激情地描绘梁山好汉一个个上山参加造反集团的过程,便可知道游民从内心到行为对反社会倾向都是认同的。可是因为朱元璋已成为明朝的开国君王,对于自己最初的造反行为的评价就不能不迁就社会的主流意识,不能采取完全肯定的态度。于是,当他提到自己取得帝位的过程时就显得非常尴尬。他在给被赶出大都的元顺帝的信中说到,天下大乱,生民涂炭,“朕本淮右布衣,不忍坐视,因人心之所向,遂仗义兴兵,群雄所据之地,悉为我有”。《全明文一》卷一九,《与元主书》。这是对已经被打得落花流水的对手说的话,尽量抬高自己起事的自觉性和斗争的意义。可是在写给臣民看的一些文字中便不同了,他不能明目张胆地歌颂对现存社会秩序的武装反抗。这点在《纪梦》中表达得特别明确,他宁肯降低自己参与造反活动的意义,也不能给臣民做坏的榜样。在这篇文章中,他对元王朝的官军和首义的红巾军各打五十大板。红巾军是“陷濠城而拒守之,哨掠四乡,焚烧闾舍,荡尽民财,屋无根椽片瓦,墙无立堵可观。不两月,越境犯他邑,所过亦然”。写官军“声攻城而逡巡不进,惟是四掠良民,得之则以绛系首,称为‘乱民’,献俘于上,请给其功”。当然这种描写也是真实的,不像现在一些史学家,言及“农民起义”,必说其军纪如何严明;如有相反的史料,必说是“地主阶级的诬蔑”。这里是朱元璋说自己归属的红巾军“焚烧闾舍,荡尽民财”,不能算污蔑吧。在这种“造反军”与“反造反军”的拉锯战争中,最倒霉的就是既不“造反”又不“反造反”的广大平民百姓。用朱元璋的话说,就是“良善者生不保暮”。朱自己也感到“两畏而难前”。于是,出于求生的目的,通过投珓向神灵问吉凶。他详细地描写了自己求神问卜的过程,他说自己当时最大的希望是“出境以全生”,可是“神”几次给予的指示都是“倡义”,而且告诉他“倡义而后昌”,并且多次投珓都是这个结论。上面所引皆见《全明文一》,《纪梦》。朱元璋对当年参加武装反元斗争不敢理直气壮地肯定,最重要的原因是自己做了皇帝,鼓励人们的造反精神使他感到危险,因此,他对元末的红巾起义是完全否定的。他认为当一个朝代不为“天命”所眷时,其垮台是不可避免的,人们起来推翻它也是必然的。但是第一个带头“作乱”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他提出了“首乱不祥”的主张。





◎从游民到帝王的思想转化(2)

 朱元璋多次警告人们不要“首乱”(不要带头闹事)。他说,“古语云:‘天不与首乱’”。又说,“《春秋传》曰:毋首乱,首乱者必不能享其福”。《全明文一》卷二一,《谕故元国公白琐住书》。他还说:
 
 民有厌居太平而好乱者,考之于汉隋唐宋,此等愚民,累代有之,呜呼惜哉!此等愚民,屡为造祸之源,一一身死,姓氏俱灭者多矣。
 他还例举了历代“首乱”之人:
 
 如此好乱者,遭如此苦殃,历代昭然,孰曾警省。秦之陈胜、吴广,汉之黄巾,隋之杨玄感,僧向海明,唐之王仙芝,宋之王则等辈,皆系造言倡乱首者,比天福民,斯等之辈,若烟消火灭矣。何故?盖天之道好还,凡为首倡乱者,致干戈横作,物命损伤者既多,比其成事也,天不与首乱者,殃归首乱,福在殿兴。
 《大诰三编》
 
 “殃归首乱,福在殿兴”,这个结论的目的是告诫当代,所谓的“福在殿兴”,意在表明,他这位后起事者不是闹事,不是扰乱天下,而是为了“救民”,与首倡乱者有根本的不同。朱元璋多次提到自己能得到天下是天命眷顾的结果,为此,他还制造了许多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