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不知死 焉知生:名人死亡档案 >

第5部分

不知死 焉知生:名人死亡档案-第5部分

小说: 不知死 焉知生:名人死亡档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斧声灯影皆疑案,是是非非付史官”。古往今来,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宫廷斗争触目惊心。康熙之死,终究不明不白,是是非非,只能推测。
   。 想看书来

睁眼看世界的禁烟英雄:林则徐(1)
身份:清代政治家、民族英雄
  死于:1850年(终年65岁)
  死因:被毒死(一说病逝)
  地点:广东潮州
  评价:林则徐曾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他为官清正,办事认真,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在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大门之时,他成为抵抗派的领袖,第一个奋起组织抵抗,坚持严禁鸦片,惩办走私活动,从而拉开了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序幕。他又是最早放眼世界、探求新知的开明的朝廷大员,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因查禁鸦片于1841年7月被道光皇帝“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在新疆勘垦屯田,兴办水利,推广先进技术。1845年,他被重新起用,先后任陕甘总督、云贵总督等职。1850年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对于广西的动荡局面,林则徐虽说早有耳闻,但并不清楚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所以,尽管有病在身,但他还是以国事为重,带上三子林聪奕和幕僚刘存仁等,于农历十月初二出发,赶赴广西。初九日,行至福建漳州,林则徐觉得身体不适,但并未在意,仍策马急行。十三日,行至潮州,忽然吐泻不止,行动已很困难,随行人员劝他休息几天再走。林则徐不以为然,认为过去“二百里冰天雪窖,执戟荷戈,未尝言苦,此时反惮劳乎”?仍然以“军务孔亟,力虽疲乏,不敢稍休”的不服老心理,挣扎着继续赶路。十九日,行至广东潮州洪阳镇时,林则徐突然病情加重,以致不能成行,刘存仁赶紧差人去潮州延请名医诊治。3天后,林则徐病情好转,感到腹中饥饿,林聪奕急忙令人去厨房做饭。不大工夫,新来的厨子便端来一碗林则徐平时爱吃的鸡丝小米粥。
  在厨子躬身而退的时候,林则徐看了他一眼。他觉得厨子很面熟,但一时没有想起来。吃小米粥时,感觉味道跟以前的不一样,他以为病后嘴里发苦,仍坚持喝了下去。喝完粥后,林则徐才想起这个厨子是他在广州禁烟时衙门里雇来的厨子郑发。后来他去替洋人做饭了,怎么今天会到了这里呢?林则徐忙叫人去传,但是郑发早已不知去向。
  是夜,林则徐腹泻不止,药石不灵,第4天已经奄奄一息。他握着儿子的手说:“为父禁烟,壮志未酬,番鬼仍在我神州大地横行,为父死不瞑目……”说完支撑着站起身指着前方大喊了3声“星斗南”,便猝然倒地而亡!“星斗南”是福建方言,与广州的街名“新豆栏”发音相同。新豆栏是贩卖鸦片的洋人(番鬼)聚居的地方。林则徐在临死前已发觉自己是被番鬼所害,但为时已晚。而当时人们也没有猜出“星斗南”是何含意,错过了破案机会。
  自从广州禁烟,当地洋行的不法商人就对林则徐恨之入骨。他们听说林则徐任钦差赴广西,怕再遭他的打击,不能再从事违法勾当,广东十三洋行总头目伍绍荣于是花重金买通了厨子郑发,让他在林则徐喝的粥中放入巴豆。巴豆剧毒,能使人大泄,结果林则徐泄泻不止而亡。
  对于林则徐被谋杀一说,也有学者认为纯属虚构、猜想。因为林则徐几乎没有被谋害的可能。其一,按照清代规定,钦差奉旨赴任,其食宿一律由沿途各州县负责安排,外来厨子很难有插手的机会;其二,林则徐身为朝廷要员,随从众多,戒备森严,而且其子不离左右,郑发这样来路不明的厨子,根本无下毒的机会;其三,当时广西形势紧急,林则徐接到圣旨即快马加鞭匆匆上路,广东十三行根本没有时间物色厨子,更不可能轻易打入林则徐的随行队伍;其四,林则徐去广西赴任,至少短期内不可能对广东十三行构成任何威胁,伍绍荣似无必要冒着杀头的危险去谋害林则徐。另外,如果林则徐确系被谋害,“开棺验尸,家人忍而不请”“疆吏虽微有所闻,亦不欲多事”,就有悖情理,难经推敲。
  也有人认为,林则徐临终前大呼“星斗南”,不是“新豆栏”的同音字误,而是他对星相的极大忧虑。据说林则徐在赴任途中看见一颗亮星闪耀,以为是“乱民”兴旺的兆头。他呼“星斗南”是寄托“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憾恨。还有的说,林则徐临死前的那天晚上,恰好看到夜空中有一巨星坠于北辰星之位,这种异常天象,让弥留之际的林则徐震惊不已。他知道,中国居星斗之南,则北方的俄罗斯将成为中国的最大威胁,于是挣扎着大呼,意在提醒国人要防范沙皇俄国的侵略。这些说法,迷信成分很重,有些牵强附会,不足使人信服。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睁眼看世界的禁烟英雄:林则徐(2)
关于林则徐的死因,其次子林汝舟在《致陈子茂书》中也有记载,虽说仅凭记忆写出,但较合乎实际:其父赴任上路后,没有把病放在心上,自十月初九至十二日,他躺在轿里一直催着赶路,没有顾上吃药。不料,其吐泻现象一日比一日加重,不得已于十二日、十三日两天连服“中和之剂”,病情得到了暂时的控制。按说这时应休息几天再走,但林则徐唯恐误了朝廷的大事,不愿在途中耽搁,仍坚持赶路。到潮州普宁后觉得“胸次结胀”“痰喘发阙”,过去的心肺旧病也一并复发,林则徐这才被迫停了下来。医生一看,见是“两脉俱空,上喘下坠”,一下慌了手脚。本应先医脾胃虚寒,却开出了“参桂重剂”的处方,并且“连进参剂”,林公服药后咳喘加剧,又吐又泻,再服其他药物,也未能奏效,几天后就去世了。
  

傀儡皇帝:光绪(1)
身份:清代皇帝
  死于:1908年11月14日(终年38岁)
  死因:病死
  地点:中南海瀛台涵元殿
  评价:光绪是清朝最不幸的一个皇帝,他的一生都是在慈禧的淫威下度过的。他本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但由于自身的软弱和慈禧的淫威,推行的许多重大措施连遭挫折,根本无法施展抱负。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也由于慈禧的反对而中途夭折,“六君子”被杀,光绪亦遭到软禁。光绪想有所作为而不能为,他的悲剧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病重。军机处特派人将庆亲王弈劻召回。庆亲王一到京城,先入宫拜见慈禧太后。太后向庆亲王道:“皇上病重,看来快不行了。我决定立醇亲王子溥仪为帝。”庆亲王说:“就支派上立嗣,溥伦是第一个应该继位的,其次则是恭亲王溥伟。”太后道:“我意已决,不必再议。”庆亲王知木已成舟,再说也无用,便道:“太后明鉴。”太后又说:“皇上终日昏睡,清醒时很少,你去看他一看,倘若醒着,可将此事告诉他。”
  庆亲王转至瀛台,到光绪帝寝榻前,只见光绪双目微睁,气喘吁吁,骨瘦如柴,形貌枯槁。殿内仅有一两个老太监侍奉着,皇后、瑾妃都不在侧。庆亲王触景生情,不禁泪流满面。他请过安后,光绪帝有气无力地说:“你来得正好,我已令皇后去禀明太后,恐怕再也不能尽孝了,请太后赶快选一嗣子,不能再拖了。”庆亲王婉转地叙述了太后的旨意,光绪帝沉默了许久,才说:“立一长君,岂不更好。”庆亲王说:“醇亲王载沣,已授监国摄政王,嗣君虽年幼,但由他辅国,可以放心。”光绪帝说:“这也好,但我……”说到我字,喉中竟哽咽起来。庆亲王连忙劝道:“皇上不必悲伤,如有谕旨,我当尽力去办。”光绪帝便说:“你是我的叔父辈,不妨直说,我自即位以来,名义上也有30多年了,如今溥仪入嗣,究竟承继何人?”庆亲王听后,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想了一会,才道:“承继穆宗,当然也承继皇上。”光绪帝道:“恐怕太后不允许。”庆亲王说:“这事交给我办。”说到这里,太监报称御医入诊,庆亲王替光绪传入。御医诊罢退出,庆亲王也随着出来,问御医病情。御医摇头说:“老臣实在无能为力了。”庆亲王又问:“还有几日可过?”御医只是摇头。
  庆亲王料想已经挨不过太久了,于是入禀太后。太后说:“各省不知有没有良医,应速征入都方好。”庆亲王答道:“已经来不及了。”是日下午,太后闻报皇帝已不行了,便命太监取出寿服,给他穿上。光绪此时已昏迷不醒,但在太监给他穿寿服时,似乎又有了点意识。他用手阻挡,不肯穿衣。按惯例皇上弥留之际,必须穿上寿服,若驾崩后再穿,则被认为不吉祥。太后闻光绪不愿穿,便令从缓。不久,光绪即驾崩。谥为德宗景皇帝。
  慈禧闻光绪已死,于是颁布遗诏。庆亲王听到帝崩,赶快入宫,禀太后道:“新皇入嗣,承继的是穆宗吗?”太后道:“那自然。”庆亲王说:“承继穆宗,是应该的,但光绪皇帝,也不可无后,应该由嗣皇兼祧。”太后不允,但在庆亲王一再奏请下,终于勉强答应。兼祧之制一定,光绪帝才算有嗣。对此最感激的,当然是隆裕皇后。
  光绪死后不到24小时,慈禧皇太后那拉氏也随之而去。对于73岁的慈禧太后的死,人们没有疑问;但对于38岁的光绪帝,人们难免要问,为什么那么巧就死在慈禧太后之前?关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成为一桩历史疑案。
  民间盛传,慈禧病危时,觉得自己不久将离开人世,唯恐死后光绪再搞维新运动,因此设法把他毒死,以绝后患。这个说法也有些根据。《清室外记》就认为光绪是被太监李莲英害死的。据光绪的御史回忆,西太后病重的时候有人告诉她光绪很高兴,慈禧大怒说“我不能死在他前面”。《诊治光绪皇帝秘记》中称,光绪当天突然腹痛,在床上乱滚无人管,后死去。
  

傀儡皇帝:光绪(2)
但是,根据为光绪皇帝诊病用药的记录,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现代中医学的理论,证明光绪的确死于疾病,并非他人所害。这种说法的主要根据是:光绪自幼多病,身体素质差;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在政治上遭受重大挫折,病情加重;临终前半年心肝腑脏皆损,死前五六天已卧床不起,进入弥留状态;临终前未发现中毒或其他伤害征象。另外,慈禧的病是慢性的,在死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腹泻和胃燥,并无必死之兆,因此,她应不会担心自己会死在光绪皇帝之前。
  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大量光绪帝的“脉案”(即“病历”)来看,大约是在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七日前后,光绪帝的病情进入危急阶段,十六日这天,出现了肺炎症及心肺衰竭的症状,危急万分。第二天又有3名御医入诊,他们一致认为光绪帝已是上盛下虚,元气大亏,病势危笃已极。到十月十九日,光绪帝的病象已呈现“中气虚损,不能承领上下,以致上而逆满喘咳,下而大便不行。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通体为之困乏矣!”此时,御医们都“甚感棘手”。十月二十日,光绪帝已是“目睑微而白珠露,嘴有涎而唇角动”,说明已危在旦夕。十月二十一日子时(夜半),光绪开始进入弥留状态,“脉息如丝欲绝。肢冷,气陷。二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