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不知死 焉知生:名人死亡档案 >

第32部分

不知死 焉知生:名人死亡档案-第32部分

小说: 不知死 焉知生:名人死亡档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物打发无聊的日子,心情沮丧、压抑到了极点。1977年8月16日下午,普莱斯利的私人医生突然向世人宣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广受人们喜爱的猫王已经离开了世界,终年42岁。
  噩耗传来,歌迷们悲痛欲绝。美国总统卡特称赞普莱斯利为“美国的活力、反抗和幽默的象征”。对于他的死因,人们也是议论纷纷。他的私人医生说,当人们发现他时,他已经昏倒在了孟菲斯城外的住处的浴室里,虽然进行了极力抢救,但没能奏效。导致他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心脏病,而他的母亲也是由于心脏病而去世的。尸检报告称,普莱斯利长期服用镇静药、镇痛药等26种药物,正是这些药物导致了他最终的死亡。这些药物的成分,单是可卡因的含量就足以致人于死地。他血液中所含这类药量超过医生叮嘱服用的10倍;肝吸收的这类药物超过正常量的16倍;肾吸收的超过正常量的23倍。人们猜测,他在死前头天晚上很可能是把可卡因错当成二氢吗啡酮而大量服用了。当然也有人认为他死于吸毒,因为他是一个疯狂的“瘾君子”。
  葬礼那天,成千上万的人涌上孟菲斯大街为他们钟爱的猫王送行,送葬的队伍绵延数公里,其中女歌迷就有10多万人,许多人因伤心过度而昏倒在地上。猫王的雅园的草坪更是躺满了昏倒的女子。普莱斯利的遗体被安葬在雅园里的沉思园内,与他的父母、祖母永远安眠在一起。猫王走了,然而他的音乐依旧感染着这个世界。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天使在人间:奥黛丽·赫本(1)
身份:英国电影演员
  死于:1993年1月20日(终年63岁)
  死因:盲肠与结肠癌
  地点:瑞士洛桑
  评价:赫本是20世纪好莱坞最美丽的女人,她有着一张人见人爱的娃娃脸,仿佛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将爱、善、美汇集于一身。纯洁是她的天性,泥浆浊水在她身边只能打个转儿,却永远不能使她受到玷污。赫本出生于布鲁塞尔,生长在伦敦,10岁时到荷兰度假,没想到二战爆发,荷兰沦陷,她只得在纳粹的统治下度过了童年的最后时光。和其他大牌影星相比,赫本出演的影片并不多,但几乎每一部都是精品。中国人喜欢她的《罗马假日》,美国人喜欢她的《萨冰娜》,俄国人喜欢她的《战争与和平》,英国人喜欢她的《窕窈淑女》,而赫本自己最喜欢的则是《修女传》。在这部影片中她仅仅凭借眼神和表情,将一个外表平静、内心澎湃的年轻修女表现得出神入化,这雄辩地证明了赫本不仅是一位美丽的演员,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演员。
  20世纪60年代以后,奥黛丽·赫本逐渐淡出舞台,长期定居于瑞士。数十年间,她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慈善大使,远离纪梵希的服饰店、百老汇的灯光、好莱坞的歌台舞榭,轻装便服奔波于世界各地,为第三世界那些贫穷的孩子们尽心尽力。赫本最后的银幕形象是影片《永远》中的天使。的确,她是人们心目中永远的天使。法国有句俗谚说:“人到40岁,就要为自己的容貌负责。”在这段岁月里以及生命的最后几年中,赫本却依旧显得魅力无比。她的朋友爱娃·嘉实说:“这世界上再也没有人可以穿着普通的白长裤和白衬衫,就显得如此好看。无论她怎么穿,永远都是那么优雅无暇,没有皇冠,她依然是位皇后。”
  1992年11月,奥黛丽·赫本从索马里艰苦出差回来后,感觉身心都很疲惫,情绪低落。她原以为是感染了阿米巴病毒,于是前往洛杉矶一家医院做了全面检查,检查结果竟然是癌症。不久她的病情急转直下,迅速恶化。在切除了盲肠和结肠之后,不到几天时间,肿瘤又转移到了胃部。赫本知道自己的病已经没有治愈的希望了,于是决定放弃化疗。家人当然不同意,赫本想起了1988年和好友约翰·艾萨克就死亡话题的谈论,于是打电话给他,要他向自己的家人确认她曾经的愿望。“这实在很为难,”约翰后来说,“因为我知道她的家人肯定希望她接受化疗,但我却只能说出事实,告诉他们她确实希望不要接受化疗。”
  11月底,医生宣布赫本的病情已到末期。无法做任何有效的减缓疼痛处理,医生也束手无策。12月19日,赫本在做完最后一次手术后,说出了她的希望:回家并在瑞士过圣诞节。医生警告说,飞机在起飞或降落时,机舱内的气压变化有可能使得她的肠内的某个多重闭合破裂,从而导致腹膜炎。如果这样的话,赫本在1个小时以内便会死于血毒症。但是在赫本的一再要求下,家人还是带她到了机场。纪梵希专门为她借了一架飞机,上面载满了奥黛丽喜欢的花,把她送回了瑞士和平之邸。还好,一路上人们的担心没有发生。
  赫本待在和平之邸的最后那个月,所有她最挚爱的人,包括她的丈夫罗伯特和儿子都在身边陪伴着她。“我很高兴可以待在家里,”她说,“这样子又可以看到我种的树。”纪梵希经常过来陪她,但小心翼翼地不让她太劳累。桃乐丝勃连娜几乎每天都陪着她,为她尽心做所有的事情。
  赫本最信奉的就是爱。她相信爱可以治愈、可以修理、可以改进世间一切不美好,可以使所有的事情变得完美。在生命的最后几周,她同亲友谈起过很多事情,很简单,很美好。在临终前3天,她在家人的搀扶下在花园里进行了最后一次散步。园丁吉奥瓦尼向她走来并说:“西格诺拉,等你身体好了,可要来帮我整理花园啊,修剪树枝,还要再种点新的花草。”赫本微笑着说:“吉奥瓦尼,我会帮助你的……但是不会像以前那样了。”在回到房内上楼梯的时候,她感觉很累,不过她又想起了她的小狗,担心儿子的两条大狗会吞掉她的小狗,并形容说“就像吞汉堡一样”。赫本对狗怀有很深的感情,有点像她对时尚的敏感。在20世纪50年代,这种爱好还没有流行起来之前,她就曾有过许多只约克郡狗,有人甚至说她在20世纪80年代买了一对约克郡狗后引领了风潮。
  

天使在人间:奥黛丽·赫本(2)
赫本一直都在撑。她的儿子曾经问她:你害怕吗?她摇摇头,说:“我真的很开心。”当问她为什么时,她的回答很简单:“因为这次我确信,我确信你们是爱我的。”但终于有一天,她说:“我很抱歉,但我已经准备好要走了。”1993年1月20日是个普通的日子,由于病情加重,赫本一直在沉睡。她每次只能清醒几分钟。大家都知道赫本已经不行了,于是请来了牧师。在牧师做完祷告仪式后不久,下午7时左右,赫本病逝于家中,享年63岁。
  奥黛丽·赫本长眠于离家不远的一处宁静的乡村墓园,她下葬时戴着丈夫罗伯特与儿子西恩送的两枚戒指。“我们都觉得这样做是对的。”罗伯特静静地说。罗伯特和儿子、纪梵希以及前两任丈夫梅尔法拉与安德烈多蒂都参加了赫本的葬礼。“现在上帝身边多了一位最美的天使。”伊丽莎白·泰勒说出了她的哀思,世人皆有同感。
  人们会永远记住奥黛丽·赫本,记住她的美丽,记住她对世人的贡献,记住她的时尚风格。她去世后,她的儿子西恩说:“我的心里永远想着她,她是我最好的朋友。”纪梵希也说:“在每一场发表会上,我的心、我的笔、我的设计都是跟着奥黛丽走。奥黛丽虽已去世,但我仍感受到她与我同在。”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魅力王妃:戴安娜
身份:英国王妃
  死于:1997年8月31日(终年36岁)
  死因:车祸
  地点:巴黎塞纳河畔
  评价:戴安娜是英国王室甚至全世界有史以来最引人注目的王妃。1981年7月29日,她与查尔斯王子举行了隆重的婚礼。但是,由于缺乏真正的爱情经历,再加上年龄、性格爱好的差异,在第二个王子哈里出生后不久,两人的感情便日趋冷淡,以致最后只能分道扬镳。戴安娜生前以其亲切和蔼、热心公益事业而赢得了广泛赞誉。香消玉殒后,她的死连同她现代灰姑娘的传奇经历都成为了人们永远不能忘怀的话题。
  人们曾把戴安娜与查尔斯王子的婚姻称作“20世纪最美丽的童话”。当1996年两人结束15年的婚姻生活时,童话随即破灭了。戴安娜在承受着婚姻破裂带来的巨大痛苦和压力的同时,也饱受新闻媒体无休止的追踪造成的精神折磨。戴安娜在与查尔斯的感情破裂后,曾一度陷入了与皇家卫队少校、她的马术教练詹姆斯·休伊特的恋情,不想后者竟为300万英镑而出卖了她,将两人关系公之于众。而此时,英国王室又不断爆出丑闻,大小新闻媒体特别是以窥探、暴露名人隐私为业的偷拍者,即“拍拍垃圾”(意大利语音译,原指“嗡嗡叫的昆虫”,后来指追逐名人、偷拍其私生活照片的摄影者或记者),更是如嗜血蚂蟥一般紧紧叮住戴安娜不放,使她不堪困扰。
  1997年7月,在与查尔斯离婚1年后,戴安娜的生活又出现了曙光。她与埃及富豪之子多迪·阿尔·法耶兹日益亲密的关系似乎预示着新生活的开始。8月30日,这位不幸的王妃对一位英国记者说:“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真正的爱情。结婚后,我将过一种真正的普通人的生活。”然而就在6个小时之后,这位只想过普通人生活的英国前王妃,带着她的这一再普通不过的愿望香消玉殒了。
  事发当夜,戴安娜与多迪在巴黎市中心的里茨酒店用过晚餐后,从后门溜出,以躲避在饭店前门守候的30余名“拍拍垃圾”。他们不敢开自己的座驾,临时雇了饭店的一辆奔驰轿车仓皇离去。“拍拍垃圾”们不甘罢休,立即发动自己早已准备好的摩托车,在巴黎的街道上展开了追逐战。时间已是凌晨零点,戴安娜的车子驶入了阿尔玛地下隧道。夜里,地下隧道幽暗而寂静,车子打开头灯,加大油门,直奔尽头。突然,司机亨利·保罗一阵眩晕,方向盘猛地向左一扭,车子一个急转弯,直朝地下通道的墙壁冲去。“轰”的一声,车子前身重重地撞在了墙壁上。司机保罗和多迪当场死亡,戴安娜则昏了过去。在后面猛追的“拍拍垃圾”被这一突发事件惊呆了。他们急忙跳下车,一边向医院打电话求救,一边拍摄现场。此刻是8月31日凌晨零点30分。十几分钟后,医生和救护人员赶到现场时,“拍拍垃圾”还在抢拍戴安娜因受伤而痛苦万分的镜头,而处于昏迷状态的戴妃嘴里嘟哝着“我的天呐!不要骚扰我”。戴安娜被抬上救护车送往医院急救,但终因受伤过重而与世长辞。在医院弥留阶段,她用极微弱的声音表示,死后把器官捐出,以完成她献身慈善事业的愿望。
  1997年9月6日,20亿电视观众收看了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的葬礼,600万人聚集在伦敦街头,手捧戴安娜生前最喜欢的百合花,表达他们的哀思。埃尔顿·约翰高唱《再见,英格兰玫瑰》,回音久久不息。戴安娜身后赢得了比生前更高的赞誉和更深更广泛的同情。社会上爆发了“媒体杀人”的争论,而英国民众对王室的不信任情绪也急剧高涨:不惜一切挖人隐私的新闻媒体和低级的阅读趣味受到了严厉的谴责;有人形容说,戴安娜之死及民众的反应,“犹如一记无情的耳光,打在了英国王室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