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魏忠贤:八千女鬼乱明朝 >

第17部分

魏忠贤:八千女鬼乱明朝-第17部分

小说: 魏忠贤:八千女鬼乱明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突然冒出来的魏忠贤,以权术取得皇帝的信任,压制后宫势力,都还不难做到。但是,要想摧毁天启皇帝的政治根基东林党,恐怕要难!
  这一盘棘手的棋局,他能够走得通么?
  ——可惜,当时所有正直的人,都低估了他的智慧。
  

“有奶便是娘”也是宇宙定律(1)
想在大明的最高政治层面上称霸,魏忠贤与客氏起初所具备的优势,仅仅是天启帝的恩宠,这其实是不够的。明朝的政治,和我们想象的并不完全一样——不是在任何时候和任何事情上,都是皇帝说了算的。
  明朝这部国家机器运转了200多年,限制着皇帝为所欲为的有三###宝。一是礼法,也就是孔孟的那一套。不过纸面上的大道理很难约束大活人,所以就有了第二宝——祖制,是自朱元璋以来的历朝祖宗定下的制度。但制度是由人来执行的,它本身不具备紧箍咒那样的无限法力,因而就有第三宝——建言机制,这是皇帝与廷臣在长期共同执政中磨合出来的一套体制。
  皇帝你可以胡闹,但臣子我也可以批评。你可以不听批评,但你却无法消灭批评。因为批评的机制在,为批评而设立的官制在,谁也不敢把它取消了。就连对廷臣的批评最感到厌恶的万历皇帝,也只能以不视朝来躲开批评。也就是说,一个明朝的皇帝,只要正常地出来工作,他就要听廷臣对他的批评。
  虽然也有残暴的“廷杖”,但以古代的文明程度来衡量和评价,这不过是皇帝对胡乱批评的一种惩罚和制约,而绝非现代意义上的暴政。没有哪个大明皇帝公开讲过,要取消舆论、取消奏疏、取消邸报、取消内阁辅政制度,一切都由我来暗箱操作。
  正因为如此,魏忠贤与客氏的政治图谋,在内廷坐大不难,如果想逐渐控制朝政的话,就面临着种种风险。他们俩就是爬得再高,也高不过皇帝呀!
  再者,这二人的身份,都有点名不正言不顺。本来是伺候人的人,凭什么一跃而成为政治主宰者。明朝体制就是再民主,也要讲个资格与程序。
  然而,所谓公正的历史,往往是由无数荒谬的细部组成的。客、魏开始时只有固宠的小小野心,而大大的幸运,却接二连三地找到了他们头上。
  首先是很快就有人投奔。
  这不奇怪。王安一死,皇帝身边最亲信的太监再无他人,只有魏二爷。现在,魏忠贤就成了全明朝拥有政治资源最多的人。按理说,客氏比他还强,与天启帝的渊源比他还深,而且又识字,记忆力还在他之上,但客氏不幸是个女人,又不想像武则天那样“牝鸡司晨”,所以客氏的资源全都用来给魏忠贤加了分。
  宇宙中有一些规律,是雷打不动的,就叫做“宇宙定律”吧。“有奶便是娘”也是宇宙的永恒定律之一。只要有资源的地方,就有人来投奔。尤其是在明朝的内廷,赤裸裸的就是个权力场,道德礼法很薄弱。魏忠贤这杆大旗一竖,扑过来抱粗腿的就大有人在。
  内廷里的几个“大珰”,很快就成了魏忠贤的心腹。我们这里择其要者,先来说说他在内廷的“五虎上将”。
  头一个,就是王体乾。他是北直隶顺天府昌平州人,入宫的时间很早,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张居正还在的时候就进来了。先在杭州织造太监孙隆的名下。他的为人,史书上称“柔貌深险,其贪无比”,同时又好读书。这样的人,在现实中往往极难对付。
  熬到了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王体乾升了文书房,有了一点儿起步的资本了。在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八月的关键时期,他以重金贿求李选侍心腹太监李进忠(这是哪一个李进忠,史家多不明说。按理应该不是魏忠贤,因为魏那时虽然也属于李选侍心腹,但本人位置并不太高),如愿升了典玺局掌印太监,成了二十四衙门的头儿之一了。一个月后,又升司礼监太监兼御马监,成为内廷里显赫的大人物。
  移宫案发生后,李选侍倒台。魏忠贤“跳帮”跳到客氏的船上,咸鱼翻生。王体乾也身手敏捷,“跳帮”跳到客、魏的船上。实际上,那时王体乾在资历和位置上要比魏忠贤高得多,所以魏也乐得拉拢。王体乾了解魏忠贤参与盗宝的内幕,知道他已经将罪责推给了另外那个李进忠,于是建议魏,干脆将李进忠杀了灭口算了(杀没杀无考,但主意够毒的,翻脸就不认恩公)。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有奶便是娘”也是宇宙定律(2)
到了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夏季,三人密谋杀王安,客、魏送给了王体乾一顶内廷最高的官帽(因魏忠贤不识字,所以不便于出任司礼监掌印太监)。
  在新船上终于站稳了,王体乾从此“一意附忠贤,为之尽力”(《明史》)。
  魏忠贤找到的这个帮手,相当称职。古代操纵政权,需要有很高的文化,不然奏疏都读不下来。在“阉党”中,给魏忠贤拿主意的,就是王体乾和李永贞。碰上需要皇帝亲笔改动内阁票拟的时候,就由王体乾一个人面奏,告诉皇上怎么改为好。
  王体乾对魏忠贤始终忠心不二,在司礼监的文件上,年月之下,是他和魏忠贤的名字并列第一排,第二排才是其他人。
  他实际上是“阉党”的重要谋主,在皇帝前面口述文件内容时,指名道姓,滴水不漏。魏忠贤完全是通过他来左右皇帝的意愿。人有多阴险,主意就有多阴险。在震动朝野的杨涟事件、万燝事件中,这家伙起了极为恶劣的作用,而且还建议天启帝恢复廷杖,说他万恶不赦一点儿都不冤枉。
  第二员大将,是李永贞。他是通州(今北京通县)富河庄人,也不是什么好饼,史载他“性贪好胜”“贪愎猜险”。5岁时自行阉割,估计是老爹早就想让他当宦官。可是到15岁才混进京,在万历王皇后之母赵氏家里当下人。混到了19岁,才有机会在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专业对口”进了宫,在坤宁宫当近侍,伺候皇后。
  哪曾想才干了两年多,就犯了大错误,被拘押劳改了18年,其间多次险些被赐死。多亏大太监陈矩力救,才保下小命一条。
  他是在被拘期间学的文化,先读了四书与《诗经》,又研习《易经》、《书经》、《左传》、《史记》、《汉书》等等,估计比当今的于丹老师学得还透。这期间,他还学会了一手好书法,会下棋,善作诗,也能品评八股文。其才华若放在今天,在《百家讲坛》中也是一流的了。
  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时,万历在临死前不知怎么想起了他,在遗诏中嘱咐将其释放。他出来后还是在坤宁宫,不过这次是在王皇后的灵位前伺候了。直到这时,李永贞才初次认识魏忠贤。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秋,李永贞被派到秉笔太监兼兵杖局掌印太监诸栋手下。在兵仗局里有个宦官叫刘荣,是魏忠贤的心腹。李永贞与刘荣臭味相投,遂结为生死之交。第二年,诸栋病死,通过刘荣的引见,李永贞转投魏忠贤的名下,正式上了船,升任文书房。到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他鸿运当头,一个月内连升五次,升为“玉带随堂秉笔”兼内官监掌印,成了魏忠贤身边的五上将之一。
  他所做的工作,是审阅奏章。先把每个折子的要点记住,然后对魏忠贤解说清楚,以便阉党高层集体做决定。
  这个人,也是个奇才,非常喜欢《韩非子》(法家为何这么招坏人喜欢),还喜欢谈论天象和解梦。平时盛气凌人,无论是谁,只要所作所为不合他心意,立刻就能翻脸,与人争论,从不肯认输,连魏忠贤也不得不对他包容三分。
  刘若愚曾经在他名下起草文书。据刘讲,李永贞做事诡秘,又常在他面前长吁短叹,好像上了贼船原是万般无奈似的。
  李永贞好贪是出了名的,在监督修三大殿和信王府邸时,贪污无算。拿到了钱,也不怕烫手,就在老家大肆盖房子置地。
  李永贞后来被崇祯皇帝清算时,是被判斩决的。
  第三位,涂文辅,北直隶保定府安肃县人。这家伙“姿容修雅”(《酌中志》),是个大帅哥。其人通晓文理,富于心计,又喜欢弹琴射箭,与魏忠贤有同样的业余爱好。他的渊源是来自客氏。客氏入宫当了奶妈后,儿子侯兴国尚且年幼,便请了涂文辅在外授课,因此涂属于客氏的私人。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他冒姓姜被选入宫,百般巴结魏忠贤,得以任管库内侍。两年后,又升乾清宫管事,直接伺候皇上,整天诱导天启帝玩木匠花活儿。由于他一身集中了三大政治资源:天启、客氏、老魏,因此晋升极快,很快升了随堂太监兼御马监掌印,总提督四卫营,同时还提督太仓银库和节慎库。
  

“有奶便是娘”也是宇宙定律(3)
按照明制,太仓银库与户部是一个系统,节慎库与工部是一个系统,应该分别派人管理,现在由他一人总管,实为违制,可见其受宠信之深。他也大言不惭,强行买下了皇亲李承恩的宅子,在门口的匾额上大书“户工总部”四字,以为炫耀。“总部”一词,原为明初吏部下设的属部之名,后废除不用。涂文辅将自己私宅以前代官衙名命名,嚣张不可一世。
  他去两部办事,部里的司长要对他行下属礼。他乘坐的八抬大轿,气度不凡,扬扬于长安道上,跟随的仆从动不动就上百人。古代大官出行时,仆从中有专门吆喝清道的“道子”,一路要高声呼喊“轿子来了,前面的车辆闪开、闪开”,是为“呼殿”。涂文辅的队伍出来,呼殿之声“比阁臣道子还雅,其音细而长,仿佛圣驾”(《酌中志》),内外官员无不下马回避。
  从入宫起,涂文辅仅用了四年工夫,就爬到了秉笔太监的位置,气焰远超出魏身边的其他太监。
  这家伙的结局还不错,崇祯即位后,他见势不妙,和李永贞一道叛离了客、魏,投到崇祯亲信太监徐应元名下。定逆案时被判充军,旋即跟徐一起被贬至凤阳,但总算逃过一死。
  第四名,石元雅,北直隶保定府雄县人。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被选入宫,在兵杖局任写字。他善骑射,喜打猎,但不喜欢读书。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年底,由魏忠贤奏请,升入司礼监文书房。后来升为秉笔太监,兼掌针工局和提督南海子,成了魏的心腹。他“每见逆贤,即屏人语,移时方出”(《酌中志》)。也就是老魏见他,总要屏退左右,对他长时间面授机宜。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九月,皇帝咽气,他察觉形势不对,忙请求退休,但未获允许。到了十月,他实在坐不住了,便私自逃走。定逆案时被判充军,最终客死他乡。
  第五名,梁栋,顺天府宛平县(今北京丰台)人,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被选入宫,在司礼监干事,提督太和山。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夏,魏忠贤将他提拔为秉笔太监,兼掌酒醋面局,让他在皇上跟前伺候。他也是负责批阅大臣奏章的五人之一,为魏忠贤的死党。
  这家伙的结局不算好。他有个哥哥梁植因他的关系得荫锦衣卫,后来升了五军都督府的都督同知(从一品),此人贪得无厌,招权纳贿,引起魏忠贤的厌恶,波及到梁栋本人,结果梁栋被排挤出宫,任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