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嫡女毒妻 >

第230部分

嫡女毒妻-第230部分

小说: 嫡女毒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只要用心想一想,便知道公公不可能过来的。
    萧淅恨的直捶床,直着眼睛咬牙切齿的说道:“我就不信父王真的不要我这个儿子了,他就算不念父子之情,也得顾忌御史言官们的参劾。宠庶灭嫡这个名声便是父王也背不起。”
    孙氏见丈夫双眼血红的样子吓人极了,也不敢指出萧泽也是正经的嫡出公子,宁亲王府从来都没有过庶出的孩子,那宠庶灭嫡的说法根本不可能成立。
    夫妻两人还没商量出个头绪,外头便传来丫鬟的回禀之声,“回二爷夫人,高管家将济世堂的黄大夫请来了。”
    萧淅一听这话气不打一处来,当时便要翻脸,难道他堂堂王府公子连让太医瞧病的资格都没有了么。想当初三弟萧泽哪一回不是由太医看诊的,凭什么他的待遇比萧泽还不如,他可是比萧泽尊贵的多的嫡出王府公子。
    孙氏见丈夫要发作,忙抓住他的手压低声音说道:“二爷,是父王命人请黄大夫的。”
    萧淅听了这句话,立刻如漏了气的皮囊一般,再也鼓涨不起来了,只闭上眼睛低叹道:“叫他进来吧。”
    孙氏向外唤了一声:“请高管家陪黄大夫进来给二爷看诊。”便快步走到设以床头旁边的缂丝玉堂富贵大屏风看回避了。
    少顷,高荣陪着济世堂的黄大夫走进来给萧淅看诊。如今已经是暮春时分,天气开始热了,萧淅又被毒打一回,胸中憋了怨毒之意,身体里也积了些火毒,因此也确实在发烧,只不过没有孙氏说的高烧到昏昏沉沉的程度罢了。
    黄大夫虽然遵祖训不入太医院,可他的医术好,平日也常给达官显贵们看病,因此知道这些人最是惜命,那怕是只有一分的病,也得夸张到十分的程度,所以倒也没有往别处想,只顺着萧淅的心思说他高烧的不轻,需得多多吃上几副汤药才行。当然黄大夫也不是什么脾气极好之人,他在药中格外回重了黄连的份量,这一碗药喝下去,定然得把萧淅苦的这辈子都不想再喝汤药了。
    诊完脉高荣陪着黄大夫退下,高荣低声问道:“黄大夫,我们二爷的病情如何?”
    黄大夫不以为意的嗤笑一声,不无讥讽的说道:“天热了,喝些汤药退退火正是时候。其实老夫来不来都一样,只煎上一碗浓浓的黄连汤,二公子的烧也就退了。”
    高荣本就是个机灵人,一听黄大夫的话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不过想到二公子到底被毒打了一回,少不得也要问上一问。高荣便又问道:“黄大夫,我们二公子身上的伤势……”
    黄大夫冷笑一声说道:“到底是王府公子金贵,寻常百姓家中老子揍儿子一顿,哪里还用请大夫的,趴几日就没事了。”
    高荣听了这话知道二公子的棍疮伤并不要紧,再有几日也就养的差不多了,心里便有了谱儿。他奉上诊金将黄大夫好生送出王府,便往抱朴园回话。
    高荣回京之后曾被萧淅几次闹的没脸,心中自然也有怨气,因此在回话之时,高荣非但没有回护萧泽,反而将黄大夫的话略做修饰之后向宁亲王爷禀报了。宁亲王爷听罢心中怒意更甚,差点儿命人将萧淅再拎过来狠狠打上一顿才能解气了。
    中午时分,萧泽回王府陪媳妇儿吃午饭,杜衡有一搭没一搭将上午发生之事告诉给萧泽,萧泽听罢惊道:“父王怎么又动了怒?”
    杜衡看了萧泽一眼,低声道:“难道不是你叫人将消息透露到父王跟前的?”
    萧泽眼中闪过一抹受伤之色,他旋即掩过,看着杜衡正色说道:“阿衡,我怎么会做那样的事情,你觉得萧淅配做我的对手么?他心心念念谋求的世子之位对我来说却什么都不是。我更加不会为了打击萧淅而去利用父王。”
    杜衡沉默片刻,方才开口涩声说道:“是我想多了,对不起。”
    萧泽摇了摇头,低声说道:“不是你想多了,而是你根本不了解。阿衡,我知道你生日照顾娘亲,还要看顾灵儿,已经很辛苦了,可是我还是想让你偶尔也能抽点时间来了解我。我的一切对你都不会隐瞒,只要你想知道,我什么都会告诉你的。”
    杜衡垂下双眸,她忽然有些心虚,不敢直视萧泽的双眼,刚才说那句话时她并非有心的,只是不知怎么便突噜出这么一句,其实话一出口杜衡便后悔了。她早就知道在萧泽的心中,父王娘亲的份量极重,萧泽宁可自己承受委屈伤害都不会让他们有一丝的为难,自己刚才的话真是太过份了。
    萧泽见杜衡低头不语,还以为是自己刚才将话说的太重了,忙挪到杜衡身边坐定,打叠起百般柔情轻声说道:“阿衡,我没有怪你的意思,你别不不开心,我……”
    杜衡突然抬起头,映入眼帘的是萧泽那着急的神色,杜衡心中一叹,低声幽幽说道:“原是我说错了话,我该向你道歉才是。”
    “不用不用!阿衡,只要你别误会我,你想说什么都行。”萧泽脸上扬起大大的笑容,刚才的小小不痛快立刻被他甩到了九霄云外。

  ☆、第一百七十九回太子心思

“殿下,萧淅因夜不归宿受宁亲王爷重责,据探子禀报,打的着实不轻,估计短时间内不能出府,燕娘这步棋怕是要闲置一段时间了。”一个面色微黄,颌下有三缕稀疏胡须的中年男子皱着眉头向一个正在把玩着一只玲珑紫玉如意之人禀报。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当今太子萧绰。
    “真的只是因为夜不归宿?”太子拧眉冷声问道。
    “是,宁亲王府早就有这条家规。”那留着三缕胡须的男子以极为确定的口吻说道。
    太子沉沉点了点头,冷声道:“公孙先生,萧经那边有什么动静?”留着三缕胡须的男子是东宫洗马,太子最看重的心腹谋士公孙敬。
    公孙敬微微一笑说道:“自前番皇上申斥了皇后娘娘,恪郡王的气焰被打消了许多,小动作也基本上都停了。”
    太子皱眉道:“这个孤知道,说些孤不知道的。”
    公孙敬敛了笑容赶紧说道:“回殿下,恪郡王的确安份许多,可是恪郡王妃前日进宫请安,出宫后便派人去宁亲王府下帖子邀请宣宜郡主与三少夫人,参加恪郡王府大姑娘的百日宴。”
    “哼,不过是个侧妃所生的庶女,值得这么大费周张的庆贺。”太子闻言冷冷说了一句,不屑之情溢于言表。
    恪郡王府的大姑娘并不是王妃生的,而是由才被封为侧妃的司寝女宫袁氏所出,嫁给恪郡王已经快两年的王妃李氏并没有怀上身孕。做为嫡子出身的太子,自然看不上弟弟府中的小庶女。
    “殿下,百日宴不过是幌子,这必是皇后娘娘安排下来,给恪郡王拉拢宁亲王府三公子的手段。”公孙敬低声分说起来。
    太子点点头,沉声道:“必是那个女人安捺不住了。不过若是过百日,她们怎敢不邀请太子妃?”太子并不记得太子妃提过此事,便又皱眉问了起来。他可以看不上四弟萧经,太子妃便是接了帖子也不会出宫。可是萧经倘若敢不给太子妃下帖子,以太子睚眦必报的性子,必得狠狠记上萧经一笔。
    公孙敬笑着说道:“明面上的理由自然是不敢因庶女之事惊动太子妃娘娘,私下么,皇后娘娘怎么肯给太子妃娘娘多见外命妇的机会呢。”
    太子妃嫁入东宫,一年也难得出宫一次,与外命妇偶尔的接触也只是在外命妇入宫朝贺之时说上一两句闲话,除此之外再无机会单独与外面妇见面。皇后如今对太子夫妻极为防备忌惮,越发不会给太子妃出宫的机会,外命妇们有饮宴聚会也都不敢给太子妃下帖子,便是下了帖子,太子妃想出宫赴约也是千难万难。而太子妃人虽不到,可是该出的礼却一点儿也不能少。可以说当今太子与太子妃可算是满大梁最憋屈的一对夫妻了。
    “哼,真真是处处掣肘!”太子恨恨的说了一句,再也没有心思盘弄手中的玲珑紫玉如意,将之丢到桌上发出砰的一声响动,吓的在殿外服侍的小太监都缩了脖子。自打宁亲王府的世子被废,太子的脾气一天坏似一天,他们如今日日胆颤心兢,生怕一个不小心碍了太子殿下的眼,被拖下去乱棍活活打死。有小太监偷偷算过,自从宁亲王府的世子被废之后,东宫已经打死了五六个小太监。但凡有点儿门路的小太监都在想法子调出东宫也好保全一条小命。
    “殿下息怒,其实世子被贬回山阳,对您倒也不是坏事。萧世子能力手段都有限,留他在您身边也不堪大用。”公孙敬一向看不上萧淆,见太子因为萧淆被贬之事已经烦躁了许久,他再也忍不住不劝上几句了。
    “公孙先生如何这么说,阿淆才干虽然普通,可与孤却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情份,况且他对孤极为忠心,再不是那等首鼠两端之人。”太子愤愤说道。他所说的首鼠两端之人,指的便是那些在他与恪郡王萧经之间犹疑不定的勋贵官员们。那些人明面上对他敬畏有加,可是暗地里却谁也没把他这个国之储君当回事儿。毕竟皇上对太子的不喜今年已经摆到明面上了,数次在朝堂上当着文武百官斥责太子,让太子颜面尽失。这也是太子近来越发喜怒无常的原因之一。
    “太子殿下说是的,眼下情势对殿下不利,殿下此时更应当寻求助力而非累赘,恕臣直言,萧世子虽然能为殿下做些事情,可是他却不是殿下的助力而是累赘,况且自萧世子离就到现在已一月有余,若萧世子真的有心,又岂会不捎来只言片语?以臣之浅见,只怕萧世子心中另有打算。”公孙敬不遗余力的抹黑萧淆,太子听了脸色越发阴沉,他本就是能好猜疑的小性子,又有公孙敬在一旁进言,萧淆在太子这里就算是彻底没戏了。
    “反正阿淆已经远离京城,不说他了,公孙先生,你说现在孤应该怎么做?”太子有些烦躁的在阶下来回走动,不耐烦的问道。
    “殿下也不必如此着急,以臣之见,您目前要做的是对内讨皇上欢心,对外与重臣结盟。”公孙敬不紧不慢的说道。
    “如何结盟?父皇几番训斥于孤,还有那位重臣敢与孤结盟?”太子愤愤叫道。一想到金殿之上父皇毫不留情的怒斥,太子的面皮都紫涨起来,古往今来做太子憋屈到他这个份上的,他是头一位。
    “殿下,臣记得太子妃的胞弟还不曾定下亲事,东宫之中侧妃良娣的名额尚有空缺,您膝下只有一位公子一位千金,也还单薄了些。”公孙敬慢条厮理的说了起来。
    太子妃有四个弟弟,年岁相差不大,也都没有定下亲事,他不免皱眉问道:“公孙先生说是的哪一个,又可配何人?”
    公孙敬笑着说道:“臣说的太子妃娘娘的嫡亲胞弟,安国公府的四公子唐明诏,四公子今年十二岁,与宣宜郡主正是佳配。”
    “宣宜郡主?哦,你说的是萧灵,不合适。明诏虽是嫡出却非袭爵长子,如何能配的起郡主。”太子摇头否决了公孙敬的提议。
    公孙敬却笑着说道:“殿下此言差矣,唐四公子自幼聪慧,才名广布京城,以十二之龄已经连中两元,臣以为以唐四公子的才情,必能创下连中六元的佳话,有何配不得郡主?”
    太子妃的亲弟弟唐明诏,是天生的读书种子,自小酷爱读书,三岁发蒙,四岁便将三百千背的烂熟,五首能做岁,七岁便能写出锦绣文章,九岁考取秀才功名,得了县试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