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芙蓉-2003年第3期 >

第52部分

芙蓉-2003年第3期-第52部分

小说: 芙蓉-2003年第3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诗在你在。父亲,我为你骄傲! 
  2003年2月24日泪流满面写于合肥 


明月几时有
冯伟林 
  一 
   
  好多年前,我以作家身份参加湖南省青年友好代表团,访问日本。撩开秋雨,走进滋贺县国立图书馆。宽宽的书架上,有一套魏源的日文版《海国图志》,我凝视它,久久驻足。一位老人走过来,轻声问:“你是中国人?” 
  他得到肯定的答复,而且知道我是魏源的老乡,连声说:“湖南人了不起!” 
  这位老人供职于日中友好协会。他给我说了以下一段往事——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颁布了一系列“维新”法令,岛国出现了一个兴办教育、开办工商企业和大练新兵的高潮,史称“明治维新”运动,日本由此成为东方资本主义强国。 
  是什么促使日本掀起这场划时代的变革? 
  一个中国人写的书。 
  1850年,湖南邵阳人魏源写的《海国图志》60卷传入日本,许多迫切需要了解西方情况的日本思想家纷纷争读,并把它奉为“海防宝鉴”。他的《圣武记》、《明代食兵二政录》等著作,也被陆续翻译过去。日本史学家指出:“幕府末期一些进步的日本学者、文化人,经由中国输入的文献所学到的西洋情形与一般近代化,并不比经过荷兰所学到的有何逊色,有些人的思想倾向于开国主义,其契机是读了中国人的《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等著作使日本人猛省,随后掀起巨大波澜。 
  而这一年的中国,是多事之秋。道光皇帝宁在内外交困中死去,咸丰帝奕即位;才华横溢的思想家魏源郁郁不得志,在淮北海州做一个小官,推行他的盐政改革;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即将发布总动员令,召集各地会员到金田村集合,准备起义;新皇帝起用林则徐,令他赴广西镇压,林于途中因病去世…… 
  千年皇权是不腐的种子,根植在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心里,这是解不开的情结,粉不碎的痴迷。《海国图志》又如何,外国人爱看就让他们去看吧,祖宗不是留下一堆堆经典和家法吗?任你鼓噪,任你呐喊,任你拼杀,朝廷有朝廷的事情。这时的东方,死海一样沉寂。 
  明月何日照神州? 
   
  二 
   
  长亭外,古道边,演绎过多少真情送别的故事?因李白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后来的人伤离别,都将李白引为知己。 
  1841年,秋日江南,有一幕悲壮的送别场景。《海国图志》这部风行中外、东方各国奉为一流宝典的著作,就缘于这次送别。 
  那天,一个孤独的身影出现在江苏镇江城边码头。林则徐因中英战事遭贬革职,发配新疆伊犁,他将在镇江稍作停留。在我想来,那应该是一个黄昏,夕阳凄凉地照着他,他像历史上所有流放者一样,满脸彷徨。 
  一个老朋友来送他。 
  是魏源,时任两江总督裕谦的幕僚。魏源从扬州赶来送别,不想这一送,竟与历史握住了手。 
  魏源四十八岁年纪,目光炯炯,心直口快:“林公,一年来的战局如此,令人愤慨。朝廷中当权者在大敌来犯前不作准备,战败后又束手无策。御侮之道何在?救国之道何在?” 
  林则徐深沉地思索着。这一年多来的政局变化,他不由感慨万千:“这次我在广州抗英,深感洋人得势的重要条件是船坚炮利。要反侵略,就必须要了解敌情。”林则徐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布包,捧出一大捆书报交给魏源,语重心长地嘱咐:“这是我在广东时派人从海外书报上译辑的全部材料。如今我即将远去,不知何日才能返回,这些东西就交给你吧!望你能编写一种介绍海外各国情况的书,以使国人广开眼界,悟其御侮之道。” 
  林则徐谪戍新疆,路经镇江,将多年来苦心收集到的海外资料交给魏源,这就有了后来《海国图志》的诞生。日后林则徐从新疆回原籍,途经长沙,将在新疆绘制的地图交给左宗棠,这就有后来左宗棠收复新疆之举。看来,历史有很多机缘,一不小心,不经意间的几杯薄酒,几声珍重,几番嘱托,都石破天惊,改变着历史进程。 
  历史投缘于有心创造的人。 
  林则徐,魏源,左宗棠等人,都属于这类有心人,他们原本是知识分子,因为有着独立的文化人格,有着忠烈精神,所以他们的惊天动地之举就在情理之中了。如果魏源和左宗棠们担当不起这副历史的重任,林则徐就不会这般期待,这般珍重。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没有看错人。 
  后来,魏源写诗记叙了送别林则徐的一幕: 
  其一 
  万感苍茫日,相逢一语无。 
  风雷憎蠖屈,岁月笑龙屠。 
  方术三年艾,河山两戒图。 
  乘槎天上事,商略到鸥凫。 
  其二 
  聚散凭今夕,欢愁并一身。 
  与君宵对榻,三度雨翻频。 
  去国桃千树,忧时突再薪。 
  不碎京口月,肝胆醉轮。 
  ——《江口晤林少穆制府》 
  魏源珍重林则徐的重托,恋恋于仓促的聚散。他开始思索,开始关注民族命运的悲剧,试图寻找悲剧的内在成因,悲剧的根源、恶果以及遏止悲剧发生的途径。铺开稿纸,他写下了《海国图志》几个大字…… 
  一年后的1842年冬天,一个瑞雪纷飞的早晨,魏源写完了《海国图志》的最后一页。他放下笔,长长地舒了口气,可以向林公交卷了!想了想,又满怀激情地写道:“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在他看来,只要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风气日开,智慧日出,一个富强的中国一定会出现在世界的东方。 
  这是魏源的心愿,林则徐的心愿,更是一个民族千百年的心愿。 
  《海国图志》50卷,是魏源关于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如同电闪雷鸣,劈过了茫茫黑夜。 
  魏源自序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以后三次修订,1852年增补成100卷,共引证中外古今的著述、史志、奏折、评作100余种;还附有各种地图、西洋船炮器艺图式100多幅。内容涉及英国、俄国、葡萄牙、西班牙、美国、法国、印度、非洲诸国等几十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情况,是中国第一部内容丰富的世界大百科全书。最为精彩的是,魏源在《海国图志》收集的资料中,写了许多精辟的按语;其中并以两卷的篇幅,写了一组政论,全面总结了守、战、款的经验教训,这就是有名的《筹海篇》。 
  在这之前,魏源还编纂了《皇朝经世文编》。如果说《皇朝经世文编》还只是中华民族同源同质文化中优秀部分的汇集,那么《海国图志》则已吸取了异源异质的西方近代新文化,中国近代文化从此开始了重新建构整合的复杂历程,魏源也因而成为中国近代传播西方文明的先行者。 
   
  三 
   
  孩提时代,魏源最喜欢读屈原的《天问》:“九天之际,安放安属?……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他心中悬着一轮明月,这明月,是“春江花月夜”的张若虚?是“今人不见古时月”的李白?是“明月几时有”的苏轼…… 
  在湖南邵阳,在魏源的故乡,我听到过不少关于神童魏源的传说。一则是说1802年秋天,枫叶红了的时候,刚满九岁的魏源到邵阳县城应童子试,入考场时魏源身带两个麦饼充饥。考官出对:“杯中含太极。”魏源眉清目秀,微微一笑:“腹内孕乾坤。” 
  魏源就这样走进了人们的视界,走上了写就春秋历史的舞台。魏源有一方印章,刻有“默好深湛之思”六个字,自述了为何取字“默深”的本意,表明他的不凡之志。 
  魏源确有远大志向,希望能出人头地,成就一番事业。可他缺乏辉煌的背景。父亲魏邦鲁,江苏宝山县主簿,一个很小的官。魏源想在皇朝社会实现自己的抱负,注定是艰难的。只有两条路可走,其一就是“学而优则仕”,通过科举考试,“书小楷,诗八韵,将相文武此中进”。只要能写上一笔秀丽的小楷,能胡诌几首八韵诗,就可以当上文武将相。而且沿着这个阶梯,越爬越想往上爬,考上了举人想当进士,考上了进士又想当翰林,因为“官不翰林不谥文,官不翰林不入阁”。从20岁考上拔贡算起,魏源参加大考七次,出入考场三十多年。52岁的时候,他终于考中第十九名贡生,以知州分发江苏叙用。 
  朋友为他庆祝,可此时此刻的魏源没有一点笑意,这不是他期待的结果。一年前,他曾中礼部会试第十九名,但由于没有打点考官,主考大人就以他试卷不工整为由,罚停殿试一年,取消了翰林院任职的资格。这就是说,不入翰林,就不能出将入相。青春、汗水和热血,白白地付出了。“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真不值得为这个没有希望的结局苦苦奔波。他忽然感到后悔。 
  魏源离开客栈的时候,是个没有月亮、没有星星的夜晚。晚风吹来,他打了个冷颤。提笔将一腔悲愤留给了京城,留给了后来赶考的人们: 
  …… 
  前朝待诏翰林院,书画琴棋艺原贱, 
  工执艺事可进谏,差胜手搏可方面, 
  差胜琵琶可封王,斗鸡可乘传。 
  铨部竹筌且得材,润色承平况文绚。 
  …… 
  昨日大河决金堤,遣使合工桃浪诗! 
  昨日楼船防海口,推毂先推写檄手! 
  ——《都中吟·将相文武此中进》 
  这是迟到的觉醒,还是无可奈何的悲叹?在魏源看来,科举制度是个死胡同,你看,吏部挂满了任职牌,沾沾自喜以为得人材,用这办法来装点“盛世”,倒显得华丽又有文采!假如大河决堤,写桃浪诗的诗人怎去治河?如果海防前线告警,写檄文的能手能去御敌? 
  魏源给乡人邓湘皋写了一封信,发了一通牢骚:“两载八都……至以不入史馆为源歉,则非源去也,今日史宫(指翰林)日以蝇头小楷,俳体八韵为报国华国之极事,源厕其间,何以为情?不若民社一隅之差为近实耳!” 
  有人为他惋惜。礼部任职的刘逢禄,一个著名的经学家,曾经担任会试主考。他看中了两份试卷,一份是龚自珍的,一份就是魏源的。但刘逢禄没有决定权,龚自珍和魏源落第后,刘逢禄作《伤浙江、湖南二遗卷》一诗,对龚、魏两人倍加赞赏,比为“翩然双凤冥空碧”,并称魏源为“无双国士长沙子”。 
  魏源则把自己和龚自珍与刘备、曹操和诸葛亮、司马懿等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人物类比,用刘备虽“百战百败”而曹操赞许他为英雄、诸葛亮虽“六出六衄”而司马懿畏惧他如“卧虎”的历史传说,意味深长地和龚自珍互相鼓舞、激励:“安得混沌重开辟,乱世人材倍平世。”(《魏源诗·观往吟》)魏源在寻找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 
  不错,确实还有一条实现人生抱负的捷径,便是依附。依附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独立的人格,也不是一件容易做的事情。然而往往,依附权贵是年轻知识分子走向成功的一种方式。 
  魏源尝试过,在这条路上拼命奔跑,他虽没能出将入相,但施展了才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