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杜甫诗选注 >

第47部分

杜甫诗选注-第47部分

小说: 杜甫诗选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哀。 

      '二七'严武死后,赠尚书左仆射 (从二品)。天子私使叫做中使。望乡台,在成部之北。 

      '二八'严武初为东川节度使,再为成都尹,最后又为剑南节度使,故曰三持节。节,符节, 

古之出使者,持以为信。魏晋以后,遂有持节的名称。 

      '二九'军令分明,是说信赏必罚,令出如山。正因为这样,所以能“好整以暇”,常常饮酒 

赋诗 (武与杜甫,有诗唱扣)。 

      '三○'赵次公云:“安危,安其危也。”接末二句亦即《奉待严大夫》诗所谓“重镇还须济世 

才”意。七六二年严武初镇蜀而罢,高适代之,即有徐知道之乱,及松、维、保三州之沦陷;七六五 

年武再镇蜀而死,郭英又代之,不数月即有崔旰之乱,英又反为旰所杀。末二句便是从这些事实中总 

结出来的理论。这一结,用提醒的语气。——郝楚望云:“此以诗当纪传,议论时事,非吟风弄月, 

登眺游览,可任兴漫作也。必有子美忧时之真心,又有其识学笔力,乃能斟酌裁补,合度如律,其各 

首纵横开合,宛然一章奏议。” (《杜诗本义》下卷引) 

… 页面 201…

                                       秋兴八首   * 

                                          '一' 
玉露凋仿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二'                                             '三'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 
      '四' 
暮砧 。 

      * 《秋兴八首》是七六六隼(大历元年)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秋兴的兴, 

读去声,因秋以发兴,故曰秋兴。自七五九年杜甫弃官客秦州,到现在,他足足过了七个年头的漂泊 

生活,而在这七年中,国家命运也并未好转,当此秋气萧飒,自然要触景伤情了。《秋兴八首》的中 

心思想是“故国之思”,是对祖国的无限关怀,个人的哀怨牢骚也是从此出发的。篇中“每依北斗望 

京华”、“故国平居有所思”,是全诗的纲目。由于心怀故国,所以虽身在夔州,而写夔州的反少, 

写长安的反多。长安,原可以说是杜甫的第二故乡,在这里他困守过十年,做过官,也有过田园,所 

谓“杜曲幸有桑麻田”,所谓“故里樊川菊”,因而在第一首里便有“孤舟一系故园心”的话。但由 

于杜甫听最关心的不是个人狭小的家园,而是整个国家,所以关于长安的描写又全是有关国家兴衰治 

乱的大去处,如曲江、昆明池等,而对于“杜曲桑麻”、“樊川秋菊”,反而撇在脑后,全未触及。 

这种爱祖国胜干爱家园的精神,便是《秋兴八首》的真正价值之所在。《秋兴八首》的结构,从全诗 

来说,可分两部,而以第四首为过渡。大抵前三首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道详长安而略夔州;前三首 

由夔州而思及长安,后五首则由思长安而归纳到夔州;前三首由现实走向回忆,后五首则由回忆回到 

现实。至各首之间,则亦首尾相衔,有一定次第,不能移易,八首只如一首, 《秋兴八首》为杜甫惨 

淡经营之作,或即景合情,或借古为喻,或直斥无隐,或欲说还休,必须细心体会。律诗本是一种具 

有音乐性的诗体,诗人完成一首律诗,往往不是用笔写出来而是用口吟出来的。因此,对于一首律诗 

特别是象 《秋兴八首》这样的七律的鉴赏,更需要下一点吟咏的功夫。这倒不是单纯为了欣赏诗的音 

节的铿锵,而是为了通过抑扬亢堕的音节来更好地感受作者那种沉雄勃鬰的心情。前人评《秋兴八首》, 

谓“浑浑吟讽,佳趣当自得之”,是不错的。 

      '一'首二句点出所在地点,开门见山。玉露,即白露。杜诗多用白露,这里不用,大概是因 

为白字属重唇开口呼,其音重浊,用在这里不合适,而玉字属牙音合口呼,共音轻徐,用作开篇第一 

字,读起来自有“其来于子”之妙。又下文有白帝城,为了避免重复,也最好不用。《水经注:江水 

注》:“江水历峡,东逞新崩滩,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自山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享午夜分,不见曦月。”萧森, 

萧瑟阴森。 

      '二'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波浪蹴天,故曰兼天涌,风云匝地,故曰接地阴。二句 

极写景物萧森阴晦之状,自含勃郁不平之气。身世飘零,国家丧乱,一切无下包括其中,语长而意阔。 

      '三'二句落到自身,感叹身世之萧条。杜甫去年秋在云安,今年秋又在夔州,从离成都以后 

算起,所以说“两开”。开字双关,菊开泪亦随之而开,所谓“飒飒开啼眼”(《得舍弟观书》)。 

 “他日”有两种相反的含义,一指过去,犹往日或前日,一指将来,犹来日或日后。《南史》卷六十 

二《徐陵传》:“初,(陈)后主为文示陵,云他日所作,陵嗤之曰:都不成词句。后主衔之。”所 

谓“他日所作”即前日所作。此诗他日泪,亦犹前日泪,见得不始于今秋,乃是流了多年的老泪。杜 

甫把回乡的希望都寄托在一条船上,然而这条船却总是停泊江边开不出去,所以说”孤舟一系故园心”。 

系字也是双关,王嗣夹云:“此一首便包括后七首,而故园心,乃画龙点睛处,至四章故国思,读者 

当另著眼,易家为国,其意甚远!后面四章,又包括于其中。” 

      '四'催刀尺,为裁新衣;急暮砧,为捣旧衣。处处催,见得家如此,言外便有客子无衣之感。 

                                          '五'                      '六'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  ,奉使虚随八月 
   '七'                      '八'                      '九' 
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 ,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 

… 页面 202…

洲前芦获花    '一○' 。 

      '五'徐而庵云: “前以暮宇结,此以落日起。落日斜,装在孤城二字下,惨澹之极,又如亲 

见子美一身立于斜阳中也。”夜夜如此,所以说“每依”。京华,即长安。长安城上直北斗,号北斗 

城。长安不可得而望见,所可得而望见者,只有上直长安之北斗星,故每依北斗为标准以望长安。北 

斗一作南斗,大谬。按杜甫《中夜》诗:“中夜江山静,危楼望北辰。”又《太岁日》诗:“西江元 

下蜀,北斗故临秦。”又《月》诗:“故园当北斗,直想照西秦。”又《历历》诗:“巫峡西江外, 

秦城北斗边。”又《哭王彭州》诗:“巫峡长云雨,秦城近斗杓。”又《夜》诗:“步檐倚仗看牛斗, 

银汉遥应接风城。”皆可为证。如谓杜甫身在南方,故依南斗,不仅不合情理,抑且意味索然。 

      '六'三四二句,申上望京华,因想望京华,故听猿下泪。 《水经注:江永注》:“每至晴初 

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昔闻其语,今身经其事,故下一“实”字。 

      '七'搓,木筏。 《博物志》: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搓去来 

不失期,人赍粮乘搓而去,十余日,至天河。又《荆楚岁时记》:汉武帝令张骞穷河源,乘槎经月, 

至天河。这句诗便是化用这两个故事的,而主意则在以张骞比严武,以至天河比还朝廷。杜甫以检校 

尚书工部员外郎的朝官身份作严武的参谋,故得云“奉使”。《奉赠萧使君》诗:“昔在严公幕,俱 

为蜀使臣。”则已明言之。杜原拟随武还朝,《立秋雨院中有作》云:“主将归调鼎,吾还访旧丘。” 

可证,但第二年四月,严武死在成都,还朝的打算落了空,所以说“虚随”。“八月槎”实即“博望 

槎” (张骞封博望侯),“八月”,只是字面的借用。因为用“八月槎”,才能显出是秋天,同时也 

才能和上句“三声泪”作对。前人于此,多纠缠不清。 

      '八'《汉官仪》:“尚书省中,皆以胡粉涂壁,青紫界之,画古贤人烈女。尚书郎更直,给女 

侍史二人,执香炉烧熏,从入护衣服。”是画省即尚书省,香炉乃省中供具。按来之间《和李员外寓 

直》诗云,“起草徯仙阁,焚香卧直庐。”又岑参《和成员外秋夜寓直》诗云:“萤门持被覆,侍女 

捧香烧。”可知唐时直省,与汉略同。杜甫作过左拾遗 (属门下省),有《春宿左省》诗,同时,他 

这时还是一个检校工部员外郎 (从六品上),属尚书省。《唐书:职官志》:“凡尚书省官,每日一 

人宿直。”可见他此时仍存入“画省”的资格,故因望京华而想起这种生活。伏枕,犹卧病。壮诗: 

 “伏枕云安县”,“伏枕因超忽”,“悠悠伏枕左书空”,都是说的卧病。违伏枕,是说因多病之故, 

而违去画省”,不能还朝,即所谓“不去非无汉署香”。按杜甫罢官,乃由于肃宗的贬斥,和代宗的 

疏远,说“违伏枕”,是客气话,与“官应老病休”同一感慨。 

      '九'山楼,白帝城楼。粉蝶,城上涂白色的女墙。笳本胡乐,军中多用之。笳声隐队于城楼之 

间,故曰隐悲舱,与“万国城头吹画角、陪同。这句是说兵戈未休,还京无期。 

      '一○'因思念之切,故忘其佇望之久,忽见月移洲前,方才觉得又望到深夜。杜甫仿沸怕人不 

相信,所以用了“请青”二字。言外兼有时光迅速之感。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一一'。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一二'                                           '一三'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 
        '一四' 
 自轻肥  。 

      '一一'第一首写暮,第二首写夜,这是第三首,写朝,也是有次第的。翠微是山色,坏楼皆 

山,如置身山色之中,故曰坐翠微。天天只是如此,极写无聊。 

      '一二'这两句写楼头所见之景,但景中有情,从“还”字和“故”字透露出。钱注:“渔人延 

缘荻苇,携家啸歌,羁旅之客殆有弗如。还泛泛者,亦羡之之词也。《九辩》曰:燕翩翩其辞归兮, 

蝉寂寞而无声。己则系舟伏枕,而燕乃下上辞归,飞翔促数,搅余心焉。曰故飞飞者,恼乱之词,亦 

触迁也。”按故,即故意。秋分燕子当归,现在它却偏不急于归,偏要在客人面前飞来飞去,好象故 

… 页面 203…

意嘲笑客人无家可归似的,故觉其可厌。《夔府咏怀》诗云:“局促看秋燕!”可与此句互参。 

      '一三'二句借占为喻,是江楼独坐时的心事。 《汉书:匡衡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