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荀子译注 >

第82部分

荀子译注-第82部分

小说: 荀子译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的山崖成深谷,深深的峡谷成山陵。可哀当今的执政者,为什么竟然不警醒?”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原文]
  24.5 论法圣王,则知所贵矣;以义制事,则知所利矣。论知所贵,则知所养矣;事知所利,则动知所出矣。二者,是非之本、得失之原也。故成王之于周公也(1),无所往而不听,知所贵也。桓公之于管仲也(2),国事无所往而不用,知所利也。吴有伍子胥而不能用(3),国至于亡,倍道失贤也。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故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此先王之道也。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4);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5);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故仁者,仁此者也(6);义者,分此者也(7);节者,死生此者也;忠者,惇慎此者也(8);兼此而能之,备矣;备而不矜,一自善也,谓之圣。不矜矣,夫故天下不与争能而致善用其功。有而不有也,夫故为天下贵矣。《诗》曰(9) :“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此之谓也。
  [注释]
  (1)故:犹“夫”。成王:见 7.4 注(7)。周公:见 5.4 注(3)。(2)桓公:见 7.1 注(4)。管仲:见 7.2 注(2)。(3)伍子胥:见 13.2 注(8)。(4)流:通“留”。(5)施:恩惠。行:赐,给予。悖:谬误。(6)仁:爱。此:指“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等“先王之道”。(7)分(f8n 奋):职分,这里用作意动词。(8)惇(d&n 敦):忠厚,诚实。慎:真诚。参见《尔雅·释诂》。(9)以下参见 10.20 末注。
  [译文]
  议论效法圣明的帝王,就知道什么人是应该尊重的了;根据道义来处理事情,就知道什么办法是有利的了。议论时知道所要尊重的人,那就会懂得所要修养的品德了;做事时知道有利的办法,那么行动时就会懂得从什么地方开始了。这两个方面,是正确与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成功与失败的根源。周成王对于周公,没有什么方面不听从,这是懂得了所要尊重的人。齐桓公对于管仲,凡是国家大事没有什么方面不听从,这是懂得了有利的办法。吴国有了伍子胥而不能听从他,国家落到灭亡的地步,是因为违背了正道失掉了贤人啊。所以使圣人尊贵的君主能称王天下,使贤人尊贵的君主能称霸诸侯,尊敬贤人的君主可以存在下去,怠慢贤人的君主就会灭亡,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崇尚贤士,使用能人,使高贵的和卑贱的有等级的区别,区分亲近的和疏远的,按照次序来安排年长的和年幼的,这就是古代圣王的正道。崇尚贤士、使用能人,那么君主就会尊贵而臣民就会安宁;高贵的和卑贱的有了等级差别,那么命令就能实行而不会滞留;亲近的和疏远的有了分别,那么恩惠就能正确赐予而不会违背情理;年长的和年幼的有了次序,那么事业就能迅速成功而有了休息的时间。讲究仁德的人,就是喜欢这正道的人;
  讲究道义的人,就是把这正道当作职分的人;讲究节操的人,就是为这正道而献身的人;讲究忠诚的人,就是忠厚真诚地奉行这正道的人;囊括了这仁德、道义、节操、忠诚而全能做到,德行就完备了;德行完备而不向人夸耀,一切都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德行,就叫做圣人。不向人夸耀了,所以天下的人就不会和他争能,因而他就能极好地利用人们的力量。有了德才而不自以为有德才,所以就被天下人尊重了。《诗》云:“善人君子忠于仁,坚持道义不变更。他的道义不变更,四方国家他坐镇。”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卷十八 成相第二十五
  [题解]
  把乐曲或曲词从头到尾演奏或演唱一遍叫“成”。“相”(xi4ng 向)则是古代一种打击乐器,又名“拊”、“拊搏”,由熟皮制成的皮囊中塞满糠而成,形如小鼓,拍打时声音沉闷;因其一般用来打节拍,对乐曲的演奏或曲词的演唱起辅助作用,所以叫“相”。“成相”,即演奏拊搏,引申而指一边念诵一边拍打拊搏作节拍的一种文学样式(就像“大鼓”、“快板”由敲鼓、击板引申指一种曲艺形式一样)。它可能是当时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与现在一边敲鼓为节拍一边说唱的大鼓以及一边击竹板为节拍一边念诵唱词的快板类似,只不过它不配乐歌唱、也不说白而只是念诵而已。这里用作篇名,与下篇的“赋”一样,是以体裁来作篇名。全文五十六章,实可分为三篇,每篇都以“请成相”的套语作为开头。这三篇成相以及《赋篇》中的五篇赋与“佹诗”、“小歌”,《汉书·艺文志·诗赋略》统称为《孙卿赋十篇》,可见它在古代属于赋的一个流别,是一种不歌而诵的文体。为了便于念诵,其词押韵,其句式也较为整练,与诗相近。所以从其文辞的形式上来看,它实可视为后代说唱文学的滥觞,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篇以通俗的形式,既回顾了历史,又宣扬了礼法兼治、“明德慎罚”、“贵贱有等”、“尚贤推德”、“务本节用”等一系列政治主张,所以一向为后人所重视。由于了解本篇的押韵情况不但有利于阅读古代的韵文,而且有利于纠正本篇的文字讹误,所以注释中分别标明每章韵脚所属的上古韵部,供大家参考。
  [原文]
  25.1 请成相,世之殃,
  愚暗愚暗堕贤良(1)。
  人主无贤,如瞽无相(2),何伥伥(3)!
  [注释]
  (1)堕(hu9 灰):通“隳”,毁,陷害。(2)瞽(g(鼓):盲人。相:扶助盲人走路的人。(3)伥伥(ch1 ng 昌):茫茫然,无所适从、不知所措的样子。本章韵脚:相、殃、良、相、伥,阳部。
  [译文]
  让我敲鼓说一场,先说世间的祸殃,
  愚昧昏庸又糊涂,竟然陷害那忠良。
  君主没有好国相,就像瞎子没人帮,无所适从多迷惘。
  [原文]
  25.2 请布基,慎圣人(1),
  愚而自专事不治。
  主忌苟胜(2),群臣莫谏,必逢灾(3)。
  [注释]
  (1)“圣人”不入韵,当为“听之”之形误(“拢弊治奥牎弊种滴螅#2)苟:犹“尚”,是表示希望的语气副词。参见《古书虚字集释》。(3)本章韵脚:基、之(今误为“人”)、治、灾,之部。
  [译文]
  让我陈述那根本,请你把它仔细听,
  愚昧独断又专行,国家大事办不成。
  君主嫉妒又好胜,群臣没人敢谏诤,灾难一定会降临。
  [原文]
  25.3 论臣过(1),反其施(2),
  尊主安国尚贤义。
  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3)。
  [注释]
  (1)论:审察。参见 9.24 注(23)。(2)反:见 4.6 注(5)。施:行。(3)本章韵脚:过、施、义、祸,歌部。
  [译文]
  考察臣子的过错,要看他是怎么做,
  是否尊君安祖国,崇尚贤人道义多。
  拒绝劝谏又文过,愚昧附和君主说,国家一定会遭祸。
  [原文]
  25.4 曷谓罢(1)?国多私,
  比周还主党与施(2)。
  远贤近谗,忠臣蔽塞,主势移(3)。
  [注释]
  (1)罢(p0 皮):通“疲”,不贤,没有德才。(2)还:通“环”,围绕,引申指封闭、蒙蔽。一说通“营”,迷惑的意思。参见 13.1 注(5)。(3)本章韵脚:罢、私、施、移,脂歌旁转。“私”属脂部,其余属歌部。“私”或为“和”字之形讹,“和”属歌部,更为谐调。
  [译文]
  什么叫做不贤能?国家内部多私门,
  紧密勾结封闭君,同党布置一层层。
  远离贤人近谗人,忠臣被隔不得近,君主权势被侵吞。
  [原文]
  25.5 曷谓贤?明君臣,
  上能尊主爱下民(1)。
  主诚听之,天下为一,海内宾(2)。
  [注释]
  (1)爱下民:当作“下爱民”(王念孙说)。(2)本章韵脚:贤、臣、民、宾,真部。
  [译文]
  什么叫做有德行?君臣职分能分明,
  对上能够尊重君,对下能够爱人民。
  君主真能听从他,天下统一全平定,四海之内都归顺。
  [原文]
  25.6 主之孽,谗人达,贤能遁逃国乃蹶。
  愚以重愚(1),暗以重暗,成为桀(2)。
  [注释]
  (1)愚以重愚:即“以愚重愚”。重(ch¥ng 虫):加。(2)本章韵脚:孽、达、蹶、桀,月部。
  [译文]
  再说君主的祸灾,在于谗佞都显贵,
  贤能逃亡全躲开,国家因此而垮台。
  愚昧之上加愚昧,已经昏庸又加倍,成为夏桀同一类。
  [原文]
  25.7 世之灾,妒贤能,
  飞廉知政任恶来(1)。
  卑其志意,大其园囿,高其台(2)。
  [注释]
  (1)飞廉、恶来:见 8.15 注(9)。(2)本章韵脚:灾、能、来、囿、台,之部。
  [译文]
  再说商代的灾害,在于嫉妒好人才,
  飞廉竟然能执政,还要任用那恶来。
  使得纣王心狭隘,增大园林讲气派,高高筑起那露台。
  [原文]
  25.8 武王怒(1),师牧野(2),
  纣卒易乡启乃下(3)。
  武王善之,封之于宋,立其祖(4)。
  [注释]
  (1)武王:见 4.12 注(12)。(2)牧野:古地名,一作坶野,在今河南淇县西南。(3)纣:见 1.14注(3)。乡:通“向”。易乡:改变方向,即倒戈。启:指微子启,见 15.5 注(7)。下:投降。(4)本章韵脚:怒、野、下、祖,鱼部。
  [译文]
  武王因此而发怒,进军牧野攻打纣,
  纣王士兵齐倒戈,微子投降做俘虏。
  武王赞赏微子启,把他封在宋国住,建立庙宇供祭祖。
  [原文]
  25.9 世之衰,谗人归,
  比干见刳箕子累(1)。
  武王诛之,吕尚招麾(2),殷民怀(3)。
  [注释]
  (1)比干、刳、箕子:见 8.15 注(8)。累:通“缧”(l6i 雷),捆绑犯人的大绳子,引申为捆绑,囚禁。(2)吕尚:见 11.19 注(9)。麾(hu9 挥):指挥作战用的旗子。招麾:用战旗指挥。(3)本章韵脚:衰、归、累、怀,微部。
  [译文]
  商代衰落将灭亡,谗佞归附商纣王,
  比干被剖挖心脏,箕子囚禁在牢房。
  武王诛杀商纣王,吕尚指挥战旗扬,商朝民众全归往。
  [原文]
  25.10 世之祸,恶贤士(1),
  子胥见杀百里徙(2)。
  穆公任之(3),强配五伯(4),六卿施(5)。
  [注释]
  (1)“士”字不入韵,疑作“佐”。子胥为阖闾之佐而夫差恶之,百里为穆公之佐而晋献公恶之,所以说“恶贤佐”。大概后来的抄书刻书者不明古音,认为“佐”与“移”(“徙”)、“施”不谐,故臆改为“士”。(2)子胥:见 13.2 注(8)。百里:指百里奚,春秋时虞国大夫,晋献公灭虞后被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