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离上帝最近 >

第25部分

离上帝最近-第25部分

小说: 离上帝最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个中国人的眼睛随着三个犹太人的“交锋”转动,我默默回味着“夹在中间总比进大海好”的含义。

  看到我在加沙拍摄的一张照片:巴勒斯坦孩子没有什么游乐场,只能坐坐当地铁匠打造的铁摇椅,萨拉说“心都快碎了”。伊兰也感慨冲突对双方经济的影响:“冲突爆发前,以色列的社会治安非常好,但是今天,大家都穷了,再加上外来移民等因素,治安差多了,偷车的多起来……”说到这里,他忽然笑起来:“一个当兵的朋友,开着坦克去巴勒斯坦城市杰宁执行任务,突然看到自己的吉普车停在那里,他跳下坦克过去开车,招呼同事把坦克开走,自己开车先走一步……”他的吉普车遭窃,还被卖到杰宁!

  “走,喝咖啡去!”“走,去酒吧!”萨拉往往不由分说,拉我去那些需要“冒生命危险的地方”。边读研究生边打工的她,没有钱可以节余,却不会省去喝咖啡、喝热红酒的部分。我问,你不敢去巴勒斯坦城市,倒敢天天泡酒吧,两者都是你可以选择的事情啊。萨拉痛快地说:“酒吧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巴勒斯坦城市不是。”

  2003年12月8日,巴勒斯坦激进组织与政府在开罗的停火会谈破裂,这可能成为“人体炸弹”行动的导火线。萨拉毫不在意,坚持要去酒吧。我把300多米长的酒吧街从头至尾、来回来去检查几遍,确认放进什么疯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之后,勉强同意。“如果你感觉不好,告诉我,我也不想那么倒霉,”萨拉说。

  有家酒吧新开张,萨拉蠢蠢欲动,被我死死拽住。“看看那个门卫手里的冲锋枪,”我说,“别的保安只用手枪。”没有保安不行;保安太严,枪太大,也叫我害怕。

 大多数以色列人对自杀爆炸的恐惧,并不如外界想象得严重。餐馆、酒吧,生意不比过去,主要是因为2000年9月底巴以流血冲突爆发以后,外国游客骤减。普通以色列人的生活仍然在继续,他们普遍认为遭遇自杀袭击的机率小于车祸,每年以色列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高于自杀爆炸死难者。另外,“习以为常”也是人们忽视自杀爆炸的原因之一,“咖啡馆、酒吧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萨拉的说法正是大多数以色列人所想。

 
 
 
  2004年3月22日亚辛遇刺后,萨拉着实紧张了一阵,酒吧去得少了。“自从耶路撒冷发生阿拉伯人行刺过路人、替亚辛复仇的事件,我越来越害怕,”MSN上碰到萨拉,她说这些天如果天色已晚,一定会找个男士陪她回家,“不过遇袭的那个人,最后被发现是个以色列阿拉伯人……哈哈,”她写到。

 一个人就是一扇门。结识一个人,看到门后的一片世界。因为德维,我觉得自己与耶路撒冷老城之间有了更深的联系。

  德维来自宗教气氛较浓的家庭,他却只在汽车里放一顶犹太小圆帽,“见到我爸的时候得戴上,”他说。德维的父亲是个满脸胡子、一身黑衣的拉比。

 
 
 
  父亲参加过1967年中东战争。当时,他和6名战友遭到伏击,只有他一人侥幸生还。战争结束时,以色列从约旦手中夺回耶路撒冷老城,从此犹太人又可以在哭墙前祷告。

  战场归来,父亲的宗教情结浓重起来,非要在耶路撒冷老城买房。经商多年之后,终于如愿以偿,在老城犹太区住下,还取得了拉比资格。“你知道老城的房子多少钱吗,我父亲买的时候就200万美元了……”每次说到这里,德维都要认真地将房价换算成当前价格,除以家里兄弟的数目,计算自己将来可以继承多少。

  终于有一天,德维说要带我参观他家,并且有一个“惊喜”。路灯幽幽,石板街面反射出清冷的光。德维家是犹太区里一栋三层小楼,屋里满墙经书,挂毯和装饰画都是耶路撒冷城墙或九烛台图案。妈妈穿长裙、戴圆边帽子犹太已婚妇女的标志;10岁的弟弟,头上也顶着犹太小帽。

  从供奉经书的柜子里,德维取出一只深蓝色丝绒袋子。里面是两块每边长大约5厘米的正六方体,系着长长的黑色皮带。六方体的每一面上都刻有金字,德维说,这些字的含义是“上帝是全以色列独一无二的神”。打开六方体,里面是一块黑色“印章”。只一面刻着一个凸起的希伯莱字母“上帝”。这个字母的样子好象由一点发出、等角度伸向三个方向的斜线。德维把一个六方体戴在额头,用皮带固定,在下巴上系扣。另一个系在左胳膊内侧,黑皮带一圈一圈缠绕下来,最后在手背上系出一个“上帝”字母的图形(从一点拉出三股皮带)。

  这就是犹太男子年满13岁、举行成年礼时使用的经文盒子。根据他们的习俗,在额头和手臂缠绕经文盒子,表示遵行《申命记》11章18节的经训:“你们要将我这话存在心内,会在意中,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盒子虽小,里面却刻着大量用显微镜才能看清的经文。经文盒子的价钱不一而足,取决于质地和做工。

  德维使用的这个牛角制成,价值100美金,属于高档。父亲说,这是留存一生的印记,一定要买好的。

  我伸手想拿过盒子看个究竟,被德维一把打开。即使在完成成年礼之后,女性也不准触摸这个盒子。他母亲收起经文盒子时,也只能隔着丝绒袋操作,不得碰到盒子本身。

  不过,神秘的经文盒子,还不是德维所谓的“惊喜”。“跟我来,”他一招手,跑上楼梯。

  楼顶。毫无阻挡之下,岩石清真寺巨大的金顶“轰”一声出现在我面前。黄金铺就的拱顶,在淡蓝色烟雾里闪耀,夜幕浩瀚,繁星点点;万千丝竹之声骤然响起,定神凝望,金顶还是沉默着。

  脑子遭到轰炸,只剩下两个字:登宵。

  近在咫尺。传说中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听从真主召唤,登上九重霄的地方,清真寺内至今保存着穆罕默德踏脚的那块岩石。“这是穆斯林的……”话还没说完,德维就打断我,“你疯了吗?穆斯林?寺里的东西都属于犹太人!”想起来了,穆罕默德登宵踏的那块岩石,也是犹太人祖先亚伯拉罕向神祭献独子的地方。

  无论祭献还是登宵,当时都还没有这清真寺,没有这金顶,只有那黑色岩石。可是这圣城,这烟雾,这夜幕和星星,闪耀了千年。

  “这里,就是犹太区的尽头,” 德维指点不远处一堵院墙,把我拉回现实。而他家对面,3米开外,就是穆斯林区。“5年前,对面的巴勒斯坦小孩朝我家吐口水、扔石头,我就把石头扔回去,砸到那孩子的脸……然后我闯到他家里吼,‘再敢这样就杀你们全家’……后来我们相安无事,一直到现在……” “威慑”向来是德维的处世哲学。上小学时遭同学欺负,他居然用酒瓶戳伤对方的肚子。虽然遭到停课处分,但从此无人再敢招惹他,大家都认为他是个“疯子”。“我们的国家也是这样,谁敢欺负我们,就加倍报复,”德维说。

  俯瞰老城的房子,挤挤挨挨,层层叠叠,穆斯林区、犹太区、基督徒区和亚美尼亚区,犬牙交错,纠缠不清。分明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却要争它个“泾渭分明”。

  德维家晚饭吃“库丝库丝”,据我所知,这也是北非阿拉伯人的传统食品。黑衣黑帽的父亲看见我时,用手捂住眼睛喊起来:“天哪,这是什么?”德维说,父亲在开玩笑。

  道别时,德维指着隔壁人家紧闭的门说,这家的女儿去年死于巴勒斯坦人实施的自杀式爆炸,“她父母从此不跟别人说话了。”

  一个星期五,德维请我去他伯父家过安息日。太阳落山,先去犹太教堂祷告。我以为自己的休闲打扮去不了,德维说,不去那些“非常宗教”的教堂就行。来到一个小石头房子前,拉比披着白底蓝条的祷巾,在里面高声诵经。男人们象模象样坐在里面,哪怕穿着脏兮兮的短裤。女子只能坐在外间走廊里,或干脆站到门外,面朝里,都穿着漂亮的长裙。


 我站在门外观看。快要结束时,前面的一个女子突然后退半步,随后又前进、向右向左下蹲、鞠躬。这是祷告结束前的仪式。

  最后,所有人高呼什么,向空中飞吻。拉比脱去祷巾,人潮往外涌。

  德维的伯母已经点燃蜡烛,安息日晚饭开始。大家围着桌子起立,德维的伯父发给每人 
 
 
一个小本本(经书),领头念了一段,然后斟满一杯葡萄酒。酒杯递到德维手中,他再读一段经文。酒杯在众人间传递,一人抿一口。每个人都穿着干净、漂亮的节日服装,嬉皮笑脸的德维被他们“勒令”戴上犹太小帽。

  落座。伯父把手放在蒙着布的面包上,又高声念了一段“感谢神赐予”之类的话,大家高声应和,随后开始分面包。女人和女人坐在一起,男人坐在对面。分完面包,女人们起身去厨房端菜,男人们敲打着桌子开始唱歌。

  菜是白天已经准备好的,电灯也是从白天就一直亮着。一旦进入安息日,犹太教徒不能生火、不能接触电器。菜摆了一桌,在我看来都差不多,无非是把鸡、西红柿、土豆搅和起来。

  吃,吃,吃;笑,笑,笑;吃完又唱歌。唱到激情之处,男人拍桌子拍得山响。其中我只听懂了“哈利路亚(赞美上帝)”和“哈比比(阿拉伯语,亲爱的)”两个单词。他们解释说,之所以有阿拉伯语单词,因为这首歌是一个曾经在突尼斯生活的犹太人所写。

  所有歌曲都记录在薄薄的本子上,唱了几千年,每家每户,每个星期五。

  晚饭后,我们步行来到一个山头,俯瞰耶路撒冷全景。德维和伯父马上寻找金顶清真寺的位置。

  灯火闪耀,金顶烁烁。伯母唱起著名的《金色耶路撒冷》:“黄金之城,青铜之城,耶路撒冷,到处充满光芒……”。德维唱,伯父也开始哼哼。几棵没有叶子的枯树生动站立,我们自己也站成剪影。

2002年9月9日晚11时30分,耶路撒冷又炸了!地点是艾米克·拉法伊姆街(EmekRefaim St。)上的希拉勒咖啡馆(Café Hillel)。在耶路撒冷期间,我一直住在这条街尽头的教堂旅馆,几次去希拉勒喝咖啡。最近一次去的时候,座位满了,我就坐到紧靠门口外面一张小桌子旁,保安朝我笑笑。我知道这是最没有人愿意坐的地方,人体炸弹如果遭到阻挡,靠门的座位最危险。

 
 
 
  刚才在电视里看到,就是我曾经坐过的那个地方,桌子已经被炸塌,头顶'希拉勒'广告牌倒挂下来。广告牌是红底一个黑色人形,广告词是'如果我不在家,也不在希拉勒,那就是在去希拉勒的路上'。现在,那些喝咖啡的人走上了另一条路。

  这是9月9日的第二次爆炸,第一次发生在几个小时前。眼前的电视画面反复播放着救护车、惊叫、血迹和残肢。巴勒斯坦阿克萨烈士旅随后发表负责声明,并扬言发起更多袭击,直到〃大地震荡〃。

  9月13日晚,我再次来到希拉勒咖啡馆门口。首先听到吉它声,十几个以色列小伙子围坐在地上,为死难者唱歌。一地烛火。

  坐过的凳子已经看不见,整个咖啡馆被纸板包起来。外墙上有死难者照片,一个个笑容灿烂。烛台,鲜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