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13、大汉民族近千年的对外战争 >

第2部分

13、大汉民族近千年的对外战争-第2部分

小说: 13、大汉民族近千年的对外战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一二七三年攻克了宋帝国的军事重镇襄阳,然后顺江东下,在安庆聚歼了宋帝国的主力部队,宋帝国海陆联军总司令范文虎率领残余部队投降。宋帝国的首都杭州在血腥中陷落。 
这里有必要把两国的军事力量作一下对比。蒙古民族只有一百万人,既使全民皆兵也只能提供十二万五千战斗兵员。在攻击宋帝国之前,蒙古至少得把三分之二以上的兵力用于防守东西长达一万公里的漫长战线,用于宋帝国的兵力不可能超过五万人。宋帝国的国防军则超过一百万人,力量相差如引悬殊,弱小的一方居然取得了全胜,如此强大的反差不能不引人深思。 
曾经强悍无比的大汉民族真的虚弱了,虚弱得让人难以置信。 
四、和满洲民族的战争。 
满族的祖先就是曾经征服了半个中国的女真民族。金帝国覆亡时,进入中国境内的女真人大部被歼灭,只有遗留在故土上的若干部落仍然存在,成为十七世纪在中国东北崛起的满洲民族的前身。 
满洲民族在建国之前臣属于由汉人建立的明帝国。明政府对满人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挑动满人不断地内斗,使之不能团结成一股威胁明帝国的力量。十七世纪初,满洲民族的一支建州女真(另两支是野人女真和海西女真)出现了一位雄才大略的首领努尔哈赤,他跟十三世纪蒙古帝国开国大汗铁木真的遭遇几乎完全相同。他从父亲那里只继承了十三副盔甲和叛变逃亡的数十名部众,但先天贫血并不能阻止他走上英雄之路,他不久就成为一个受部众爱戴的军事统帅的政治领袖,完成了女真各部落的统一。纪元一六一六年,努尔哈赤羽毛丰满,对外正式称可汗,建立后金汗国,以继承覆亡于十三世纪他祖先们的金帝国大业。 
一六一八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出兵辽东,对明帝国发动一连串军事攻击。明帝国在山海关以外的土地相继落入后金汗国之手。 
崇祯皇帝登基后,启用年轻有为的军事天才袁宗焕为辽东军区司令官。袁宗焕是满洲兵团的克星,在宁远让战无不胜的满洲铁骑第一次品尝了失败的滋味,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也在此役重伤身死。令人痛心扼腕的是:一六二九年,愚不可及的明政府中了满洲人的反间计,把袁宗焕绑赴刑场千刀万剐,不明真相的愤怒百姓争着把他的肉分吃了。明帝国的长城自此垮塌了,满洲兵团进入中国的大门敞开了。 
一六三六年,后金汗国改称清帝国。 
一六四四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兵团攻克了明帝国的首都北京,自以为聪明绝顶的崇祯皇帝去煤山上了吊。铁匠出身的农民大将刘宗敏,用暴力抢夺镇守山海关防御清帝国的司令官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吴三桂冲冠一怒,和昔日的宿敌清帝国结成军事同盟,邀请满洲兵团入关向农民军复仇。清帝国摄政王多尔衮大喜过望,当即抓住这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亲自统率满洲兵团进入中国本土,把李自成的百万农民军击溃,接着又把明帝国的残余武装力量击溃,把整个中国并入清帝国的版图。 
到此为止,满洲民族对大汉民族的战争取得了完全胜利,大汉民族又一次站到了失败的一边。 
满洲民族只有两百多万人,只能提供二十多万战斗兵员。当时的汉民族则有一亿人,可出动的正规和后备武装力量不下千万人。可汉民族却战败了,败得实在有点不够体面。 
五、和西洋各国的战争。 
(一)、鸦片战争。 
兵力对比:英军两千五百人;中国四亿人,能出动的战斗兵员?。 
战争结果:中国战败。割让香港,赔偿白银两千一百万两。 
(二)、英法联军之战。 
兵力对比:英法联军:一万六千人;中国三亿五千万人(太平天国时期中国人把中国人打死了一个亿),能出动的战斗兵员?。 
战争结果:中国战败,首都沦陷。割让九龙半岛;赔偿白银一千六百万两。 
(三)、中法战争。 
兵力对比:不详。 
战争结果:中国单方面宣布胜利。法国内阁倒台;法国占领中国的藩属国越南;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四)、甲午中日战争。 
力量对比:中国:四亿人,面积一千一百万平方公里;日本:四千万人,面积三十七万平方公里。中国海军排世界第七位;日本海军排位十二。 
战争结果: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失去藩属国朝鲜;赔偿白银二亿三千万两(其中三千万两赎辽费)。 

六、对外挫败的原因。 
(一)赵匡胤的军事改革极大地伤害了军队的战斗力。 
赵匡胤是靠忠于他的军队和将领发动军事政变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其他军事将领有朝一日依样画葫芦地仿效他发动兵变,便着手对帝国的武装力量进行大幅度的改革。 
1、为了防止边将拥兵自重,帝国的精锐部队〃禁军〃全部集中在首都开封,负责维持地方治安的〃厢军〃多是老弱残兵。当边疆发生战事时,临时调动一支禁军远赴一千公里外的边疆作战。那时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行军全靠步行。等到士兵急行军(且多半是在负重的情况下)一千多公里赶赴战场时,宝贵的时间浪费了,敌方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战果,我方则因长途行军后疲惫不堪而失去战斗力。 
2、为了防止士兵效忠于他们的军事统帅和将领,统帅和将领都是临时委派,统帅和将令不熟悉,将领和士兵也不熟悉。战争结束时,统帅把兵权交出,将领调往别的单位。在这样的指挥机构下,再多的部队也是一群乌合之众,战斗力受到极大伤害。 
3、为了防止胆大的武将心血来潮时屁股发痒,军队的统帅由文官甚至由宦官担任(如童贯曾担任河湟军区总司令官)。文官担任统帅在现代化军队是一个惊人的进步,因为现代化战争需国拥有专门知识和大局观念;可在一千多年前的冷兵器时代,战争主要靠的是勇气和斗志,文官恰恰缺少这两样品质,在血雨纷飞的战场吓得不知所措是可以理解的。更何况中国的文官知识面极为狭窄,除了儒家经典外什么也不懂(因为宋王朝以后的科举考试只考儒家经典),就更不用说懂战争了,因此文官队伍中几乎不可能出现什么军事专家。看了《三国演义》和《水浒》的国民,也可能会说文官比武官更会打杖。其实那只是小说上的描写,文官在战争中的作用被大大夸张了。文官在后方出谋划策往往表现得很有见识,可统领军队亲临战场则是另外一回事,三国时期蜀汉帝国的谋臣马谡失街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蒙古帝国几乎没有什么文人,可蒙古军队的战斗力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宋帝国的军事体制被后世的汉人王朝忠实地继承下来,军队的战斗力也因此一直得不到提高。 
(二)、绝对极权专制体制防碍了军队的临阵变通。 
朱元璋得天下后,从中央到地方推行一套绝对极权专制体制,把行政权和军权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帝国的文臣武将只能秉承他的意志办事,没有任何决策权。表现在战场上就是军事统帅必须事事向皇帝请示,小到战斗队形大到战略战术,都得请示皇帝并得到批示后才能执行。那时没有现代化的通迅工具,请示并接受〃圣旨〃的日程少则一月,多则半年。等到圣旨到达前线时,战况已发生了今非昔比的变化,原来的策略已不管用,于是又得重新请示。。。。。。 
在如此多的束缚下,前线的军队要是真能有所作为岂不成了天下怪事。 
(三)、汉民族内斗热情的加深。 
众所周知,汉民族是一个热衷于内斗的民族。与其说外族打败了汉族,不如说是汉族自己打败了自己。世界上的民族多半是被外来民族打垮的,只有汉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被自己人打垮的。尤其是唐王朝以后,汉民族的内斗热情一天天深化,到了明王朝时期则把自己斗成了一盘散沙。外来民族之所以能以绝对劣势的兵力取得辉煌的战果,根本的原因就是汉民族的内斗助了他们一臂之力。明帝国首先就是被中国人自己打跨的,然后满洲人才乘隙而入坐收渔人之利。驻守山海关的司令官吴三桂为了战胜内部的敌人,竟然和全民族的共同敌人站在一边来对付中国人!!!明帝国的〃边防长城〃袁宗焕被押赴刑场千刀万剐时,普通臣民也可能被糊弄,但帝国的高级官员不可能全部被糊弄,应该会有部分人看出这是敌人的〃反间计〃。但极少有人站出来为袁宗焕申冤,因为他们嫉妒袁宗焕的战功和声望,巴不得袁宗焕倒霉,丝毫也意识不到正是袁宗焕的战功和声望,才保护他们继续安享荣华富贵。袁宗焕这道长城一垮,他们就成了最卑贱的亡国奴。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尽管有四亿人的庞大数目,但这四亿人不能团结一心,形成的民族合力说不准只有几万人的力量,因此被两千多个洋人打得落花流水。如果四亿中国人象满洲人在入关时期那样众志成城,别说两千多个英国远征军拥有洋枪洋炮,就是拥有原子弹也不一定管用。 
在中国的近代战史上,技术是主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甲午中日战争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那时中国的力量比日本强大得多,可那次中国也败得最惨。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世界已由野蛮转向了文明。自核裁军条约在赫尔辛基签署后,文明的竞争最终替代了野蛮的掠夺。虽然在阿拉佰世界和发展中国家间或传来不详的炮声,可世界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因此鼓吹战争是不合潮流的。但中华民族应该从近千年的对外挫败中汲取教训,虚怀若谷地面对自己的劣势,并进而克服这些劣势。使我们的民族真个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