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乱世浮生 作者:帅彦 >

第11部分

乱世浮生 作者:帅彦-第11部分

小说: 乱世浮生 作者:帅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梁漱溟出身于一个仕宦之家,他的曾祖、祖父、父亲三代都从举人或进士出身做官,外祖父也是由进士入宦,而对梁漱溟一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父亲梁济。在父亲梁济的影响下,梁漱溟从14岁以后就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见解。他曾回忆说:〃父亲和彭公他们的人格感召,使我幼小的心灵隐然萌露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而鄙视那般世俗谋衣食、求利禄的〃自了汉〃的生活。〃         
  梁漱溟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6岁启蒙读书,但还不会穿裤子(每天起床上学须要妹妹帮穿裤子);小学、中学进的是新式学堂却一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中学学历而登上北京大学讲坛;出生成长于都市却又投身于乡村建设运动;反感政治却又在抗战前后投身于实际政治活动等等。尽管梁漱溟学贯中西,但他确实不是一个沉潜入书斋的学者。对于自己,梁漱溟说:〃我自己认识我,我实在不是学问中人,我可算是问题中人。如果有人问我,我现在何以有一点关于哲学、佛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何以在社会中有此地位。我的答复是,乃是由问题逼出来的。〃梁漱溟毕生真诚地关注着他生活的这块土地,以悲悯的眼光打量着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梁漱溟是一个极具使命感的人,他曾经表白说:〃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梁漱溟毕生以继承儒家道统为己任,终生念念不忘的奋斗目标就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活着为了什么;二是社会问题,亦即是中国问题,中国向何处去。〃梁漱溟从1924年开始的乡村建设运动,实际就是他为解决中国问题和人生问题而进行的实践。但在日寇入侵、民族危亡的时刻,抱有终生救国救世志向的梁漱溟失去了乡村建设的环境。 
  一、〃只要求给我们一个抗战的名义〃   
  〃七七事变〃之前,梁漱溟正在四川参观考察,同时宣传他的乡村建设理想。7月2日,他结束在四川的活动抵达北平,此时的北平形势已比较紧张,大有风雨欲来之势。梁漱溟旋即赶赴山东。〃七七事变〃发生后,梁漱溟专程自山东赶往上海往访军事专家蒋百里,其间两人晤谈多次。他回忆说:〃蒋先生认为,论打仗,目前中国难以取胜,但只要绝不与他妥协,最后中国终归会胜利。他还指出,山东战略地位重要,而我在此处做乡村工作多年,又为自卫在推行训练壮丁的计划,工作有基础,因此劝我速回山东,做应付战事的准备。〃从梁漱溟的回忆来看,他对蒋百里的判断还是比较认可的。8月11日,梁漱溟准备乘火车至南京,但火车上的一个插曲却改变了他的计划,梁漱溟回忆说:〃夜车开行不久,乘客入睡甚熟之时,忽闻人马声喧。车正停在无锡车站,站台上满是军队,站长通知客人一律下车,奉命火速运军队去沪。当时众人纷纷下车,我亦同英国友人戴乐仁互相帮忙,移下行李,再作打算。自然传说甚多,而我心里则认为已经开火了。〃梁漱溟认定日军已向上海发动进攻,在此情况下处于战略要地的山东形势也必然相当危急,于是他决定直接回山东,做应付战事的准备。刚到山东,梁漱溟就收到南京政府邀请他出席国防参议会会议的电报。梁漱溟只好又立即乘原车赶赴南京。         
  国防参议会是南京政府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期设立的咨询机构,由国防最高会议主席蒋介石、副主席汪精卫聘请〃在野党派、社会人望和具有专长的人〃担任国防参议会参议员。梁漱溟是首批聘任的参议员。与他一同聘任的还有胡适、傅斯年、黄炎培、毛泽东、晏阳初等二十五人。他们多为在野党派和社会团体的代表人物及社会名流,即便是少数国民党员,用梁漱溟的话说,也多是〃不接近中枢〃的人。 
  在国防参议会第一次会议上,梁漱溟系统提出了自己的抗日主张。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梁漱溟并不如一般人那样或热血沸腾,或悲观失望,他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自己的冷静和理性,还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梁漱溟并没有主要从军事和外交方面来思考如何应对中日之间的战争,他的抗日主张主要关注乡村建设和民众教育。实际上梁漱溟的抗日主张就是他乡村建设理论的扩大和伸展,中心还是民众教育问题。当然,在中华民族面临危急的时刻,梁漱溟本来就不被人理解的乡村建设理论在这样的会议上根本没有可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大家一致认为梁漱溟的抗日主张缓不济急,在此非常时刻是显得那般的不合时宜。在梁漱溟发言时甚至还发生了一个插曲,由于梁漱溟发言较长,先讲乡村建设,后讲抗战民众教育主张,与会代表傅斯年性子较急,人称〃傅大炮〃,先是耐着性子听了一阵儿,后来他实在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腾〃的一声站了起来,打断了梁漱溟的发言,并阻止他继续讲下去。傅斯年粗着脖子说:〃别讲这些了,当前最要紧的是前方的军事和国际形势。你这种讲法,太耽误时间了!〃我们从傅斯年的情绪失控,大致可以想像出身着长衫的梁漱溟在会议上的发言是如何的细致周密,条分缕析,情绪是如何的平静,语调是如何的平稳。而在一个情绪激昂的会议上,这种冷静和周密又显得是那么的漫长,也难怪我们的〃傅大炮〃最终会按捺不住。从这个往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且不论梁漱溟的主张正确与否,至少在这里就显示出了他特立独行和极度自信的风范。 
  1937年8月底,蒋介石让梁漱溟陪同蒋百里赴山东视察抗战防务。蒋百里是国民党老一辈的军事专家,当时颇有名气,让他至山东视察防务理所当然;但梁漱溟为一介书生,于军事可说是毫无了解,派他至山东目的何在?原因在于梁漱溟在山东办乡村建设多年,与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私交甚好。很明显蒋介石是想利用梁漱溟与韩复榘的私人关系督促韩抗日。梁漱溟到达济南后,韩复榘一见面就说:〃我已经收到蒋先生的电报,知道你陪蒋百里先生来山东,但不知道究竟来干什么?〃梁漱溟回答:〃蒋百里先生是军事家,来山东是视察抗战防务的。〃韩听后直摇头冷笑说:〃难道他们还想守山东吗?〃并提高嗓音说:〃我认为山东是守不住的,我们打不过日本人!唯一的办法是保存实力,等待国际上的援助,然后再反攻。别的出路没有,欧美是不会让日本独吞中国的。这些道理蒋介石肚子里比我明白得多,还装什么样子!〃梁漱溟极力向韩说明:作为中国军人,都应尽守土之责,不能不打就退。作为深明大义的中国军人应为守国土、抗敌寇而不惜牺牲。据当时的消息报道说,梁漱溟花了三天三晚与韩争论,试图说服韩复榘坚持抗日。         
  10月,日军入侵山东,韩复榘连夜紧急开会,决定将全部政府机关撤走。梁漱溟得知此消息后急见韩复榘,问韩撤走政府机关的原因。并表示,此举必将导致全市恐慌,后方动摇,影响前方士气,省政府机关最好是不撤退。10月29日,梁漱溟借与韩复榘登千佛寺细谈的机会,继续试图说服韩复榘坚持抗日,从上午10时谈到下午3时。但是,韩复榘显然没有被梁漱溟说服。对于日军进攻山东,韩复榘只是象征性地抵抗了一下就撤退了。日军轻易地占领了济南和青岛。梁漱溟在日军到来的几天前离开了山东,到达汉口后,他含泪向蒋介石汇报了山东的战况,〃陈韩急切欲退之状〃,蒋介石只是笑了笑说:〃我都知道了。〃后来,韩复榘因消极抗日被蒋介石枪毙,此为后话。 
  山东沦陷之后,梁漱溟由武汉返回山东,亲自率领〃乡村建设研究院〃师生员工于1937年12月下旬从鲁西撤退,带出一千馀人,枪八百多支,现金十万馀元。到达武汉后,梁面见蒋介石说:〃我们从山东撤出来,有这么多人和枪,我们还要回山东打游击战,打日本。〃〃我们对政府没有别的要求,只要求给我们一个抗战的名义。〃后来,梁漱溟带出来的这支人马便以〃中央直属第三政治大队〃的名义,于1938年秋整队开拔渡过黄河,返回山东抗击日寇。与对〃乡村建设研究院〃师生员工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梁漱溟对处于沦陷区的家人的态度。其时,梁妻已病逝,其二子尚年幼,但为国事奔走的梁漱溟却顾不上照顾他们。其子梁培恕回忆说:〃母亲去世以后,父亲就把我们托付给他的妹妹或者侄女照看,而他自己,则是抗战的中心在哪里他就在哪里。〃七七事变〃之后的三个月,带我们逃难的是堂姐培昭。我后来从资料上知道,父亲当时正在南京开会。〃 
  二、〃梁先生是有心人〃   
  1938年1月的延安正处于严寒时节,寒气逼人,奇冷难耐,举目四望,万物萧索。深夜,延安城里的一座瓦房内暖意融融,屋内有两个人正在热烈交谈。在小桌的一边,一位身材高大,身着皮袍的男子有时踱步,有时坐下,有时随意地半躺在床上,他一手夹着自制的烟卷,谈笑风生,言语幽默风趣,常有出人意外的妙语,举止言行都充满了政治家的气度;而另一位身穿学者长袍的瘦小男性却正襟危坐在小桌的另一边,此人一丝不苟,坐得笔直,表情严肃,犹如在讲课,说话的语调庄重而严肃,举止犹如沉思的圣徒,言谈间透露出学者的严谨和古板。上面所描述的这一幕是1938年梁漱溟访问延安时与毛泽东会谈的场景,热烈交谈的两个人就是毛泽东和梁漱溟。在以后的历史岁月中,这两位人物还会被历史放在一起,成为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历史话题。但不知1938年的梁漱溟是否能够预料到此时与他倾心交谈的毛泽东却决定着他后半生的命运?         
  为什么梁漱溟会在抗战时期专程到延安访问?对于其中的原因,梁漱溟回忆说,他访问延安的动机有两个,〃一是对于中国共产党作一考察,二是与中共领导人就一些问题交换意见〃。联系当时政治形势(第二次国共合作),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出梁漱溟访问延安的目的在于奔走国内的团结,一致抗日。对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武装斗争,梁漱溟一直并不赞成,他一贯主张国内问题应〃从进步达到平等,以建设完成革命〃,也就是以乡村建设来完成中国社会的革命。在日寇入侵的情况下,国共两党合作,全国出现团结抗战的形势,梁漱溟认为如今共产党主动放弃了国内斗争,是〃民族命运一大转机〃。可是,〃多年来对内斗争的共产党,一旦放弃对内斗争,可谓转变甚大,但此转变是否靠得住呢〃?因此他需要作一番实地考察,看共产党的转变〃是真是假,是深是浅〃。同时,他还想通过与共产党人的领导交换意见而达成〃国家进一步的统一〃。梁漱溟以一介书生,全无实力的凭借,而想通过一己之力而实现国内政治实力之间的统一和团结,且不论事实如何,单只这种想法便见出梁漱溟十足的书生气。政治何曾是一个人所能改变得了的啊! 
  ……   
  梁漱溟小传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漱溟,后以其字行世,广西桂林人。中国现代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梁氏原是元朝宗室贴木儿的后裔,出身于〃世代诗礼仕宦〃家庭,早年颇受其父梁济(巨川)的影响。青年时代又一度崇信康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