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将军泪 刘祖保著 >

第35部分

将军泪 刘祖保著-第35部分

小说: 将军泪 刘祖保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部来了电报,催李荣标回北京参加军委召开的重要会议。李荣标虽依依不舍,但他不得不即刻回京。他要桂花、水生和他一起进京,桂花执意不从。水生听说荣标带他上北京,喜得蹦蹦跳,可是听到母亲不去,他也就打退堂鼓了。桂花做了他好久的工作,吴三也跟他说了好多好话,他才答应同父亲一起进京。
  进京的头天晚上,桂花做好了饭菜,要水生请吴三爷爷过来一起吃饭,水生高兴地去了。
  饭桌上,没有山珍海味,但有的是融洽和欢笑。桂花见到这欢快的气氛,心中荡漾起一种醉心的愉悦。李荣标举起酒杯,站起身来说:“吴叔,这第一杯酒,我敬你!你是我们一家人的大恩人,李荣标、桂花、水生儿,如果不是你,决没有今天,你就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啊!”
  “言重了,言重了。我吴三前半辈子在吴文章家没做多少好事,只是遇到了你们,我才尽了一点力,也是积点德,弥补我的过错。今天你们这样待我,我心中真是高兴啊!我这辈子没个家,从小失去父母,自己也无儿无女,我却能得到你们的关爱,我死也瞑目了。”吴三感慨万分地说。
  李荣标把酒喝下说:“吴叔,桂花不肯同我去北京,今后您还得多关照些她呀!”
  “当然,当然,她是我的干女儿,我不会袖手旁观的。”
  水生在一旁说:“干爷爷,您也到北京去玩玩吧!”
  “要去的,要去的!”吴三打趣地说,“以后我和你娘一起去看望你们。水生,到北京后,可别忘了给爷爷捎大前门的香烟啰!”
  “爷爷,你放心,到北京后,我给您寄好多好多的香烟,给娘寄好多好多的绸缎。”
  “好孩子,到北京后,可要好好读书,听爸爸和阿姨的话,不要跟妹妹吵架,记住了吗?”桂花嘱咐说。
  “记住了,娘,你放心,我会经常给你写信的。”水生搂着桂花的颈脖说。
  这是一个充满情爱和欢乐的夜晚
  第二天早上,太阳露出了彤红的脸蛋,相思寨的山道上,乡亲们前呼后拥,将李荣标父子送了一程又一程。李荣标和水生依依不舍地告别桂花和乡亲们,坐上了接他们的吉普车。车子慢慢向前驶去,李荣标望着追赶着车子的桂花,眼睛潮潮的,感觉到几滴清亮的泪珠滑过脸颊,滴到了手上“再见!再见!”一声声亲切的乡音久久地回荡在相思寨的田野之中。

  后记

  小时候,母亲常给我讲叔外公的故事。虽然时间过去了许多年,但那些活生生的故事仍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之中。
  我大约十来岁时,参加过长征的叔外公衣锦还乡,回到了故乡毛田,住在区公所。母亲带我去见他,我一眼瞧见了叔外公额上那条一寸多长的深深刀痕,舅舅告诉我,那是和日本鬼子殊死搏斗时被鬼子用战刀砍伤的。我想,叔外公的人生中一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
  后来,叔外公住进了岳阳城里。几年之后我也进城读书,毕业后分配在地区卫生局工作,与叔外公见面的机会也就多了些。我鬼使神差地做起了文学梦后,心里常想要为叔外公写点什么,把他曲折丰富的人生经历记录下来。可是没想到进入古稀之年的叔外公患了绝症,不久后就长辞人世,使我的愿望难于实现。
  但我还是想写写叔外公的故事。
  1986年,我调到岳阳市政协办公室工作,办公室老余给我讲了一个老红军解放后别妻抛子,回到故乡和当年冒死救他出虎窝的地主小老婆长相厮守的故事,进一步激发了我的创作欲望。我将两位老红军的故事揉到一起,进行艺术构思,仅用了几个晚上,一部中篇小说《真情依旧》就脱稿了。我拿着稿子给《洞庭湖》主编罗石贤老师。罗老师看了后,二话没说,将我的中篇小说发表在《洞庭湖》1992年第五期上(发表时改名为《将军和他的情人》)。
  没想到小说发表后,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有一天,《洞庭湖》副主编周蕴琴老师转来一封信,信是株州电视艺术中心主任李宗平先生寄来的,信中称他们有意将我的小说搬上荧屏,请作者尽快与正在广东深圳拍十六集电视连续剧《黄埔虎将》的他联系。我与李宗平素昧平生,然而在电话中,双方很快达成协议。不久后,李宗平赶赴岳阳,和我签订了小说改编协议。1993年底,我和梅实合作,将小说改编成五集电视连续剧《真情依旧》(后改名为《荷香》)。1994年7月6日,《荷香》在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岳阳县张谷英村开机,剧组人员阵容强大,既有执导过《少帅传奇》的著名导演丁一民,又有在电影《开国大典》中饰演宋庆龄的国家一级演员肖惠芳、中国青艺的一级演员张连仲和全总文工团话剧团的著名青年演员鲍海鸣、梁月英夫妇等。
  整个摄制和后期制作耗时将近一年,最终获得了成功。中央电视台购买了首播权,并在1996年春节后的初八开始连续三晚在一套节目中播放,之后还获得湖南省优秀电视剧奖励。
  后来,我感觉前些年写的那部中篇由于篇幅所限,似乎有很多东西没写进去,加上电视剧改编的成功,我又有了写长篇的想法。于是我开始按照长篇小说进行构架,花了半年业余时间,于1997年底完成初稿,后来又修改两次,写成了现在这个模样。
  这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既凝聚了我多年的心血,也离不开老师和朋友们的关爱和帮助。青年作家翁新华先生阅看了全部初稿,并提出了十分中肯的修改建议;北京市伯乐文学研究所和作家出版社的同志为该书的编辑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作者
  1999年9月于寓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