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无"薇"不至 作者:闾丘露薇 >

第1部分

无"薇"不至 作者:闾丘露薇-第1部分

小说: 无"薇"不至 作者:闾丘露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些天一个大学毕业工作了几年的朋友找我,他说,他现在面临选择,有一家全球知名的外资公司想请他,但是他自己觉得,从大学毕业工作到现在的这家公司,把他从一个懵懂的小孩,调教成现在可以独当一面的人,如果离开,觉得对不起这家公司。但是同时,因为自己的长大,因为自己对自己,也对未来有了更多的要求,发现这家公司已经开始成为束缚自己发展的一个地方,至少很多地方让自己很有挫折感。他问我应该怎么办。

    我没有告诉他应该怎么办,我只是告诉他一点,如果最终选择离开,不需要对公司感到愧疚,因为虽然这家公司造就了他的成长,但是他一直以来,已经用自己的勤奋工作做出了回报。公司给与的机会,如果不给他,就会给第二个人。第二,没有一家公司失去了一个员工之后就不能够运作下去的,因此不需要担心自己的离开,会给公司造成很大的危害,一家运作成熟的公司,总能找到适当的人来替代,区别只在于,如果由你来做,可能做得更好一些。

    我想我的这个朋友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出现的困惑,原因在于把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工作混淆在一起。在他考虑的时候,已经不单单从事业发展的角度,而是已经添加了很多个人情感在里面。

    我从来不赞成把工作当成生活的全部,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人生选择,全部要跟着工作运转,我总是努力把工作和生活分开,至少,学会把工作看成生活的一个部分而已。

    一个人先要学会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才能够在事业上面有好的发展。

    所谓做好自己,就是说,要明白自己要什么,怎样的选择更加适合自己。要学会不让工作来左右自己的情绪,就好象我的那个朋友,他的上司在劝他不要离开的时候,竟然对他说:“我认识你的爸爸妈妈,如果你离开这家公司,在外面发展得不好,我怎么向你的家人交待。”初听,这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上司,但是仔细想想,在这样一个把工作和私人感情都分不清的人手下工作,很多时候工作上的烦恼或者挫折,可能正是来自于这个上司的个人情绪。

    每个人都在不断进步和成长,每过一段时间,就需要为自己调整一下脚步和方向,现在的人,总是面临很多的选择。我想,首先考虑的应该是,自己正在做的工作是否有利于自己中长期的发展,或者问问自己,是否清楚,什么对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自己想要的是怎样的生活。


    母女之道

    和女儿在东京迪斯尼玩了一个星期;先回香港;第二天我自己就要回北京工作。趁着上飞机前的时间;准备去做头发;女儿说;我陪你去。

    做头发是很闷的一件事情;但是女儿居然在那里陪着我坐了四个小时。她没有说很多的话;一个人坐在那里看她的儿童杂志;不过我知道;她是舍不得我;希望能够尽量多的和妈妈呆在一起。

    第二天早上七点钟;我的电话响了;是女儿;还没有开口;就已经哭得稀里哗拉,结果那一天;她给我打了八次电话;四次是泣不成声。而之前;她从来没有打过电话给我;即使是我打过去;她也只是在电话里应酬我几句而已。

    那天;连我都乱了手脚;一整天闷闷不乐;连工作都提不起精神。朋友劝我;不要这样;第一这改变不了现实;第二;也应该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不完美的。

    我想;很多需要工作的父母有着和我一样的经历;孩子需要父母陪伴在身边更多的时间;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办法给予。

    很多人会因为这样而内咎;觉得自己没有做好父母;我的内咎持续的时间不长;只是那一天;特别是听到女儿哭的时候。但是很快;我对自己说;要么放下工作;回香港陪小孩;如果做不到的话;那就不要让内咎来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朋友说得对;内咎是无济于事的。

    而孩子的自我调整能力其实也很强。第二天;女儿还主动打电话给我;到了第三天;变成了我打电话给她了。她没有再哭;不过开始变得八卦;问长问短。一个星期之后;一天打电话回去;女儿出去玩了;是她奶奶接的电话。问奶奶女儿还伤心吗?奶奶说;早就忘记了;因为每天可忙了;出去逛街、吃饭;还有和小朋友玩;她又回到自己的生活里去了。

    遇到一个同样也是忙于工作的母亲;我们两个讲起和孩子的关系;结果很有同感的;那就是;不能把自己所有的重心都放在孩子的身上;第一这会给孩子压力;第二;当孩子长大;有了自己的生活之后;那做妈妈的;却什么都没有了。

    不过发现一件事情;这次之后;女儿忽然长大了。现在我们每天都要通一次电话;没有什么话题;聊聊各自在做些什么;就在几个星期前觉得她还是一个baby;但是现在;她是一个大小孩了。


女人的年龄

  从小大人就告诫我;做人要有礼貌;其中一条就是不要随便问别人的年纪;特别是女性。不过身为女性;自己从来不介意别人问自己的年纪;每次都老老实实告诉对方;当别人说;真看不出来;不管对方是真心还是客气;我都会照单全收;美美地开心一下。

  后来发现;在我的身边;和我一样从来不把年纪当成秘密的人很多;特别是在香港;虽然有的艺人会说;我永远二十五岁;但是他们从来不会隐瞒和避讳自己的年龄;但是很多时候你会发现;虽然他们远远超过了二十五岁;但是又真的像是二十五岁。

  其实年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态。

  一个星期天;和我香港的一帮好朋友一起;带着孩子们;浩浩荡荡地在公园里聚会;我们四个妈妈谈着自己的工作、生活;孩子们则在一起玩各种游乐设施。不过四个孩子不是每个人都那样的灵敏;有的就是爬不上单杠;于是我们这几个做妈妈的;马上来了一次演示。特别是其中的一个;从小学过体操;于是用专业的方法示范;让孩子们;还有在一边的那些十五六岁的后生仔女;都不禁“哇”的一声惊叫。

  静下来想想;我们这四个妈妈都三十好几快四十岁的人了;在很多人的眼中;在公园里这个样子;实在有点不太符合自己的年龄和身分。

  其实问题就是在这里。社会上为不同的年龄设定了一些不成文的规定;在什么样的年龄就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甚至连什么样的年龄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留什么样的发型也有了一定的模式。于是很多人不自觉的;到了怎样的年龄;就去做怎样的事情。很多人说;香港人很难看出实际的年龄;这是真的。很多香港的男生;四十岁了;看上去还像是二十多岁学校毕业的样子;三十多岁的女生;还穿著满身的hello kitty。大家做的是自己想做和喜欢做的事情;没有想过是不适合自己的年龄这个问题。永远二十五岁;并不是要在大家面前装嫩;而是自己的心境真的一直保持在年轻的状态。

  有一句话;相由心生;很有道理。心理保持年轻活力;不那么沉甸甸的;人也就看上去年轻了很多。很多女性担心衰老;过了三十;就害怕四十的到来;我自己从来没有什么年龄的概念;我知道自己多大;也会告诉别人;但是我从来不去多想。年龄其实只是一个数字的概念,因为这样;我从来没有过恐慌。

  生理的衰老必须承认和面对;我们所能够做的;就是让这种衰老来得慢一点;但是心理上的衰老的快慢却是我们自己可以掌握的。


我的三城记

  我出生在上海;二十多岁去了香港;一住十多年;现在又来到了北京;我的一个朋友说;你是上海制造;出口香港;然后又转内销到北京。

  说起上海;很多人总是觉得;很快他就会超越香港;对于上海土生土长的人来说;上海确实正在和香港越来越像;但是谈到超越;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在外人的眼里;大家看到的总是上海的高楼大厦;繁华的一面;对我来说;离开十多年;每次回去;会看到那些在窄窄的弄堂和旧旧的马路边的房子里生活的上海人;生活没有太多的改变。我也会看到;在富丽堂皇的酒店和餐厅里面;服务员并不专业的服务;更重要的是;上海缺乏包容;在这里;外来的人总是要按照上海的规则来生活;不然的话;就会从这里感受到歧视和排斥。上海人现在引以为荣的东西;其实都是旧上海留下的;上海人生活在前人创造的传奇当中。

  虽然在北京呆的时间不长;快两年了;但是我却越来越喜欢这个城市。还记得第一次到北京;大概是九年前;印入眼帘的北京;给我的感觉是;真的很土;但是;慢慢的;你会喜欢这个城市;虽然从外观来说;没有上海的精致洋气;但是它在文化上体现的那种包容;会让你慢慢爱上它。

  在北京;每一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在这里生活;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方式;小人物有小人物的选择;大家相安无事;从来没有格格不入的感觉。正是这样的包容;让北京成为一个原创性最强的地方。

  来看看那些酒吧;北京的也许仔细看粗糙了一些;但是却有自己的风格;而在上海;每一家都是那样的fashion,非常完美;于是也就没有了个性。

  不过生活在北京;需要付出代价;那就是花在交通上的时间。我曾经试过;平常是十五分钟的车程;结果整整用了二个小时。每天在北京;发现自己花的最多的时间原来是在车上;塞车的程度;我的感觉已经比得上曼谷。

  香港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东西方完美结合的地方;在这里;可以满街都是英文招牌;也可以到处看到大大小小烧香拜佛的地方。在这里;不管是西方的圣诞节;还是中国人自己的春节元宵;都属于公众假期;香港人同样过得认真。

  对于我来说;在香港学会如何工作是我一生最受益的地方;因为这里教会我要尊重自己做的每一份工作;要敬业;同时也要专业。在香港我也终于体会到公平对一个人的发展带来的影响;因为到现在我还相信;如果不是因为我到了香港;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我肯定不会成为媒体的一份子。

  不过即使自己已经是香港永久居民;但是当别人问我是哪里人的时候;我总是脱口而出;我是上海人。我想出生在上海是幸运的;尤其是在上海经历中国一个划时代的变迁;让我以后;背井离乡;走过世界上不同地方的时候;不会感到怯场。

  至于北京;对于一个关心中国的人来说;这里是不可替代的地方。特别是我;作为一个媒体人;我想只有在北京;才能够感受到中国发展的脉搏;以及去察觉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种种变化。

  一次;香港电台采访我的同事梁文道;觉得闾丘到底是哪里人;梁文道打量了我半天;然后说:“我觉得她是一个国际人。”我想这种感觉;来源于我在三个城市的生活;当然还有我老是东奔西走的工作吧。


我在普吉度假

  刚刚从泰国的普吉岛回来;和女儿还有朋友一家享受了一个阳光海滩的假期。

  当别人知道我要到普吉岛度假;都以为我在开玩笑;知道是真的;每个人都露出关切的神情;似乎我要去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地方。我觉得有点好笑;以我对于普吉岛的了解;我知道;受到影响的只是在岛的一边;而我要去的laguna地区;根本没有受到影响。不过;虽然这个地区没有受到海啸的影响;景色依旧;但是整个旅程仍让人感受到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