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2004年第21期 >

第11部分

2004年第21期-第11部分

小说: 2004年第21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给了石头
  
  我偶尔路过这里  看见他们
  也听见郑石匠一声苍老的咳嗽
  像我爷爷一样的咳嗽
  穿过鱼鳞石塘的水面
  远远近近地掀起一些波纹
  
  东城花园工地
  吕毓海
  
  背井离乡的词
  流血汗的词
  遭白眼的词
  
  组成弱势群体词组
  在钢筋混凝上的丛林里
  穿梭
  
  盐粒搅拌的凝固水泥  始终
  改变不了一副坚硬的面孔
  
  钢铁的肠胃
  消化着苦和累
  维持时间的生长
  
  散发汗臭的乡音
  打开心底的思念
  解放欢乐
  
  一朝乡长一朝树
  冯国晨
  
  俺们乡政府
  院里栽满树
  绿树队队又排排
  只有小指粗
  
  原任杨乡长
  喜欢栽杨树
  杨树刚长两人高
  调任到别处
  
  继任柳乡长
  喜欢栽柳树
  杨树全砍掉
  理由满充足
  杨花飘洒遮视线
  容易出事故
  
  现任柏乡长
  当然喜柏树
  柳树太软弱
  袅袅如病妇
  哪如柏树四季青
  雍容又大度
  柳树成了烧火柴
  柏树临风沐雨露
  
  岂料杨乡长
  提升到县府
  下乡来视察
  见状勃然怒
  杨柳是平民
  柏树是贵族
  不喜平民喜贵族
  
  立场在何处
  
  苦了栽树人
  无所措手足
  栽栽伐伐何时了
  一朝乡长一朝树
  
  一  滴
  艾 砂
  
  一滴情也不轻抛
  一滴露也洒落禾间
  一滴水要升腾成云
  一滴血叙述祖宗的恩典
  
  珍惜一滴情
  挽生民之涂炭
  珍惜一滴血
  去喂磅礴的河山
  珍惜一滴水
  润活干涸的古楼兰
  
  一滴  亿滴
  易滴  亦滴
  滴出戈壁的塞北江南
  
  黄  昏
  马乙亚
  
  淡远的铮铮余音
  似有“砍砍伐檀”的古韵
  渐行渐近
  向稻香湖姗姗走来
  天空  飘逸风摇莲藕的深沉
  耳边  仿佛寒牢有声
  类似凤尾扫拂落英缤纷
  墙上
  一幅月下松竹图
  溢出缱绻情深
  
  童心  幻化一笼璀璨梦景
  绿篱上一只螳螂扑我瞳仁
  举目远望室外迷蒙山影
  顿觉  潋滟出
  青春的芳馨
  
  木渎大运河掠影(外一首)
  丁古萍
  
  浪花一路奔跑
  千年古镇也一路奔跑
  
  两岸晴空飞着安详的羽翼
  河畔芦苇丛中睡着小鸟
  梳理杨柳的风吹来又吹去
  把彩蝶和油菜花吹成一样的
    颜色了
  
  只有古老的抗倭堞楼立在岸上
  把四面乍起的蛙鸣
  听成当年的鼓声……
  
  鹤
  
  一只脚独立风尘
  另一只藏起
  
  茫茫苇岸柳绿花红
  它  只读一片白云……
  
  月亮回家
  樊春青
  
  月亮回家
  草篮挎在肩上
  
  唱着儿歌  月亮回家
  蝙蝠的影子
  一点点坠落
  小草轻轻摇曳
  
  倒出青草  装满星星
  月亮回家
  把那银镰丢到河滩
  
  等待春暖花开
  王海英
  
  初雪降临
  檐下晶莹的冰凌
  用透明的耳朵
  聆听梅朵盈雪的声音
  
  在我身后
  坦荡洁白的雪
  像丰硕的泪水
  忍住忧伤
  在滴落的瞬间
  我看见一条暗香浮动的小径
  走进春光……
  
  
  一枚硬币
  金晓娟
  
  匆匆跳上无人售票巴士
  摸遍兜
  脸红成苹果
  
  一束束光烫弯脊背
  “谁能找开五元钱”
  乞求的声音撞来撞去
  
  司机沉默成椅子
  我站成一道红色的风景
  
  “大姐,给你一元钱”
  少年的声音诚恳庄重
  
  一辆开往春天的巴士
  从河流起程
  风渐渐湿润
  一枚硬币
  穿透无数的墙壁
  
  春
  张振龙
  
  漫过山冈的青草
  它背后的雪花变成胸前的花苞
  一些细微的裂痕  风
  就从那边吹过来了
  
  阳光落满鸟翅
  把青草举到最高处燃烧
  吹过来的风吹到脸上
  我感到花开时缠绵悱恻的疼
    痛……
  
  童  谣
  林  澍
  
  长髯飘拂的古榕下
  一只童车
  一个小小孩仰着脸
  听树上叽叽喳喳的鸟巢……
  
  打扫灵魂
  申修福
  
  把轻薄扫出去
  把奴性扫出去
  把俗念扫出去
  把晦气扫出去
  
  留下骨头
  留下血
  
  树  根(外一首)
  卫志坚
  
  长了多年的树冠
  被狂风齐脖子斩断
  
  鲜血汩汩地流淌
  根须抓紧泥土的衣襟
  
  一只大雁向东飞去
  一只大雁向西飞去
  
  没有沉重的树冠
  天空辽阔得更像天空
  
  人  生
  
  读懂了父亲脸上的皱纹
  已寻不见
  他的背影
  
  抵达了海的岸边
  身后却传来
  女儿的哭声
  找到了金钥匙
  门上的锁
  已经生锈
  
  苏  州
  郭文甫
  
  石桥上的外乡人
  眼睛里走着水的脚步
  
  油纸伞上的雨珠
  让白墙剥落
  让黑瓦生苔
  
  蝴蝶的庭院  梦
  那些弯弯的眉
  那些石板路上丝的裙裾
  每一只乌篷船
  在细柳的软语里
  摇得很远
  
  乡村一个普通的下午
  陈树照
  
  田埂上  背竹篓的母亲
  左手一把镰
  
  右手一条牵着奶牛的绳子
  
  远远地  看见稻子在涌动
  一片一片  下垂的头颅
  像母亲刈草时的动作  背影
  是一件风中变瘦的衬衣
  朝一个村庄的方向走来
  
  像一条颠簸在波涛上的小舟
  母亲和一头奶牛在秋天的田埂上
  构成了秋天乡村最普通的一个下午
  
  北京小扁担胡同
  山边下
  
  小扁担胡同
  一头挑着铁树斜街
  一头挑着樱桃斜街
  
  只可惜我来晚一步
  错过了樱桃成熟的时候
  等不到铁树开花
  无法借你的扁担
  挑一担京韵回乡
  
  沉  船
  赵行素
  
  一辈子让浪花驮着
  他说  最后
  要驮一次浪花
  
  银河的水声
  陈晓昕
  
  让双羽的大鸟引颈云端
  在蓝色午夜于生命的时
    空——
  独坐在地球上的一角
  默听银河泛涌的水声
  由远及近波至心灵的岸边
  
  天  空
  张庆岭
  
  天空把小鸟挤成一个点
  多像人的大脑把事情渐渐忘
    记
  ——只只翅膀把天空擦亮
  就像生活将一个人
  一点点掏空
  
  所有的飞翔  都
  试图把天空凿一个洞
  洞永远凿不成
  飞翔便永远没有重量
  
  柳  絮
  孙志军
  
  风儿白色的影子
  到处寻找自己
  
  偶  然
  邵  超
  
  小草在春天发芽
  看起来
  很
  偶然
  
  殊不知
  小草的心事
  历经了
  整整一个冬天
  
  一个人睡在双人床上
  尹宗祥
  
  一个人睡在双人床上
  目光慌乱地覆盖着夜
    刺骨的疼痛
    失声的叫喊
  
  一个人睡在双人床上
  这里生长着我
  孤独的寒来暑往
  锈迹斑班的翅膀
  沉淀盛开一条小路
  一个人
  
  一个人睡在双人床上
  我是全部的
  主宰。夜黑色的身体
  打开我的门
  一些熟悉的事物
  比灯光更明亮


长青树的祝福
■  谢 冕
  郑敏先生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读哲学,她的毕业论文是《柏拉图的诗学》;50年代在布朗大学读英国文学,她的硕士论文是《姜·顿的玄学诗》。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深厚根底,再加上哲学、英美文学、以及现代西方理论批评的广阔知识,构成了她创作的学术研究的特殊背景。这样的背景在中国现代诗人中是并不多见的。中国和西方,古典和现代,诗和哲学的结合,这些方面构成了郑敏诗歌创作和理论批评方面的特殊而又坚实的前提和基础。
  诗歌批评界已经注意到这一点,有批评说:“也许由于研究哲学的关系,郑敏的诗往往爱从人生种种情景转向深远的幽思”。有评论指出:“她的风格典雅而洗练,结合了冯至和卞之琳的某些原质,特别是他们在三十年代后期的诗作。其实,郑敏不但继承了冯、卞二氏的文体风格,也继承了他们爱好冥想的创作路线。但她如冯、卞二氏一样,她也并不是一个枯燥的纯知性的诗人,相反地,她有极丰富的想象力。”知性和想象力的高度融汇,是郑敏诗歌的美学基调。
  郑先生的诗意生活中,始终伴随着金黄的稻穗和琴键上的月光。哲思和韵律,色彩和音响,在她的诗中有着和谐而美妙的融合。诗、音乐和绘画,是郑敏创作的“三元素”。郑敏的许多抒情诗是从一个画面开始,如《金黄的稻束》。总是逐渐由实景转向抽象,最后归于一种沉思。也斯精辟地指出:“她在最具体表现意象的时候也不愿放弃哲理,最绘画性的时候也不愿止于纯粹的视觉效果”。郑敏生活在满室书香的世界里。她的诗有一种别人难以抵达的高雅华贵的境界。但她并不与世隔绝,她的心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关。在她的纯美的诗情中甚至也不乏沉重的东西。正如郑先生自己所表明的,她的诗,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历史跌宕起伏,现在进行着回忆和沉思,记下自己生命的痕迹”的“心象的诗笺”。
  读郑敏的诗,我们会获得一种安详、从容,一种超然的抚慰和感动。在这个时候,作为女性诗人的身份,就显示出她特有的魅力。她的诗安慰我们的灵魂,让我们超越对时间的焦虑,克服对死亡的畏惧,从而平静地面对一切苦难。对于死亡,诗人更有一种宗教般的哲学的彻司。她是感到了死亡无时不在身边,但她对死亡的回答是:“我不会颤抖”。她认为《我不会颤抖,死亡!》这首诗“反映出一种迎战的姿态”。她对死亡有着澄澈透明的心境。
  郑敏自述,“里尔克在他的《杜依诺哀歌》之八中将死亡看成生命在完善自己后重归宇宙这最广阔的空间,只在那时人才能结束他的狭隘,回归浩然的天字”,她认为“诗美能转换人对死亡的陌生畏惧感,而将它看成生命中最亲密的伴侣,因为它引导你回归所自来的大自然”。死亡在她的笔下,甚至表现为一种诗意:“人们最后一次喷放,不是红色的火焰,或黑色的昏暗,它是白色的,强烈而迷茫无限”。
  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