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正说鲁迅 作者: 孔庆东 >

第2部分

正说鲁迅 作者: 孔庆东-第2部分

小说: 正说鲁迅 作者: 孔庆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统,在当下中国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鲁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有人在贬低鲁迅的意义时,常常说鲁迅只有破坏,没有建设。他们根本不理解鲁迅思想本身就是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建设性贡献,是20世纪中国和东方思想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就具体操作的层面,在我看来,也很少有人像鲁迅这样为中国的文化建设和积累而沤心沥血,这自然是否定者视而不见的。鲁迅早就说过:〃我已经确切的相信: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鲁迅是把这样的信念化作日常生活具体行为的。早在20年代,他就提倡〃泥土〃精神,提出〃不要怕做小事业〃。直到1936年去世之前,他还呼吁〃中国正需要做苦工的人〃。他自己就是文化事业上的〃苦工〃,仅1936年生命最后一段历程,他就以重病之身,编校了自己的杂文集《花边文学》、小说集《故事新编》,翻译《死魂灵》第二部,编辑出版亡友瞿秋白的《海上述林》,编印《〈城与年〉插图本》、《〈死魂灵〉百图》、《珂勒惠支版画选集》,还参与编辑《海燕》、《译文》等杂志。他的生命就是耗尽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具体琐细的小事情上,但他生命的意义,也就体现在这些在鲁迅看来对中国,对未来有意义的小事情上。这倒是显示了鲁迅〃平常〃的一面:鲁迅经常把他的工作,比做是〃农夫耕田,泥匠打墙〃,这正是表明了鲁迅精神本性上的平民性。这是鲁迅的平凡之处,也是他的伟大之处。在我们今天这个浮躁、浮华的,空谈的时代,或许我们正需要鲁迅这样的文化〃苦工〃。 
          
        爱恨情仇     
        鲁迅不仅有激昂的一面,也有很多痛苦无奈的经历,少年时代的鲁迅为什么遭遇邻里的流言诽谤?青年时代的鲁迅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包办婚姻?中年时期的鲁迅怎么和自己的亲兄弟变成仇人? 
          
        一、祖父罹罪,家道中落     
        鲁迅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爷爷是翰林出身,曾经担任过知县,后来在北京担任内阁中书,他的父亲则是一个饱读诗书的秀才。因而,周氏家族在绍兴当地算是一个名门望族。这样的官宦之家、书香门第,使得少年鲁迅获得了良好的教育,加之鲁迅聪慧过人,因此,展现在鲁迅面前的似乎应该是一条读书取仕、光宗耀祖的〃光明大道〃。可是,世事难料,在鲁迅13岁那年,一场重大的家庭灾难打破了周氏家族的宁静,也从此完全改变了鲁迅的生活。那么,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灾难?这场重大的家庭变故会给鲁迅的成长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鲁迅的家庭,用今天的话说,应该是一个不错的中产阶级家庭,甚至比一般的中产阶级家庭还要好的一个周氏大家族。不幸的是,在鲁迅幼年的时候,他们家里遭到一场比较大的灾难,这个大的灾难是由于他的祖父参与了一个案子,是科举考试行贿的案子。我们今天全世界考试作弊成风,在很多著名的大学里,大学生都普遍地作弊,我本人也处理过很多作弊现象,我非常痛恨这种现象,但是很多学生习以为常,说考试作弊有什么了不起,判我不及格我下次再补考,说得轻描淡写。但是我们知道,在古代,考试作弊是大罪,是了不得的大罪,甚至要杀头的,为什么?因为考试作弊就是欺骗最高领导人皇帝。国家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你考试作弊,不就是欺骗国家吗?所以考试作弊其实应该是大罪,我们今天太过于轻描淡写作弊这个事情了。 
          
        鲁迅的祖父因为科举考试行贿就被判了死刑,我知道有很多青少年朋友不会理解,真有这么夸张吗?科举考试行贿要判死刑,真没劲,其实这个事情确实很严肃,他的祖父就是被判了死刑,但是这个死刑很有意思,不是立即执行,我们知道判死刑有立即执行和缓期执行,缓期一般就不会死了,表现好一点,不再作恶,就改成无期徒刑,鲁迅的祖父被判了死刑,没有说立即执行,可也没有说缓期多长时间,而是判了当时叫〃斩监候〃的罪,意思是先不斩,先押着,什么时候杀头,看皇上高兴不高兴,皇上一高兴,没准就不杀了,就赦了,如果不高兴,也许哪天拉出去斩了,所以这事是一个悬念,它没准。中国古代什么时候杀人?每年秋天,秋天草木凋零,中国的一切都是配合自然界的节奏,春天草木繁盛,百花盛开,不适合杀人,杀人煞风景。所以一到秋天,鲁迅家就慌了,一到秋天就花很多钱上下打点,买通关系,希望把今年熬过去,今年熬过去了,明年还得如法炮制一番,就这样年复一年,家里有多少钱也都用出去了。这一场官司下来,他们家就败落了。 
          
        由于这场官司,他父亲秀才的名号也被革除了,到手的文凭给收回去了,不算数了。在这个过程中,鲁迅一个小小的少年,切实地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鲁迅有一句很沉痛的话,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可以看见人生的真面目。〃人生的真面目是不容易看到的,不是说努力就可以看到的,你没有条件就看不到。鲁迅则有家道中落这个条件。一个孩子家里条件不错,成绩都不错,别人也说你好,一切绿灯都打开了,你看不到人生的真面目。等到哪天你突然考个倒数第一,家里还交不起学费了,你就能看到人生的真面目。少年鲁迅是长子,所以过早的生活的重担、精神的压迫就撂到这个少年的肩头。 
          
        因为鲁迅的爷爷被判〃斩监候〃,所以牵连到鲁迅的父亲也革除了秀才的功名。鲁迅的父亲本身身体不好,经过这么一折腾,病情更加加重了,这样一大家子的生活重担就落在少年鲁迅的肩上,俗话说〃国有大臣,家有长子〃,面对父亲的病重、母亲忧愁、弟弟年幼的这样的生活重担,鲁迅该如何度过,少年鲁迅为什么会遭到邻里的流言诽谤,而这种生活的磨难和苦难会对鲁迅的人生有什么影响呢? 
          
        鲁迅在很长的时间里,做了些什么呢?他频繁地出入当铺和药铺之间,家里没钱了,就拿东西去当铺当,然后拿钱回来给父亲治病,再然后又去当铺。去当铺是一件很遭受精神压迫的事情,有钱买东西当然是很畅快的心情,若没有钱,受人家白眼,100块的东西5块钱就给你当了,每天遭受这种白眼和奚落,这对小孩的精神打击是非常大的。到了后来,他的父亲也病死了,家里边仅有的二三十亩水田也卖光了,他家成分等于改变了,由地主变成贫下中农了。 
          
        所以说,鲁迅从小知道生活之艰辛,知道钱怎么来,东西怎么来。我记得我的儿子很小的时候,我有一天问他:〃你知道咱们家的饭从哪来的吧?〃我想启发他说都是他爸爸挣来的,但他说:〃我知道,都是从厨房端来的〃。当时我大吃一惊,后来我想他说的有道理,因为他每天亲眼所见的饭菜就是从厨房端来的,所以他觉得厨房永远是源源不断生产饭菜的地方,这不是孩子无知,这是大人的教育不到位,他不会想到这些饭和菜是我挣来的。我想,今天很多孩子恐怕都没有意识到钱是从哪来的,没有意识到劳动和生存的关系,这是一个大问题。 
       
        鲁迅家里的钱花光了,田卖掉了,值钱的东西能当的也当掉了,房子也就显得越来越大了。鲁迅写那个时候的感觉非常逼真,他说他每天在墙的角落四处看,看还有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他总觉得抽屉里还有什么东西,打开每个抽屉看,看一遍又看一遍。这个时候亲戚朋友和邻里对他们家的态度也改变了,能欺负的就欺负,该骗的就骗,还有的人就怂恿鲁迅把家里的东西偷出来卖你们家还有什么东西赶快拿出来卖吧,鲁迅没有这么做,但是邻里之间已经有这样的流言蜚语,所以鲁迅不是直到长大之后才受到社会上流言蜚语的打击的,鲁迅一生就是生活在流言蜚语之中。死了这么多年之后,还没有很多人真正理解他,其实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受流言蜚语的打击了,用金庸笔下杨过的话说:〃我一生受人冤枉还少吗?〃大侠是怎么成长的,像杨过这种大侠,小时候就受人冤枉,很难有几天扬眉吐气的日子。鲁迅少年时受到这样的压力,压在一般少年的头上,恐怕会受不了。 
          
        我是研究文学的,经常讲作家生平,我发现很多作家、艺术家,少年的时候,都经历过家庭的不幸,特别是父亲早逝,少年丧父,这好像是一个很普遍的规律,还有家道中落的也很多。从逻辑上推理:家道中落一定会让人奋起吗?很多社会上的不良少年、流氓歹徒也是因为家道中落产生的,也许家道中落使人萎靡不振,但是对于我们知道的这些杰出的人物来说,似乎少年时代的不幸是他们取得成就的一所最好的学校,那个时候他们比别人多学了很多很多最有价值的东西,当然了,我们不能因为要成就自己就故意搞得家破人亡,那是不行的,我们也没有那个条件,现在不是那个时代。鲁迅的家道中落有时代的代表性,因为那个时候清王朝正走向它最后没落的阶段,像鲁迅一样,当时中国有很多家庭都家道中落了,当然原因不同,不见得都是像他家是因为祖父的原因,有的是由于生意没做好亏本了,有的是由于疾病,还有其他原因。从整个中华民族来看,我们中华民族也是经历了一个家道中落的过程,以前很兴旺,中华民族有光辉灿烂的过去,后来家道中落了,中落得很苦,老被人家欺辱,被人家看不起,自己想各种办法振兴、振作。整个中华民族也有一个马鞍形的过程,鲁迅的家道中落以及给他带来的痛苦在中国是很有代表性的,这是鲁迅人生中的第一个痛苦。 
          
        。二、〃母亲娶媳妇〃     
        鲁迅人生的磨难才开始。虽然他的爷爷后来被释放出狱,但是三年后,也就是鲁迅16岁时,鲁迅的父亲终因病重而去世。家道中落的鲁迅义无反顾地背起行囊,踏上了外出求学之路,他先是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学习三年,后来又奔赴日本留学。正当26岁的鲁迅踌躇满志之时,一场由母亲精心设计的包办婚姻却打破了他的生活梦想。那么,鲁迅的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鲁迅面对这场包办婚姻又该如何做呢? 
           
        对于鲁迅的婚姻,很多人不是很了解,会问:他爱人不是许广平吗?他不是和许广平很幸福吗?这都是后来的事。鲁迅家道中落之后,他不能像别人的孩子那样正常发展,不能考科举,谋一条生存之道。那个时候考科举是一条正路,但是他没有走这个正路,而是去学新学,用当时的人说,就是迫不得已把灵魂卖给洋鬼子,学一些邪门歪道的东西。我们今天看来,他反而是学对了,由于学得好,又官费留学日本,在留学日本的时候,他接到母亲的电报,说母亲病危,像岳飞接受到的十二道金牌一样,催他马上回去。中国人是孝子,一听母亲病危,也不会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