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故国行吟 作者:宋浩浩 >

第11部分

故国行吟 作者:宋浩浩-第11部分

小说: 故国行吟 作者:宋浩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四川生活了这么长时间,李商隐已非常地留恋。他们先过了剑门关,经过朝天驿,又过了大散关,一路尝遍了奔波的辛酸,在大中十年的春天到达了久违的长安。柳仲郢到京城后突然又被改任为兵部侍郎,李商隐还没有接到任职调令,只能赋闲在家,而此时他的体质已越来越差。到了这年十月,兵部侍郎的职位还没坐稳,柳仲郢又接到了调令,任御史大夫充诸道盐铁转运使。他知道李商隐此时还在家中,便立即给他奏请了盐铁推官,打算和他一起去稽查扬州盐院的事务。大中十一年初春,他们动身离京,李商隐沿着那条熟悉的旧路,经过洛阳。在洛阳城,他逗留了几天,去凭吊了当年和王氏一起生活居住的旧宅,妻子虽然已亡故六年,但思念之情一直没有退减。在王家的旧宅里,亭台依旧,人已非昔,满眼凄凉。这也是李商隐最后一次住在岳父的旧宅中。 
  他们先到了扬州,扬州当时是淮南节度使的驻所,盐铁使在这里也有巡院。扬州在唐以前就是东南的重镇和最大的商埠,六朝时商业已非常繁华。李商隐到了江南,在办完公事之余还是出游,江南这里还曾是小时候和父亲一起来过,现在再见已恍若隔世。在任上时,李商隐游历了金陵、苏州,甚至还从浙江南下,去过福建南平武夷山一带,写了不少好诗。才过了一年,也就是大中十二年的二月,柳仲郢又接到了调令,这回是升迁,任刑部尚书。盐铁使的职位另有人继任,而李商隐的那个职位,新的盐铁使也会用自己的人,所以他这一回又做不下去了,加上此时体质也越来越差,于是退职回郑州老家去。做了半辈子的幕僚生活终于要告一个段落了,李商隐心里有些失落也有些解脱。而实际上让他打算回家的真正原因是自己的身体已实在不行了,他似乎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让他最伤心的是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还没有实现,在病榻上,他回忆儿时在洛阳刚入令狐家读书的情形,回忆曾经那两难的政治处境,回忆着流落南方的幕府生活…… 
  浮生若梦,他是深深地体会了这四个字,觉得人生许多东西都只是梦一般的虚幻。而病魔在煎熬着他虚弱的身体,消磨着他的生命,而历尽风霜的他,似乎也早已参透了人生的大悲凉: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用颤抖的手写下这首诗,并习惯地将它命名为《无题》,确实已没有一个具体的题目能来概括他此时复杂的心境了,任何修饰形容似乎也都是多余,他只是想借诗倾诉人生的凄凉和深深地无奈。 
  写完这首诗没有多久,李商隐就带着他的一腔愁怨和绝世才华,离开了人世,时年四十九岁。这一年已是唐宣宗大中十三年的冬天,漫天飞雪,他就这样寂寞地走了,没有等到长安的春暖花开。 
  没过多久,唐宣宗也一命归天。再过十六年王仙之、黄巢起义将要爆发,唐王朝的气数也渐渐走到了尽头,幸好李商隐没有看到这些。   
  人面不知何处去   
  我准备在这本书中花一个篇幅写篇与爱情有关的文章,而文章的主角则是唐代的一位诗人。这位诗人单就在唐代计歌史上地位也许未必太高,见传的诗歌数量与李太白杜少陵自不可比,俨然也没李长吉白乐天之类流传的多,但他的地位很独特。你说他才力不厚,他却仅凭一首诗就足以名传不朽,而那首诗表达的意境和展现的意象,即使后来如刘禹锡欧阳修等大诗人词家也无法超越。读者循着我文章的题目也许早已知道我说的那位诗人的名字,他就是唐朝德宗时代的崔护。 
  一   
  贞元年间,崔护还是博陵县的一位书生。不过他的祖上都是有学问的人,崔护出生在这样的书香门第,整日受到熏染,再加上天资陪颖,才情不俗,自然从小被人看好。不过也许才子都比较率性,崔护也是这样,喜欢独来独往,即使郊游休闲时也不喜欢三两出行,他喜欢品味孤独中的平静和安谧。平时也有些恃才傲物,除了埋头攻读诗书之外,并不习惯与人交往。因为他知道自己不能和这些庸碌的纨绔子弟一样虚度一生,他胸中有个愿望,就是要通过攻读去参加科举来获得功名。他自小就树立了远大的抱负,要以平生所学来干一番事业,报效朝廷。这也许是许多中国读书人共有的愿望,刻苦勤奋地膜拜儒家经典知道德文章,学成之后期得售于帝王之家。这个过程是漫长也是艰辛的,并不像我们后人所了解的那样这些才子只要去考便可以一帆风顺而高中,即使如李白,嘴上蔑视权贵而一生也多奔走于公卿贵胄之间,期得引荐。那么一般才子更是要好好努力一把才是,少年考成白头的也举目皆是,崔护当然明白这些,所以他才这样一日不敢懈怠。 
  崔护把经史子集都看了过来。不管风吹雨打,每个夜晚都是这样与青卷黄灯做伴。赴考的日子渐走了,他要在明年赶考前把书上的内容做到彻底地烂熟于心,苦读的确是唯一的办法。 
  第二年的早春,冬天的寒意还未退去,催护就准备好了行囊,一人独自远赴长安。博陵县当时就在河北的定州,当然也有后人考证说崔护的家就在长安附近而并不在河北,那么这里我们也暂且就按照一般史书对崔护籍贯的记载,认为他是从河北一路风尘仆仆地赶往长安。长安在中原,这一路崔护走得异常艰辛,不过心情自然与外面的严寒天气不同,他与每一个年轻的赴考书生一样年少气盛,满怀信心。在他的眼中,再冷的北风也不能抵挡自己的壮志豪情,他日行夜宿,即使破庙中也可歇息,他不在意这些,只要晚上能点上自己随身带着的油灯烛火翻开几卷圣贤之书,一天的疲惫就足以抛到九霄云外。崔护每一天的生活就是这样,赶路、看书、思索,他最盼望的事就是早一点到长安,这片当时读书人心中的圣地。 
  终于进长安城了,崔护仰起头,微笑地看了看城门上的三个字,耸肩把行囊往背上送了送,进入城中。在长安城,他才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繁华,公卿王侯的马车踢踏而过,气派奢华地让人眼感晕眩,汇杂着各色的口音,他们显然是从全国各地来到长安谋生的商人。崔护在定州城也见到一些市热闹的商铺,但哪有长安城一半的热。许多古玩都是以前所未见过的,还有那扑鼻的波斯香料和异于中原装束的波斯商人,他们操练着并不娴熟的长安话,让崔护觉得既陌生又好笑,不过心里还是禁不住叹息京城的繁华与热闹远非他乡所能比。背着行囊,在街市上闲逛着,这个连续走了一个多月几千里地的河北书生并无倦累的感觉,直到暮色降临、商家把灯笼挂在夜市上,崔护才感自己早已腹中空空也要找个休息的客栈了。一路上的花费已不算小,崔护虽然家境殷实但还是比较节俭的,他没有在这繁华的街市边找客栈,虽然这里举目皆是。崔护特意走了一段路,选了一家比较偏僻和便宜的旅店安顿下来。在这里他见到了许多早已倦累的书生,想必也是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有的也许走了太久,早已衣衫褴褛,在长安的早春天气里不免会冷得瑟瑟发抖。这一群中许多人也许就是将来的国之栋梁,而如今所见,景象之艰辛让崔护更觉得自己要加倍努力。安顿好后,崔护走到了自己的房间,这一夜他没有再看书,心绪激动、辗转难眠,毕竟这已是自己朝想暮思的长安城了。半夜醒来,崔护发现对面民舍里隐隐的烛火透过纸窗又被点了起来,而耳边又传来了几声萧瑟而不断的寒鸦声,崔护心想也许民舍主人也是被这凄切的乌鸦叫惊醒了吧,此情此景崔护似有感悟,遂也点灯铺纸,写下了这首诗: 
  黯黯严城罢鼓鼙,   
  数声相续出寒栖。   
  不嫌惊破寒窗梦,   
  却恐为奴半夜啼。   
  《晚鸦》   
  这是崔护到长安城的第一首诗,写得意境苍凉。长安城晚上实行了夜禁,暮鼓也敲过了好久好久,崔护未必真知道那妇人说的是什么,但却借她之口表达了此时崔护自己的复杂心情。醒来已是深夜,虽然身在长安,无需再为第二天的远行而奔波,可心却更思念起远方的故乡了,乡关路遥。他知道自己肩上的重担和此行的目的,朝廷的科举选拔考试没有几天就要开始了,心里也不免因前途未卜而觉得紧张。不过崔护也知道,比起傍晚见到的一些寒士自己应该已算幸运的,并无衣食之忧,只要一心去应考就应该不会出什么意外。想到这里,崔护才露出一丝宽慰,放下笔侧身睡去。 
  第二天醒来崔护并没再到热闹的街市上闲逛,他静静地把自己关在客栈的房间里,习惯地将随身带着的诗书铺开,仔细地读了起来,他知道朝廷考试的时间一天一天在迫近,此时也已到了关键时候,必须全力以赴地做最后准备了。陆续赶到长安的远方赶考者又渐渐多了起来,除了像崔护这样的年轻人,也有一些早已须发花白、步履蹒跚的老者,他们显然已在科举路上奔波了一辈子,甚至也耗散了一辈子,有的也许在不久的考试中能熬成进士及第,但更多的是落第而归,是的,其中一些老者也许是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赴考的,考不中可能从此也就从此死心。而真正的悲剧就是那些不死心的老者,他们也许早已把整个人生都托付给这一次次的科举考试了,要是还不考中也无颜回故乡,所以只能循环往复、往复循环地在这个悲剧里轮回。崔护每从窗口见到这些老者就不免心生同情,当然这也激励起他的斗志和信心,没有其他路可选择,一定要乘着年轻,加倍努力,不负大好时光。所以,这次考试更是要全力去复习,全力去应付,想到这他又埋下头,沉入那一册册厚重的经史子集中去。 
  崔护废寝忘食,投入得似乎已忘了时间。长安城不知不觉已春暖花开了,他无心顾及这些,时间已到了最后一天,明天就要赴考场了,他心里也已做好了最后的准备,这一夜,他睡得很香,因为他心里已很塌实,自己这一阵没有虚度光阴,也已尽最大努力。 
  第二天进入森严的试场时,崔护没有感到紧张,相反他却见到一些同样年轻的书生有些局促和不安,也许他们心里负载了太多的目的和希望,他们太渴求成功了,有这样的心理对考试未必是好事。崔护告戒自己要平静,经过试官一番搜身检查,崔护被允许进入,终于在考场坐定了。试卷分为诗赋和时务策,诗赋对崔护来说没什么困难,时务策凭借他的学识也是应付自如,整个试卷他做得特别投入,俨然忘了天已近黄昏,已过了许多进辰了,崔护把试卷最后一个字工整地写完,等墨迹干透,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意,交卷离开了考场,而随他一起离开的一些书生有的则是眉头紧锁,显然对自己刚才的发挥没有信心。崔护则不然,他自信自己刚才试卷上的回答,他心态平静地回到了客栈,这个夜晚他终于可以闲下来,把翻得再熟悉不过的圣贤之书丢在一旁,双手枕头欣慰地躺在睡榻之上,享受着美丽繁华的长安之夜。对,长安街市的夜晚自己还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