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白话古文观止 >

第53部分

白话古文观止-第53部分

小说: 白话古文观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⒌t、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39],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选自中华书局版《诸葛亮集》  
  先帝创建王业还未完成一半就中途死去,现在天下三分鼎立,蜀汉是那么疲乏困顿,这真是有关生死存亡的时刻呵!然而朝庭里侍奉卫护陛下的大臣们,在内毫不懈怠;忠贞的将士,在外奋不顾身,那是因为大家在怀念先帝对他们不同一般的赏识,要向陛下表示报答之情啊!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大家的意见,以此来光大先帝留下的德行,也使大臣们坚贞为国的正气得到发扬;不可轻率地自己看轻自己而不加振作,言谈训谕时有失大义,以致把臣民向您尽忠规劝的言路也阻塞了。
  内庭侍臣和相府官吏,都是一样为陛下效力的,凡是有所奖惩,不应该有差异。如果有做坏事触犯法令科条或忠心做好事的,应该交由有关官员评审应受什么处罚或受什么赏赐,以此来显示陛下处事的公正贤明;不可有所偏袒,使得宫中府中法令不一。
  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些侍卫之臣,都是善良诚实的人,心志都是忠贞纯正的,所以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任用。臣下认为宫庭中事,无论大小,全都要询问他们,然后再执行,必定能够补救疏漏,扩大效益。
  向宠将军品性善良公正,通晓军事,当初曾被任用过,先帝称赞他是个能人,所以大家酝酿着要推举他做中部督。臣下认为禁卫部队的事务,无论大小,全都由他过问,一定能使军队协调齐心,处置合宜,各得其所。
  亲近贤良的臣子,疏远奸佞小人,前汉因此而兴旺强盛;亲近小人,疏远贤良的臣子,后汉因此而衰败覆灭。先帝活着的时候,每逢与臣下议论到这件事,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作为表示痛恨而发出叹息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令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都是坚贞坦诚,能以死报国的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家天下的兴旺,可以数着日子来等待了。 
  臣下本来是个平民百姓,在南阳耕田为生,只求在乱世中能保全生命,不想向诸侯谋求高官厚禄和显赫的名声。先帝不因臣下低贱和少见识,不惜降低身份而三顾茅庐,向臣下询问天下大事。因此臣下为之感动,就答应为先帝效力。后来战事失败,臣下在败亡之际,接受了挽救危局的重任,到现在已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臣下处事谨慎,所以在临死时把辅助陛下兴复汉室的大事交付给臣下。 
  接受先帝遗命以来,日日夜夜担心叹息,唯恐所托无所成就,从而有损先帝明于鉴察的声名;所以臣下在炎热的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平定,兵员装备已充足,该带领三军,北进克复中原。也许可以竭尽棉力,扫除凶残的奸贼,光复汉家江山,使长安、洛阳仍旧成为大汉王朝的首都。这就是臣下用来报答先帝,效忠于陛下的职责。至于权衡得失、掌握分寸,向陛下进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他们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大事交付给臣下,如果无所成就,就治臣下的罪,来禀告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发扬圣德的忠言,那就要追究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惰之罪,公布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作打算,探求高明的道理,了解并接受忠正的言论,牢牢不忘先帝的遗愿,臣下这就感恩不浅了。 
  而今快要去远征,面对表文,不禁流下泪来,真不知自己说的是什么。
  (江建中)
  【注释】 
  [1]先帝:指蜀昭烈帝刘备。崩殂(cú粗阳):天子之死曰“崩”;殂,也是死的意思。[2]益州:汉行政区域十三刺史部之一,地有今四川省,甘肃省和陕西省一带,当时治所在成都。疲敝:贫弱。[3]诚:确实是。秋:时候,日子。古人多以“秋”称多事之时。[4]盖:发语词。[5]陛下:对皇帝的称词,表示不敢直接面对皇帝,而通过陛阶下的侍从转致的意思。[6]圣:古时对皇上的尊称。[7]恢弘:发扬使之扩大。[8]妄自菲薄:毫无理由地自己轻视自己。[9]失义:失当,不合大义。[10]宫中:指宫庭内朝中的亲近侍臣,如文中的侍中、侍郎之类。府中:指丞相府中的官吏,如文中的长史、参军等。[11]陟(zhì秩):升官进位。臧否(zāng pǐ脏匹):好坏、善恶。[12]犯科:触犯法律中的科条。[13]有司:有关的专管官署或官吏。[14]侍中、侍郎:都是皇帝左右的亲近侍臣,不仅随从出入,还备顾问。侍郎,即黄门侍郎。郭攸之:南阳人,性和顺,先后与费祎、董允同为侍中。费祎(yī衣):字文伟,江夏鄳(盲men)人,后主即位时为黄门侍郎,后迁侍中,位至大将军,录尚书事。延熙十年,被魏降人郭偱刺死。董允:字休昭,后主即位时为黄门侍郎,寻迁侍中,以能抑制宦官黄皓,对后主多有匡助,以侍中兼尚书令。[15]裨(闭b涸鲆妗#—16]向宠:蜀大臣向朗的兄子,后主时先后任中部督和中领军。[17]淑均:善良公平。[18]试用于昔日:指向宠曾随刘备伐吴,秭归兵败,唯他的营垒得到保全。[19]举宠为督:当时蜀大臣拟推举向宠为中部督,主管宫廷禁军的事务。[20]行阵:指部队。[21]先汉:犹言前汉,西汉。[22]后汉:指东汉。[23]桓:东汉桓帝刘志。灵:东汉灵帝刘宏。[24]侍中:指郭攸之和费祎。尚书:协助皇帝处理公文政务的官吏,此指陈震。长史:丞相府主要佐官,此指张裔。参军:丞相府主管军务的佐官,此指蒋琬,诸葛亮死后继为尚书令,统领国事。[25]贞亮:坚贞诚实。亮,忠诚坦白。[26]南阳:汉郡名,治所在宛(今河南省南阳市)。[27]闻达:有名声。[28]卑鄙:地位低下,少见识。[29]猥(wěi伟):谦词。谦卑地。枉屈:屈尊的意思。[30]驱驰:喻为人效劳。[31]值:遇上。倾覆:指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侵荆州时,刘备在当阳长坂被击破一事。[32]这两句指刘备当阳兵败,退至夏口(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派诸葛亮到孙权处求助,开始孙刘的第一次联合。[33]寄:托付。这句指刘备东伐孙吴,在秭归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居白帝。章武三年(223)四月,刘备病死永安宫(故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临终托孤于诸葛亮,要他辅助后主刘禅,讨魏兴汉。[34]伤:有损。[35]五月渡泸:建兴三年(225)南中诸郡反叛,诸葛亮率军出征,渡过泸水,平定南中四郡。泸,泸水,即金沙江。[36]驽钝:这里以劣马(驽)和不锋利的刀(钝)来比喻才能的平庸。[37]奸凶:指曹魏。[38]旧都:指汉朝曾建都的长安和洛阳。[39]慢:失职。 
后出师表
  [三国·蜀]诸葛亮
  【题解】《后出师表》是《前出师表》的姊妹篇,写于建兴六年(228)。由于《三国志》本传中不载,《文选》里也不见选录,而是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在注文中引自张俨《默记》,所以,有人认为此表是伪作。但也有人认为,从体例文风来看,后表与前表并无二致;而且《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中,诸葛恪说:“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所指可能即系后表。
  《后出师表》作于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大臣们对再次北出征伐颇有异议。诸葛亮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为了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正因为本表涉及军事态势的分析,事关蜀汉的安危,其忠贞壮烈之气,似又超过前表。表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当时形势下所表露的坚贞誓言,令人读来肃然起敬。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1],王业不偏安[2],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3]?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4]。宜先入南[5]。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6];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7],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8]。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9],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10]。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11],谋臣渊深[12],然涉险被创[13],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14],而欲以长计取胜[15],坐定天下[16],此臣之未解一也[17]。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18],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19],遂并江东[20],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21],其用兵也,仿佛孙、吴[22],然困于南阳[23],险于乌巢[24],危于祁连[25],偪于黎阳[26],几败北山[27],殆死潼关[28],然后伪定一时耳[29]。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30],四越巢湖不成[31],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32],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33],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34],中间期年耳[35],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36],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37]。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分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38]?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39],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40],当此时,曹操拊手[41],谓天下以定[42]。然后先帝东连吴越[43],西取巴蜀[44],举兵北征,夏侯授首[45],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46],秭归蹉跌[47],曹丕称帝[48]。凡事如是,难可逆见[49]。臣鞠躬尽力[50],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51],非臣之明所能逆覩也[52]。
  ——选自中华书局版《诸葛亮集》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但是,不去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而待毙,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点也不犹疑。
  臣下接受任命的时候,睡不安稳,食无滋味。想到要去北伐,应该先南征。所以五月里竟渡过泸水,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