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西藏·远方的上方 作者:祝勇 >

第14部分

西藏·远方的上方 作者:祝勇-第14部分

小说: 西藏·远方的上方 作者:祝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     
        珠穆朗玛把西藏的秘密公开于世界最高处,但它仍然显得神秘和费解,并因此吸引人们的脚步。     
        红男绿女各色人等都把西藏当作朝拜的圣地,都以相似的旋律歌唱西藏,如高低不同的声部,配合默契。我为西藏而感到无辜,因为它对此一无所知。藏民们为许多人找到了饭碗而自己依然流浪,他们培养了无数富翁可自己依旧贫穷。这样的画面已经算不上离奇:职业旅行家们在向藏民们施舍。他们的善行固然无须指责,但这种给予关系的倒置却颇为搞笑。进藏前,我阅读了大量有关西藏的文字;回来后,我对这些文字徒生厌恶。这些文字构成了某种资历或者发言权,它们企图根据个人的得失来诠释西藏,对于西藏而言,这个尺度显然是太小了,好像用一滴水的重量测量大海。藏民们只需要阳光而不需要畅销书,与我们不同,他们甚至不曾对那些文字投注过丝毫关注。在所有的叙述之外,他们的感觉和经验“皆如草木荣枯、雷霆雨露、白云屎溺皆是壮阔、自在,没有任何外在尽度”。'7'因此,我对自己有关西藏的文字同样不以为然,把它们视为力必多的多余分泌物应是恰如其分。 
          
        西藏飘浮在各种口音之上,以形形色色的方式进入人们的夸夸其谈中——关于它的宗教、民俗和自然景象。浮光掠影的观察使我们有了谈论它的资格,西藏使我们显得那么自豪和可怜。从西藏归来,我开始坚信一点:所有载体都不具备承载它的能力。我们的高度来自高原,我们从不具备俯瞰它的角度。我们的生存极限其实只是藏民们的生存底线,当我们把西藏作为勋章挂在自己肩头时,西藏是否会放声长笑呢? 
          
        无法解释我们对于西藏的痴迷。也许,它是昨世或者来世,鉴照了现世的难堪,它为我们的愿望打通了道路,但它既不是他人建立伟业的舞台,也绝非为困局中的我们提供偏方的仓库。它诱使我们离家,又领着我们回家。它让我们丢弃那些虚拟的胜利,告诉我们真理有时就躲在自家的楼下,并且教会我们如何把勇气用于应付现实中的恐惧——凡俗生活中的恐惧有时大于悬崖上的恐惧,在那里,风暴和冰雪都是看不见的,那里甚至没有由神灵为我们提供的安全感。西藏是导师也是朋友,征服或者索取,均暴露了庸俗者的心态,我们应该为此蒙羞。它是一群凡人生存并且跪拜的土地,他们在那儿播种、放牧、做爱、拉屎和游荡,在所有的口号与大词之外,他们向生活的深部执著地挺进。它从不改变自己,而所谓神圣或者凡俗,只是人们在各自的处境中衍生的一种说法而已。 
          
        西藏是我们身体以外的一个世界,是不可复制、也永难抵达的彼岸。白天,它在我们的远方;夜里,它在我们的上方。     
        二OO四年五月七日完稿     
        '1'本文为作者为上海《探险壮士余纯顺摄影遗物展览》作写序言,题为《壮士》,见《霜冷长河》,第5页,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     
        '2'张锐锋:《蝴蝶的翅膀》,第65页,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巴伯若?尼姆里?阿吉兹:《藏边人家——关于三代定日人的真实记述》,第1、2页,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敬文东:《写在学术边上》,第98、99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此节中加引号的部分录自中国藏学出版社《发现西藏》一书,而未加引号的部分则根据友人林茨《桃花源妇女》一书。     
        '6'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有750人成功登上珠峰,还有15 0名勇士永远沉睡在那里。一般认为,新西兰的希拉里和尼泊尔的丹增1953年5月29 
      日从南坡最先登上了世界之颠。但也有人指出,在希拉里和丹增征服珠峰29年前,英国人马洛里和欧文两人于1924年从北坡成功地登上珠峰,只不过随后他们被猛烈的暴风雪吹了下来,结果葬身在那里。然而,持后一种说法的人们难以找到有力的证据来重写人类探险史。 
          
        '7'李敬泽语,见《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寻找文学的灵魂》第530页,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