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白话六韬 >

第17部分

白话六韬-第17部分

小说: 白话六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则三军大倾⑨;将不精微,则三军失其机;将不常戒,则三军失其备;将不强力,则三军失其职。故将者,人之司命,三军与之俱治,与之俱乱。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神势:神妙的态势。
  ②蓊翳(wěngyī):草木茂盛。
  ③坳(ào)泽:低洼潮湿的地方。窈冥(yǎomng),幽暗。
  ④精微:精妙周密。
  ⑤因:乘。
  ⑥长关远侯:意为在远方设立关卡,派出侦察。
  ⑦暴疾谬遁:意为行动迅速、进退诡诈。
  ⑧分移:意为灵活机动地使用兵力。分,分开。移,挪动。
  ⑨倾:倒下,倾覆。引申为失败,崩溃。
  【例证】
  灵活机动,随机应变,出奇制胜,这是指挥作战所应把握的一项基本原则,即所谓“不知战攻之策,不可以语敌;不能分移,不可以语奇;不通治乱,不可以语变”。泓水之战中宋襄公的惨败就是由于违背了这一原则的结果。
  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内乱而中衰,南方强国楚乘机进入中原,攫取霸权。素被中原列国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北进,引起中原诸小国的不安。于是
  一贯自我标榜仁义的宋襄公便想凭藉宋为公国、爵位最尊的地位,出面领导诸侯抗衡楚国,继承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宋襄公雄心勃勃,但国力有限,只好仿效当年齐桓公的做法,以“仁义”为号召,召集诸侯在盂地(今河南睢县西北)会盟,借以抬高自己的声望和地位。宋襄公拒绝事前大臣提出的多带兵车,以防不测的建议,轻车筒从前往。结果在盟会上不仅遭到诸多小国的冷遇,且被楚军活捉。楚军押着他攻打宋都商丘,由于宋军民的抵抗,楚军久攻不克。后来在鲁国的调停下,楚成王才将宋襄公释放回国。
  宋襄公遭此奇耻大辱,发誓报仇。但他自知实力难以同楚匹敌,于是把矛头指向臣服于楚的郑国。因此不顾群臣反对,执意伐郑。郑闻宋师来攻,求救于楚,楚迅速起兵伐宋救郑。宋襄公得知消息,急忙从郑国撤军。周襄王十四年(前 638 年)十月底,宋军返抵宋境,楚军继续向宋挺进。宋襄公屯军泓水(涡河支流,经今河南商丘、柘城间东南流)以北,以阻止楚军进一步推进。十一月初一,楚军进至泓水南岸,并开始渡河。这时宋军已布好阵势,宋大臣公孙固鉴于两军众寡悬殊的情况,建议宋襄公把握战机,乘楚军半渡而击,遭到拒绝,使楚军得以顺利渡过泓水。楚军渡河后,大臣又劝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未毕、行列未定时发起攻击,又被拒绝。直到楚军布阵完毕、准备就绪后,宋襄公才击鼓向楚军进攻。结果弱小的宋军被打败,精锐全部被歼,宋襄公本人也受了重伤,在少数残兵的拚死保护下才突出重围,狼狈逃回宋国。
  战后,众多大臣都批评宋襄公的错误做法。但宋襄公却振振有词地辩解,“君子不重伤”(不再伤害受伤的敌人),“不禽二毛”(不捕捉头发花白的敌老年士兵),“不以阻隘”(不依靠阻隘取胜),“不鼓不成列”(不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势的敌人)。在己方处于劣势的不利情况下,只能依靠灵活机动,随机应变,才能出奇制胜。宋襄公奉行“蠢猪式的仁义”(毛泽东语),思想保守,墨守成规,拘泥于已经过时的兵法教条不放,导致了覆军杀身的可悲下场。 
五音第二十八
  【提示】
  本篇介绍了用五音配合五行来观察和判断敌情的方法。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从律管发出的声乐中,可以判断军队力量的消长,预知战争的胜负吗?”
  太公回答道:“深奥啊!君王所问的这个问题。律管共有十二个音阶,其中主要的有五个,即宫、商、角、徵、羽。这是最基本的声音,千秋万代都不会改变。五行相生相克,神妙无比,乃是天地变化的自然规律、藉此可以预测敌情的变化。金、木、水、火、土五行,各以其相互生克取胜。用兵之道也是以其胜攻不胜啊!”
  “古代三皇的时候,崇尚虚无无为,以克制刚强暴虐。当时没有文字,一切都按照五行生克行事。五行相互生克的原理,就是天地演变的自然规律。六甲懒分合是十分微妙的。运用五音五行的方法是:当天气清明晴朗,没有阴云风雨时,于半夜派遣轻骑前往敌人营垒,在距离敌营九百步以外的地方,都手拿律管对着耳朵,向敌方大声疾呼以惊动他们。这时,就会有来自敌方的回声反应于律管中,这回声非常微弱。如果是角声反应于律管中,就应当根据白虎所代表的方位从西方攻打敌人;如果是徵声反应于律管中,就应当根据玄武所代表的方位从北边攻打敌人;如果是商声反应于律管中,就应当根据朱雀所代表的方位从南边进攻敌人;如果是羽声反应于律管中,就应当根据勾陈所代表的方位从中央攻打敌人;所有律管都没有回声的是宫声的反应,应当根据青龙所代表的方位从东边攻打敌人。所有这些就是五行生克的应验,辅佐制胜的征兆,胜败的关键。”
  武王说:“太妙了!”
  太公说:“微妙的音律,都有外在的征候。”
  “武王问:“怎么才能知道呢?”
  太公说:“当敌人被惊动时就仔细倾听,听到鼓声是角声的反应,见到火光是徵声的反应,听到金铁矛戟各种兵器声是商声的反应,听到敌人的呼叫声是羽声的反应,寂静无声的是宫声的反应。这五种音律与外界的动静是各有对称,互相符合的。”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律音①之声,可以知三军之消息,胜负之决乎?”
  太公曰:“深哉!王之问也。夫律管十二②,其要有五音:宫、商、角、微、羽③,此其正声也,万代不易。五行④之神,道之常也,可以知敌。金、木、水、火、土,各以其胜攻之。”
  “古者三皇⑤之世,虚无⑥之情,以制刚强。无有文字,皆由五行。五行之道,天地自然。六甲⑦之分,徽妙之神。其法;以天清净,无阴云风雨,夜半,遣轻骑往至敌人之垒,去九百步外,偏持律管当耳,大呼惊之,有声应管,其来甚微。角声应管,当以白虎⑧;徵声应管,当以玄武⑨;商声应管,当以朱雀⑩;羽声应管,当以勾陈⑾;五管声尽不应者官也,当以青龙⑿。此五行之符,佐胜之征,成败之机。”
  武王曰:“善哉!”
  太公曰:“微妙之音,皆有外候。”
  武王曰:“何以知之?”
  太公曰:“敌人惊动则听之。闻枹鼓之音者,角也;见火光者,徵也;闻金铁矛戟之音者,商也;闻人啸呼之音者,羽也;寂寞无闻者,宫也。此五者,声色之符也。”
  【注释】
  ①律音:指六律、五音。
  ②律管:古代正音的乐器,用竹、玉或铜制成,共十二管。各管按音阶由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③宫、商、角、徵(zhǐ)、羽:古代的五个音阶。阴阳五行家以五音配五行,官属土,商属金,角属木,徵属火,羽属水。
  ④五行:古人认为天地间万物都是由主、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五者相生相克。
  ⑤三皇:传说中远古的帝王。具体人物说法不一,或以伏羲、神农、祝融,或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等等。
  ⑥虚无:清静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⑦六甲:古代用天干与地支相配计算时日.其中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六个以甲为首的干支称六甲。
  ⑧白虎:古代天文学把黄道上的恒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座即二十八宿。白虎本是西方七宿的合称,又用以代指西方,因西方属金,五行家又以白虎为金之神。
  ⑨玄武:本是北方七宿的合称,又用以代指北方。因北方属水,五行家又以玄武为水之神。
  ⑩朱雀:本是南方七宿的合称,又用以代指南方。因南方属火,五行家又以朱雀为火之神。
  ⑾勾陈:古代天文学所定的一个星座,包括六颗恒星,勾陈即北极星。从地球上看,北极星位置不变,为群星所环绕,因此又用以代指中央。因中央属土,五行家又以勾陈为土之神。
  ⑿青龙:本是东方七宿的合称,又用以代指东方。因东方属木,五行家又以青龙为木之神。
  【例证】
  根据五音和五行相配来判断敌情乃至指挥用兵,迹近荒诞,不足凭信。但是,其利用各种手段来侦察敌情,透过各种蛛丝马迹判断敌情并进而作出相应决策的思想仍不乏可取之处。清朝将领年羹尧闻雁即警,就是这样的实例。
  雍正元年(1723 年)秋,清朝大将年羹尧率军前往青海平定叛乱,到达西宁附近时,安营扎寨,饭后就寝。夜入三更,一群大雁从营帐上空飞鸣而过。年羹尧披衣而起,反复思忖:今夜天黑无光,大雁应群宿水边,倘无人惊动不会夜间飞行。且雁群飞行疾速,鸣声凄厉,起飞地点距此不会太远。白天哨探报告,前去不远有群山水泊、是叛军经常出入之地。想必是叛军乘
  我远道而来,士卒疲困,夜中前来劫寨,以致惊动雁群。于是,他当即定下设伏以待、消灭袭营之敌的计策。然后,年羹尧召集将士:“四更时分,叛军将前来劫我营寨,尔等设伏,需沉着果敢,奋勇杀敌,消灭乱军。”诸将率领军队设伏就绪本久,即见叛军骑兵朝清军设伏地域急驰而来。待叛军进入伏击圈后,清军骤然发起攻击,全歼前来袭营的叛军。天将破晓,将士凯旋而归。
  当日,年羹尧下令休整三天,犒赏三军。席间,众将纷纷询问他何以得知叛军前来袭营的消息。年羹尧当即讲述了昨夜闻雁即警的经过。众将齐声感叹:“大将军真乃神将!”年羹尧却说:“不然。带兵征战,不能仅逞匹夫之勇、还必须射时戒备。戒备妙法,没有定论。为将者必先料敌,上通天文地理,下知敌我之短长,即是禽兽生存习性的蛛丝马迹,也要细心体察,从中悟出道理。比如各类禽兽,都有自己奇特的预警灵性和防工本领,如狡兔三窟,狡狐三穴,即是藏身避祸的例子。常言道,打草则蛇惊,兔警则鹰袭,马嘶则虎近,此即见微而知著也。我昨夜之所以闻雁即警,设伏致胜,就是前后联系,再三揣摩才定下的计策。诸位只要处处留意,用心研讨,长此以往,不难料兵如神。”诸将听完,无不点头称是。
  三天后,年羹尧率军继续西进。经数次交锋,大获全胜,终于平定了叛乱。 
兵征第二十九
  【提示】
  本篇首先阐明了“胜败之征。精神先见”。接着论述了通过士气盛衰、阵势治乱、军纪严弛来判断敌军的强弱胜败。最后论述了通过“望气”来判断城邑是否可屠、克、降、拔,以及可攻、不可攻。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在未交战之前就先知道敌人的强弱,预见战争胜负的征兆,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胜败的征兆,首先在敌人精神上表现出来。精明的将帅能够察觉,但能否利用征兆打败敌人,则在于人的主观努力。周密地侦察敌人出入进退的情况,观察它的动静,言中谈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