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你在今天还在昨天 作者:梁晓声 >

第21部分

你在今天还在昨天 作者:梁晓声-第21部分

小说: 你在今天还在昨天 作者:梁晓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主张正为自己的人生蓄力储智的青少年,首先应将这样的人生定为追求的目标。它近些。对它的追求也现实些。

  我并不是在主张无为的人生。

  我只不过主张人生目标的追求要分阶段,每一阶段都要脚踏实地去走。

  至于更高的人生的目标,更大的人生的志向,似应在接近了最近最现实的人生目标以后再拟计划……

  这便是我认为的社会的普遍规律和人生的普遍规律。

  倘连普遍都还难以超越,竟终日仰视“一些”人的极个别的人生,并且非那一种“理想”而不“追求”,则也许最终连拥有普遍的人生的资格都断送了……


藏书断想
  我对书籍的“收藏”是很纯粹意思的“收藏”——“收”就是从书架上“请”下来,爱惜地放入纸箱。“藏”则是对更爱惜的书的优待,用钉书器钉在大信封里,大信封再装进塑料袋里……

  几天前在整理书籍时,从“藏”的那一类中,发现了一册《连环画报》。一九八六年第十一期……
 
  心里好生纳闷——怎么一册《连环画报》,竟混淆进了我的“藏”书范畴?于是抽出搁置一边……

  临睡失眠,想起那册《连环画报》,自己对自己的困惑尚未解释,就躺着翻阅起来。自然先看目录——首篇是《只知道这么多》——土人绘。

  《只知道这么多》——哪像是文学作品呢?搜索遍记忆,便排除在了名著以外。非文学更非名著,怎么就选作首篇了呢?

  于是翻到了这一篇,迫切地想知道《只知道这么多》能使我知道些什么……

  第二十八页,彩页的最后一页——海蓝色的衬底,上一幅,下一幅,其间两小幅,以最规矩的版式排满了四幅连环画。第一幅上面的是在海啸中倾沉着的一艘客轮。第四幅上画的是一位年轻的欧洲姑娘——她回首凝视,目光沉静又镇定,表情庄重,唯唇角挂着一抹似乎的微笑,传达出心灵里对他人的友爱和仁慈……我一下子合上了那册《连环画报》……

  我不禁地坐了起来……

  我肃然地看着封面——封面上是放大的第三幅绘画——在一些惊恐的人们之间,站立着一位她……

  我蓦地想起来了——画的是“泰坦尼克”号客轮一九一二年海上遇难事件啊!……

  “坐我的位置吧!我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她说完这句话,迅速地就离开了救生艇,将自己的位置,让给了两个儿童……她又从救生艇回到正在沉没着的客轮上去了——回到了许许多多男人们中间。在这生死关头,他们表现了种种将活着的机会让给别人,将死亡坦然地留给自己的高贵品质……

  她是女人,她有权留在救生艇上,她却放弃了这种权利……

  她成了一千五百多不幸遇难者中的一个。

  她的名字叫伊文思。伊文思小姐。

  她乘船回自己的家。

  关于她的情况,活下来的人们——只知道这么多——《只知道这么多》……

  《连环画报》中夹着一页白纸。我轻轻抽出——白纸上写着这样几行字:

  贵族——我以为,更应做这样的解释——人类心灵中很高贵的那一部分人。或曰那一“族”人。他们和她们的心灵之光,普照着我们,使我们在自私、唯利是图、相互嫉妒相互倾轧相互坑骗相互侵犯的时候,还能受着羞耻感的最后约制……

  我自己写在白纸上的。我竟能把这字写得那么工整!使我不免有些怀疑真是自己写的。然而,分明的,那的确是我自己写的。因为下方署着“晓声敬题于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一行小字……

  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会将这一册十五六年前的《连环画报》归入到自己格外爱惜的“藏”书一类……

  如今,“贵族”两个字,开始很被一些人津津乐道了。这儿那儿,也有了中国式的“贵族俱乐部”。更有了许多专供中国式的“贵族”们去享受和逍遥的地方。一旦经常能去那样的地方,似乎就快成“贵族”了。一旦挤进了“贵族俱乐部”,俨然就终于是“贵族”了……

  至于“精神”——“精神”似乎早已被“气质”这个词取代了。而“气质”又早已和名牌商品的广告联姻了……

  伊文思小姐“贵族”么?——因为世人“只知道这么多”,也就没有下结论的任何根据。

  但是,就精神而言,就心灵而言,她乃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贵族”女性啊!……

  她从最高尚的含意,界定了“贵族”这两个字令人无比崇敬的概念。

  不知我们中国的“新贵族”们,在“贵族俱乐部”里,是否也于物质享受的间歇,偶尔谈论到“贵族”的那点儿“精神”?……

  第二天,我又将那一册《连环画报》钉入了大信封,同时“收藏”起我对不知是不是“贵族”的伊文思小姐的永远的敬意。

  十五六年来我自己的心灵受着种种的诱惑和侵蚀,它疤疤痢痢的,已越来越不堪自视了。亏我还没彻底泯灭了自省的本能,所以才从不屑于去冒充“贵族”。更不敢自诩是什么“精神贵族”……

  愿别的中国人比我幸运,不但皆渐渐的“贵族”起来,而且也还有那么一点儿精神可言……

  感谢“土人”先生,正因了他的绘画奉献,那一册《连环画报》才值得我珍藏了这么久。我要一直珍藏下去。我会的……


我最初的故乡是书籍
  这是一套为初中生和高中生们选编的文学类课外阅读丛书。是为他们,不,同学们,是为开阔和丰富你们的课外阅读视野而做的一件事情。

  你们一升到高二,便开始分科了。有的同学归入了文科班,有的同学归入了理科班。

  但是你们啊,且莫以为这套丛书仅只是为文班同学选编的,对理科班同学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不,我想建议理科班的高中同学,或虽还在读初中,但已确定了以后的理科志向的同学,在不至于影响理科成绩的前提之下,也是不妨读一读的。

  因为,高考虽有文理之分,人却不应一生按高考的区别而活着。也就是说,人不分男女,不论所获是理科学位还是文科学位,多少有一些文学的修养,定比没有要可爱。何况,文学中不只文学,还有其他“营养”种种。正如粮食里不只淀粉,还包含有别的维生素。

  一个有读书习惯的人,是善于将安安静静的阅读时光当成一种享受的。会觉得比饱餐美食更是一种享受。会觉得比“泡吧”或沉缅于网络聊天室不能自拔更是一种享受。

  有此体味的人,与他人是不太一样的。

  他深谙生命有时多么需要孤独一下的道理。那时他以书为伴,一卷在手,仿佛与良师益友避开着喧闹,倾心相谈。自然,须是值得一读的书。

  而这一种享受,是要从学生时代便有所领悟的。正如好习惯是自小养成的。

  同学们,我曾为你们写过一篇短文——《读是一种幸福》

  这套丛书将教你们体味个中幸福。

  据我所知,同类丛书,辽宁教育出版社曾出版过一套,是由王蒙和刘心武两位作家主编的。高中之小说部分,还收录了我的《同学》一篇。

  所以,出版社诚邀我作编委,并请我写序时,我是很迟豫的。

  及至详阅了他们寄来的目录,我不再顾虑什么,表示评委可作,序也愿意写。

  因为两套书的篇目是很不一样的。

  多出一种同类书,也好。

  文科的,已买了前一套丛书的,家里经济条件宽余的同学,不妨再买这一套,相比较地阅读,阅读视野不是就扩大了一倍么?

  家里经济条件拮据的同学,也是可以向买了的同学借读的呀。

  我十分尊重爱书的人其书必珍的心理。

  但我是提倡一人有书,朋友可读的。只要借书的人爱护书,常借常还就行。

  我曾多次到中学和大学去与同学们座谈。

  同学们往往提出这样的要求:给我们列一份读书单吧!

  而我每觉茫然,忄西惶。甚至惭愧。

  那是我根本列不出来的。

  在书店里,我置身于书的海洋,连自己也常感顾此失彼。

  我甚至认为,那样的一份书单,已非今日之某一人所能开列。

  现在好了,湖南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们为同学们选编成了这一套丛书。

  这一套丛书是他们专门集中了几位优秀的编辑力量,辛辛苦苦工作了两三个月才确定篇目的。目录中有几篇及作者,对我也是陌生的。

  我没从书中发现林语堂的名字和他的文章。

  林语堂的文章是我所喜爱的。

  我将建议编者们务必补选一两篇。

  但愿同学们也会喜欢他的文章。

  我是初中生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也没从任何人口中听说过林语堂、徐志摩、梁遇春、沈从文、张爱玲。那时,国内是不出版他们的书的。连图书馆里也没有。现在,同学们不但能读到他们的书,以后上了大学,还能在课上一起与老师分析之,欣赏之。

  同学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学,相对于我们那一代是完整的,而非残缺的。

  同学们是幸运的。

  人类的文字之运用于文学的写作实践,是最符合人性的实践。也是最能揭示人性之丰富细腻的内容的。

  文学使文字不朽。

  高尔基说:“书籍包含着我们的先人,以及我们同代人的灵魂,书籍似乎就是人们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本身事业的谈论,就是人类心灵关于生活的记载。”

  而一位罗马皇帝的临终遗言则是:“我最初的故乡是书本。”

  同学们,为自己拥有那一“故乡”而读这一套书吧!

  尽管我们都不会愚蠢地梦想当皇帝……


只想当“小知识分子”
 某日,偶被一个经常召开这样那样会议的地方通知去参加一次座谈会,也可以说是“恳谈会”。目前“谈”而不“恳”的会很多,很流行;“座”而不“做”的会也很多,也很流行;故强调是“恳谈会”,以示区别。

  有位年长的知识分子悒然郁然慨慨然地痛陈时弊。
 
  主持会议的人问:“那么该怎样是好呢?”

  答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的知识分子应积极的参政议政!”

  于是知识分子们纷纷颔首不已,除了最年轻的一个我而外。当时我这个写小说的人,很没把握觉得自己便是一个知识分子了……

  “你怎么看?”——有人问我。

  我说:“我做的事很普通,很微不足道。我被抬举地叫做‘文化人’。被叫做的根据是我仍写着小说。所以我要继续把小说这行当好好做下去。否则,连‘文化人’也不配再是了。更遑论是什么‘知识分子’了。而我这个‘文化人’,是从来没想过从‘政权’这么重大的方面对国家有所奉献的。自思绝对没有这个能力。所以除了写小说,倘还自认为可做些有益于社会的事,那也不过就是——周围同事闹意见了,我帮着调解调解;左邻右舍产生矛盾了,我说和说和;单位领导和群众在某件事的主张上不一致了,我起点儿沟通作用;朋友们有困难了,充当个热心的角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