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生,还是不生? 作者:李叙 >

第1部分

生,还是不生? 作者:李叙-第1部分

小说: 生,还是不生? 作者:李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一阵子,接受电视台采访,谈的是为什么中国现在的青年人一方面抓紧狗年猪年两个“好年”,扎堆儿结婚,也不怕各种费用水涨船高,另一方面又离婚率高企,才结婚就离婚的也不少见,如此忙着结婚又忙着离婚,好像挺矛盾的。我说一点不矛盾。忙着结婚是为了仍然重视婚姻,忙着离婚还是重视婚姻,结婚之前看不明白,处了一个对象,合得来就结婚了。真过上日子,不行,又赶紧离了。这离就为了不肯在婚姻质量上含糊,不像以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糊弄糊弄一辈子。  

  70年代人结婚是这样,生孩子更是这样。过去什么都不用想,结婚,就为了生孩子,没人会问“生不生”。因为本来就只有生不生得出来,没有能生还不生的。现在,没结婚,到先嘀咕上,“生还是不生”? 
  不愿生不肯生不敢生,其实是70年代人遭遇了生活的焦虑和压抑后的心态反应,他们不再单纯地“顺理成章”地生育,他们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承受能力,同时也要也为孩子的未来思考着。 
  上世纪末,在欧洲的荷兰,有个年轻人起诉父母,指控他们未经其本人同意,就将他带来这个世界。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但莞尔之余,人也应该有点反省:是否每个为人父母者,面对孩子的起诉,都能做出让自己心安理得的辩白?不是辩白说没法征求孩子的意见,这样的辩解太缺乏想象力,而是父母举证说明,自己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来,并非一时冲动的随意之举,而是深思熟虑之后主动承担的一种责任。生育子女,是为一个生命创造到世界来走一遭,实现人生体验的机会。体验有质量,孩子满意于自己的人生之旅,自然就不会起诉父母。如果情况相反,可能即使孩子不起诉,父母们也会跪倒在心灵的祭坛上自行谢罪。 
  这本书的核心理念是“责任”:在争取成为精英的道路上,父母有责任“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是一个竞技体育的概念。70年代人背负着父母的期望,在竞争中长大并在竞争中持续前行,他们承受的压力,是以前年代的人所无法相比的。这才有他们不讲道理的想象,孩子必须一出生便会跑步,而且从第一步起就是连续不断的冲刺。如果由于生理局限,孩子不可能将第一声啼哭就作为自我鞭策的发令枪,那么,70年代人至少要求先驼着孩子跑出个初速。“生还是不生”问题的实质是一个现实的精英对一个未来精英的承诺。他们所谓“准备好了”,就是准备好做孩子的加速器,让他或她飞得比自己高。当然,他们不希望自己仅仅成为送出卫星之后坠毁了事的火箭。古今中外有许多在育儿上取得理论和实践成功的人物,他们的经验或许可以用作指导。不过,作者那种诚恳之中带点调侃的态度,倒像是在提醒:人生具有一次性,生命历程是无数偶然事件的接续,成功者的历史大都以首尾倒置的方式书写,原本不确定的探索,所有瞎猫同死老鼠的巧合,都在重新建构中,成了向着预定目标“有准备”的进发。所以,这本书与其说汇集了足资拷贝的成功经验,毋宁说表现了对自行探索的鼓励。70年代人的责任心应该能够帮助他们在育出好儿女的同时育出好理论。  

  育儿指南的主体自然是关于方法的介绍和探讨。从安排早期教育,发现和培养孩子兴趣,确定由谁来带孩子,挑选有助于孩子成长的住房,确定阅读的内容和方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是否支付孩子家务劳动的劳务费,兑现对孩子的承诺,处理好电视等现代技术对孩子的影响,提高孩子的情商又避免少年世故,父母子女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端正孩子的是非观念,妥善处理告状,注意营养均衡,教育孩子应对欺负,忽悠混沌未开的爱情,一直到树立父母的自信,这十七个话题涉及的是人类育儿史上始终为人关心的问题,探讨所采取的展开形式如案例、讨论、心得、小贴士、建议,等等,则保留了生活的原生态、思想的张力和观点的容量,方便了读者从不同想法的纷呈和不同主张的驳难中,梳理和提炼出适合自己的方案。 
  过于顶真的责任意识难免留下焦虑的痕迹。其实,责任固然重要,生命的原发性和孩子的自主权,更应该得到尊重。被剥夺莫须有的先天选择权,个别人已经提起上诉,再要剥夺后天选择权,岂不会让整个一代人涌上法庭?“随意”尽管不像一个负责任的概念,但却是生命特别是人生的真谛。没有生活的自发性,没有人生的不确定性,样样事情都被格式化为最佳程序,会模糊了人和机器人的区别,模糊了养育子女与操作电脑的区别。“儿孙自有儿孙福”,这句古话对于舒解为人父母者的焦虑从来就是一剂良药。不是精英或许可悲,但精英也未必幸福,在满眼都是精英的世界里做一个非精英,说不定还快乐一些,轻松一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都有自己的时刻表、路线图和快慢时段。决定他们人生成功的不是简单的先机起跑,而是其人生律动在多大程度上与时代变化节奏的共振。不知道时代的节奏,胡乱改动孩子的程序,会像心急的旅客,火车还未停下,便急不可耐地涌向车头,最后发现,离站台最近最方便的反倒是车尾那个没人车厢的没人出口。“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上帝在任何一个场合都没有像看到人类乱划后代起跑线时那样笑得前颠后倒。人生规划还没有成为科学,最多只能称为艺术,不客气一点,说是赌博也不为过。父母用心良苦,其情可嘉,但把孩子成长和成功的责任全揽到自己身上,是不是对自己过于相信而对孩子又过于缺乏信心了?两代人之间除了共享成功的愉悦之外,是不是也应该彼此包容不成功乃至失败?人生的终极意义不是成功,而是“幸福”。“幸福”根本上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同积极与平和相伴随的心理状态。“平常心即智慧心”,父母保留一点随意,孩子多一点选择,他们的潜力会有更充分的实现,而且无论成功与否,全家人都会有健全的心态心情心境,共同创造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一起享受亘古不变的人伦亲情。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顾骏 


  第一章:你准备好了么?
  “我为什么要孩子?!”
  这个问题把大多数生于50、60年代的父母和30、40年代的祖辈们问到瞠目结舌。为什么要孩子?这个似乎从来不是个问题,如果不是越来越多的叛逆70年代提出,也许父母和长辈们永远不会把这当成一个正经问题去思考。曾几何时,结婚生子是多么的天经地义,以至于“无后”在所有不孝行为中排行第一,成为不孝中的大不孝。但时至今日,70年代人这一批竟然敢于顶着大不孝的帽子抛出貌似有理的一句:“生孩子?我还没有准备好!” 

  我为什么要孩子?!
  轰轰烈烈的家庭战争围绕着“是否生孩子”、“生或不生孩子的理由”等奇怪的问题旷日持久得进行着,其间你追我逃、你哀求我告饶的种种好戏轮番上演。那些逼着孩子完成历史使命的父母们实在难以理解,为什么找不到一个无可争议的理由让这些70年代的活宝们自觉自愿得承担起为人父母的责任呢?诚然,当“传宗接代”的概念日渐衰微,“养儿防老”也显得不再那么牢靠,借由孩子来维系家庭稳定的想法更无法说服人心,70年代人提出的问题,似乎有了更多的理论支持,他们的理直气壮的支撑点又在何处?
  成为父母的代价——竞争力不等式
  你生于70年代,你已成为今天社会的顶梁柱,你对未来充满着憧憬,也许,孩子也是你憧憬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与此同时你还承受着生活、工作、家庭各方面的压力,你面对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你必须学习提高自己,随时防止被淘汰。你已经习惯于在做每一件事之前计算得失,残酷的社会实践早就教会你一个真理:这世界上没有白吃的午餐。
  如果你打算要个孩子,请切记将你这些人生经验都传授给他,因为毋庸置疑的,你的孩子肯定也将面对同样的、甚至更加凶猛的压力和竞争,这些竞争,从他们出生之时就已经开始了。你可以看到那些准爸爸准妈妈们为了排期一个好的医院做检查究竟花了多少心思打通关节,而当孩子要上幼儿园的时候,更严峻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上海:入幼儿园需要考试。部分幼儿园的中班和大班都在像小学那样比较正规地上课。尤其是在数学和外语教学中,一些老师甚至将小学课本当成小朋友们上课的教科书。 

  哈尔滨:幼教小学化。某幼儿园的一块小黑板上,写着孩子们周末应完成的作业:抄写古诗“静夜思”三遍并背诵、默写汉语拼音字母、家长出20道退位减法题…… 
  广州:幼儿已经变成“小学生”。本该唱歌、跳舞、游戏的孩子却在埋头苦学英语、语文、数学。部分幼儿园中班、大班都开设了数学课、英语课,有的幼儿园大班甚至还开设了小学一年级课程。这些幼儿园的孩子白天要上小学里才有的语文、数学、英语课程,放学了还要做老师布置的一堆作业,到了月底各班老师还要对这些孩子进行测验。
  还有更多……
  这种现象并不难理解,幼儿园要创品牌,家长要培养天才!两者一拍即合。
  向幼儿园里提出教授小学课程起源于家长们的想法,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此幼儿园成了小学的预备班。尽管你也许并不赞同这样的教育方式,但你的声音往往被湮没在“望子成龙”的洪流里,你不得不拿自己的孩子去跟别人的孩子比较,并且为孩子的未来无端担忧起来。你的立场被动摇了,你“自欺欺人”地告诉自己:为了孩子未来的幸福,我现在一定要让他赶超所有的孩子!
  孩子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少,取而代之是竞争;老师也不再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她在冷眼旁观家长们之间的角力赛,看如何能从中获益更多。今天的幼儿园少了些许童趣与天真,为了争一朵小红花或者一个所谓“第一名”成就了满园的硝烟弥漫。
  这样来形容幼儿园夸张么?即便幼儿园不至如此,真正的战场也即将来临。小学的起点标志着一个孩子人生的层次,一旦考进重点小学,通往名牌大学的道路似乎就顺理成章了。但所有的父母也都知道经历过“小学预备班”和自己的“早教”后,小学里也就学不到什么新鲜东西了。你的孩子有两条路可以选择:
  1。 继续像普通孩子一样从小学学起;
  2。 向居里夫人学习,自己教授孩子知识;
  这里便有了很多新的问题,比如其一:你愿意成为全职家长么?把自己的后半生紧紧系牢在孩子教育的成败上?
  回到70年代人的生育问题,很难想象他们在经过如此冗长思考之后仍然愿意义无返顾得创造一个小生命。他们自己面对的竞争问题已经足够让他们苦恼,如果下一代仍然要以这样的方式生活,他们于心何忍?与此同时,他们还要面对这样一些现实问题:比如生育的黄金时期恰恰也是他们稍纵即逝的事业上升期,哪怕只分出一年时间去操心生育,回过头时,或许本该属于你的一切都因为这个孩子的诞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