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野草根 >

第7部分

野草根-第7部分

小说: 野草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像不带东西不进门。于小庄在家里的地位陡升。逢年过节,她除了带年货,带回来分红的现金,也比老大的多,在各
方面活活把老大比了下去。有了礼物和好嚼谷,弟弟妹妹当然围着她转。老娘也贪财爱物,见钱眼开,对子女的偏爱明
显趋向于二丫头。十七八岁的于小庄在农村广阔天地里走上了她身体发育的黄金期。二十来岁的大姐却逐渐走向了下坡
路。

五、
   
    日月穿梭,斗转星移。
    几年时间过去,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们无知无妄的上进心和天真无邪的新鲜感已经被消磨殆尽。代之而起的,却是动
物成熟求偶期的狂郁躁动,以及看不见前途和未来的寂寞无聊。
    革命形势日新月异,变得他们目瞪口呆,有点找不清方向摸不着北。先是林彪摔死在温都尔汗,他竟然妄图迫害伟
大领袖毛主席!青年们的信念动摇,不知道世界上究竟还可以相信谁。接着有消息灵通的人士从小道消息上得知,当年
让他们这批老三届人一股脑下乡(当然此时还不叫老三届),是出于精简城市人口的需要,根本不是什么光荣的革命行
动。城市人口膨胀得太快,得想法找个地方消化一下。先他们之前,就已经有两届出身不好的子女们被哑么悄悄赶到了
乡下。也有消息说前几年红卫兵闹得太厉害,中央领导没法整治他们,用完人后,不好收拾残局了,于是就先把他们赶
到乡下晾一晾。总之都是不好的传言。
    消息一出,青年们锐气骤减,情绪低落,唱歌跑调,从高亢迅速转向忧郁。蹉跎了岁月倒还在其次,关键是一代人
的光荣感使命感没有了。为谁而生?为谁而死?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伟大祖国前程将往何处去?知青的理想遭到打击,
心气一落千丈,消极怠工,打架滋事,没事就往城里跑的多了起来。
    青年点内部也频频闹起了纠纷,大连知青和沈阳知青从来的那天开始,就一直在互相叫板,都想要立腕“拔梗梗”。
一些暗结的矛盾一天天集结起来,终于全面爆发,导致最后双方动了刀子。按理说,来自省城的沈阳知青有着天然的地
域优势和政治优越感,凡事老大第一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整个辽宁省地界,能够和敢于瞧不起沈阳人的,非大连人
莫属。渤海湾边的依山傍海城市,仗着自己货栈码头的南来北往见多识广,他们不把内陆那些交通闭塞的土包子们当回
事儿,到哪儿都觉得自己穿得好吃得好得风气之先。第一天报到时跟谢卫东吵架的那个大连说话带有海蛎子味的王立棍,
经过几年的卧薪尝胆察言观色,开始挺身而出,跟青年点的点长谢卫东争领导权。后来,也有知情人说,他们俩实际是
为争夺丹东来的那个女生而打起来。就是那个媚眼乱飞、整天装娇作嗲的那个女的。她的里比多分泌旺盛,一会儿对这
个男生好,给送点糖果钩个手套,一会儿又跟那个悄悄出去,在深山老林棵子里滚来滚去不知干些什么。看来若是不把
全世界的雄性动物科男人群搅乱,她就不肯善罢甘休。
    打架发生在那年冬天的一个月黑风高夜。看得出王立棍是蓄谋已久早有准备,不光纠结了本地大连男生,还把邻县
的知青老乡也拉来加入战斗。当谢卫东他们一行人披霜冒雪神情疲惫地从林场收工回来时,半道上就被王立棍他们截住
了。他们先是来几段毛主席语录诸如“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作为开场白、揪斗词,然后就开始大打出手。已经在广阔
天地里吃大葱蘸大酱、喝鹿血灌烧酒长得满身都是阳刚之气的谢卫东,也不甘示弱,带领他的一批人马开始奋勇还击。
最后结局当然不难预料,谢卫东脑袋瓜子被打开瓢,抬到医院缝了十五针,沈阳知青也跟着负伤不老少。要不是从队里
到公社上上下下捂着盖着,托人挖洞帮助给压着不让上报,队里还主动揽下了全部赔偿道歉、赔付医疗费事宜,这场事
件的性质非被定性成破坏知青上山下乡政策的反革命案件不可。王立棍等为首打架的人肯定得蹲大狱坐监牢。
    这场架打得影响极其恶劣。事情虽然压下去了,但是他们这里还是成了被重点监管整治的青年点。尤其不妙的是,
当地人对他们的厌烦又增加了一层。本来,在度过最初的蜜月期后,老乡们已经对他们不待见了,妈拉巴子这些城里来
的半大孩子,到俺们这疙瘩干哈来了?你说他们不是成年人吧,可也老大不小,一站起来都挺老高,腿比大队长的还粗
;可你说他们是成年人吧,却又不懂得负责任,就像是被宠坏的任性的一群毛孩子,动不动就偷鸡摸狗,摘瓜偷桃,恶
作剧不断,祸害完了就走,把村里搞得鸡犬不宁。
    知青跟老乡的关系一点点降到冰点。如果不是靠政策硬性维持,老乡们早把他们撵得远远的。打架事件过后,谢卫
东回城养伤,一去就是半年多不回来。王立棍也给转移到别的点上。丹东女生人缘立即臭了,整天蔫不叽的行为收敛了
许多。青年点里人心浮动,气氛压抑低沉。即便没有这一架,他们也热情消退,琢磨着出路。眼见得年龄一天天见长,
前途又是如此渺茫,总不见得在这山沟里蹲一辈子,重新做回农民吧?知青他们的父母也多半是刚刚摆脱农民身份、解
放后进城没几年的城市贫民,如今,他们怎么能又走回头路倒退回去呢?
    他们有点郁闷,想不通。一边想不通着,一边却开始纷纷讨弄从山沟返回城里的出路。
    当大喇叭筒子里大表特表、大树特树扎根农村六十年的柴春泽、邢燕子等等典型时,新宾大地的小青年们却在开始
胜利大逃亡。
    回城的路,都堵死了。那时候上边有政策,沈阳市的知青,坚决不让回城。不仅不让已经下乡的回城,而且还在动
员一拨又一拨应届毕业生,源源不断奔赴乡下。城里正在挖防空壕反帝反修,备战备荒闹革命。那些有门路的高干家庭,
早早就把子女送到军队当兵,次一级的,也会想法把孩子留下,进工厂当工人什么的。这就苦了于小庄于小顶这些贫民
家庭出身的孩子,他们只有靠自己瞎扑腾自救,能扑腾到哪就算哪。
    沈阳不让回,他们只能曲线调动回城。于小庄在1973年秋天,通过招工调动的形式,来到了辽宁南部的盘锦辽河油
田,投奔她二哥。她大姐于小顶先她一年,也是通过招工的形式,想法从沈阳东陵区调到了本溪,在本溪钢铁公司当了
一名工人。

六、
   
    在新宾广阔天地里虚长了五岁的于小庄无忧无喜,随波逐流,反正是人家来她也来,人家走她也走,永远都在随大
流。起先,离开新宾的想法并没有那么坚决。又是那个老大于小顶,撺腾她娘,搅和搅和的,非要把于小庄从乡下弄出
来不可。于小顶的政治觉悟可真高啊,不愧为学生干部,训练有素,对形势的感应极其灵敏。当知青里第一拨有人开始
往外跳时,她就意识到出路来了,下乡这事是持续不下去了。她一边在台上发言讲用,代表她们那里的知青表着扎根决
心,一边私下里警觉地寻找着能回城里的道儿。邻近的本溪市开始建造钢铁生产基地,开始大量向社会上招工,她立即
想法应招,从农民获得了一个工人身份。跳出农门后,以一个长女的责任心,她又开始为同在乡下的自己一奶同胞的妹
妹担忧着想。看到报上说,我们国家要开始石油大会战,辽河油田正式改称为“辽河石油勘探局”,也正在招人招劳动
力。又听说油田挣钱多,待遇好,能转成国家正式工人,她立刻想起自己在盘锦的二哥。于是写信鼓捣她娘,给二哥下
令,让把妹妹小庄整过去。
    她娘一听,事关重大,立刻口授并让小儿子于小刚纪录,发出特快鸡毛家书一封,责令老二必须解决妹妹小庄的抽
调回城问题。
    这一下可把个大老粗的工人阶级于老二难住了。母命不可违。可他们一个穷人家庭,能去求谁?求人办事哪那么容
易?他想啊想啊想啊想,想得牙花子冒火,腮帮子都愁肿了,也没想出一个好办法来。
    要说老于家这二儿子,原本也是一个大孝子,就是他最先从老家昌图乡下出来到沈阳做工,然后带出他大哥、他爹
他妈他全家。十几年来,辛辛苦苦,拉扯着一家老小安居落户。1968年在媳妇的蹿腾下,他才匿良心扔下老娘和一双弟
妹不管,率领媳妇和自己三个儿子仓皇逃窜盘锦油田。媳妇的理由倒也很简单,指着犹犹豫豫的于老二的鼻子说:老二
你说你啊!自打你挣钱就开始养家,养了老的你又养小的,如今你们老于家兄弟姐妹都已经成人长大,也该他们负负责
任养活你娘,你该专心管管自己儿子了吧?老牛拉辕累断筋,总不能可你一个人儿累。
    二哥就说:行了行了,你个老娘们家家的,少叨叨几句吧!要不为了你,我能扔下我娘不管啊?
    二嫂说:哎我说于老二,你说话也不能匿良心啊!我这也一晃,快五十的人了哈,给你带大三个鳖犊子,如今,还
要管你那喉咙气喘的气管炎妹妹,你说,我这辈子为你们家做牛做马,什么时候能有个完?
    二嫂说的“喉咙气喘”,是指于小庄在新宾下乡时不小心患上的气管病。其实最初也不过是数九隆冬着凉引发的一
次重感冒,连带起支气管炎。于小庄没当回事儿,没认真养,结果淋淋漓漓一直没见好,慢慢转成了慢性气管炎。在东
北那个冰冷严寒地带,肺气肿、哮喘病等等属于常见病,由其所在纬度和高寒气候所致,得了也就得了,基本上断不了
根,可也不至于像当时的肺结核、霍乱、天花那样令人致死。尤其是它并不传染,所以得这病也并不招人烦,只不过是
自己平常出气儿有点费劲罢了。于小庄之所以能比较顺利地从乡下抽调上来,就是她二哥找人送礼给开了诊断,把小庄
的病夸张到肺心病那么邪乎,说这种病已不宜于再接受教育,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必须尽快回城里治疗。于小庄于是就
顺当地用上了病退回城指标。
    但是,他们哪里想到,就是这个病历诊断,却一语成谶,日后断送了她青春年华芳龄29岁的年轻性命。
    那是后话。
    眼下就说于小庄落户到盘锦吧,招工体检表上却写着明明白白的身体健康。否则,一个病胎子,谁人敢要?
    俗话说,缺心眼的人有好命。像于小庄这么个什么也不争什么也不抢,没有什么理想、也没有人生远大目标的人,
到目前为止,却总是能摊上个好地方。像她大姐于小顶那样事事争先、毕生总想把一颗红心献给党的人,却频频人生不
得志,走上社会以后从东陵区王家公社一直到本溪钢铁公司,一直就受挤兑,给娘家的信中从来就没对现状说出一个
“好”字。
    于小庄刚到盘锦那天,正是秋高气爽,成群的野鹤,大片的芦苇滩,数不清的鸟儿在欢唱。风吹苇低,潮润润的空
气里飘来稻谷花香。她还头一次见到这么宽广辽阔的苇塘,头一次见到长得颗粒这么饱满、据说要有160 多天生长期的
稻子呢!这里跟她所见的新宾大地林海雪原又完全不一样!
    盘锦湿地位于辽河三角洲上,多水无山,温暖湿润。这里五十年代开始兴建国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