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2004年第22期 >

第1部分

2004年第22期-第1部分

小说: 2004年第22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目  录 :::。。。
[历届“中心”主任的祝辞]
  诗坛上的一件盛事...........................林 莽
  诗的星群从这里升起..........................朱先树
  一项心灵工程.............................王燕生
  守护诗的家园.............................宗 鄂
[原创新作展示]
  还乡(组诗).............................第广龙
  火和它的烙印(组诗).........................兆 艮
  我们谈起了故乡(组诗)........................柯健君
  最后被镀亮的芦苇(组诗).......................刘 炜
  未名湖诗草(四首)..........................肖 铁
  审视(六首).............................冯连才
  冬天的大海(六首)..........................赵 青
  倾听,或者诉说(组诗)........................东方浩
  河流抵达下午的宁静(组诗)......................戚伟阴
  诗五首................................张 白
  往事(外四首)............................潘志光
[非常空间之长啸的螺号]
  延安等...............................张怀帆等
[非常空间之在水之湄]
  我的故乡在水之湄等.........................张蕴昭等
[非常空间之举起金色的火炬]
  燕子把秋扔在我的阳台上等......................黎 旭等
[非常空间之悄悄的绽放]
  越过河面的风等...........................西 可等
  我已被夜色淘洗等..........................黄金茂等
[结识一个诗人]
  断裂.................................李 南
  诗十二首...............................李 南
  青海青,黄河黄............................赵万里
[新译界]
  露易丝·格吕克诗三首........................周 瓒译
  君特.格拉斯诗二首.........................韦 白译
[澳门全球华文同题诗大奖赛参赛作品选]
  澳门回归的时候,我八岁........................马辛辛
  小平与澳门..............................张秀峰
  澳 门................................叶华明
  重 量................................刘上峰
  骑着水牛到澳门走两遍.........................许 剑
诗坛上的一件盛事
■  林 莽
  自1984年11月到现在,诗刊社诗歌艺术培训中心已经历了整整20个年头。这期间有十几万诗歌写作者加盟了”中心”的学习,有一百多位诗人、诗评家、诗歌编辑参与了“中心”的工作。二十年来,诗歌艺术培训中心从一棵诗坛上的幼苗,已经长成了一棵郁郁葱葱的常青之树。
  诗歌这条长河,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已涌动了几千年,那么多伟大的诗人引领着我们奔向人类心灵的大海。诗歌是无限的,诗人的创作和发现是无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闪烁的诗歌之心,因而才使成千上万首诗歌活在人们的心中。诗歌是不朽的,诗歌之树常青。
  二十年来,从我们的培训中心走出了一批优秀的诗人,他们有的参加了《诗刊》的“青春诗会”,有更多人一直活跃在当今诗坛上。我们相信还会有更多的诗人涌现出来,他们像萌发的枝叶,将使“中心”这棵大树更加繁茂。
  今逢二十周年庆典,许多诗人和朋友来信和来电,给我们出谋划策。还有的诗友为二十周年庆典活动写诗作画,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我们历届“中心”的主任也写来了庆典祝词。为这次活动,“中心”专门出版了“闪烁的星群”丛书,并出版了这期二十周年庆典专刊。我们相信这是一次诗人与诗歌的盛会,我们衷心地期待着二十年来的历届诗友的到来。
  诗歌艺术培训中心已经是中国诗坛上迎风而立的一棵大树,它将会继续发展壮大,为中国的诗歌发展不断地作出贡献。
  2004年10月8日


诗的星群从这里升起
■  朱先树
  《诗刊》自1984年底创办刊授以来,已有二十个年头了。这期间,在发现和培养诗歌作者,繁荣诗歌创作方面,其影响和作用是广泛而实际的。作为诗歌界的一件大事,我认为应当记入新时期以来诗歌发展的史册。
  诗的写作,也许并不是谁能教得出来的,但一个人的诗的资质的确需要一种外界的激发,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去培育,而函授培训就是一种好的方式。初学写作者的作品,能得到诗人和编辑的点评,改稿会上互相交流互相启发,通过各种诗的活动,把创作者的潜能充分地激发和调动起来,这样使许多诗的天才能及时被发现,而不至于在孤寂中被扼杀,许多爱诗者、写作者,在诗艺的学习和探索中,也会少走弯路,尽快提高自己,写出好作品来。现在这套丛书“闪烁的星群”,都是曾经参加过刊授培训的诗人的作品,这的确让我们看到了诗的星群从这里升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产生的诗歌和文学创作的刊授、函授和培训班等形式,当时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的确是很大的,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并没能很好坚持下来,而《诗刊》的刊授培训不但能坚持,相比较而言,还能保持着一定的规模和影响。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始终怀着对诗的真诚,是一种精神的需要,目的是为诗歌事业,而不是把它作为一种简单的市场经营和商业行为。诗歌在今天虽然遇到一些生存困境,我们通过刊授培训仍然可以团结广大诗歌爱好者和诗人,共同为诗的振兴和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祝愿《诗刊》的刊授培训,从现实出发,总结以往的经验,越办越好!
  2004年8月30日


一项心灵工程
■  王燕生
  没有校舍,没有教室,课堂就搭在天南地北,搭在那些追求真善美的人的心上。屈指算来,那第一声“上课钟声”,已敲响了二十年。
  二十年不算长,但决不算短。这段时光,一个初生婴儿,可以成长为大学生:一捧树种,足以让荒原挺立成一道绿色风景线。
  和轰轰烈烈的三峡电站、青藏铁路这类建设工程不同,诗歌刊授是一项心灵工程。它如春风入夜、细雨润物,以一种“根”的品格,坚守精神家园。它拒绝浮躁,拒绝急功近利,但不拒绝属于自己的鲜花和掌声。数十人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数十人参加了“青春诗会”,数百人出了诗集……在印证个人实力的同时,也作为对春风、细雨的回报。
  和上世纪八十年代相比,今天,整个民族对于诗歌的热情已经退潮。一个有着悠久诗歌传统的国度,出现这种局面,着实让人困惑和深思。不过,也不必悲观,不必怨天尤人。当国人突然意识到生活中丢失的一些重要东西需要追回时,诗歌可以让路,但决不退场。它会以自己的方式关切地注视这种变化,并在自身调整、发展中去接迎人们的心灵。它会让一部分人相信:失去诗歌的日子,哪怕富裕得灯红酒绿,也是那么空虚和贫乏。
  我向坚守和正在与即将加入这支护卫队的朋友致敬!你们手中的文明烛火,照亮深邃的历史隧道和广博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让人类拥有花朵、鸟呜和梦想。
  在通往心灵的路上,诗歌应该是晴朗的,以驱散阴霾,应该是卫生的,以抗拒污染。它以真诚和爱的罗盘,指引诺亚方舟驶向彼岸。
  2004年国庆节


守护诗的家园
■  宗 鄂
  1
  
  诗,曾经是人类文化的巅峰。中国人在幼年便开始背诵诗词,这大约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特征。古代以诗取仕的方式也是带有强力性质的国家行为。政府和家庭历来重视诗育,国民爱诗写诗蔚然形成风气,长此,中国不仅诞生了世界级的大诗人,也成为泱泱诗国。
  诗已经渗入一个民族的灵魂、血液和骨髓。这么说恐怕不会过分。近代以诗取仕的方法取消了,但不等于诗商的丧失。家庭的诗教依然延传至今。
  
  2
  
  人不能以诗为生,然而爱诗成癖、视诗若命的人却大有人在。爱诗的人不可能都成为诗人,爱诗写诗的过程也是美好的。生活会多一些诗意的成分,可以提升人生的品位。
  为众多的诗爱者和作者搭建一个诗的平台,协助年轻的朋友塑造健康的人格,同时肩负起维护诗歌生态及诗学建设的任务,便是诗歌函授的初衷。《诗刊》创办的刊授学院和后来的诗歌艺术培训中心,虽不算最早的,却是全国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坚持时间最久的诗歌平台。开办初期的二万余学员,曾让人措手不及,二十年时间坚持下来,需要怎样的爱心和耐力,又需要多少人付出自己的心血呢?
  
  3
  
  《诗刊》和诗界同仁,用肩膀扛起这座诗的平台,分量并不轻啊!践行最初的诺言,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说过我是一架梯子,让年轻的朋友踏着我的背登上诗坛。这需要坚韧、容忍和自我牺牲。当每天都面对没完没了的诗和信,我埋怨过,后悔过,动摇过。
  为了诗,他们之中有的人节衣缩食,有的人变卖了妻子心爱的首饰,有的咬牙卖掉惟一养家煳口的耕牛,有的向亲友借钱作为来京的路费。他们只是为了赶赴一次诗的聚会,亲耳聆听心中景仰的诗人一次诗歌讲座。千里迢迢为诗而来,与诗亲近的追求和虔诚,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可见诗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是如何的神圣。我真心地尊敬他们,爱着他们,我不能放弃他们,如同不能放弃诗。
  诗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是灵魂中安恬的憩所。我已经离不开他们了,足足六年的诗的友谊难舍难分。
  
  4
  
  每当读到他们的好诗,会让我的眼睛突然一亮。看见学员出版了诗集或获奖,我的心情和自己出版、获奖一样兴奋不已,正如望见奥运健儿登上领奖台,我也分享着一份如同自己的骄傲与快乐。近年来,一些学员成长为颇有影响的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