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2006年第11期 >

第1部分

2006年第11期-第1部分

小说: 2006年第11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目  录 :::。。。
[好诗共享]
  藏族新民歌(二首).............................
  读 者............................[印度]泰戈尔
[组诗部落·诗歌地理之西部篇]
  黄亚洲作品·重庆四吟(组诗)........................
  梁平作品·走马哀牢山(组诗)........................
  马占祥作品·半个城:叙述或记事(组诗)...................
  阿卓务林作品·云南的天空(组诗)......................
  吴波作品·霜降河西(组诗).........................
  古马作品·生羊皮之歌(外二首).......................
  黄爱云作品·大瑶山(组诗).........................
  洪烛作品·新疆笔记(组诗).........................
  胡杨作品·嘉峪关以西(组诗)........................
  季学文作品·草原上长大的孩子(组诗)....................
[裹着蓝天的童心]
  与六岁的兰若谈天(组诗).......................郑 玲
  写给儿子(组诗)...........................冰 峰
  我和小画书(外二首).........................胡顺猷
  童车里的诗..............................蒋 巍
  春天的微笑(组诗)..........................王宜振
  飘两朵红云彩的上午(外一首).....................田 力
  小小少年(三首)...........................紫 衣
  幸福都是相似的(二首)........................杨亚杰
  鸟和树和蚂蚁.............................唐德亮
  一粒糖(外一首)...........................张绍民
  仓鼠的家(外一首)..........................于上凌
  春语.................................李放航
  鹅掌里的春天(外一首)........................刘 畅
  大自然的气息.............................高 帆
[每月诗星]
  天堂(组诗).............................王太文
  作为小小的歌者............................王太文
  很多事物正在途中...........................刘以林
[永远年轻的诗行]
  读书小记(四首)等.............................
[我与《诗刊》·迎接《诗刊》创刊]
  写在《诗刊》创刊50周年之际.....................龙汉山
  《诗刊》——心中的刊.........................宫 玺
[现场]
  与青春同行..............................李小雨
  一个少年的诗歌之旅(组诗)......................子 尤
  由《迁徒的鸟》联想到的(随笔)....................子 尤
[闪电花环]
  塬上雨(二首)等..............................
[中国新诗选刊]
  有的人................................臧克家
  登雨花台有感.............................公 木
  诗人.................................绿 原
  两个年轻的同志............................鲁 藜
  “实事求是”匾............................邵燕祥
  甘蔗林——青纱帐...........................郭小川
  邓小平的两次经历...........................朱增泉
  我是共产党员,我没有忘记.......................梁 南
  纪念碑................................江 河
  共产党人...............................李 钢
  当硝烟散尽后.............................谢先云
  红色,1921............................钟正林
藏族新民歌(二首)
  北京城的歌声
  
  百灵鸟第一个知道,
  春天到来的消息;
  但是它却听不见,
  雪山那边的歌声。
  
  大草原装上了“话匣子”,
  传来了人间最美妙的声音!
  牧民们纵马在草原上,
  能听见北京城的歌声!
  
  离不开共产党
  
  离开了亲爱的白河,
  皮船能走动吗?
  
  离开了辽阔的草原,
  牛羊能长大吗?
  
  离开了我们的共产党,
  奴隶能喘一口气吗?
  (商文健搜集)
  ——选自《诗刊》1960年7月号
  邓庆周解读:这是两首时代色彩鲜明的藏族新民歌,表达了藏族同胞翻身做主人的喜悦和对:我们的共产党的由衷的感激之情,以及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现代化新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从今天的眼光看,主题自然已不甚新鲜,诗艺也并非尽善尽美,然而在当下的社会语境里重读,却也别有一番清新和感触。面对牧民们“简单”的快乐,对生活和未来所怀的饱满的热情与憧憬,我们很难找到“嘲笑”的理由,相反地,我们受到几分感染,甚至有几分欣羡:牧民们简单的满足和真切的快乐——而都市人似乎已远离。
  阅读发表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诗作,让人怀想起梦一般的草原,青草样四处生长的民歌,以及古老的马头琴的琴弦上流淌的朴素而遥远的生命的歌吟。第一首诗选取春天的使者“百灵鸟”在“话匣子”时代的落伍(“听不见,/雪山那边的声音”)作铺陈,以凸显“纵马在草原上”的牧民初装“话匣子”,聆听到“人间最美妙的声音”的盛事。而声音来自于心驰神往的北京城。铺排起兴,水到渠成。第二首诗选取皮船与白河、牛羊与草原这两对相伴共生唇齿相依的自然意象,通过设问修辞,很自然地引出了另一对意象——翻身的奴隶与我们的党。虽短短的三句,也瓜熟蒂落地表达了被解救者对解救者的无限感激与爱戴。
  民歌的节奏明快流畅,语言朴素鲜活,尤其是诗中所用的“比”“兴”手法妙然天成,洋溢着浓郁的藏民生活气息。“颂歌”是新民歌的两大主题之一(另一主题是对旧社会的“控诉”),这与上世纪40年代解放区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一脉相承。这种“颂歌”的基调在建国后“十七年”文学中普遍延续。以后随着社会语境的变化,新民歌逐渐淡出现代诗坛。这是当代诗歌发展史上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如何重新挖掘包括新民歌在内的传统民歌中的文学宝藏,充分地借鉴、转化、吸收其丰富的艺术养料,以促进当代诗歌的多元、繁茂生长,这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读 者
■ [印度]泰戈尔
  冰 心译
  
  一百年后读着我的诗篇的读者啊,你是谁呢?我不能从这春天的富丽里送你一朵花,我不能从那边的云彩里送你一缕金霞。
  打开你的门眺望吧。从你的繁花盛开的花园里,收集百年前消逝的花朵的芬芳馥郁的记忆吧。
  在你心头的欢乐里,愿你能感觉到某一个春天早晨歌唱过的、那生气勃勃的欢乐,
  越过一百年传来它愉快的歌声。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曾赴英国学习文学和音乐,10余次周游列国,与罗曼·罗兰、爱因斯坦等大批世界名人多有交往,毕生致力于东西文明的交流和协调。泰戈尔以诗人著称,创作了《吉檀迦利》等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1913年,泰戈尔以诗歌集《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对中国怀着崇高的感情,曾于1924年访问中国。中国人民也把他看作印度文化的杰出代表,郭沫若、郑振铎、冰心,徐志摩等人早期的创作,曾受到过他的影响。泰戈尔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绍到中国,几十年来翻译出版了很多他的作品。
  刘晓峰解读:这首诗的成功处之一,是对于时空进行超越的努力。对于一百年后的想象,贯穿了这首诗的全篇。它采用的是一种与未来对话的形式写作的,是现在与未来的对话。正是百年以后的“你”和诗人园中的花朵,诗人天空中的金霞之间物质上无法产生的连接,和诗人对于这种物质的有限性加以超越的愿望,构成浓浓的研磨不开的诗意。没有人能够回答,“百年前消逝的花朵的芬芳馥郁的记忆”该如何收集?一如没有人能告诉你,一百年前“某一个春天早晨歌唱过的、那生气勃勃的欢乐”,是怎样的感觉和滋味。如果从《园丁集》出版于1913年算起,时光已经过去90多年。9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打开《园丁集》沉浸到这位印度诗人的诗歌世界里,我们非常切实的知道,那花朵、那欢乐、那歌声确确实实足以历百年而不衰。巴乌斯陀夫斯基说:“文学是永不凋谢的花朵”,信哉斯言。
  25年前我第一次阅读到泰戈尔这首诗,诗人这份对未来的想象曾经给我无限的感动。25年后再读,在这里我想和读者们分享的,还有新体会到的另一个层次的内容。这就是重读这首诗时,我意识到这位在印度那座我不知其名的美丽花园中的诗人,写下这些句子时有一份伟大的自信——他坚信即使一百年后,他的诗仍然流传,仍然拥有着读者。我在想,尽管伴随科学的昌明发达,今天有了网络,出版也比从前方便许多,但“文章千古事”,这句话的分量一点都没有变。如果我们今天的诗人们,胸怀中也能有一百年后的读者,相信很多人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