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15-12 >

第1部分

15-12-第1部分

小说: 15-1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附录 三毛——异乡的赌徒桂文亚

      三毛——异乡的赌徒

      桂文亚

    她赤足盘坐在小房间的地毯上。

    浅棕色脸庞垂着两根麻花辫,闪动一双大黑眼。“我的写作,完全是游于艺。是玩,就
是玩,写完了,我的事情也了结了。我从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读者,也很少想到稿费,但
是,文章登出来,看排版铅字,是一种快乐。”三毛,异乡的流浪者,仆仆风尘地回来了。

    这晚,她穿着白色麻纱缀花上衣,蓝色牛仔裤,手腕上套着一对凹凸雕刻的银镯,比起
照片,本人更显得慧黠、灵秀。

    “我最喜欢做印地安人。”她笑着说。

    肤色、装扮,的确使她像个印地安少女,然而,举止神态,又有一股形容不出的吉普
赛。

    她原本不打算回来。原因是情绪上好不容易安定住,马上又换环境,难免会很激动,另
方面,也恐怕把撒哈拉沙漠里培养出来的清朗性情,搅混了。

    毕竟,还是回来了。其中一个实际理由是:暂别荷西,可以减少他失业后的心理和经济
负担。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总面积八百万平方公里,西属撒哈拉是其中一部份,占
地二十六万六千平方公里。

    摩洛哥和茅利塔里亚瓜分西属撒哈拉以前,它是西班牙的一省,位于非洲西北海岸,摩
洛哥之南,东北与阿尔及利亚一部分接壤。人口包括阿拉伯、北非回教土人Berber和
西班牙人。

    这片仅有七万人的大漠,终年乏雨,黄沙漫漫,深沉而犷伟。一个年轻的中国女孩子,
跋涉万里关山。生活在那样艰巨的环境里,不能不说是奇异而勇敢的抉择。《白手成家》一
文里,她提到过:“不记得那一年,我无意间翻到一本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那期书里,
正好介绍撒哈拉沙漠。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择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
妙,毫无保留的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天地。”

    那时候,她就想,如果去,自己很可能成为中国第一个踏上撒哈拉土地的女孩子。

    “我当时的一大愿望是横渡撒哈拉。可是,一旦面对它,我才发现,这样的想法很天
真。”

    她形容刚去沙漠的感觉,是一种极度的“文化惊骇”。她不能说他们落后,因为落后是
比较,但对于那样的生活方式,的确非常吃惊,甚至带着点后悔。

    三个月后,她与荷西结婚了,还是决定留下来。“好奇心上,当然可以得到很大的满
足,因为,所看的一切都是自己从来不知道的——大地的本身,就把你带入一个异境里。不
过,心情却极端苦闷。”

    她发现自己退步很多,荷西下班回来,不是说:早上水停了,去隔壁提水,就是买了便
宜的西瓜,东西又涨价了。生活上最起码的欠缺,造成了情趣的枯竭。

    “为了补救,我们买了很多有关已婚妇女的心理学书籍——的确,很多心理上的问题都
发生在自己身上。”感情适应上的困难,使她一度想与荷西分开。

    “不是吵架,”她说:“是对婚姻生活的失望,而这种失望是我造成的。荷西要娶的
我,绝不是那时候的我。当时的情况,几乎陷入绝境。”

    荷西上班了,她被封闭在家里,热风似火般燃烧,邻居们无话可谈。

    “我非常苦,非常寂寞,甚至发生这样孩子气的事:荷西上班,我把门一挡,眼泪就流
下来了。我说:‘荷西,你不许去,你一定不许去,你去,我就拿刀杀你!’”然后,她笑
起来了,露出参差可爱的牙齿。

    荷西还是走了。她只有呆坐地上,面对干秃秃,没有糊水泥的墙。

    长期观察一种风俗之后,和做游客的心情不一样了。她细细想,一个一个想,生活里的
枝枝叶叶,之后,提起已经停了十年的笔,写下沙漠生活中第一个故事:《中国饭店》。

    十年前,二十三岁,正确一点推算,她十四、五岁即以“陈平”的本名投搞。作品不
多,零零散散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分别发表在《现代文学》、《皇冠》、《幼狮文艺》、
《中央副刊》和《人间副刊》。

    严格说起来,它们苍白、忧郁、迷惘,充满了对生命、真理固执的探索,而撒哈拉的一
系列故事,健康、豁达、洒脱不羁。

    “出国以后,我就没有再接触过诗、书和文学了。等《中国饭店》写出来以后,一看,
我就说,这不是文学。跟我以前的作品完全不一样。

    “我忽然有一种说不出的伤感,我变了,我所写的,不再是我过去关心的人生,现在所
写的,都是我的生活,技巧上不成熟,只是平铺直叙述说生活。”

    只是,笔也再没有停下。

    生活,是一种更真实。

    她想起在文化学院选读的哲学课程。

    “哲学并没有使我找到生命的答案,我唯一学到的是分析。研究哲学,对我是一种浪漫
的选择,当初以为它能解释很多疑惑,事实上,学者的经验并不能成为我的经验。”

    她换了一个坐姿,抱着膝盖沉思。深蓝几何图案的地毯上,搁着烟缸、茶杯。书桌一角
的台灯,洒下柔和宁静的亮光。

    “我只能说,生活把我教育出来了,哲学是基础,人生,根本不能问。”

    沙漠给了她答案。定下来后,几乎抛弃了过去的一切。她开始对四邻产生关切:“以前
的好奇还是有距离的。好奇的时候,我对他们的无知完全没有同情心,甚至觉得很好,希望
永远继续下去,因为对一个观光客来说,愈原始愈有‘看’的价值。但是,后来他们打成一
片,他们怎么吃,我就怎么吃,他们怎么住,我就怎么住。”

    不会再把邻人送来的骆驼肉偷偷开车到老远扔掉了,对于风俗习惯,也不再是一种好奇
的观察。

    “我成为他们中的一份子,个性里逐渐掺杂他们的个性。不能理喻的习俗成为自然的
事,甚至改善他们的原始也是不必要的。”

    在她眼里,他们是很幸福的一群人。

    许多沙漠朋友问:“你认为撒哈拉怎么样?”

    她反问:“你呢?”

    “我觉得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她重重的说着“最”,代他们深吸一口气。

    “你有没有看过树?有没有看过花?你觉得怎么样?”她又问。

    撒哈拉朋友说:“在电影上看过。但是啊,你有没有看过沙漠的星空,我们的星,都像
玻璃一样——”

    撒哈拉人对这片大漠有着无比的热爱,她住久了,也有同样感觉。“想到中国,我竟觉
得那是一个前世,离我是那样远,远可不及。”撒哈拉的家,就此开放了。骆驼肉做菜,也
发觉不是那么不可忍受的事了。结交朋友,认识环境,《悬壶济世》和《芳邻》就是这样写
出来的。

    她告诉我,在沙漠里学到最大一门功课就是“淡泊”。(反过来说也许是“懒散”。)

    “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名,也无所谓利;他们就是沙漠里的一种产物,跟沙漠里的
一块石头,一朵仙人掌上的小花一样,属于大自然。”

    他们从不抱怨冷,从不抱怨热,也许知道世局,但并不关心;如果每一个人都像撒哈拉
人,这个世界不会进步,但至少和平。

    “更可贵的,他们是非常快乐的民族,可是并不刻意追求;这是最高的境界,也是最低
的境界。”

    她说,沙漠里,物资的需求几近于零,但仍然有精神生活。他们不一定了解宗教的真正
意义,对于回教的“律”却信守不渝。他们也没有看过繁华世界,有水喝,有骆驼肉吃,就
很满足了。

    “政治意义还是要被瓜分时才恍然觉悟的。他们只知道自己属于沙漠,甚至很有钱的沙
漠人到德国留学,回到沙漠后,还跟我说:‘多么快乐,又可以用手抓饭吃了!’”

    说这些话时,态度是专注严肃的,但是,她的笑声、手势、连带弹烟灰的姿态,都十分
俏皮、坦然,人事风霜的历练,似乎使她反璞归真。

    她一直是理想主义者。

    “学校并没有给我什么样的教育,而且,我一直希望离家出走,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哲学系三年级,她首次听到一张西班牙古典吉他唱片,非常感动。西班牙的小白房子、
毛驴、一望无际的葡萄园,那样粗犷,那样朴质,是她向往中的美丽乐园。

    “我一直在想,是不是应该到那里看一次,然后把哲学里的苍白去掉。”

    终于成行了。

    不过,今天的她仍然认为去西班牙是一个浪漫的选择,而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住在马德里大学宿舍里,既不认识什么人,语言也不通,唯一的依靠,就是家信。收不
到信,就流泪,收到信,就关起房门不停的写回信。除了读书,她不知道如何建立自己,完
全没有计划过日子。

    “出国前,我的个性很不开放,始终所想的就是一个人生的问题:为什么?为什么?那
时候常想死,想自杀,但是到了西班牙,看见别人的生活方式,才知道这样也是健康的,并
不肤浅。”

    听见音乐,他们就在大庭广众下旋舞,毫无顾忌。她想,怎么会这样开放?恐怕自己永
远也做不到。日子久了,习惯了,她感染了他们热情的天性,不知不觉融入了自己的血液
里。

    她庆幸有这样一个宽阔的起步,另方面,又感到前途茫茫。考虑良久,她选择了德国,
继续前程。

    在萧邦和乔治桑住过的一个岛上做了三个月导游,赚了点旅费,一张机票,她到了德
国,进入歌德学院,专攻语文。一天念十六小时的德文,九个月就取得德文教师资格,对一
个外国人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成绩,“但也是我留学生活最贫乏的一段。”

    她轻轻地笑,抿抿嘴唇:“我一天到晚就在念书,对德国的人和事,完全讲不出来。我
认识的德国,就是上学的那条路和几个博物馆、美术馆。”

    回想起来,真是很大的损失。她情愿没有拿到什么证书,情愿说不好德文,(她学的德
文,有“正统”的柏林口音。)而了解他们的衣食住行。

    在德国,也打工。看见广告上征求一个漂亮的日本女孩子,她想,为什么要一个漂亮的
日本女孩子?于是寄了十几张彩色照片,竟然很顺利的应征到这份工作。那是第一次为了赚
两百美金生活费“抛头露面”,她在一家大百货公司里做蔻蒂化妆品公司的模特儿,卖十天
香水。

    “第一天简直羞愧得不得了,一点不觉得是一种骄傲,恨不得把自己埋起来。”

    在德国,除了看到一些伟大的艺术品,她认为实在没什么可讲的。“对劳苦的大众来
说,艺术品不重要,重要的是国民住宅。”

    西班牙两年,德国一年,她又转移目标了。她得到一个伊利诺大学主修陶瓷的机会,提
着两口大皮箱,走出芝加哥机场。

    一个月后,她谋得职位,在伊利诺大学法律系图书馆负责英美法分类。第一天上班,她
就闹了笑话,在两百本书页里盖了两百个错误的图章,日期是:十月三十六日!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