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三字经 讲记 >

第25部分

三字经 讲记-第25部分

小说: 三字经 讲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挂角”的典故,说的是隋朝李密的故事,他曾做过瓦冈山反隋义军的首领。李密,字法主,京兆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贵族。李密少年时代,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职。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发愤读书,因以放牛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读书。
   有一次,李密听说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李密一看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为此《新唐书?李密传》记载:“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李密谈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杨素。回家以后,杨素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个人的学识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将来你们有事可以与他商量。”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李密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杨玄感兵败被杀,李密逃亡,后加入瓦岗军,人称魏王。李密发布讨伐隋炀帝的檄文,数说杨广的十大罪状。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话。意思是,用尽南山的竹子作竹简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决开东海的水也洗不尽他的罪恶,为后世留下了“罄竹难书”的成语。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北宋时期,四川有一个名叫苏序的人,从小不爱读书,晚年却读起书来,还写了不少诗。苏序有三子,依序是苏澹、苏涣、苏洵。苏澹和苏涣都以文学举进士,苏涣更是进士及第。衰落的苏氏家族开始中兴,并为五代以来的眉州贡举破了天荒,读书风气为之一变。后来眉州出了学者千余人,苏氏一家确实起了示范作用。两个哥哥高中进士,对苏洵来说应该是一个有力的鞭策,但苏洵还是游荡四方,不用功读书。十八岁上苏洵赴京赶考,名落孙山,十九岁结婚以后干脆就不再读书了。 
苏洵的妻子程氏,是大理事承程文应之女,书香门第受过良好的教育,颇有文化修养。她对苏洵的所作所为,非常忧心,常常为此闷闷不乐,担心她的夫君会从此断送了前程。苏洵也察觉到妻子的忧虑,开始悔其少时不学之过。二十七岁的时候,他终于幡然悔悟,终日端坐,奋发力学,不再出游。苏洵在二十九岁时再度赴京考进士,尽管他为人聪慧,辩智过人,但因其所学与科举考试要求的章句、名数、声律之学不合,结果还是没有考上。三十七岁时,宋仁宗举办特考,他再度赴试还是没有考上。就在此时,他在异乡接到父亲苏序的死讯,急急赶回家中奔丧,心中非常难过。 
常人受到这样的剌激,通常都会放弃读书。但是苏洵却由此领悟到,人不应该为了考试而读书,故此绝意功名不再走此科举之路,开始为自己而读书了。苏洵毅然烧掉过去为考试而做的几百篇文章,重新阅读古书。他忽然发现不为考试而读书,书中的精华反而尽赴眼底,真正尝到了读书的乐趣了。
苏洵如此用功八年,前五年养精蓄锐,不写一文。五年之后,方才动笔将心中的所积所感一吐为快。他的文章文风古朴、文理深邃、文意幽远,得到欧阳修等文坛领袖的赏识。嘉佑元年,苏洵亲自带着两个儿子进京赴试,一举成功,双双及第。两个儿子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父亲纯朴的文风。苏洵与苏轼、苏辙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继“三曹”以后的“三苏”,成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家。可惜苏洵年寿不永,死时仅五十八岁。
苏洵的大儿子就是苏轼、苏东坡,号老泉山人。“苏老泉”实际上说的是苏东坡,后人张冠李戴以讹传讹,把称谓搞错了。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他们年纪那么大了,才开始后悔读书太晚了。你们这些年轻人啊,应该及早想一想“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道理,提高警觉性。 
   读书在人的一生中,有最佳“黄金期”,也就是十三岁之前。在这段时间里读的东西,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如果错过了人生的前十三年,无论你今后多么努力地弥补,无奈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已经定型了,再背书记不住了,那时就“犹悔迟”了。
曾国藩曾经说过:“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不可能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所能办者,不过太仑之一粒耳。
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退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退名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像五代时期的梁灏都八十二岁了,殿试的时候对答如流,在众多的士子里面夺魁做了状元。
北宋年间有个文人叫梁灏,少年时曾立下誓言不考中状元誓不罢休。结果时运不济屡试不中,受尽别人讥笑,但梁灏并不在意。他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就离状元近一步”。梁灏从后晋天福三年开始应试,历经后汉、后周,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才考中状元。为此,他曾写过一首自嘲诗:
  天福三年来应试,雍熙二年始成名。
  饶他白发头中满,且喜青云足下生。
  观榜更无朋侪辈,到家惟有子孙迎。
  也知少年登科好,怎奈龙头属老成。
   历史上的梁灏为北宋太宗时的进士;中状元时年方二十三岁。辽军攻打宋朝时;梁灏曾上书朝廷献策,宋人陈正敏著《遁斋闲览》中说:“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所以后人将梁灏画成白须皓首的样子,实属传说中的误会。
梁灏(963…1004年)字太素,宋朝山东须城(今山东东平县)人。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中状元,人称父状元,曾任峡路安抚使、关右安抚使、翰林学士等职,在任开封府尹时暴病卒,年四十二岁。梁灏的儿子梁固,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中状元,人称子状元,曾任著作郎、户部勾院等职。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病逝,时年三十三岁。
梁灏父子二代状元,为官清正,皆有著作传世。直到现在其家乡东平县,仍有一“父子状元坊”,上有书法名家金一凤手书的对联:“是父是子同作状元千载少;为卿为相流传历代一门多”。此外尚存梁灏、梁固及其家庭墓群及宋碑两方。
历史上的有名的长寿老状元,唐代属柳公权(778…865年)寿数最高,八十八岁;宋代属黄裳(1044…1130年)寿数最高,八十七岁。他们也都是长寿状元,而非八十岁以后考中的状元。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人家功成名就了,人们才觉得惊奇称异,不晓得成功的后面是多么的不容易。你们这些小孩子,应该早早立志。“人活一口气,树在一张皮”,人不立志,终归是个凡人。 
曾国藩教育子侄读书,提出三点要求,首先就是立志,然后才是持之以恒地向学。曾国藩说:“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
在中国文化里面,宋代名儒张载,张横渠先生有四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已成为宋代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目标,后世学者都以此立志向学,事实上也应该如此读书求学。
上面举完了年老勤于学的例子,下面再举年幼志于学的例子。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北齐的祖莹八岁的时候就能够咏诗,能背诵《诗经》《尚书》等经典。祖莹,字元珍,南北朝时后魏人。《魏书?祖莹传》中记载:祖莹“八岁能通《诗》、《书》,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于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由是声誉甚盛,时号为圣小儿。十二岁为中书学生,时人云:京师楚楚袁与祖,洛中翩翩祖与袁。以文学见重,常言:“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
祖莹好学,十二岁为中书学生,时时沉缅于书籍,夜以继日地苦读。父母担心他身体会出毛病,禁止他读书,晚上不给他火种。他暗将火种藏在灰里,等到父母都睡熟了,就用被子把窗户遮盖起来,点起灯读书。中书监高允赞叹说:“此子才器,远非诸生所及,必当前程远大”。
有一次,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祖莹被选为主讲。学生都已经到齐了,祖莹因为夜里读书太迟,睡过了头。他慌忙之中误将同房学生李孝怡的一本《曲礼》当作《尚书》,登上讲台才发现拿错了书。张天龙很严厉,祖莹不敢再回去换书,就将错就错把《曲礼》放在面前,诵读《尚书》三篇,不漏一字。李孝怡发现了这一情况,报告给张天龙,所有的人都极为惊异。
高祖得知此事后,招祖莹入宫,令诵五经章句并陈述大义。听后大加赞赏,开玩笑说:“昔尧流放共工到幽州北裔之地,这么差的地方,怎么忽然出来个神童呢”?祖莹后官至三司,进爵为伯。
另外一个人就是唐朝的李泌,他七岁的时候下棋,就能够以此为题,当场赋诗。李泌是宋朝以前最大的藏书家,在他父亲李承休一辈已有藏书两万余卷,到李泌相德宗、封邺侯的时候,藏书已过万余卷。韩愈有诗说:“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后世将藏书之处称“邺架”。
李泌是历史上一位类似诸葛亮、刘伯温的传奇人物,但论智论功,似乎又在此二位之上。诸葛亮累死于蜀汉,刘伯温被迫服毒身亡,相比之下,李泌就比他们都高明多了。
李泌,字长源,唐朝中期赵郡中山人,自幼时以“奇童”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以后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帝,其间四落四起,位至宰相,封邺县侯。
李唐江山遭安史之乱的大劫而能不垮,实赖两人之力:外面靠郭子仪东征西讨,朝中靠李泌运筹帷幄。李泌不但在军事上出谋划策,为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平定安史之乱做出贡献;而且在李辅国、元载等权佞横行之时,还为朝廷选荐、保全了一批中唐名将如韩晃、李晟、马燧等人。至于处理与回鹘、吐蕃等异族关系,李泌献言建策,为当时唐朝外交政策的主要决策人。其他如兴屯田、定人事、开财源等,李泌也无不与之,多谋善断,屡见奇效。
李泌的奇功之一,一身兼任总长、外长、财长等数职;奇功之二是对皇帝家务的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