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澳洲梦 >

第59部分

澳洲梦-第59部分

小说: 澳洲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几个人一起沿着王先生的手指看过去——那是墨尔本的第二高建筑,88层,刚刚落成才两年,她象一面巨大的三角旗帜,竖在雅拉(Yarra)河畔。
  她有多高?一个大陆投资商问。
  88层。我说。
  多好的数字啊!还犹豫什么啊?买!几个人这样说。
  我没有立刻回答,看着远处那些几乎每个窗子都开着灯,象水晶一样透彻的建筑,想了想,这至少需另外100个亿,我可能还缺15个亿,象是自言自语那样说,还有15个亿怎么办呢……
  还有我们呢!王先生身后的几位大陆投资商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到。
  我看了看这几位昨天刚到的大陆地产投资商,又转过头去,看着远处那面“三角旗帜”,说,又象是自言自语那样,说,看来,墨尔本的“地标建筑”很快就都要划入中国人的名下了……
  天已经黑透了,只是在墨尔本市中心的上空,天幕象是破了个洞似的,被灯光照亮。
  地面上的那些个建筑象比赛似的点亮所有的灯,靠着每个窗口透出的灯光,你便可以分辨出每幢建筑的不同风格了。有些建筑上还亮着五彩霓虹灯,就象是化了妆的女人,越发显得丰姿绰绰。
  高架桥上的车灯排成串,蛇一样移动着。
  墨尔本的不眠夜已经来临。
  一阵风吹来,撩起我的发梢,也撩动了我的心……
  当我从梦幻回到现实中的时候,一个小黑点跳入我的眼帘。
  是冲浪者!
  我的心又激越起来。
  依然是个十四、五岁的孩子。
  一拨巨浪涌过来,他跳上冲浪板,向浪尖冲过去;他刚刚站到浪尖上就摔了下来,并被巨浪所吞没……没过一会儿,他又从水中爬了起来,推着冲浪板,向大海深处拚命滑过去……又一拨巨浪涌过来,他再次跳上冲浪板……
  多麽熟悉的身影,多麽熟悉的动作,多麽熟悉的过程!
  我走下礁石。
  我朝那个冲浪的孩子走过去。
  我很激动。
  我要告诉他,我的新的澳洲梦又开始了……
  2004年11月第一稿于上海
  2005年5月第二稿于墨尔本
  金凯平的澳洲梦
  (代序)
                田地
  作为“网上唐人街”的记者,我的任务是在世界范围内搜索知名华人。
  有一天,一个朋友告诉我说:墨尔本有一个叫做金凯平的地产大亨,上海人,十几年前带着1000澳元闯澳洲,现在已经在墨尔本市中心拥有十几幢商业楼宇和几十片正在开发的土地,估计总资产已有数亿澳元。




尾声(3)



  先去网上看看。
  当我键入“金凯平”三个字后,GOOGLE为我找出一百多条相关信息。而且,重要的华文网站(比如新浪、搜狐、易网等)几乎都曾对他做过多次报导。
  与此同时,我还找到了金凯平领导的“澳中集团”的网站aust…china。au,以及他创办的“澳中房地产协会”的网站acpn。au。我这一进去就没能出来。我整整流览了三个多小时!
  我决定采访金凯平,并拨通了金凯平的电话。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而且稍有上海口音。
  我无法想象电话那边的人就是拥有数亿身家的地产大亨。
  接着,更令我吃惊的事又出现了。他告诉我说,他刚刚完成一部“自传”,暂定题目为《澳洲梦》,准备拿去中国出版。
  原来还是一位作家!
  我就这样读到了《澳洲梦》。
  我读了整整一个晚上。在这个不眠之夜,我走进金凯平的梦……
  我不知道这是一部自传还是一部二十年前来澳留学生的创业史,也许两样都是。
  一部好的自传,应该是一部给人以启迪的个人奋斗史;一部好的自传,还应该能从某个特定的角度反应一个时代的变迁;一部好的自传,最好还能象一部精采的小说那样耐读。
  这是金凯平在动手写这部书之前为自己写下的“约法三章”。
  金凯平,男,上海人;1985年毕业于上海大学,先是在上海市外贸局工作,后来参与创办“上海长江中小企业经济技术开发公司”,并出任总经理,期间还担任过“上海市中小企业研究会”会长及“上海市集体经济研究会”会长之职;1987年10月留学澳大利亚……
  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在澳大利亚,我们习惯上把1990年前后来澳的留学生叫做“老留学生”,而把近几年来澳的留学生叫做“新留学生”。
  金凯平是“老留学生”中资格较老的一个。
  我们那个时候,常把来澳留学叫做“洋插队”,那意思是说:日子很苦。
  有的时候,我们又把自己比做“淘金者”,这意思又是说:我们将会非常富有。
  十几年过去了,开始的日子确实是挺苦的;那么,我们现在是不是都非常富有了呢?
  在澳大利亚的第一个5年,金凯平创办中医中心,赚到了第一个100万澳元;
  在澳大利亚的第二个5年,金凯平买下了澳大利亚总工会大楼,当时市值2000万澳元;
  在澳大利亚的第三个5年,金凯平又买下了10座大楼和一批土地;
  如今,在金凯平的澳中集团旗下,除了这些物业,还有一家报社、一家旅行社、一个中医中心、一个教育移民中心和两个文化交流中心,总资产约数亿澳元。
  金凯平来澳洲的目的是明确的,他是来淘金的。
  事实上,中国人的出洋史一直都是和淘金连在一起的。
  人类历史上有两次规模浩大、旷日持久的淘金潮,一次是在美国西海岸的三藩市(中国人叫做旧金山的地方),一次是在澳大利亚南部的墨尔本(中国人叫做新金山的地方)。前者在前,所以叫了旧金山;后者在后,所以就叫了新金山。
  这两次淘金潮都有中国人参加。
  澳大利亚史书记载:虽然早在1823年和1841年就有人在澳大利亚发现黄金,但是,澳大利亚真正的淘金热却是从1851年开始的。
  澳大利亚史书还记载:中国人对黄金有着不可理喻般的迷恋,中国人是最早进入澳大利亚的淘金队伍之一,而且一直都是淘金队伍的主力军。
  中国人进入澳大利亚淘金是从1845年开始的,到了1851年之后,更是如潮水般涌进来,最多时多达十万之众。他们中间的大多数都淘到金子,衣锦还乡了,也有少数人因为疾病、种族迫害和谋杀,灵魂与尸体永远留在了澳大利亚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澳大利亚从此成为新的希望之地,成为亚洲各国华人热情向往的新大陆。
  在此后的160多年来,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各国的华人移民,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在不同的年代,通过了不同的途径,络绎不绝地来到了澳大利亚,并在这里开创自己的事业,建立自己的新生活。
  目前,全澳大利亚大约有近100万华人,主要分布在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等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大城市中。中文已经成了除英文之外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华人移民群体和他们携带来的文化传统,已经成了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构成的主要部分。
  来自于中国大陆的新移民虽然相对晚些,但是发展异常迅速,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现在,短短的十几、二十年内,就已经达40万之众。




尾声(4)



  金凯平的故事,也是这些中国大陆新移民的故事。
  从地图上看,澳大利亚虽然领土巨大,却远远躲在地球下面的一个角落里(澳大利亚人把自己的国家叫做DownUnder,就是“在地球下面的国家”),而且只有1900万人口,可谓天涯海角,地广人稀;但是,这里法制健全,社会稳定,市场成熟,经济繁荣,其农牧业、矿业和一些高科技产业非常发达,再加上其社会福利制度健全,所以能在全球发达国家的排行榜中名列第13名。
  另一方面,在过去的20多年间,13亿人口的中国大陆正迎头赶上来。
  中澳两国虽然由于文化的不同,在交往中难免有些障碍;可是由于地理的原因,这样两个地区大国又必须进行密切的贸易往来。2004年9月,澳大利亚外贸部门宣布:中国已经成为澳大利亚外贸出口排行第2的国家了。
  可以想象,澳大利亚和中国大陆之间彼此的市场空白点很多,互补性也很强。
  正是由于这些空白点和互补性,给了我们这些“洋插队”或者是“淘金者”以机会。
  于是,金凯平便从一个一文不名的中国穷留学生,在并不算长的时间里,变成一个拥有数亿澳元资产的实业家。
  这个过程是18年。
  这18年,也许够我们读一辈子的。
  2005年5月1日于悉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