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DJ论道--音乐广播主持的理论与实践 >

第6部分

DJ论道--音乐广播主持的理论与实践-第6部分

小说: DJ论道--音乐广播主持的理论与实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只有5岁。猫王的军中生涯,也就是服役的一些情节后来拍成了电影,1960年10月20日上映,片中有一首非常非常有趣的歌《FLAMING STAR》。  〔歌曲《FLAMING STAR》〕  没有人会相信这件事会演变为事实,一个短暂的婚姻,一个破碎的家庭,一个得不到完整爱情的孩子,一个爱情故事的结束。猫王的婚姻破碎了,让他意志非常消沉,几乎是伤心欲绝。音乐界盛传他得了癌症,一直在接受放射性治疗,而且是笃信宗教,常常读《圣经》。拉斯韦加斯、纽约、洛杉矶更是盛传近几年来是靠乞食过日,不过这些谣言没有得到证实。发福以后的猫王仍然是广受欢迎的,这证明他依然是具有相当的吸引力。ELVIS PRESLEY1961年的亚军《CAN’T HELP FALLING IN LOVE》。  〔歌曲《CAN’T  HELP FALLING IN LOVE》〕  猫王短暂但绚丽的生命舞台落幕了,他牺牲青春换来永恒传奇,燃烧生命烙下20世纪流行文化的图腾,让全球的观众至今激荡不已。他用歌声挑战种族文化的忌讳,他用音乐解除了禁锢保守的人性,让摇滚乐成为流行的时尚,他的音乐歌曲一直到今天一直都活在人们的记忆中,他是永远的摇滚乐之王,他的歌声也将为后人所怀念。  亲爱的朋友,今天我们的节目时间到这儿就要告一段落。最后我想说的是,人的生命像流星般是很短暂的,希望您能够珍惜和爱人、家人在一起的日子,祝你们永远幸福快乐!  编辑、主持:余光  播出时间:2001年8月16日  播出节目:纽约中国广播网《余光音乐时间》  直播板块式音乐节目的解说要求  与音乐专题节目相较,直播板块式音乐节目更适于展现DJ的个性魅力。从解说角度来看,若音乐专题节目需要完整、无差错地完成“规定动作”,那么考察直播板块式音乐节目的解说,除了“规定动作”之外,更多的是看DJ的“自选动作”。  我以为,“自选动作”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音乐信息的准确传递,二是DJ的个人评论、私家立场的适当调和。  德国人阿多诺被麦克莱伦认为是“法兰克福学派最有天赋的评论家”,二战期间,他曾在美国主持过关于广播的研究。与美国的实证主义做派不同,他以“绝不合作、绝不通融”的姿态强烈抨击了资本主义体制下的大众传媒和流行文化对工人阶级反抗精神的消解功用,他认为这样的传媒使人们服从自己的命运,使人们缺乏反抗精神。  在他看来,是电台败坏了音乐的品味,泯灭了音乐的个性,降低了大众文化的标准,并可能促成民主的溃败。他说:“所有的拜物化听众中,电台发烧友也许是最最彻底的。他听到什么,甚至他是怎么听到的,都与他毫无干系;他只在乎他在收听节目这一事实本身……有不计其数的电台听众出于同样的态度,热衷于反馈式收听或点播式收听……”  阿多诺具有深厚的古典音乐底蕴,在此基础上,他在研究了流行音乐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密切关注流行音乐的基本特征——标准化(STANDARDIZATION),才能清晰判断严肃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的关系。整个流行音乐的结构都已标准化了,甚至在那些试图避免标准化的地方也是如此。”  阿多诺在文化领域中想要抨击的并非是普遍意义上的标准化。他担心的主要是在工业标准化强大动力中所表现的两种特征:局部的互换性和伪个性化。局部互换性与工业产品的内在机械性有关,而伪个性化则与其外在修饰相联系。前者能说明内在的相似性,后者能解释表象或幻觉上的差异性。局部的互换性起源于降低生产成本的驱动力,伪个性化则起因于扩大销售额的必要性。大量广告诱使我们相信包装上的不同便意味着本质上的改变,伪个性化使外在的样式比内在的实质更有吸引力。伪个性化的倾向不仅掩饰并且歪曲了局部的互换性,因而把它变成了近似的互换性或虚假的非互换性。假使每首流行歌曲可以区分为内核(音乐的框架)与外缘(音乐的修饰),阿多诺认为流行音乐的中心内核要么是不变,要么会有些局部的互换性,而外缘则被弄得像个有变化的内核,或者把内核的非变异性和可互换性掩藏起来。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解说的基本要求(4)
今日看来,阿多诺对流行音乐和音乐电台的嫌厌之情当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他没有充分理解在功能性产品的生产(如汽车)与文本性产品的生产(如流行音乐)之间的关键差别:文本具有普遍性,而功能性产品具有特殊性。另外,阿多诺高高在上的“精英姿态”也甚为后人诟病。  不过,如果我们摒除大师的批判立场,却会发现他的理论框架几乎适用于音乐广播。我们借助他的两个概念范畴:标准化和伪个性化,来考察直播板块式音乐节目的解说。  在此类音乐节目的解说中,有不少篇幅用于对作品、音乐家、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的介绍。这些“硬性”信息,基本上“只此一家”、“别无二说”,DJ张和DJ王除了各自音色的不同、播出时所用位置点不同,几乎“众口一词”。这就是解说中的“规定动作”,我们可称之为解说中的“标准化”部分。  同时,在直播板块式音乐节目的解说中,也有大量篇幅是用于展现DJ个性一面的。如DJ对作品、音乐家的评判,未必盖棺定论,只呈现一家之言;如DJ由音乐作品阐发开去,谈及自己听歌的经历、心绪,甚至谈到自己的生活、遭遇、生活感悟等等,看似离音乐的主题较远,但恰恰是这部分,使DJ的形象与“自动打碟机”区分开来,亦使DJ张与DJ王区别开来。——标准化的资料,人人都有,且无发挥的空间;唯有各自的思想和生活却有泾渭之别,不可能相同,因而拥有较大的自我空间。这些个人评论、私家立场和自我写作,纯属“自选动作”,亦可称为“个性化解说”。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标准化解说和个性化解说之间的比例该如何掌控?  目前尚无定论,只能如同手工匠人,完全凭DJ各自的感觉了。  一般而言,在第一次介绍某首作品时,标准化解说的成分大一些,在听众对此作品已经比较熟悉的时候,可适当运用个性化解说;在一些互动式栏目中,如回答听众提问时,个性化解说的篇幅可适当增加。  不过,在标准化解说和个性化解说的调和方面,应把握一个原则:适可而止。因为再以DJ个性为主打的节目都始终是大众传媒的传播内容,一旦进入社会,DJ个人化的因素都理应退居其次,“为听众服务”,“为音乐服务”,当是音乐广播的第一要义。    

典型案例(1)
2003年6月25日,江苏音乐台《乐人谷》节目收到了南京大学署名“ECHO”的一位听众的来信:  李强:  展信悦!  刚考完六级,做得很郁闷,于是给你写信。其实不该这么说的,因为考试郁闷所以写信给你,实在是没有道理,只能说明满试卷陌生的单词弄得我思维混乱了。  昨晚听节目,你念的那个帖子《有没有一首歌让你想起李强?》,我的答案是《未央歌》。记忆中第一次听节目,是你读鹿桥的一篇文章《身为人子》。提到鹿桥,想起的自是《未央歌》。  有时候我想,如果那次你是在介绍音乐,自己一定不会喜欢。我会觉得这样一个硬硬的声音如何做个音乐DJ呵!偏偏是读文字,听起来真的很特别。然后才是听到你选的歌,觉着好,于是一直听了下来。  节目中你还放了《那些花儿》,范玮琪的版本。唱得很用心,编曲很清新,真是首不错的歌,我是说,如果朴树没唱过的话。有些歌可以听可以喜欢可以记住,但一定不能翻唱,它拥有的不只旋律、思绪,还有情怀,有关歌的一切。再用功的歌唱如何敌得过那满满的回忆呵,所以只能说范范很有勇气了。  这些天无疑变成了告别的年代,我也要道别。再过近1个月,就要与人生的第二个10年告别。倒是有很多可能改变人生的转折,决定都是自己选的,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重来一次也许一切都不一样。可是20岁之前总该有些率性而为的举动,即使后悔,那也是将来的事。所以也罢,要思索要深刻要计划,等过了20岁生日吧。  昨晚很闷热。捧着本你喜欢的《书城》坐床上,看到的文章好几篇关于非典,甚至还有瘟疫的古典记忆。老鼠、病毒等词跳将出来,加之台灯的温度,让我感到浑身发痒,终于还是逃离了小床,跑下来吹电风扇。我们都习惯了在别人的故事里流淌自己的眼泪,突然发现故事竟在身边,倒有些不知所措。看书看碟,打球打牌,还真是没有人想起来找一个圆桌,讲一个故事,来一个南京十日谈。SARS让我们的想像力都变的弱了。  听《十年》,不为歌手,不为旋律,只因这歌名。20岁,两个10年,还是听广播的第10个年头。时间呵,直叫人心疼得无言。如果可以,节目中放一下这首歌吧,因为懒得去买陈奕迅的专辑。  明天还是下雨,不能出去拍照。我可怜的摄影作业啊!不过也乐得在寝室看书听音乐,高新线每每挤得我要虚脱。  就这样吧,想吃饭了。  祝李强夏安,静好。  ECHO  21日于试后  2003年6月21日,《乐人谷》节目的原始播出记录如下:  (1)郑钧《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2)范玮琪《那些花儿》  (3)伍思凯《茉莉花日子》  (4)南方二重唱《相知相守》  (5)李克勤《一生不变》  2003年6月28日,《乐人谷》节目的原始播出记录如下:  (1)合唱《青春同路人》  (2)黄舒骏《未央歌》  (3)陈奕迅《十年》  (4)巫启贤《春夏秋冬》  (5)合唱《风华绝代》  对照听众来信和两份节目的原始播出歌单,可以发现:2003年6月21日的《乐人谷》播出后,“ECHO”便提笔写信给DJ,谈到了当天节目里播出的范玮琪版本的《那些花儿》;回应了另一位听众的征答《有没有一首歌能让你想起李强?》,因为再早之前DJ曾在节目里推荐过鹿桥的小说《身为人子》,引发了“ECHO”对黄舒骏的《未央歌》产生的好感;提及DJ喜欢的一份杂志《书城》;表达了想听《十年》的愿望。  在一周之后,DJ于2003年6月28日的节目里,全文朗读了“ECHO”的来信,并配合播出了黄舒骏据鹿桥同名小说情节所创作的离别歌曲《未央歌》;应听众的要求,播放了陈奕迅《十年》。针对“ECHO”的离愁别绪,DJ有感而发,用巫启贤的《春夏秋冬》表达对青春易逝的感慨。  以上案例在当今音乐广播节目中司空见惯。随手打开收音机,每一个频率、每一位DJ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们来接听下一位热线上的朋友……”,“我们来看手机尾数是1234的朋友发来的信息……”,“在我们节目的BBS上,有ID是‘寂寞无边’写的一个帖子……”,“我们收到师范大学的一个女生的来信……”  似乎,离开了来信、帖子、热线电话、手机短信,广播便如脱水之鱼。  互动,成为当今广播缩短传受之间的距离、服务听众、满足听众深层心理需要的必备手段。  案例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