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别说你懂职场礼仪 >

第3部分

别说你懂职场礼仪-第3部分

小说: 别说你懂职场礼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的心理预期;而她失望的原因是,晚餐不怎么好吃,觉得交100块钱亏大了!她说:“早知道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来了。在这里,1个人要100块钱,去外面吃,3个人都吃不完。”
因为这次聚餐是我带她过去的,所以她对我意见很大,说以后再也不参加这种“破活动”了。但是她根本没有想过,这样的活动能让她认识多少人,掌握多少信息。一方面,她总是感慨我认识的人很多,希望跟着我多学一点(这也是我带她去参加活动的原因),另一方面,却不把这种能够开拓她视野和人脉的活动当回事儿,好像我认识的人都是天上掉下来的。说句不好听的,她要是哪天想跳槽或换行了,需要借助的正是这种“破活动”呢。
其实,这是一笔很简单的账,今天你吝惜一百块钱,少认识了很多人,明天你要请人帮忙,花的可就不是一两百块了。而且那时候明明是你请他吃饭或送他东西,他还觉得你欠了他一个人情!很简单的一笔账,可惜很多人不会算,其中包括不少已经工作三四年的了,可惜,可叹!
看到这里,可能有些人觉得我这种想法太功利了,但我觉得事实恰恰相反。
大家通过一个中立的组织或活动认识,先交个朋友,并不是说我今天一定要认识某个贵人,或者心里想着待会儿要奉承谁、要巴结谁。大家只是先认识一下,平时保持联系,互通有无,有了事再请人帮忙,也就不会那么强的目的性了。倒是那些平时“清心寡欲”的朋友,碰到急事了,再东问西请的,看这个认不认识某方面的人,问那个能否帮着请某人出来吃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这么做难道就不功利了?
通过饭局来认识人或谈生意,这种习俗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其实中国从古代到现代,一直都是如此。虽然有句古诗叫“唯有饮者留其名”,但是真靠酒留下千古美名的并不多,倒是有不少饭局成了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不懂礼仪,你还将错过许多贵人(2)
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的“二桃杀三士”,讲的就是齐国宰相晏子如何在酒桌上挑拨三个勇士内斗的故事。又如著名的“渑池会盟”,秦王真是打算请赵王过来吃饭吗?不过是想变相地欺负一下赵王,让他割让赵国的城池、献出和氏璧罢了。至于项羽摆的“鸿门宴”、曹操弄的“煮酒论英雄”,就不用说了,个个暗藏杀机,话中有话。到了宋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表面上也是请大家吃饭,谈的却是关系着大宋王朝几百年命运的核心问题——兵权!
当然,有些饭局就没这么斯文了。比如说明朝的朱元璋搞了个庆功宴,把许多对开国有功的大臣们请到一个楼上去吃饭。这个楼呢,名字很好听,叫“庆功楼”,表示打下江山了,要和大家好好庆祝一下。但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朱元璋请大伙儿吃饭的目的跟赵匡胤差不多,也是想永除内患,江山稳固。不过相比之下,老朱的手段就狠多了!
赵匡胤毕竟是一个被下属拥上宝座的皇帝,跟许多将士出生入死过,对他们还是存有感情的。至于朱元璋,生性多疑,就不像老赵那么仁慈了。他以庆功为由,把功臣们骗到楼上喝个了大醉,自己却中途溜了出来,然后放了一把火,把人给烧死了。据说刘伯温比较聪明,故意坐在朱元璋的衣角上,朱元璋一动,他就察觉了,然后跟着跑了出来,捡了一条命。这就是史上有名的“火烧庆功楼”,你说,能是吃一顿饭那么简单吗?
可以说,直到现在,这种情况也都没有改变过。虽然我们的时代不同了,所用的东西发生了变化,但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没有变,思考问题的方式、做事的方式没有变,还是延续老祖宗那一套,喜欢通过吃饭来谈判,喜欢通过饭局来认识人。哪怕你是在一家外企上班,也免不了要跟中国客户打交道,所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学习职场礼仪时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
有些人尽管工作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对此不甚了解,结果做出了很多“失礼”的事情。或许你本来没有那个意思,但因为行为不当,就被别人误解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怎么给领导敬酒?有些人不怎么会喝酒,又觉得要敬领导一杯,但是什么时候敬比较好呢?刚要过去给领导敬酒,却发现他正跟人聊天,心想他现在正忙着,我还是等等吧。
结果等了半天,也没见领导“闲”下来过,最后自我安慰道:算了,我也不能喝酒,就不敬了,领导应该能理解的。再说了,我只是一名小职员,领导应该不记得我没给他敬过酒的……你要是这么想,那你就真的可能被“不记得”了,要不然就是被领导误会,认为你这个人太傲慢。
我要写这本礼仪书的用意也在于此。在工作中,我见过太多不懂礼仪的人,因为不懂礼仪,给人造成了许多假象和误会,吃了无数暗亏却还不自知。在工作中,这些人特别诚恳、老实、勤奋,但是工作了很长时间,就是没办法出业绩,或者跟别的部门一直搞不好关系。其实,他们要是懂一点职场礼仪,就不至于此了。具体情况,我将在随后的章节里结合案例详细说明。
这些东西,包括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东西都是很实用,很值得一学的。当然,也有一些是过时了的,或者你没法接受的。我还是那句话,根据你自身的情况来取舍,有些事情你可以不做,但你最好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儿。
本节要点:
中国的饭局,关键不在“饭”而在“局”,要学会把握每个可以认识的机会,而不要吝惜一时的金钱支出。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做事方式还是延续着老祖宗那一套,比如说喜欢在酒桌上谈生意。
千万不要因为不懂礼仪而无意中得罪同事或客户,更不要给领导造成你很傲慢的错觉。多学习职场礼仪,可以让你少吃暗亏多进步。
 。。  。。 
礼仪是需要学习的
在工作中,一个人有才华、有理想、有自信、有热情,是不够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你要做的事情不是靠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你需要靠团队的帮助。怎么把一个一个的人凝结成一个团队呢?除了共同利益、共同追求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黏合剂,就是礼仪。
礼仪是需要学习的,因为礼仪自有一套仪式。就是说,你对一个人再怎么尊重,都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现出来。比如说,你在餐厅里吃饭,有个领导向你这个方向走了过来。你对他很尊重,但是你既不起身,也不向他问好,你说你心里面很尊重他,对方能感受得到吗?不能,对吧?
这里所说的“礼”,跟我们平时给别人送的那个“礼”一样,必须以对方的感受为前提。再多的敬意,也要以对方能感受得到的形式表达出来。你不能说,我们能够心灵感应,或者我们已经很熟了,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彼此的意思。毕竟,能跟你默契到这一份上的实在不多。
如果不明白这一点,你就会闹笑话,比如我一开始说的听讲座。不少大学生知道讲座开始以后,手机要调成静音或振动,不能随便走动,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提问环节,你首先要照顾嘉宾的感受,先自我介绍一下,然后照顾其他听众的感受,直奔主题,言简意赅。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嘉宾,那这些听众对你来说,就几乎全是陌生人,你与他们之间的信息是明显不对称的。这个提问的人是什么身份?是学生吗?本校的还是外校的?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什么专业背景?叫什么名字?这些情况你通通不知道!这就像你有明处,他在暗处,然后突然向你扔出一个炸弹来,是非常失礼的。
还有些人一有机会提问,根本不是直奔主题,而是先吹捧一番嘉宾,或者代表这个、代表那个感谢他。这种提问方式都是很可笑的,你能代表的只是你自己,这个时候,你所要做的也不是吹捧嘉宾,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先做下自我介绍!
你可以这么说:“某某老师,您好!我叫某某某,是某专业某年级的,听完您的讲座后有个问题想向您请教一下。我的问题是……”这才是相对规范的提问方式。
不过,在大陆地区,绝少有学生会这么做。我印象最深的也就李敖来大陆搞“神州文化之旅”的那几次。李敖在北大、清华,还有复旦大学各做了一场演讲,据说有不少学生被安排去提问。或许正是有人安排的缘故吧,这些人也被教得有礼貌起来了,提问的时候都会先自我介绍一下,然后直奔主题。除此之外,我就很少看到听讲座时有懂礼仪的人了。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除了尊重对方之外,其实也是为了你好。这问题是你问的,对方只有针对你的具体情况来回答,效果才会好。比如说你是低年级的学生,他就会回复得细致一些、浅显一些,你要是高年级的,他就会用另一种方式来做答了。
我以前接触过一些经常到高校做讲座的人,他们就提出过这个问题:我根本不知道提问的这个人是学什么的,读几年级了,所以只能泛泛而谈。有时候碰到一些问题会左右为难: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现在还在想这种问题,太幼稚了;如果是一个低年级的,甚至是外专业的,那他能想到这一份上,便十分了不起了。有些人是阅历不够,才会有困惑,多看些书就好了,有些人则是思想上遇到了瓶颈,左右想不通。而这些东西你要是不主动告诉嘉宾,他是没法知道的,结果他回答的也不是你想要的。
像这种讲座礼仪,大学老师就不会讲,学生只能靠自学,但是能有学习主动性的,微乎其微。结果很多人工作后就把这些坏毛病带了过来,开大会时碰到有同事不认识自己或对自己不熟悉的人,也不先做下自我介绍。
当然,这跟我们的教育理念有关系。集体主义教育让我们习惯了消磨个性,突出集体,所以提问时自我介绍就会被视为“爱表现”,借机宣扬自己。结果,大家都不做自我介绍,你做,就把自己“暴露”出来了,别人看你也是一副怪怪的眼神,觉得你很另类。
这很荒唐。我们有个成语叫“积非成是”,本来是种错误的表现,只不过犯错的人多了,错误的也就慢慢变成了正确的。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一大倒退!
像中国人姓氏中的“纪”字,正确的读音应该是“jǐ”,但是由于我们的教育不到位(准确地说,是考试的时候不考),结果很多人都想当然地念成“jì”。过了几年,国家语委公布新版的《语言文字规范手册》时说,作为姓氏的“纪”字还是念“jǐ”,但是在后面加上了个括号,注明说也读作“jì”。又过了几年,念“jì”的人更多了,尤其是《铁齿铜牙纪晓岚》热播之后,绝大部分人更是念“jì”不念“jǐ”了。这时候,国家语委又做了下调整,说今后做姓氏的话,就念jì了,括号,也读作“jǐ”。
再比如说,去听一场相声。当相声演员讲到一个很好笑的段子的时候,台下的观众不是用笑声来回应他,而是用掌声、叫好声。其实,这本身也是很失礼的,因为掌声会打断演员的表演。对于相声或小品演员来说,最好的鼓励不是掌声,而是笑声。您要觉得好,您开怀大笑就行了。
但是很多相声已经不好笑了,观众没有反应又不行,怎么办呢?那就让人鼓掌呗!于是,其他节目表演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