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破冰之旅 作者:张胜友 >

第50部分

破冰之旅 作者:张胜友-第50部分

小说: 破冰之旅 作者:张胜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
    中国,地处太平洋地区中轴线上,已成为亚太经济战略圈的主要成员国,占据
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悠长的海岸线——倘若能够紧紧地抓住时机,引进最先进的科
学技术,开发近海石油盆地,以孕育战略产业——中国之前景蔚为大观!

    历史并不等待停滞者。
    日本的明治维新用了20年。
    中国台湾地区的经济发达也只是20年的事。
    中国,曾经丧失过太多的历史发展机会。今后的10年、20年、50年,对于中国
人来说是何等宝贵何等重要啊!
    1991年10月9日,在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的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杨尚昆
告诫国人,在今后的10年、20年,对经济建设这一条要紧紧扭住不放,所有其他工
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他进一步坚定地说:“改革会有风险,这
种风险我们能承受,而停止甚至倒退,是决没有出路的。沿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来的路线,我们才干了十多年,如果再这样干上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一直
干下去,中国的面貌将会发生多么巨大的变化啊广

    20世纪的帷幕即将徐徐落下,新世纪的曙光已照临人类的窗口。
    我们听到了激荡的浪涛在不远的彼岸拍响,那是新时代的呐喊。
    未来在挑战——
    科学巨子钱学森指出:“中国要在下一个世纪发展高度知识密集型的农业型产
业,同时补上第四次产业革命的课,迎头赶上第五次,准备第六次,第四、五、六
次产业革命一气呵成,其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这是推到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带有世纪性的历史选择。

    中国人必须奋起于忧患。
    后来者更须百倍努力。
    历史注定了我们这一代只能是奋争的一代,艰辛的一代,奉献的一代和开拓进
取的一代。
    “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摸了十余年,应该说石头已经摸到,过河的方向也
已经明确。
    邓小平高韬宏略地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一个中
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
    这是中华民族从苦难中警醒,走向富强、昌盛、民主、文明的必由之路……

                                        1991年10月22日—11月22日初稿
                                         1992年2月15日—3月5日定稿

                               历史的抉择

                                   序

    每一波潮汐,都孕育着一场生命的大躁动……
    每一轮日出,都完成了一次历史的大跨越……

                                 (一)

    字幕:公元一九九二年一月十九日。
    这是一个普通的日子。
    太阳东升,潮涨潮落。江河东流,万木争荣。岁首春风催动南国荡漾的春意。

    这又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勃兴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伟业已推进到第13个年头。13年高蹈宏阔,
雄健宛曲,其情其势非同凡响。
    今天,在列车车轮与铁轨撞击的轰鸣声中,一个新的思路在孕育——一场更加
威武雄壮的时代大戏即将拉开帷幕……
    深圳在翘首企盼,已经企盼得太久太久——因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
她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她的整个命运都与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每一个
思绪、每一步决策休戚相关……
    深圳是中国改革的新生儿——她崛起于中国南海边的荒漠小镇,又以“一夜之
城”的现代都市雄姿撼动了太平洋的滚滚风涛,引来当今世界议论蜂起,毁誉参半,
莫衷一是。
    这是一座地球上最年轻的城市——她充满风险、充满竞争、充满活力、充满神
奇……简直令世人不可思议!

    时间上溯16年。
    人民共和国的列车刚刚穿越过一段黑暗的历史隧道。
    经历了狂热、痴迷、磨难、困惑、希望、抗争,直至灵魂睁开了眼睛,一个巨
大的问号却摆在面前:中国向何处去?
    历史的积淀与现实的思考都在叩问这片古老而贫瘠的黄土地。

    历史不容等待。
    历史赋予他们开创一个新时代的使命。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无论其哲学内涵或思想命题,都闪耀出
里程碑式的光芒。
    中国的政治家们犹如拨动一个地球仪,就这样异常艰难而又异常果敢地将偌大
的中国推上了现代化进程。

    这个曾经拥有雄汉盛唐、威加四海的东方文明古国,在饱尝了近代百年凌辱、
战祸离乱、闭关锁国的深重苦难之后;今天,终于以其睿智的目光和坚定的信念,
再度推开了尘封网结的窗门,去延揽八面来风……

    任何社会变革都需要选择突破口。
    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样需要一个排头兵。
    1979年,当中国政局刚刚廓清雾障,完成了一次指导思想方面的战略大转移,
深谋远虑的邓小平就提出了试办沿海经济特区的总体构想。他不无悲壮地说:“可
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
出一条血路来。”

    后人评述历史时,也许会发出惊叹:一个伟大的社会事件就这样诞生了!

    正是这一年春,深圳卷起了一股黑色狂潮:数以万计的人群争先恐后地涌出边
境线,逃往香港。
    又并非始于这一年。
    由于世界东、西方冷战的对峙格局,建国以来,深圳一直被视作“政治边防”
和“阶级斗争前哨阵地”,“反崇洋”、“反向洋”、“反慕洋”等口号喊得震天
价响。其结果,一道高高的铁丝网竟无济于事形同虚设,30年来香港共接纳了二三
十万宝安县的逃港者。
    地处著名中英街的沙头角镇,如果以人口计算,逃港者等于先后搬走了两个沙
头角……

    如果时间再上溯94年。
    1898年,继甲午海战惨败之后,四方列强纷纷趁火打劫,大清国朝臣被迫同英
联邦远征军首领一道登上了深圳山头。回荡在崇山峻岭也永远回荡在中国人心头的
是一个民族被宰割的声音:“以深圳河为界,凡河水漫到的地方,皆为我大英帝国
的疆土……”
    深圳河以南陆地、连同香港岛、以及毗邻的23个岛屿,共计1060平方公里的领
土就这样“租”给了英国人,一“租”就“租”出去99年。
    其实,近百年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直在延续着——隔河相望,河南岸繁华
的高楼与河北岸破旧的村落,不正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令国人扼腕痛切的故事吗?!
    迎接挑战,抓住机会,就预示着成功的希望。
    特区办在深圳,对于深圳来说是一种偶然——然而,一切偶然的社会动因又包
容在历史规律的必然之中!
    从另一个层面上说,这无异于关乎中国命运的一场大决战!
    1980年8月26日,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和批准《广东省经济
特区条例》最后完成创办特区立法程序为标志,深圳经济特区正式起步了……

                                 (二)

    创业的艰辛,惟有创业者的体尝最为深刻。
    没有资金——国家只能贷款3000万元作启动费用,可谓杯水车薪;
    没有设备——点一枝香烟不等燃完便可以兜遍全镇的弹丸之地。仅有的一幢五
层楼房已是鹤立鸡群的”摩天大厦”;
    没有技术——几十家小工厂敲敲打打只能捣腾出一些小农具、小五金,形同作
坊;
    没有人才——仅有农业、林业、农机、水产四家县属科研单位,科技人员27人
中除两名工程师外,其余均属初级科技水平……
    真正是一张白纸——一切只能靠开拓者大胆去闯,凭本事去起家!

    “杀出一条血路来”——绝对不是一句轻松的口号。
    必须破除传统经济模式,必须破除陈旧思想观念——敢于“特事特办,新事新
办”,经受一场新、旧体制胶着、磨擦、碰撞的阵痛!

    利用国际资本发展区域经济,俗话叫做“借鸡生蛋”。
    这是落后地区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香港是靠借钱“飞”起来的,亚洲“四
小龙”都是走的这条路子。
    深圳也确立了一个目标:“建设资金以引进外资为主”,把香港、外国的资本
源源不断地吸引到深圳来。

    “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钞票会有的。”然而,谈何容易——
    要吸引外商、港商前来投资办厂,首先必须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明摆着的现实是:通水、通电。通车。通讯、平地……每开发1平方公里可供投
资办企业的地皮,需耗资1亿元人民币。
    “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此话千真万确。
    “出租土地”——在12年前,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人连想也不敢想的念头。
    深圳市领导人却大胆地想了——他们看到深圳河边沉寂的旷野上铺着厚厚的黄
金——果然,12年后,有经济学家测算0。8平方公里的罗湖商业区,其土地上的财富
足可铺一层1厘米厚的10元面钞。
    仅开发罗湖小区的头两年,订租出土地4。54万平方米,收取租金2。136亿港元,
吸引外商投资40亿港元。

    “预售商品房”——在开发上陟工业区时,大胆利用资本滚动增值原理,使建
筑产品成为商品直接进入流通领域。边盖房,边预售,两年之间,一幢幢高楼拔地
而起;资金却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借贷的1800万元转眼间变成了1。44亿
元。

    深圳的“拓荒牛”们,在创办经济特区之初,就敢于到商品经济的大海中去搏
风击浪。‘冲流击水,浪遏飞舟”,开始领略了商品世界的无限风光。
    商品,无疑是支撑经济杠杆的一个坚实的支点!

    历史,每推进一步都伴生阵痛。
    鲁迅先生曾说过一句极生动极深刻的话:中国,是一个搬动一张桌子都得流血
的地方。
    从长期习惯了的产品经济模式到开始探索商品经济模式,社会心理失去了平衡。
    很快,在推土机欢快的轰鸣声中,深圳经济特区遭受到了第一次舆论风浪的冲
击——
    有的同志怀疑:“这还算是社会主义吗?”
    有的同志评说:“当年。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今天,资本家又夹着皮包
回来了……”
    有的人甚至担心:“特区办成租界,国将不国……”

    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路子——试办经济特区,本来就是一种前
无古人的试验,前辈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中没有现成答案,现实的社会实践也没有既
成的模式——成功了,借以推进全国的改革开放;失败了,烂也仅仅烂在那么一小
块地方。
    深圳人的心头压上了沉甸甸的铅块……
    全国人的心头升起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三)

    字幕: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四日。
    往事历历如在眼前——
    深圳人对八年前邓小平的第一次南巡是永远不会忘怀的。
    深圳人关注特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