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当代-2005年第1期 >

第82部分

当代-2005年第1期-第82部分

小说: 当代-2005年第1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斤澜不同: 
  北京有口锅,供作家们舀饭吃。我守在锅边,足足地够五十年有余了。眼见这口锅时冷时热,也干过,漏过,煳过,也挨过砸。舀饭的也多有不同,有专指这口锅生活,还有不过借个站脚地方,转身就赶车上路——也许是锦绣前程,也许是歧路迷津,也许无非浪荡江湖。日长月久,老一辈也抽签似的一个个乘鹤西去。新近,这口锅添水添米,架笼架屉。热气腾腾里,新星如云,高手若霞,好一番新世纪开光的气象。 
  林斤澜的语言多概括,多跳跃,多喻体,信息量大。有一回,我对林斤澜说:“汪曾祺的语言当然无可挑剔,你的语言更有个性,你们也不好比。”林斤澜断然地说: 
  “他的语言功夫比我好!” 
  又说: 
  “语言这东西,好像一块板放下去,汪曾祺的板四角不翘,我的板总有一只角还翘。” 
  林斤澜说,汪曾祺语言炉火纯青,不佩服也是不行的。明明白白的几行汉字,可背后有气象氤氲,沧海月明,蓝田玉暖。 
  林斤澜说,汪曾祺对他所提的意见,没有听进一句话。和“小说就是回忆”一样,汪曾祺还有一句话:“写小说就是写语言。”林斤澜认为这句话有对的地方,但过了头,沾沾自喜或者口头说说,都是可以的,不要见诸文字。汪曾祺听不进。汪曾祺给自己定位上,还有一个坐标:“通俗的”和“抒情的”。他所谓“通俗”,并非下里巴人,是说有广大的读者。“抒情”是说艺术品位。后来把这个坐标“升华”了一下,叫“社会效果”和“美学感情”。林斤澜也认为不提为好。“你的社会效果相对弱,你叫读者敬佩你的艺术就得了。”可是汪曾祺不听。我读《汪曾祺全集》,从第三卷开始,多处看到“社会效果”,有的句子好像不是汪曾祺说的一样,比如:“社会主义国家的作家写作,还是得考虑社会效果,真不该是作者就是那样写写,读者就是那样读读。‘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得失,首先是社会的得失……” 
  汪曾祺有一篇小说《黄油烙饼》,里面的“核”是干部一开会就吃饭那一段。林斤澜建议,把“三级干部会就是三级干部吃饭”的“吃饭”改成“会餐”,可能好一些。这个词当时很流行,谁也明白。汪曾祺想了想,摇摇头,说不好,最后还是没改。 
  这,当然是无关紧要的事。 
  汪曾祺是非常自信,自视甚高的一个人。 
  有一天,林斤澜对他说:“阎肃有时文章写得不错。”汪曾祺没有说话,只见鼻头发声:“哼!” 
  邓友梅说:“他写文章谈论我的作品,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烟壶》发表后,《文艺报》要发表评论文章。想找位既熟悉我又熟悉北京的作家,问我找谁好。我说汪曾祺,果然找他一说他就写了。文章发表后我向他致谢,他说:‘先别高兴,我还有话没写上呢。你那个库兵不行,是个多余的人物,这篇小说没他什么事也碍不着,只因为你对这个人物有兴趣就写上了。这不行!破坏了结构的严谨。我只在文章中说你九爷写得好,没提这写得不好的库兵,给你留点面子,当面这意见还得告诉你。’” 
  可是,他对林斤澜还有话:“友梅那个东西,是通俗小说!” 
  叶兆言说:“高晓声神秘兮兮地告诉我,说汪曾祺曾向他表示,当代作家中最厉害的就数他们两个。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我一直疑心原话不是这样,以汪曾祺的学养,会用更含蓄的话,而且汪曾祺骨子里是个狂生,天下第一的名分,未必肯让别人分享。” 
  汪曾祺有这个“表示”吗?我以为是可能的。但我不知道这话是什么时候讲的,我更想了解的是,在汪曾祺眼中,好友林斤澜到底是个什么位置。不会在《十年十癔》(1996)出版之后“表示”吧,也不会在《矮凳桥风情》(出书在1987年5月,其中《溪鳗》发表在1984年10月号《人民文学》上)出版之后“表示”吧,倘若之前,这个表示的确是正确的。——在林斤澜,高晓声也是好友,互相位置孰高孰低他还真不计较,但读者应该是明白的。我认为,林斤澜是从《溪鳗》开始,才算找到自我,才建立短篇小说大师的地位,后来他当然在高晓声之上。 
  1995年10月的一天,汪曾祺在温州的洞头对我说:“诺贝尔奖算什么?川端康成算什么?他值我的老师沈从文吗?!” 
  李陀说:“汪曾祺外表谦和,给人以‘心地明净无渣滓’的印象,但实际上骨子里又好胜又好奇。人若不信,只要读一读他在1982年写得《桃花源记》、《岳阳楼记》两文,就不会认为我是瞎说。当年在《芙蓉》双月刊的目录上一见这个题目,我真是吓了一跳,且深不以为然:这老头儿也太狂了!用现代白话文再写《桃花源记》和《岳阳楼记》?但当我一口气将这两记读完之后,竟高兴得近乎手舞足蹈,那心境如游人于寂寞中突入灵山,只觉眼前杂花生树,春水怒生。不久后,我见到汪曾祺,问他:‘汪老师,《湘行二记》你是有意为之的吧?’汪曾祺不动声色地反问:‘怎么了?’‘那可是重写桃花源记和岳阳楼记,这事从来没人干过。’汪曾祺仍然声色不动,眼睛望着别处,默然不答。我以为老头儿要回避问题,不料他突然转头向我调皮地一笑:‘写了就写了,那有什么!?’” 
  汪曾祺的《桃花源记》的确好,但陶渊明的美丽童话怎能替代?汪曾祺的《岳阳楼记》就弱了。他还有一篇《故乡的野菜》,是《钟山》杂志命的题,我以为汪曾祺没有输给周作人。与前人比一比,输还是赢,“那有什么!” 
  汪曾祺在《泰山片石》中说:“……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就有点洒狗血,李白写了不少好诗,很有气势,但有时底气不足,便只好洒狗血,装疯。” 
  汪曾祺就说李白洒狗血,“那有什么!”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每有诗成,总说:“某某看到这首诗,肯定气死。”——文人张狂一点,我以为有可爱处,问题在于是你有没有资格张狂。张狂的人也实在太多了。汪曾祺是有这个资格张狂的。至于如深山挥汗开石的石匠的那种文人,一辈子默默攀登艺术大山,荣辱皆忘,那当然算是可敬的。 
  汪曾祺在《小说创作随谈》中写道:“在北京有个年轻同志问我:‘你的修养是怎么形成的?’我告诉他:‘古今中外,乱七八糟。’” 
  汪曾祺的这句话,我以为是随便说说的。他一辈子当然读了“古今中外”许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但他的继承性是明显的。 
  汪曾祺在《谈风格》里又说:“一个作家读很多书,但是真正影响到他的风格的,往往只有不多的作家,不多的作品。有人问我受哪些作家影响比较深,我想了想:古人里有归有光,中国现代作家是鲁迅、沈从文、废名,外国作家是契诃夫和阿左林。” 
  归有光、沈从文的影响,当然是明显的。 
  在《两栖杂述》中,他还提到少年时“从韦子廉先生学习过。韦先生是专攻桐城派的。我跟着他,每天背一篇桐城派古文。姚鼐的,方苞的,刘大和戴名世的。加在一起,不下百十篇。”这可不能小看,这对他写作的影响(特别是写作的基础)肯定是很深远的。“桐城派”是中国散文的集大成者?熏开创者为方苞。方苞继承了谁的风格,归有光!这一派讲究“文气贯通,注意文章怎样起怎样落”,要求语言“雅洁”,可却相对不重内容(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和《狱中杂记》是个例外)。大体来说,汪曾祺与“桐城派”是相当合拍的。汪曾祺的语言成就之所以登峰造极,当然主要和他用心古文有关。汪曾祺的内容没有刀光剑影,没有离奇怪异,多日常,多平易,多轻淡,多抒情,多亲切,下笔细腻,可在“桐城派”,主要是归有光那里找到神韵。 
  对于沈从文先生,不必多言。沈“崇青绿”。沈从文“投奔自然,他的翠翠、爷爷、渡船都是自然的色、自然的声、自然的形,连那黄狗也没有名字,自然而然叫做狗。虽然作家不会明说‘天人合一’,却明显着太古的和谐,原始的人性的美。”(林斤澜语) 
  汪曾祺“踩着沈的脚印,可以说亦步亦趋……师徒两位都认美为生命,供奉人性,追求和谐。”师徒两位也有区别,汪曾祺并“不遁入自然,扭头人间搜索美,培植人性……走笔生命的欢乐,生活的健康,生爱生情的飞跃飞腾……”(林斤澜语) 
  沈从文比汪曾祺多了一层沧桑和厚重,师徒小异而大同。 
  汪曾祺是有“根”的,这根非常明显。 
  林斤澜无“根”。年轻起步的时候,林斤澜当然是有选择地读书,有模仿,或膜拜;后来,就没有了。林斤澜的读书,还真是“古今中外,乱七八糟”。林斤澜师承了谁呢?他的作品像谁的?古的?今的?中的?外的?把他的代表作搬出来,《溪鳗》、《李地》像谁的?《哆嗦》、《黄瑶》像谁的?《井亭》、《门》像谁的?谁都没有像。 
  李陀曾说:“林斤澜是汪曾祺的挚友,也是酒友和文友,这两个人凑在一起,他们身边的气氛会有一些变化,如清风徐来。但是林斤澜的写作与汪曾祺全然不同,全走生涩险怪的路子,尤其是语言,似乎专以破坏常规语法和修辞为乐,有一种‘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的峻峭作风。这在现代汉语写作中是相当少见的,我每欲写点分析文章,但都因自己语言学及语法学知识不够而掷笔作罢。” 
  作为艺术,“笔笔有来历”当然容许,但特色鲜明、个性强烈,独扛一面旗帜,当更加可贵。林斤澜小说风格前无古人,而且很可能是后无来者。 
  我第二次(或说末次)见到汪曾祺是在1995年10月。是温州市瓯海区请的。当时的区委书记是半个文人,写得一手好字。他托林斤澜组织北京的名家采风瓯海,凡十来天。温州的洞头县知道这件事,借光把他们拉到洞头去,观百岛,品海鲜,共三天。邵燕祥、唐达成、姜德明、蓝翎、赵大年、母国政、陈世崇、陶大钊、傅用霖,汪曾祺夫妇和林斤澜夫妇,另有谢冰岩等四位书法家。陈建功忙,先是迟到,后是早退。我作为瓯海区文联的副主席,全程陪同,贴身照顾(主要是照顾汪曾祺夫妇)。 
  汪曾祺这一回很虚弱。脸更黑了,走路已不踏实,宾馆外出时,几次是我蹲下把他的鞋带给系上。有一次,洞头宾馆下楼梯,他一手扶栏杆,我搀着他另一胳膊,不想他在我一脚悬空的时候打个趔趄,我立马踏好步,赶紧扶住。真把我吓苦了。——我不是相师,但几天后我对林斤澜说:“汪先生的寿命不会超过三年。”2004年5月,林斤澜在温州,我还说起这件事,还说我家有张照片,照片中有汪曾祺疲惫孱弱的身影。林斤澜执意要看,看了后摇头,无声。我说:“汪先生是食道静脉曲张出事,倘若不在这儿出事,也会在别的地方出事,总要出事。” 
  林斤澜无言,样子似乎表示同意。 
  林斤澜比汪曾祺只小三岁,可身体状况悬殊。脸色红润,声如洪钟,说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