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 >

第62部分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第62部分

小说: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子如牛金星、宋献策等人也投身到农民起义队伍中来。经多年磨炼,领导集团素质提高,更加成熟、坚强。农民军军纪严明,并提出“均田免粮”、“迎闯王,不纳粮”、“平买平卖”等口号,严厉镇压王公、贪吏、地主豪绅,开仓济贫,保护农民群众和手工业者、小商人利益,切中时弊,深受欢迎。这一口号是针对着明末土地高度集中和赋税繁重两大弊病而发出的,符合广大人民要求得到土地与减免赋税的普遍要求,因而足以激动人心与号召民众。而此刻,因张献忠、罗汝才等部积极活动,牵制了政府军兵力;为对付清兵侵扰,明主力又撤出河南,统治力量相对薄弱。李自成农民军崇祯十四年攻克洛阳,杀福王朱常洵,进而围攻开封,又于次年多次击败明军主力,军势大盛。崇祯十四年(1641),李自成率众50万,张献忠起义军连克洛阳、襄阳,标志明末农民战争发展到高潮,起义军与明官军之间的力量对比开始发生变化,明皇朝覆灭的颓势已经无法挽回。 
2 李自成起义军推翻明朝 
李自成农民军略定河南(在河南全省之后),先后取得新蔡之战、襄城之战、朱仙镇之战、郏县之战等巨大胜利,杀死及收降明军十几万人。于崇祯十五年挥师南下,进军湖广,接连攻占襄阳、荆州、承天(今湖北省钟祥县)等地,李自成威望进一步提高,被推为“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农民军从联营作战向以李自成为首的统一农民过渡,除张献忠部外,都统一接受李自成号令,为推翻明皇朝,建立中央政权创造了条件。崇祯十六年( 1643)初,李自成发布《剿兵安民檄》,历数明朝“昏主”罪状,表达了“急兴仁义之师,拯民涂炭”的决心。农民军并改襄阳为襄京,正式建立政权机构。接着,李自成率军在河南击溃明军主力陕西总督孙传庭部后,又乘胜攻破潼关、占领西安、相继拔除官军西北地区据点,为推翻明皇朝夺取全国政权解除后顾之忧,奠定了坚实基础。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进一步发展完善襄阳政权,以西安为西京,正式建国,国号大顺,改元永昌。永昌元年正月初八,大顺军开始了渡河东进向北京进军的征程。李自成、刘宗敏统率主力正面进攻太原、宁武、大同、宣化、居庸关,刘芳亮等人率偏师攻取黄河以北大部郡县,从而形成战略大包围,向北京展开钳形攻势。大顺军一路扫荡,所向披靡,只在宁武打了一仗,消灭负隅顽抗的总兵周遇吉部,其余官军已成惊弓之鸟,望风归附。三月十七日义军进抵北京城下,十八日夜占领外城,崇祯帝朱由检走投无路,于宫内煤山(今景山)上吊自杀。三月十九日,大顺农民军占领北京,宣告明皇朝覆亡。大顺政权所辖范围,包括整个华北、西北、山东、河南全省,以及湖北、江苏部分地区。攻占北京之后,大顺政权迅速采取措施严肃军纪、稳定社会秩序;接管和清理明朝廷各机构,并派员到各地接管地方政权;严厉打击厂卫特务机构和宦官集团;清点府库仓储,没收皇宫、宗室、勋戚、太监财产,继续执行对贪官污吏追赃助饷的政策;着手筹备即位典礼,草拟政策、法令、仪注;同时抽调部分军队南下,为南征完成统一大业预作准备。 
与李自成在北方节节胜利的同时,张献忠于崇祯十六年五月玫占汉阳、武昌,称大西王,也建立起与明王朝对峙的农民军政权。十七年正月再入四川,一度名义上承认李自成大顺政权的正统地位,遵用永昌年号。后大顺军被清兵击败,大西军攻占重庆、成都。张献忠于八月占领成都后,正式建立政权,称大西国王,不久称帝,年号大顺,以成都为西京。 
明末农民战争先后卷进几百万起义民众,活动范围遍及大半个中国,几起几落,持续将近 20年,在战略战术的运用,以及政权建设方面更加成熟,其规模和影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都是空前未有的。①这次农民大起义直接摧毁了腐朽黑暗的明皇朝,扫除了社会发展的严覃障碍。②农民战争有力地冲击了明末土地高度集中的状况,部分地改变了原来土地占有情况,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扫清了道路,显示了伟大的历史作用。③农民军提出的“均田免粮”纲领性口号,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一导致农民遭受剥削、压迫的总根源,标志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平买平卖”口号的提出也曲折地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多少体现出一些手工业者、小商人的利益要求。不过,从总体上看,明未社会危机仍然是封建社会固有矛盾的周期性爆发,明末农民战争的性质仍然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生死搏斗,资本主义萌芽和城市市民势力还很微弱,促使中国社会摆脱封建制度轨道的历史条件尚不成熟。 
失策:①追赃助饷扩大了打击面,树立更多敌人(追赃七千万两银、涉及所有官吏,并严刑拷掠)。②进城后,被胜利冲昏头脑。认为可以高枕无忧、安然无事了。(有人开始掠劫、害民)。高官忙于登极大典,军民上下松弛,斗志下降。③对关外清军缺乏警惕性。没有解决好吴三桂的问题、导致吴三桂开山海关门引清兵入关。起义军遂开始走向失败之路。
第六节 明代思想文化 
一、哲学思想 
明朝哲学思想从总体看,相当活跃,出现了多位在哲学上影响重大的思想家。 
1 、明初,程朱理学被奉为正统哲学 
明朝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思想控制进一步加强。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认为“武定祸乱,文致太平”,他一方面创制立法,重建封建秩序;另一方面则标榜儒学,尤其是提倡程朱理学,强化思想统治。他甚至认为“治本于心”,“其用无穷”,思想统治比创法立制更重要。所以,明一建国,立太学,就“一宗朱子之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廉洛关闽之学不讲”。学校规定:“一以孔子所定经书诲诸生”。朱元璋强调说:“四书五经如五谷家家不可缺”(《闲中古今录摘抄》)。明成祖永乐时期,明成祖继续提倡程朱理学,为了防范“天下士所为学,言人人殊,俗异而政无统”,特命翰林学士胡广,编修《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等书,汇辑宋元各家理学之说,颁行全国,作为士子求学和当官的必读教科书,凡不符合程朱理学的,则被视为异端予以排斥。这一时期的理学家主要有瑄宣为主的“河东学派”、吴与弼为主的“崇仁学派”。(吴与弼、江西崇仁人,号康斋),两人并称南北两大儒。他们所讲理学基本上只是绍述朱熹的思想、没有大的创获。 
明朝前期程朱理学在思想界一统天下,“非朱氏之言不尊”,圣道已明,“不烦后人发挥,照他说的去做就成”。这种思想沉闷导致理学日趋僵化、没落,内容陈腐,在学术上完全失去了创新精神。面对明中期的社会危机,更陷入束手无策的困境。于是,成化、弘治年间广东学者陈献章(广东新会白沙里人)从程朱客观唯心主义转向陆九渊主观唯心主义,率先开创“心学法门”。学者称之为“白沙先生”。著《白沙子》。他寻求心与理的合一,主张通过心的静养,使善端呈露。该主张把向外格物穷理,转变为向心内寻求,可以说开王阳明心学之先河。弘治、正德之际,王守仁顺应“天下之士,厌常喜新”的思潮,进一步集宋元以来主观唯心论之大成,创立发展成新的哲学体系——心学。 
2 、心学崛起:王守仁的心学 
①他继承和发挥了南宋陆九洲的“宇宙便是吾心”,“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宇宙观。 ②先验唯心主义认识论 ③“知行合一”的封建伦理道德修养论 ④王守仁的社会政治思想 
3 、泰州学派 
4 、李贽的进步思想 
5 .宗教 
①道教:明统治者也利用道教为巩固其统治服务。 
朱元璋:洪武十五年在京城,设“道录司”,地方府、州、县分设道纪司、道正司、道会司,掌管各级道教事务。他认为其为信思想诞妄不可信。 
明成祖朱棣起于北方、吹捧北方之神“真武大帝”,并大规模兴建武当山道观。但他对道教长生不老之说并不信。 
明世宗朱厚聪笃信道教,嘉靖年间,道士相当活跃。但没有士大夫拥戴。因为元朝以后,道教日益重视设斋打醮,士大夫以为粗俗,不信仰之。特别是嘉靖 45 年,( 1566 ),朱厚聪服丹药丧命。不得支持。 
②佛教:朱元璋当过和尚,所以注意扶植佛教,并利用它来为统治服务。 
洪武元年在南京天界寺设立善世院,管理佛教。十五年建立僧官制度。在中央设僧录司、府设僧司,州设僧正司,县设僧会司。下设多官,由礼部任命。 
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也曾以和尚姚广孝为谋主,所以他也积极扶持佛教。永乐时,“京师聚集僧道万余人,日耗廪米百余石”。他自撰《神僧传》 9 卷,共列 208 个僧人,始于东汉终于元朝。以上二帝仅是利用。 
明代皇帝对佛教达到迷信程度的要算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二年( 1507 ),一日之内“废僧道四万人”。正德五年六月,皇帝“自号大庆法王,所司铸印以进”。他甚至常穿僧人衣服,在内厂演法。 
明代皇帝排斥佛教最厉害的是明世宗朱厚聪。因为崇道,他焚佛骨、刮佛金,其余诸帝多是佞佛者。 
宗派:律宗,宋代以杭州为活动忠、元衰,明朝正流以后复兴。 
华严宗:隆兴、万历时因洪恩大力弘法,一度兴盛。 
天台宗:万历时的无尽传灯,中兴之。明末清初、智旭最大家。 
唯识宗:又称慈恩宗,真可发扬光大之。 
以上诸宗影响都不大。明代在社会上盛行的主要是净土宗和禅宗。 
净土宗,简易通俗,亦称莲宗。 宏( 1535…1615 )影响最大。 
禅宗:最盛。专修安静,止息杂虑。 
明初有五位知名禅僧。 
明朝中叶以后,更盛。名僧有德宝、真可、德清等。 
③士大夫也热衷于佛教研究。 
贽报禅宗、著佛学著作;翟汝稷、焦竑 
2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清前期的反理学思想 
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天翻地覆巨变时代。一方面封建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特别是明末农民战争“武器的批判”带动了批判的武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对专制统治和纲常礼教的怀疑批判。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西学东渐”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开阔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崭新的时代气息。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反映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代表新兴市民阶级利益,重科学、讲实际,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当时著名的学者有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唐甄、傅山、陈确、吕留良等人,其中尤以清初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大思想家影响最大。
二 考据学、历史学和文献学 
1 考据学 
中国古代自宋以来即有学者专门致力于考订古书,至清代考据学发展成一门专门的学问。考据学派尊崇汉代学风,提倡汉儒训诂考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