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 >

第37部分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第37部分

小说: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攻齐,俘齐王建,齐国灭亡。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大业。从秦灭韩起,共用 10 年时间,秦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战国封建割剧局面结束,一个新的封建的中央专制主义的秦王朝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
第四节 战国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一、学术思想领域的“诸子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我国思想史上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周天子东迁雒邑,地位衰微,诸侯霸主国兴起。为了能在争霸战争中取得优势,各诸侯国相继改制变革,以谋求富国强兵。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已转变更为残酷和激烈的兼并战争。为了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的需要,诸侯各国都争用贤能之士。 
诸侯国君的礼贤下士,无疑给贤能之士一个上升的机会,并造成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诸侯国君为了能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他们不惜重金,招纳天下的贤能之士为自己所用。知识分子成为诸侯国君最欢迎的人物,於是一些下层的“士”,开始刻苦攻读,总结历史经验,针对当时的政治形势,著书撰文,陈明自己的观点,大批的知识分子脱颖而出,代表他们本阶级的利益发表演说,以求他们政治理想得到实现。我国思想史上的出现一个最活跃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农、兵、名、阴阳、法等。在这个时期,先秦思想家们从探讨治国治民的理论,到研究国家的产生与形成,探索宇宙人类的起源,对世界、社会和人生都进行深刻的研究。先秦诸子的思想以其博大精深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墨家和墨子 
墨家学说的创始人是墨子。《通志·氏族略》引《元和姓纂》云:“墨氏,孤竹君之后,本墨台氏,后改为墨氏。战国时宋人墨翟,著书号墨子。”又《荀子·修身篇》唐人杨倞注曰:“墨翟,宋人,号墨子。”这些记载云墨子是宋人。《吕氏春秋·当染》高诱注:“墨子,名翟,鲁人,作书七十二篇。”云墨子为鲁人。现有学者认为墨子,“鲁人”之“鲁”,是鲁国 ( 今山东省邹县 ) ;亦有学者认为“鲁”,是今河南省鲁山县。 
墨家学派是先秦时期很有影响的学派。《韩非子·显学》云:“世之显学,儒、墨也。”《吕氏春秋·有度》云:“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 
墨家学派是手工业者利益的代表。墨家学说最重要的思想是“兼爱”、“非攻。”“兼爱”,就是要人与人互相亲爱,不要互相仇视。“非攻”就是反对战争。墨子说:“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66' ? ”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67' 墨子反对大国对小国的侵略攻伐。当楚国将要攻宋时,墨子“裂裳裹足,十日十夜不顿舍”, '68' 亲到楚国去说服楚王不要攻宋,并亲派弟子为宋守城,使楚王不得不放弃这场战争。墨子有尚同的思想,“即令民与上同意也。” '69' 墨子还要求尚贤。墨子说:“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70' 墨子所尚的贤,不分贵贱,包括“农与工肆之人”,代表了下层小手工业者的呼声。 墨子主张节用、节葬、节乐,反对厚葬,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厚葬表示不满。《墨子·节葬下》云:“王公大人有丧者,曰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墨子·节用上》云:“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墨子作为一个平民阶层的学者,对贵族收括民财以奢侈享用,表示极大的愤慨。 在对事物的认识方面,墨子提出“三表法。”《墨子·非命上》云:所谓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祭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提出的“三表法”认识论是客观的,唯物的,就是用古代圣王治国治民的史实,用国中百姓对国君所实施政策的看法,并观察现行政策是否对人民有利,来判断政策的正确性。“三表法”,就是判定事物的三个原则。他是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提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道家和庄子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云:“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曾为漆园吏。”庄子象老子一样,主张无为而治的治国方式,有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庄子》的《马蹄》、《胠箧》皆是论述其“无为而治”思想的。在《马蹄》一篇中,庄子以马为例,指出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吃草饮水,这皆是马的自然之性。而一些称善治马者,如伯乐,将马蹄“烧之,剔之,烙之,连之以羁挚,编之以皂栈,”结果许多马因不堪其苦而死,这是因为马失去了自然之性。如果想让马活得很好,很健康,就一定顺马之本性。同样对待人民也要顺其本性,让他们纺织而衣,耕作而食,无党无私,就是“素朴”,“素朴则民性得矣。”只有无为而治,顺民之自然,才能使民繁荣发展。 庄子鄙视富贵,对上层贵族统治者表示极大的愤慨,并进行淋漓尽致的揭露和鞭挞。他说:“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71' 庄子有非常丰富的哲学思想,明晰的思辩,他把先秦时期的唯心主义发展到高峰。他也认为,天下万物生于道,道是万物的本体,但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的。他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出于一个源。一个物被破坏,但它又成为一个新的物体。而每当一个新物体形成,它必将破坏一个旧物体。庄子说:“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 '72' 即事物的成与毁,皆归于一,但是,只把事物看成循环往复的变化。把事物看成循环往复,复通为一,而没有看见事物的发展,这是庄子思想的时代局限性。老子和庄子皆是代表小国贵族的思想家。他们反对侵略,鄙视富贵,主张均平,反对压迫。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们主张小国寡民,公社复归,并主张实行愚民政策,不尚贤,反对儒家提倡的礼制。从主流上说,老子、庄子都是反封建压迫的哲人。在哲学思想上,老子、庄子都认为天下万物出于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范畴。他们都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庄子是我国最早提出完整的宇宙观和认识论的学者。 
儒家与孟子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孟子。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鲁国邹 ( 今山东邹县 ) 人。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受业于孔子的学生曾子。孟子是孔子的四传弟子。孟子一生与孔子有相似之处,他 3 岁丧父,是在慈母仉氏的教育下成长的。 孟子主张以仁政治国,即王道政治。孟子曾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以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73' 孟子主张给百姓以“五亩之宅”,“百亩之田,” '74' 让人民有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孟子反对战争。他说:“春秋无义战。” '75' 又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76' 孟子认为,那些热衷于战争者都应受刑。 《孟子·尽心下》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之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孟子把民看得最重,其次为社稷,再其次为国君,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体,把“民”看得高于国君,在我国思想史上是一个灿烂的火花。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说的奠基人,被后世尊为“亚圣。” 儒家学说以等级为内容的礼制思想为统治阶级所利用,是维护王权的理论;但其主张仁政治国及王道政治,具有深刻的人民性。 除孔、孟外,先秦早期儒家,还有孔子弟子曾子的仁孝思想,子思的中庸思想及以诚为本的思想,亲亲尚恩的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荀子 
荀子本是儒家学派的后裔分支。《韩非子·显学》云:“自孔子之后,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子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其中的“孙氏之儒”,就是荀子一派的儒家。“荀”改为“孙”,是后人为了避汉宣帝刘荀之讳。 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又是法家学者韩非和李斯的老师。荀子是承儒启法的重要思想家和学者。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荀子在齐国的稷下学宫曾三次为“祭酒”,是当时地位很尊的学者。他晚年在齐受谗,至楚国,春申君任之为兰陵令,终死在兰陵。 荀子认为,礼、法都是治国治民的根本。《荀子·强国篇》云:“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他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 '77' 他认为一国之内,君主必须实行集权,不准有分散国君权力的情况出现,他说:“权出于一者强,权出二者弱,是强弱之常也。” '78' 又说:“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而能长久者。” '79' 荀子主张以礼治国,隆一而治,王权集中,天下必分贵贱之等级,这正是礼制的内容,并带有法家思想的倾向。 荀子主张尚贤,认为“贤能不待次而举,……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 '80' 荀子具有民本主义思想。他认为对待百姓,应“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君人者,爱民而安。” '81' 荀子说:“《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 '82' 荀子认为,以民为本,才能国富君安。 在人性论方面荀子主张人性恶。 荀子思想最光辉的是其唯物主义思想。《荀子·王制》说:“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也就是说,在世界上先有天地等物质,才有礼义等制度和道理。物质是形成万物的基础。 荀子认为,天,即大自然有自己运行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客观的。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83' 天之规律是任何人不能改变的,但人们可以利用这种规律去改造自然。荀子说:“从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84' “制天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