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 >

第32部分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第32部分

小说: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国的改革 
公元前 335 年,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提出以“术”治国的主张。申不害的“术”,主要是授宦任贤的原则。他提出:“循功劳,视次第。”“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申不害的“术”,就是因任而授官,另外则是以权术统治。 
申不害以术治国,对韩政权的巩固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史记·韩世家》云:“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申子之术,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后世帝王在其统治政策中,也或多或少地用申子之术去治御臣下,从而加强帝王的权力。 
齐国的改革 
太公和在取代姜齐建国后,经桓公午时期的发展,齐国已经相当强大。齐威王即位,正值魏国霸业强大之时,齐威王采纳邹忌的建议,让国中所有的人进谏,指出时弊,以求革新。《战国策·齐策一》记载:齐威王下令国中曰:“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齐国经过一翻整顿,政治修明,人人思进。 
齐威王发现朝中有人在他面前攻击即墨大夫,而盛誉阿大夫。他便派人到即墨和阿地进行查访,发现即墨地区广大良田被开辟,人民富足安宁。阿地,土地荒芜,人民贫困,赵、卫不断骚扰边境,而阿大夫混然不知。齐威王马上明白这是因为即墨大夫没有贿赂他的左右,才招致奸佞的诽谤。但阿大夫贿赂朝臣,让他们在威王面前赞誉他。齐威王於是“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皆烹之,”对即墨大夫“封之万家。”齐威王面对一些赞美或诽谤进行分析,不听一面之辞,从谏如流,使齐国逐渐走上战国时期的盛世。 
燕国的改革 
公元前 316 年,燕王哙把国君位禅让给子之。这种做法遭到太子平的反对。齐国乘机袭破燕国。太子平即位后,是为燕昭王。他把齐人对燕国的劫掠视为奇耻大辱。 
燕昭王“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燕昭王为了表明自己招纳贤能之士的心迹,“为郭隗筑宫而师之”,於是天下贤士闻之,皆趋燕国。“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共甘苦。” '21' 燕昭王以勾践栖会稽的精神鼓舞自己,决心报复齐国。燕昭王经过二十八年的准备,励精国治,爱惜民力,不违农时,燕国民殷国富,成为一个较强大的诸侯国,几乎灭掉齐国。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经过变法改革,社会经济和文化日益繁荣,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五、诸侯国中央集权制政体的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自魏国开始,各国都进行改革变法,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废除世袭制,采取任用贤能的政策。国君世袭,而军功、事功大臣不世袭,这本身就是对国君权力的加强。战国时期,诸侯各国还用限制封君,限制贤能之士,控制军权、法律等形式加强国君的权力,从而使诸侯国的王权走向专制。 
春秋时期,以晋、齐为主的诸侯各国曾经实行任用军功贵族的政策。军功贵族得到大片的采邑,成为世袭的采邑主。采邑主拥有采邑上的一切权力,包括土地、人民和武装,采邑主享受采邑上的赋税收入,在采邑上组织自己的私卒家兵。而国君不拥有采邑上的权力。采邑主对国君只有跟随征战的义务。当采邑主权力达到威胁压倒国君的时候,他们就会对国君取而代之。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春秋时期的晋、齐、楚等都有采邑主权势炙人,尾大不掉之弊病。 
战国时期,晋国六卿,齐国田氏专权的现象给各诸侯国君的心中投下长长的暗影。为了杜绝权臣的出现。他们采取了废除世袭的制度,并进而对封君权力进行限制。 
战国时期的封君在封邑上的权力很少,只“衣食租税”,而无任何行政、军事权力,而且封君的权力是不世袭的,如楚国“功臣二世而收地”、绝禄,正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加强诸侯国集权的措施。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对军权也严格控制,废除了封君在封邑上组织家兵士卒的权力,把军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兵符是我国古代调兵遣将的凭证。战国时期,魏王亲自掌握兵符,表明魏王对军队的控制。魏公子信陵君将兵打退秦国,救赵以后,使魏将军将兵还魏,他自己留赵十年。后秦国日日出兵伐魏,魏派使者请信陵君回国。魏王“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 '22' 魏王害怕信陵君名声太大,又加上秦国的反间,于是派人代替信陵君为将,夺去了信陵君的兵权。魏王可以使大臣为将,交与兵权;亦可夺去兵权,废其将军之职。魏国将军对军队的使用调动必须通过魏王,军权牢牢控制在魏王手中。 
秦国破楚时,王翦将兵六十万以伐楚。王翦临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至函谷关时,又派使者回到咸阳以请田宅。有人认为王翦如此请田宅太过分。王翦说:“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耶 ? ” '23' 秦王对军队严格控制,对武将疑心重重,武将稍有不慎,则有杀身之祸。 
临时命将,保证了秦王对军队的绝对权力。由大臣推荐的将领,则必须由推荐人担保。这样就使秦国王权空前强化,对军队的严格控制是秦国王权向专制主义发展的基础。
六、郡、县二级地方行政制度的产生 
春秋时期,县制普遍形成。楚国最早出现了县邑。县邑的收入用来提供军队给养、王室消费等。国君在县邑上直接征兵,并控制着县邑的土地,从而使国君在政治军事上保持绝对的优势。 
春秋晚期,郡、县两级制就出现了。但最初是县大郡小。如《左传·哀公二年》赵简子在作战动员时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但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郡逐渐成为县以上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下面以楚国为例试析中国郡、县二级地方行政机构的形成。 
春秋时期,楚灭国为县,在边境设立“赋皆千乘”的大县,使之成为对抗敌国的军事重镇。楚县具有极强的军事性质,县邑军队具有举足轻重的力量。春秋末年,楚国曾发生两次边境县公叛乱夺权的事件。一为陈、蔡公弃疾以陈、蔡之师发动叛变弑灵王而自立,即位为楚平王;另一为白公胜发难以入郢都的事件。这两次边境县公拥兵发难的严重事件引起了楚国君的严重警惕。楚王开始注意削弱县邑的力量,缩小县邑的规模,改变县邑的性质。战国以后,楚县的军事性质向行政性质转变。 
楚国内地县邑长官普遍地向行政管理转化,但楚国边邑的县令还是要负责军事的。如秦楚边境有新城令,宛地的宛守,楚梁边境的楚令等。 '24' 这些县邑处在御敌边境,故有重要的军事性质。 
战国时期,楚县的规模普遍缩小,难以应付战国时期激烈的兼并战争。这样,楚往往在战争紧急的情况下,联县为郡,即把几个县联合起来,组成郡一级的组织,以应付战争的需要。 
楚郡设在边境,是在边事紧急的情况下临时设立的。楚国的新城县邑地处秦楚边境,力量弱小;而且新城距离楚的另一个边邑上梁又太远,有五百里路程。如果秦人进行夜袭,上梁太远,无法救援,楚国的整个边境就可能被敌人突破。周人城浑为新城县令请于楚王,申明情况,楚王乃以新城为主郡。 '25' 又楚考烈王时期,以春申君黄歇为相,赐淮北十二县。十五年后,黄歇对楚王说:“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 '26' 乃献淮北十二县,请改封之江东。淮北十二县是在边事紧急的情况下,联县为郡的。 
公元前 306 年,楚人灭越,南塞厉门而郡江东。厉门是通岭南之要路。楚为了防止岭南越人的袭击,而在厉门设立江东郡。见于文献记载的楚郡还有汉中郡、巫郡、黔中郡等,这些郡多设在边境,带有军事性质。 
此外,如魏国文侯时设有上郡,李悝曾为上郡守;设河西郡,吴起曾为西河守。韩有上党郡,赵有代郡,燕有上谷郡,秦昭王时设有陇西部、北地郡。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都设立了郡,县二级地方行政组织。郡县制的产生对我国国家行政机构的形成和中央集权的建立都具有重要意义。郡、县二级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无疑加强了国君对地方的控制,国君通过郡长官管理县级长官,而郡令又无地方实权,县令权力又太小,从而加强了国君的权力。
第二节 战国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 
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一、水利工程的兴修 
战国以后,水利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魏文侯曾任用西门豹治邺。《史记·河渠书》载:“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西门豹治理漳水,使邺地的盐碱地得到改良。至魏襄王时,任用史起为邺令,又引漳水对河内地区进行灌溉,使邺地的土地上能够生长稻梁。《汉书·沟洫志》载有:“邺有贤令兮为史公,决漳水兮灌邺旁,终古舄卤兮生稻梁。”说明水利兴修在邺的重大成就。 
当时,各国之间通渠挖沟,并利用原来的河道,组成水利网。《史记·河渠书》载:“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 ( 鸿 ) 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菑、济之间。”这些水利网的开发和利用,既便利交通,又可用于灌溉和排除水患,给生活生产带来颇大的好处。 
战国时期,各国均开始了对黄河的治理,大量地修筑堤防。《汉书·沟洫志》载:“盖堤坊之作,近起战国,雍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赵、魏,以河为竟。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虽非其正,水尚有所游荡,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大水时至漂没,则更起堤防以自救,稍去其城郭,排水泽而居之,湛弱自其宜也。……又内黄界中有泽,方数十里,环之有堤,往十余岁太守以赋民,民今起庐舍其中,此臣亲所见者也。东郡白马故大堤亦复数重,民皆居其间。从黎阳北尽魏界,故大堤去河远者数十里,内亦数重,此皆前世所排也。”战国时期,位于黄河两岸的诸侯国都开始治理自己境内的那段黄河。黄河东岸的齐国与河西岸的赵魏各筑堤距河 25 里。由于黄河中有大量的泥沙,只有距河岸较远的地方修筑河堤,才能有效地适应黄河河床不稳、滚动的特点,这种堤防是科学的,是根据黄河的特点而修筑的。由于黄河水距堤较远,人们还可以在河滩种植庄稼。这说战国时期人们已经了解黄河,并掌握治理和利用黄河的科学的方法。 
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还有李冰父子领导修筑的都江堰。岷江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