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领军之道:毛泽东军队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

第10部分

领军之道:毛泽东军队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题的角度和出发点,企业的信息化就不可能顺利实现。
  

核心价值观有什么用13
4对外宣传有了最大亮点
  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然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军队的性质决定了军民关系的性质。“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良好的军政军民关系是我军战胜强敌的根本保证。这个问题将在第九章展开分析。
  总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军战斗力、凝聚力的根本来源。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宗旨,我军才能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粉身碎骨,在所不辞。这是毛泽东军队管理获得成功最大的秘密。学习毛泽东的军队管理思想,如果不深入研究到宗旨这一层次,那只能是学个皮毛。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提出管理有三个经典命题,即管理者必须完成的三项重要而极不相同的任务:一是实现组织的特殊目的和使命,二是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员工有成就感,三是处理组织对社会的影响和对社会的责任。从上述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通过明确建军宗旨,贯彻建军宗旨,毛泽东才使这三项任务在我军管理中得以完成。
  2001年,在21世纪管理国际研讨会上,美国德鲁克基金会主席弗朗西斯·赫塞尔本发表了题为“新世纪的使命管理”的演讲,提出“一切工作都源于使命,并与使命密切相关”,“你不需要为了管理而成为管理者,你是为了使命而成为管理者。你所做的一切工作,无非是与大家进行沟通,让大家接受这个使命,然后团结带领大家,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弗朗西斯·赫塞尔本在新世纪所倡导的,不正是70多年前毛泽东所做的吗?
  二、解开对宗旨问题认识常出现的六种困惑
  关于宗旨在我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应该说历史已经作了结论。从理论上恐怕很少有人能够否认宗旨在管理中的价值。可在现实生活中,对企业家是否应该将创造顾客视为唯一宗旨,对企业员工能否真正接受这一宗旨,许多人仍存疑惑。在一些人看来,办企业的目的就是赚钱,为顾客服务只是赚钱的途径之一。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仅是个人,企业也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他们认为,国外管理学强调宗旨的重要,那是因为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国内一些企业竭力宣传企业宗旨,只是为了在公众面前树立良好形象。他们根本不相信在目前国内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创造顾客的宗旨能够为企业家和员工真正接受,能够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显然,如果对宗旨的认识问题不彻底解决,别的方面说得再热闹也没用。所以,从正面介绍了建军宗旨在我军历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后,需要对当前在企业宗旨问题上的一些模糊认识,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
  1信仰等精神需求能够成为支配性的人生需求吗
  一些人怀疑宗旨的价值,主要来源于对人性问题的片面认识。在他们看来,人都是自私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物质需要,根本不可能有人将服务他人作为人生目的。自然人尚无可能,法人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将为顾客服务作为企业唯一的宗旨,是根本不可能的。
  要反驳这种观点,可以从历史及现实生活中举出许多与之相反的事例。不过,这恐怕不足以令人信服。有人会说,什么事情还能没个例外。少数人也许愿意奉献,可大多数人肯定不愿意。所以,靠举例是无法说清楚这个问题的,必须从理论上对人性特别是人的需求展开作些分析。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的主要错误在于,将人的需求等同于物质需求,又将这种物质需求视为固定不变的天性。而实际上,根本不存在所谓固定不变的天性,现实中的人,其需求都是后天形成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结构。其中信仰等精神需求占重要位置和相当大的比重,所以,人对精神的需求有可能超过对物质的需求,甚至超过对生存的需求,成为压倒性、支配性的需求。这是从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引出的观点。笔者认为,只有依据这一观点,才能科学地解释异常复杂的人类需求现象。
  前面讲到,所谓信仰就是将个体有限的生命与某种具有绝对价值的、超越性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并愿意为之奋斗、奉献直到牺牲一切的那个东西。人为什么需要信仰?为什么会出现为信仰而献身的社会现象?因为信仰对于人有多重意义和价值,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为人提供安身立命的根据。说简单点,就是提供生命的意义。个体的生命都是短暂的,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世俗生活中人们追求的一切——金钱、权力、荣誉、亲情等,都会随个体生命的结束而失去。所以,作为唯一能够认识到无限存在的有限生命,人需要为自己寻找一个人生归宿,一个值得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这个目标对一个人来说很可能是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的,但就像航船需要灯塔一样——也许永远无法驶达远在天边的灯塔,可对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来说,有没有前进的目标结果却全然不同。
  信仰是伴随人类始终的精神现象。越是现代社会,人类越需要信仰等精神因素的支撑。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获得极大改善,越来越多的人从生活重压下解脱出来,生存基本不成问题后,为什么活着的问题便凸显出来。同时,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感;伴随着人们对物质方面与日俱增的依赖,人们在思想情感上越来越疏远;现代人很容易产生无依无靠的孤独感,迫切需要通过信仰等方式,获得精神支柱,与社会、与他人重建精神联系。
  从这个观点出发,读者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西方社会,科学技术越发达,人们的物质生活越富裕,宗教就越有市场;为什么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多数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可不安、焦虑等情绪却在不断蔓延;为什么近些年各种宗教在国内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甚至连“###功”这样的邪教也一度泛滥;为什么诸多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呼吁人们关注宗教信仰问题;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在向人们展示,信仰也是人的需求,现代人是多么希望满足这一精神需求。
  话又说回来了,既然对人们现实物质利益鲜有帮助的宗教,都可以成为现代人愈来愈迫切的精神需求,都能有那么多的信众为之奉献,为之痴迷,为什么创造顾客,为顾客服务这类既能为员工提供人生意义,又能为他们带来现实利益的企业宗旨,就无法为管理者及员工接受和认同呢?
   txt小说上传分享

核心价值观有什么用14
据报道,近些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最快,影响最大,被管理学界一致看好的,并不是企业,而是所谓非营利组织。这类组织五花八门,形式各异,但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靠参加者的无偿服务,从事一些社会公益性活动。彼得·德鲁克等专家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充分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衣食基本无忧的人们会越来越追求精神需求的满足,渴望多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因而企业管理应该向非营利组织学习,在设计内部管理机制时,充分考虑和利用员工对精神需求的渴望和满足。
  至于该如何帮助人们确立信仰等精神需求,恐怕就不是本书所能回答的问题了。笔者想说的只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高层次精神需求的形成的确有其客观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律,企业文化建设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对此问题确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关注一下新形势下宗教传播的规律。看看同样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同样面对精神疲软、信仰迷茫的现代青年,宗教领袖是怎样传道,并且让人们接受很难用理性加以证实的教义的,又是如何组织活动,以不断巩固信徒们的宗教信仰的。
  2企业家有可能将创造顾客作为唯一宗旨吗
  企业宗旨实际上与企业家的精神境界有关,一般来说,会有一个由低到高的变化过程。企业在起步阶段,多数企业家确实是一心想赚钱,因为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只要能赚钱,干什么,怎么干都可以。用联想公司柳传志的话说,企业家最初都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要想让企业家像当年毛泽东等革命者那样,一开始就以为人民服务作为价值追求,是不现实的。《基业长青》的作者也认为,“并非所有高瞻远瞩公司创业时都有明白规定的核心理念”,“早期只是设法起步,开始向前冲,一直到公司逐步演变后,理念才渐渐清楚”。实际上,许多企业都是在创办10年左右时,才明确写出公司宗旨的。
  创业之初,难见宗旨。可是,当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要想持续发展,做大做强,企业家就必须在价值追求方面有所超越。这时,虽然企业家每天也在赚钱,但已不是为个人赚钱而赚钱了,而是将赚钱视为实现远大目标的一条途径、一种标志。实际上,一些著名企业家都有这么一个思想变化的过程。
  松下幸之助有一定的代表性。松下幸之助本人1918年开始创业。经过努力,他把一个只有几名员工的小厂,慢慢发展成有相当规模的松下幸之助电器公司。随着事业的发展,松下幸之助个人及其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再也不用为衣食而忧了,可这样一来,反倒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用他自己的话说,有了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干吗还要继续努力去经营企业。直到1932年某一天,松下幸之助参加了一个宗教活动,深深地被信徒所表现出来的虔诚所感动。晚上回家后浮想联翩,他突然想到企业与宗教的共同之处:宗教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企业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二者都是造福社会的神圣事业。企业家应该通过向顾客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这种方式来服务社会,这才是办企业的意义。想到这里,松下幸之助豁然开朗,兴奋不已,“我懂得了真正的使命,心情无比激动,这同以前曾有过的无数次创新时所感觉到的喜悦心情一样,是无法形容的。我全身热血沸腾,深深感到工作的崇高和严肃”。第二天上班后,松下幸之助将全体员工召集在一起,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宣布了松下电器公司的宗旨,强调公司从此有了新的生命,并将那一天即1932年5月5日,定为公司的诞辰。此后,每年的5月5日就成为松下公司正式的创业纪念日。
  松下幸之助当年的困惑,现实生活中许多企业家也遇到了。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内确有相当一批企业家走出了艰苦创业阶段,手中积攒起巨额财富。有钱之后,经常萦绕他们心头的,也是还要不要继续奋斗,为什么而奋斗的问题。不过,似乎真正想明白了的企业家还不太多。几年前,张瑞敏在与记者的一次交谈中,谈到现在不少民营企业家,特别是南方一些企业家,已感觉不到办企业有什么乐趣了。因为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秩序越来越规范,经营企业的难度明显加大。而企业家手里的钱已经不少了,完全够花了,再干下去实在没多大意思,还不如随便玩玩,享受人生。因为,花出去的钱才是自己的,放在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