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孟子集注(朱熹) >

第34部分

孟子集注(朱熹)-第34部分

小说: 孟子集注(朱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仲尼。是非命邪?”愚按:所禀者厚而清,则其仁之于父子也 
至,义之于君臣也尽,礼之于宾主也恭,智之于贤否也哲,圣 
人之于天道也,无不吻合而纯亦不已焉。薄而浊,则反是,是 
皆所谓命也。或曰“者”当作否,“人”衍字,更详之。愚闻 
之师曰 :“此二条者,皆性之所有而命于天者也。然世之人, 
以前五者为性,虽有不得,而必欲求之;以后五者为命,一有 

…  78…

孟子集注                                                             ·176· 

不至,则不复致力,故孟子各就其重处言之,以伸此而抑彼也。 
张子所谓‘养则付命于天,道则责成于己’。其言约而尽矣。” 
      浩生不害问曰 :“乐正子,何人也 ?”孟子曰:“善人 
也,信人也 。”赵氏曰:“浩生,姓;不害,名,齐人也。” 
 “何谓善?何谓信?”不害问也。曰:“可欲之谓善,天下之 
理,其善者必可欲,其恶者必可恶。其为人也,可欲而不可恶, 
则可谓善人矣。有诸己之谓信。凡所谓善,皆实有之,如恶恶 
臭,如好好色,是则可谓信人矣。张子曰 :“志仁无恶之谓善, 
诚善于身之谓信 。”充实之谓美,力行其善,至于充满而积实, 
则美在其中而无待于外矣。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和顺积中, 
而英华发外;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则德业至盛 
而不可加矣。大而化之之谓圣,大而能化,使其大者泯然无复 
可见之迹,则不思不勉、从容中道,而非人力之所能为矣。张 
子曰 :“大可为也,化不可为也,在熟之而已矣。”圣而不可 
知之之谓神。程子曰 :“圣不可知,谓圣之至妙,人所不能测。 
非圣人之上,又有一等神人也。”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盖在善信之闲 ,观其从于子敖,则其有诸己者或未实也。张 
子曰 :“颜渊、乐正子皆知好仁矣。乐正子志仁无恶而不致于 
学,所以但为善人信人而已;颜子好学不倦,合仁与智,具体 
圣人,独未至圣人之止耳 。”程子曰:“士之所难者,在有诸 
己而已。能有诸己,则居之安,资之深,而美且大可以驯致矣。 
徒知可欲之善,而若存若亡而已,则能不受变于俗者鲜矣 。” 
尹氏曰 :“自可欲之善,至于圣而不可知之神,上下一理。扩 
充之至于神,则不可得而名矣 。” 
      孟子曰 :“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 
已矣。墨氏务外而不情,杨氏太简而近实,故其反正之渐,大 
略如此。归斯受之者,悯其陷溺之久,而取其悔悟之新也。今 

…  79…

孟子集注                                                              ·177· 

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 。”放豚, 
放逸之豕豚也。苙,阑也。招,罥也,羁其足也。言彼既来归, 
而又追咎其既往之失也。此章见圣贤之于异端,距之甚严,而 
于其来归,待之甚恕。距之严,故人知彼说之为邪;待之恕, 
故人知此道之可反,仁之至,义之尽也。 
      孟子曰 :“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 
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征赋之法, 
岁有常数,然布缕取之于夏,粟米取之于秋,力役取之于冬, 
当各以其时;若幷取之,则民力有所不堪矣。今两税三限之法, 
亦此意也。尹氏曰“言民为邦本,取之无度,则其国危矣 。” 
      孟子曰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 
殃必及身 。”尹氏曰:“言宝得其宝者安,宝失其宝者危。” 
      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曰 :“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见杀。 
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曰:“其为人也小有 
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盆成,姓; 
括,名也。恃才妄作,所以取祸。徐氏曰:“君子道其常而已。 
括有死之道焉,设使幸而获免,孟子之言犹信也 。” 
      孟子之滕,馆于上宫。有业屦于牖上,馆人求之弗得。馆, 
舍也。上宫,别宫名。业屦,织之有次业而未成者,盖馆人所 
作,置之牖上而失之也。或问之曰 :“若是乎从者之廋也?” 
曰:“子以是为窃屦来与?”曰:“殆非也。夫子之设科也, 
往者不追,来者不距。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从、为, 
并去声。与,平声。夫子,如字,旧读为扶余者非。或问之者, 
问于孟子也。廋,匿也。言子之从者,乃匿人之物如此乎?孟 
子答之,而或人自悟其失,因言此从者固不为窃屦而来,但夫 
子设置科条以待学者,苟以向道之心而来,则受之耳,虽夫子 
亦不能保其往也。门人取其言,有合于圣贤之指,故记之。 

…  80…

孟子集注                                                              ·178· 

      孟子曰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 
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恻隐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故 
莫不有所不忍不为,此仁义之端也。然以气质之偏、物欲之蔽, 
则于他事或有不能者。但推所能,达之于所不能,则无非仁义 
矣。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踰之 
心,而义不可胜用也。胜,平声。充,满也。穿,穿穴;踰, 
踰墙,皆为盗之事也。能推所不忍,以达于所忍,则能满其无 
欲害人之心,而无不仁矣;能推其所不为,以达于所为,则能 
满其无穿踰之心,而无不义矣。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 
而不为义也。此申说上文充无穿踰之心之意也。盖尔汝人所轻 
贱之称,人虽或有所贪昧隐忍而甘受之者,然其中心必有惭忿 
而不肯受之之实。人能即此而推之,使其充满无所亏缺,则无 
适而非义矣。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 
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踰之类也 。”餂,音忝。餂,探取之 
也。今人以舌取物曰餂,即此意也。便佞隐默,皆有意探取于 
人,是亦穿踰之类。然其事隐微,人所易忽,故特举以见例。 
明必推无穿踰之心,以达于此而悉去之,然后为能充其无穿踰 
之心也。 
      孟子曰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 
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施,去声。古人视不下于 
带,则带之上,乃目前常见至近之处也。举目前之近事,而至 
理存焉,所以为言近而指远也。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此所谓守约而施博也。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 
而所以自任者轻 。”舍,音舍。此言不守约而务博施之病。 
      孟子曰 :“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性者,得全于 
天,无所污坏,不假修为,圣之至也。反之者,修为以复其性, 
而至于圣人也。程子曰 :“性之反之,古未有此语,盖自孟子 

…  81…

孟子集注                                                              ·179· 

发之 。”吕氏曰:“无意而安行,性者也,有意利行,而至于 
无意,复性者也。尧舜不失其性,汤武善反其性,及其成功则 
一也 。”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为生者 
也;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中、为、 
行,并去声。细微曲折,无不中礼,乃其盛德之至。自然而中, 
而非有意于中也。经,常也。回,曲也。三者亦皆自然而然, 
非有意而为之也,皆圣人之事,性之之德也。君子行法,以俟 
命而已矣 。”法者,天理之当然者也。君子行之,而吉凶祸福 
有所不计,盖虽未至于自然,而已非有所为而为矣。此反之之 
事,董子所谓“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正此意 
也。程子曰 :“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行法以俟命者, 
  ‘朝闻道夕死可矣’之意也。”吕氏曰:“法由此立,命由此 
出,圣人也;行法以俟命,君子也。圣人性之,君子所以复其 
性也 。” 
      孟子曰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说,音税。 
藐,音眇。赵氏曰 :“大人,当时尊贵者也。藐,轻之也。巍 
巍,富贵高显之貌 。藐焉而不畏之,则志意舒展,言语得尽 
也。”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 
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 
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 
吾何畏彼哉?”榱,楚危反。般,音盘。乐,音洛。乘,去声。 
榱,桷也。题,头也。食前方丈,馔食列于前者,方一丈也。 
此皆其所谓巍巍然者,我虽得志,有所不为,而所守者皆古圣 
贤之法,则彼之巍巍者,何足道哉!杨氏曰 :“孟子此章,以 
己之长,方人之短,犹有此等气象,在孔子则无此矣。” 
      孟子曰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 
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欲,如口鼻 

…  82…

孟子集注                                                             ·180· 

耳目四支之欲,虽人之所不能无,然多而不节,未有不失其本 
心者,学者所当深戒也。程子曰 :“所欲不必沈溺,只有所向 
便是欲 。” 
      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羊枣,实小黑而圆,又 
谓之羊矢枣。曾子以父嗜之,父殁之后,食必思亲,故不忍食 
也。公孙丑问曰 :“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 
公孙丑曰 :“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 
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 
肉聂而切之为脍。炙,炙肉也。 
      万章问曰 :“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 
进取,不忘其初 。’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盍,何不也。 
狂简,谓志大而略于事。进取,谓求望高远。不忘其初,谓不 
能改其旧也。此语与论语小异。孟子曰 :“孔子‘不得中道而 
与之,必也狂獧乎!狂者进取,獧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岂不 
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獧,音绢。不得中道, 
至有所不为,据论语亦孔子之言。然则孔子字下当有曰字。论 
语道作行,獧作狷。有所不为者,知耻自好,不为不善之人也。 
孔子岂不欲中道以下,孟子言也。“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 
万章问。曰 :“如琴张、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矣。” 
琴张,名牢,字子张。子桑户死,琴张临其丧而歌。事见庄子。 
虽未必尽然,要必有近似者。曾皙见前篇。季武子死,曾皙倚 
其门而歌,事见檀弓。又言志异乎三子者之撰,事见论语。牧 
皮,未详“何以谓之狂也?”万章问。曰 :“其志嘐嘐然,曰 
  ‘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嘐,火交反。 
行,去声。嘐嘐,志大言大也。重言古之人,见其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