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高看美国 >

第24部分

高看美国-第24部分

小说: 高看美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决定搭乘地铁到曼哈顿,像往常一样在42街大中央车站下车,然后步行8条街到华尔道夫酒店。从我住的地方到曼哈顿42街,乘地铁大约需要一个钟头的时间。
  9月23日早上起床,有关方面要我在8点就到现场,据说*10点到。来不及了,我不得不改变了主意,不坐地铁了,我打电话叫一辆电召车,希望直奔华尔道夫现场。我穿好了那件黑色西装上衣,白底黑圈圈花的裙子和黑色高跟鞋,出发。
  天气非常晴朗,路上行人稀少。
  我刚走出家门,一辆林肯电召车在我面前停住。司机笑容可掬地探出头来向我问好!是一位印度小伙子,他很有礼貌地请我上车。“你怎么知道是我要叫车?”我大惑不解。“看看你打扮就知道了。”印度司机说。哦,我的打扮是乘林肯牌电召车的样子?
  想想也是,*难得来一次,我坐一次林肯车也不为过。
  印度司机说经常看见我。原来他就住在我的附近,他大大夸奖了我的穿着很有品味,还夸我“Very good looking”(很好看),还夸我的相机很专业。我心想还用你说。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知道他的话有很大的客气成分在里面,但受到夸奖的我,心里还是美滋滋的。不过,既然人家说我“Very good looking ”,我就要以“Very good looking ”状去欢迎我们的* 。
  在享受着林肯车高贵服务的时候,司机好像正在篡夺我的工作,俨然成了记者,对我问东问西的。问我今天为什么那么早,以前从来没看见我那么早过。印度司机的话真多,印度式英语口音也很重,很多话我没有听清楚。他还知道在四川发生的大地震,我说我今天要去欢迎的是在我们地震现场受人们爱戴的总理。

迎贵客穿什么衣服(2)
他问完了我问题,居然要我问他。我说我没问题要问,想想觉得不太礼貌,就问,你们的领导人来美国,你们去欢迎吗?他说没有。
  印度也有很多侨民在美国,在纽约,因为平常和他们交往不多,所以对他们的圈子不是很熟。
  在车上,我给中国的朋友打电话,他们要我多拍点照片。
  过了位于59街的皇后大桥就到了曼哈顿,知道我自己犯了一个错误,现在是联合国开大会,全世界各国的首脑们都来,纽约市警察局增派警力,由曼哈顿东边42街到48街一带不少街都封锁了,曼哈顿东边的交通拥塞不堪,塞车塞得一塌糊涂。
  车行进得很慢,跟牛车差不多,快到50街时更慢,跟蜗牛行差不多了,本来想下车去走路,又实在不想动。
  打电话给李主任和同事林菁、管黎明他们诉苦,他们说别慌,侨团欢迎队伍陆续才到。
  曼哈顿的交通历来口碑不好,特别是上、下班的高峰期,今天就更特别,所以很多纽约人抗议,要联合国搬出曼哈顿。他们说,有联合国在,就经常有会议,世界各国的国家元首们到来,动不动就有很多的欢迎和示威*抗议,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车子行进缓慢,我冒出一句:要是乘地铁,说不定都到了。看我一脸的无奈,印度司机也不好意思,说平常没有这么塞的。
  从49街、50街根本没办法转车进到华尔道夫大酒店,只能一路南行至40街,在折返北走,那里有很多警察在指挥交通。
  走走停停,终于在46街下车了。一路往北走,街头满是华人,人头攒动,手中飘舞着中国和美国小国旗。
  街口很多警察,50街全都封锁,车不能通行,在公园大道与49街和50街交界处的华尔道夫酒店周围人山人海,一片红色的中国国旗和美国星条旗。
  不要说车,人都不能通行,想穿过人群到对面去和大部队会合也不行,亮出记者证件,还是不行。
  好多在附近上班和居住的人想过这里,统统被告知此路不通,只好摇着头,绕道而行。
  在人群中,我看见北京同乡会会长侯建利,副会长宋瑞,美国天津同乡会会长蓝建戈,率领他们的会员,准备欢迎*的到来。
  在街的对面,我看到有*的雪狮小旗,有10个人在那里吼叫,听不清他们在嚷什么。
  人群如朝,标语如海,旗帜如林。
  华尔道夫酒店正好在几条街道交叉的地方,四面八方都是人,热闹得像是在过节。美国朝鲜同乡会的乡亲们还穿了民族服装,其他民族的侨胞也穿了民族服装。
  “*好!*辛苦了!”虽然总理还没有到,但是欢迎人群不时传出预热的欢迎声。人们在警察指定的街面上欢呼,熟悉的,不熟悉的人,都在一起欢呼。
  我和同事们打过招呼,就自己到处去拍照了。
  人们翘首盼望,一会儿说*的车队要过来,一会儿说车队已经过来了,大家都心情激动。
  没有准确的消息,总理什么时候到,也没人告诉,我可以自由地在街上到处走,各个侨团争着让我拍照,拍到哪里,哪里就响起一片欢呼声,像汹涌的浪涛。
  欢迎队伍处处都是歌声。有人在唱《我的祖国》,还有人在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更多的人在唱《我的中国心》。
  经常都是我给别人拍相片,碰到中国新闻社的邓悦,我们俩相互帮忙,拍了好多张。
  在人群中,我看见新华社驻纽约分社社长曾虎,还有好多同行,凤凰卫视,各大媒体都在,他们看我从40街过来,问我看到*功的人没有?也真奇怪,今天怎么只看见*的几人,怎么没有看见*功的人呢? 。 想看书来

迎贵客穿什么衣服(3)
哪里有活动,哪里就有*功,就连纽约华人华侨为地震捐款捐物献爱心,无比悲痛时,都有他们敲锣打鼓、喜气洋洋、幸灾乐祸的队伍。今天这么重要的场合怎么没看见他们呢?有点奇怪。
  欢迎*的华人队伍据说有6000多人,来自纽约市的周边地区,有部分人是从外地赶来的。
  过了很久,还是没有见到*。
  欢迎人群于是逐渐离开现场,原来*的车没有经过这条欢迎人群最多的地带。有些参加欢迎的老人感到一些失望,准备了好多天的标语,呼了那么多口号,起床那么早,连*的车影子都没有见到。
  欢迎人群解散了,大的侨团租的大巴车几十辆,在那里疏散人群,更多的人是坐地铁离开。
  在散去的人群中,我看到很多人把中国国旗当披风披在身上。我这时看到我报的李主任,简直成了一个活动的挂包架。
  他身上除了相机包,还有不少的包,有大包,也有小包,已经累得直冒汗了。问他怎么了?他正要回答时,同事李竑高高兴兴回来了。原来她和另外一个报社的记者,跟着美国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主席梁冠军以及陈清泉到了华尔道夫酒店侧门的那条街,正好赶上*在那儿下车,跟小部分华人华侨握手问好!李竑说:她跟着梁主席,别人不知情,梁主席该知道,不能拿包,即便在街上,也得先安检。她和另外一个记者只好把包“存放”在“助人为乐”的李主任那里,悄悄跟着梁冠军到了精选出来的欢迎队伍中。那一群欢迎队伍大约有50多人,站在前排的人有幸与*握上了手。
  他们与*握手的相片,第二天登在纽约各大中文报纸的头版位置。陕西同乡会会长,美国立信国际旅游集团总裁李立,把他和*握手的相片放在他办公室。我们报社的记者邹斌,也跟*握了手,记者中就他一个人握到了手,我们跟小邹开玩笑说:握的那只手不许洗,可以成为古迹了。小邹相当得意,他说,据知情人告诉他,在纽约欢迎队伍中要与来访的领导人握上手,得把握时机。第一个时机是紧跟华人社团联合总会共同主席梁冠军和陈清泉,因为他们是侨界的头儿,与*握手一定有他们的份,他们说首长会在哪里出现,一定*不离十。第二个时机,就是要看准领事馆的有关领事在哪个角落。知情者说:领事馆有几个专门负责这个事情的人,只要看他们神情严肃地往哪个方向走,或者小跑,就可以肯定,首长就会在那里出现。但是对大多数欢迎者来说,跟着梁冠军,或者领事馆官员跑,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他们的地点是相对固定的,无法到处乱跑。小邹说,他的机会把握得好!
  李主任背的包除了记者的,还有侨领的。其中有一位女侨领,想去参加小范围的欢迎仪式,但是因不能带包进去,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请求现场的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一位女领事帮她看包。领事说她有公务在身,恕不能相助。在现场指挥记者采访的李主任见状,便对女侨领说,如果你相信我的话,我就帮你保管吧。女侨领和李主任并不相识,后来知道李主任的身份,就放心地把手袋交给了他。女侨领有幸与*握了手,对李主任帮她看包千恩万谢。事后,李主任戏言道:没想到,咱在纽约也当了一回活雷锋。
  散去的欢迎队伍中,有一些人是从外地赶来的,有些工厂、餐馆全都关了一天门,租大巴车,老板和员工全部来,有位在费城开炒锅餐馆的林先生说:“欢迎总理休息一天,少赚一天的钱不要紧,以后祖国强大了,炒得更有劲,赚更多钱”。
  人群散了,但是警察并没有散。那天的警察真多,还有骑着高头大马的,拍了他们好几张相片,只可惜,地上有好几堆马粪。
  我们离开时,还有一二十个*分子在乱吼,他们今天在47街…48街地段,而欢迎的队伍在49街…56街,与盛大的欢迎队伍相比,他们显得势单力薄。
  回到报社开始整理图片和报道,中新报社的邓悦也从他们8楼的办公室到我们6楼的办公室来挑选我拍的图片。我今天带了一个好相机,抓拍到了不少我感到满意的照片。我们报社总编郑衣德来问有没有拍到*的相片。一般情况下,*功和*的相片,特别是*功的相片我们都不去拍。今天还好,我顺手拍了几张*示威照片,可以提供给总编。我和同事邹斌拍的华人欢迎*图片,第二天(9月24日)我们报社以一个整版彩色刊出,在华人社区里引起不小的反响。我接到好多电话,有表示感谢的,有要相片的,有要报纸的,忙得我不亦乐乎。
  选好相片之后,我又要准备到华尔道夫酒店了,*要接见华人华侨代表,时间是晚上6点30分,但是代表们下午2点就要开始了入场,接受安检了。
  每家新闻单位只有一名记者去采访。因为很多侨团、中资机构、科技界人士,都希望有人拍相片(除专门拍集体照的摄影师,是由中国驻纽约领事馆请的),我们报社申请两名记者去采访此次活动,因此报社派了我和管黎明去。
  小管心急,多次催促我赶紧上路。最后,他不能再等我了,于是先走了。
  等我准备出发时,时间已经过了两点半,已经过了入场时间了,我有些急了,担心不能进场。虽然从40街到50街,并不远,但上午穿着与套装相配的高跟鞋站了半天,脚还是有点疼,再走路,恐怕时间来不及了。况且,小管已经先走了,打的去吧!
  左等右盼,没有出租车,心里很着急,在路上边走边拦车。
  一辆出租车上坐着人,但还是停下了,乘客是一位华人妇女,刚从机场回曼哈顿的办公室。我表示感谢,并告诉她我去华尔道夫酒店采访*的活动,她让司机先送我。她说,她知道*来,很高兴能帮我这点小忙。我下车时,给她付车费,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