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 >

第48部分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第48部分

小说: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壶漏声将涸,(黛玉)窗灯焰已昏。
  注:壶漏,古代定时器。涸,水干。这里指声歇。
  寒塘渡鹤影,(湘云)冷月葬花魂。(黛玉)
  注:上句取意于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诗:“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及苏轼《后赤壁赋》“适有孤鹤,横江东来”一段。以“鹤影”隐湘云将来孤居形景恰好,作者曾描写她长得“鹤势螂形”。下句“葬花魂”本系黛玉事,“花魂”与“鹤影”也自然成对。庚辰本作“葬死魂”,是形讹。后人以为音讹,遂改为“葬诗魂”(甲辰、程高本)。葬花魂,用明代叶绍袁《午梦堂集·续窈闻记》中事:叶之幼女小鸾(短命的才女)鬼魂受戒,答其师问:“‘曾犯痴否?’女云:‘犯。——勉弃珠环收汉玉,戏捐粉盒葬花魂。’师大赞……”(详见拙著《论红楼梦佚稿》226页《冷月葬花魂》)
  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
  注:香篆,制作成篆文形状的香。销,焚尽于。金鼎,鼎炉。脂冰,冰雪般的肌肤上的香脂。语词结构与“香篆”同,皆主体置前。此联至结尾皆妙玉所续。
  箫憎嫠妇泣,衾倩侍儿温。
  注:嫠妇,寡妇。这句说,能使寡妇哭泣的箫声令人不忍听。苏轼《前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下句亦写孤寂。
  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
  注:即“空悬文凤之帐,闲掩彩鸳之屏”。文凤、彩鸳,都是帐、屏上所饰,反衬人的孤独。
  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
  注:扪,摸。
  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
  注:萦纡,曲折。沼,池沼。寂历,寂静。原,高地。
  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
  注:石头形状奇特,好象神鬼在打架,树木长得很怪,彷佛蹲着的野兽。“搏”程高本作“缚”,误。
  赑屃朝光透,罘罳晓露屯。
  注:赑屃(音币戏),传说龙所生的怪物,像龟,好负重,石碑下当座的大龟即是。这里指代碑石。罘罳(音浮思),古代宫门外或城角上有网孔的屏。这里泛指门外有孔的垣屏。章太炎《小学答门》:“古者守望墙牖皆为射孔……屏最在外,守望尤急,是故刻为网形,以通大镞,谓之罘罳。”有人作捕鸟雀之网解,与上句言碑石似不相称,引申为蛛网,也不是。
  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
  注:啼谷一声猿,大观园是不会有哀猿长啸、空谷传响的。但是,诗不妨那么写。
  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
  注:歧,路分开的地方。焉,那里。两句借游山水说哲理,自谓能知大道本源,不至迷途,是翻古人的意。《列子》:“大道以多歧亡羊。”《淮南子》:“杨朱见歧路而泣,谓其可以南,可以北。”又前人多有写见泉流而问源、寻源、探源的诗。
  钟鸣拢翠寺,鸡唱稻香村。
  注:钟鸣拢翠寺,妙玉所住的拢翠庵居然像深山古剎,也是理想化了的。
  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
  注:“继”,程高本作“极”,与“有兴”矛盾,因为“悲何极”通常的意思是“悲伤哪里有个完呢”。今从脂本。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注:遣,排遣,寻找地方寄托。
  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妙玉)
  注:细论,指细论诗。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鉴赏'
  中秋联句紧接在抄检大观园之后,是借此明写贾府的衰颓景象。
  诗的开头写“匝地管弦繁”、“良夜景暄暄”、“蜡烛辉琼宴,觥疘乱绮园”等热闹景象,都是故作精神,强颜欢笑。实际上,酒席是无精打采的,宝钗、宝琴不在,李纨、凤姐生病,贾母见“少了这四个人,便觉冷清了好些”,不觉为之而“长叹”。宝玉因晴雯病重而离席,探春因近日家事而烦恼。所谓“管弦”,也只有桂花阴里发出的一缕十分凄凉的笛声。在这“社也散了,诗也不作”的情况下,黛玉“对景感怀”、“倚栏垂泪”,湘云前来相慰,深夜里硬拉她到水边联句,其寂寞情景可想而知。
  即使纸上欢乐也难终篇。联句不知不觉地转出了悲音:“酒尽情犹在,更残乐已护。”一个说:“这时候,可知一步难似一步了。”作者大有深意,所指不但作诗而已。湘云的“庭烟敛夕棔”、“盈虚轮莫定”等象征她的命运变幻;黛玉的“阶露团朝菌”、“壶漏声将涸”也预兆她的生命将尽。“寒塘渡  鹤影,冷月葬花魂。”这“凄清奇谲”的句子,正好是她们最富有诗意的自我写照。
  妙玉深感诗过于悲凉,想用自己所续把“颓败凄楚”的调子“翻转过来”,便从夜尽晓来的意思上做文章。但这不过是一种企图逃避不幸命运的主观愿望罢了。自以为能辨歧途、知泉源的妙玉,最后自己也不能免去流落瓜州渡口、“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的可悲下场。这样的安排,正可以看出《红楼梦》反映和批评当时社会各种状况的真实性和深刻性。
  姽婳词三首(第七十八回)
  '说明'
  贾政与众幕友谈及恒王与林四娘故事,称其“风流隽逸,忠义感慨”,“最是千古佳谈”,命贾兰、贾环和宝玉各吊一首。贾政所叙述的情节是作者利用了旧有明代传说史事而加工改缉的(参见附录)。“姽婳(音鬼画)”一词初见于宋玉《神女赋》,形容女子美好贞静,所以小说中说,加以“将军”二字更见奇妙。
  其一(贾兰)
  姽婳将军林四娘,玉为肌骨铁为肠。
  捐躯自报恒王后,此日青州土亦香!
  '注释'
  1。“捐躯”二句——自从林四娘为报答恒王对她的恩宠而拋掉自己生命的那一天之后,青州地方的泥土也是香的了。“土亦香”各种脂本都一致,程高本作“土尚香”,不对。“此日”并非“今天”,而是指“捐躯”的“那一天”,所以不该用“尚”字。诗句语法常与口语有别,这两句应如上面所解说的。青州,府名,在山东,明初改益都路置,治所在益都(今益都县)。
  其二(贾环)
  红粉不知愁,将军意未休。
  掩啼离绣幕,抱恨出青州。
  自谓酬王德,讵能复寇仇?
  谁题忠义墓,千古独风流!
  '注释'
  1。 红粉、将军——皆指林四娘。上句是写恒王生前,下句是为恒王死后。意未休,心中愤恨不止。
  2。讵能——怎能。戚序本、程高本作“谁能”,连上句意,贾环说她本为道义上酬德,非真能有所作为,以“讵”字为是,从庚辰本。
  3。谁题——程高本作“好题”,戚序本作“诗题”,从庚辰本。这两句中“风流”、“忠义”、“千古”等词,全搬用贾政称道林四娘的话。
  其三(贾宝玉)
  恒王好武兼好色,遂教美女习骑射;
  秾歌艳舞不成欢,列阵挽戈为自得。
  眼前不见尘沙起,将军俏影红灯里;
  叱咤时闻口舌香,霜矛雪剑娇难举。
  丁香结子芙蓉绦,不系明珠系宝刀;
  战罢夜阑心力怯,脂痕粉渍污鲛绡。
  明年流寇走山东,强吞虎豹势如蜂;
  王率天兵思剿减,一战再战不成功;
  腥风吹折陇中麦,日照旌旗虎帐空。
  青山寂寂水凘凘,正是恒王战死时;
  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育昏鬼守尸;
  纷纷将士只保身,青州眼见皆灰尘。
  不期忠义明闺阁,愤起恒王得意人;
  恒王得意数谁行?姽婳将军林四娘;
  号令秦姬驱赵女,秾桃艳李临疆场。
  纺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
  胜负自难先预定,誓盟生死报前王。
  贼势猖獗不可敌,柳折花残血凝碧;
  马践胭脂骨髓香,魂依城郭家乡隔。
  星驰时报入京师,谁家儿女不伤悲!
  天子惊慌愁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
  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
  我为四娘长叹息,歌成余意尚傍徨!
  '注释'
  1。“秾歌”二句——恒王对美女歌舞已引不起兴趣,倒对她们列队弄枪洋洋自得。
  2。尘沙起——指发生战争。
  3。“叱咤”句——作者的友人敦诚《鹪鹩庵笔尘》:“吾宗紫幢居士《丽人诗》中有‘脂香随语过’之句,较之‘夜深私语口脂香’(按:白居易《江南喜逢萧九彻五十韵》中诗句。‘夜深’原作‘靥笑’。)尤觉艳媚无痕。”但小说中诗句并非沿袭。叱咤,呼喊,吆喝。
  4。丁香结子——状如丁香花蕾的扣结。芙蓉绦,色如芙蓉的丝带。
  5。战罢——习战结束。夜阑——夜深。
  6。鲛绡——手帕。参见《题帕三绝句》注。
  7。流寇——流窜的盗贼。亦常作为对农民起义军的诬蔑称呼。走——奔驰。山东——太行山以东。
  8。强吞虎豹——即强吞如虎豹。
  9。虎帐——军中主将所在的帐幕。
  10。凘凘——水声。
  11。不期——想不到。忠义明闺阁——即闺阁明忠义。
  12。数谁行(音航)——要算哪一个。行,语助词,用于自称、人称各词之后。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辞》。
  13。秦姬、赵女——泛指美女。古人常说秦国和燕、赵多佳人。秦、赵非实指。姬,古时妇人的美称。驱,率队进军。
  14。血凝碧——《庄子·外物》:“苌弘死于属,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多以“碧血”说效忠死节者。
  15。星驰——指使者快马如流星飞驰。
  16。余意尚傍徨——尚有未能尽言的感慨留在心中不去。
  '鉴赏'
  《姽婳词》突出地表现了曹雪芹政治观点上的矛盾:他一方面不满封建制度,一方面又想“补天”;一方面憎恶政治腐败、现实黑暗,一方面又为清帝国的命运担忧,为本阶级的没落哀伤;一方面同情奴隶们的痛苦和屈辱,为受冤遭迫害者提出强烈的控诉,一方面又主张“清清白白”地做人,“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碗的饭”,反对奴隶们用暴力来推翻现存的制度、争取自身的解放。在《姽婳词》中,他以当今皇帝褒奖前代所遗落的可嘉人事为名,指桑骂槐,揭露和嘲笑当朝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和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这无疑是大胆的。但是,把封建王朝在农民起义风暴的猛烈扫荡下的土崩瓦解看成是一场灾难,把向革命势力作拚死顽抗的林四娘当作巾帼英雄而大加赞美,这又说明曹雪芹并没有完全背叛自己的阶级。
  清代康熙之后,政治上转向黑暗,随着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斗争日益激化,农村中的夺粮、抗祖和“抢田夺地”的斗争也此起彼伏,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条件虽则尚未成熟,但已在酝酿之中。封建地主阶级中一些对现实比较有清醒认识的人,开始担心像前代青州唐赛儿以至李自成那样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不久就会重新出现,哀叹没有人能“挽狂澜于既倒”。《姽婳词》正反映了这种深怀隐忧的没落阶级的思想情绪。
  脂砚斋在小说写到“黄巾、赤眉一干流贼余党”时曾加批语,以为不能实看这些话,否则,“便呆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