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国官场学 >

第13部分

中国官场学-第13部分

小说: 中国官场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五年十二月以会试辞归。乾隆三十六年五月下第回,受海宁 
刘君聘,以故人战君官嘉善辞不获,因却海宁聘,至嘉奖善。 
七月战君调富阳,余偕行。九月孙公讳含中号西林来官宁绍台, 
兵备道公景溪师于也,义不可辞,乃去富阳,馆宁波道幕者。 
四月十二月以会试辞归。乾隆三十七年五月下第回。海宁刘君 
复以聘来,七月至海宁。刘君名雁题,号仙圃,河南光山人, 
居海宁者二年余。至三十九年八月,海宁县升为州,刘君解官, 
余归里。乾隆四十年会试成进士,后丁母优归。九月馆慈溪黄 
君幕。君名元伟,不一月,辞归。时战君已由归安升海宁州, 
以聘来,复就海宁。十二月以平湖刘君寻旧约,辞之归。刘君 
前海宁令也。乾隆四十一年正月至平湖,地四年余。乾隆四十 
五年刘君升杭州东海防同知。余受署乌程县兴君聘。是年五月 
至乌程。兴君名德,号勉庵,满洲人。至四十六年四月前令徐 

… 页面 80…

中国官场学                                                             ·79· 

君回任,延余接办。徐君名朝亮,山东莱阳人。六月徐君丁忧 
会官,余归里。是年九月受龙游王君聘,十月至龙游。王君名 
士听,号晴川,奉天义州人。居龙游一年余。乾隆四十七年七 
月,五君调任归安,余偕行,居归安三年余。乾隆五十年八月, 
王君以母老告养,懈官归里。 
      以上四十则有本有末,有体有用,有经有权,语虽区分, 
意则贯串。乃先生之间学幕道之金针。学者诚能读其书,志其 
志,一动念务在慈祥,一启齿务存忠厚,一下笔务皆慎重,久 
之纯熟,习若性成。人之修积既深,天之报施必厚,不在其身, 
则在其子孙。富寿贵盛,有不期然而然者矣。略际数事于后, 
前辈姜先生游幕河南,性方谨,治事务仁恕,教子梅读书,成 
进士,现官御史。 
      丁竹心先生游幕山东,不必专席,而名重一时,为人多才 
艺,喜榆扬,善规劝,尚义疏财,人多德之。初无嗣,后连生 
五子。长文标,举孝廉,知屯留县。四文鈵知高台县,升知州。 
王文创成进士,知长子县。仲叔亦出必。而长孙元福早领乡焉。 
现为正定教谕。诸孙争荣方兴未艾。 
      山东知县叶肇冉之太翁,名幕也,办事平允,抚按重之。 
后为人资得县丞,升知县。肇冉亦继起。程封翁者,在山东藩 
幕多年,每遇灾赈,能权宜,行事既便且速,所全甚众。子应 
庚现为阳欲知县,家素封,不就养年八十余,闻犹强健。 
      就聘治事,勤恤平恕,尤留意民词,暇仍读书。寒暑不辍, 
后成进士,官莘县知县。 
      孙乔林为历城县幕时,惴惴以造孽是恐,遇事慎之又慎, 
人多笑之。而孙益自励。尝欲弃去,苦无别业,为生计居二年 
余。忽遇其族伯亦幕,而官者与之语,奇其人,为损通判,显 
仕河南,有志竟成,一时伟之。 

… 页面 81…

中国官场学                                                             ·80· 

      仆闻见鄙陋,于幕道之获福者二十年来仅能确指数人,不 
啻千百之一二。作幕之难,于此可想。有识者何思所以自处乎? 

… 页面 82…

中国官场学                                                              ·81· 

                 中国官场学'佐治药言'译文 

                        辅佐长官以尽心为本 

      读书人不宜接参与政务,而只辅佐别人从事政务,是情势 
不得不如此而作出的选择。然而当幕僚所得的收入,实际上也 
是官俸,因而也算是作官的俸禄。既然吃的是别人给的饭,在 
替这个人考虑问题、谋求幸福的时候却不忠心,那么这样的人 
上天难道会保佑他不成?何况当官者和幕僚之间,并不全都是 
同乡或亲戚,并不是都有亲朋好友那样的深情厚意,却受到了 
很高的待遇,其程度甚至十倍、百倍于同乡或亲戚故旧。这是 
由于主人把维系职守的重任托付给了他,而且把他看成是工作 
中的左右手而加以信赖倚重。假如受到这种礼遇的幕僚,对他 
主人的幸福欢乐和忧心悲愁的事却漠不关心,无动于衷,没有 
一点点的行动,那么在良心上上天纵然不谴责他,也逃不脱人 
们对他的谴责。正因为如此,辅佐别人治理政务,应该以尽心 
尽力作为根本原则。 

                                 【点评】 

… 页面 83…

中国官场学                                                             ·82· 

      对事务尽心,就是一定要竭尽自己所知道的,自己所能够 
办到的,去权衡轻重;考虑到一点的时候就想到另外一点;在 
坏事刚露出端倪的时候加以补救,并且将这些坏事或不利因素 
在没有产生之前就加以阻止 。后文中的 “检吏”、“省事”、 
 “息讼”、“求生”、“体察俗情”、“随机杜弊”各条都是讲的这 
个道理。本文首先揭示的“尽心”两个字,是这本书的大纲, 
也是我的原则的实际应用。报德莫如尽言 
      所谓尽心 ,并不是根据主人的意见看法而左右自己的意 
思。凡是当官的人,他们的至亲骨肉,未必都是明白事理的人。 
至于他们身边的听差、仆役、小官之类的人,对待别人的时候, 
更都是傲慢无礼,目空一切地支使指挥别人。更不要说关系到 
利害得失的事情,他们这些人不能够进上一言。即使他们中有 
忠心耿耿的人,或许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然而由于他 
们自身地位低微,所说的话分量也就不够,必定难以说动主人 
加以采纳。而且如果刚好遇到主人发怒心情不好,那随之而来 
的就是谴骂和责备。在这种情况下,惟有幕僚才能做到他们所 
做不到的事情。因为幕僚往往多处在客人和教师这种特殊地位 
上,对事情的来龙去脉、委婉曲折之处,已经了解得清清楚楚 
了。又可以用有礼节的方式和主人相抗衡,陈述事理又切中要 
害,合情合理,也可以将是非得失辨别论述得清楚明了。这样, 
他们作为幕僚,自有开源导流,力挽狂澜的能力,所以说作为 
幕僚一定要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然后才能够做到尽心。 

                                 【点评】 

… 页面 84…

中国官场学                                                              ·83· 

      回报主人的恩德没有比尽言更好的办法了。比如遇到地方 
上有益的事情亟待兴办,有弊端的事亟待革除,刑罚不公正, 
催征苛刻急迫,以及消灭盗贼,解救饥荒,劝人学习,消除强 
暴等等事情,都必须深思熟虑地作好筹划,全盘考虑。提出忠 
告,指明善道,使它们见诸于行动,给一方的老百姓造福,这 
就叫做能够尽言。 
      官场中有句俗谚叫“公门中好修行 ”,说的是一个在位为 
官的人,如果制订了一项好政策好措施并且付诸于施行的话, 
就会让广大的黎民百姓都会得到福利,从中受益。然而如果制 
订的政策不好,措施不力的话,也就会造成无穷无尽的恶果, 
后患无穷。作为一个幕客,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没有权力,而实 
际上却是参与了每件事情的。假公、幕僚诸人真心诚意地想要 
利物利人的话,那么他们就应该依据时间的推移,按照事情的 
变化,竭尽自己的心力,知无不言,言无不畅,一心一意要对 
老百姓有所帮助有所掉益,做到这一点,才可以说是公门中人 
 “修行”至关重要的地方。合则留,不合则去 
      唉!“尽言”这两个字,对那些难于言说的公事和公言, 
其中那些可以进行据理力争,抗额相谏的,在恳切陈词的时候 
还可以也容易把它们说清楚;然而当对方假公济私的时候,我 
 自己却站在正义和公理的立场上,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之下, 
和对方几乎没有不发生冲突的。于是那些办事敷衍了事、工作 
马虎的人就会这样来劝解安慰 :“匠人最好按照土人的意思干 
活。姑且先遵照他的想法行事,在适当的时候再因势利导地启 
发他吧。”也有的人会这样说:“照他的意思行事,我这是箭 
在弦上,不得不发啊!”唉!这是什么话呀 !一个人跌倒的时 
候却不去挽扶他,那么在旁边专门挽扶他的人还有什么作用呢? 
利虽然足以蛊惑人心 ,使人动摇犹疑,但若不是十分愚笨迟 

… 页面 85…

中国官场学                                                              ·84· 

钝的人,难道都会沉迷于当局之中?果真能够据情理来斟酌的 
情况 ,对于事情应该是这个样子以及之所以是这个样子的原 
因,反反覆覆仔仔细细地研讨,挑出其中的利益和弊端,直言 
强谏,那么就没有不害怕恐惧而幡然醒悟的。况且,在幕的宾 
客和他们的主人之间,并非有势力之不同。如果与主人志同道 
合,就留下来辅佐他,这样我自身本来就没有对不起别人的地 
方;如果志不同、道不合就干脆拂袖而去,对自己的良心来说, 
我本来也就没有值得内疚之处。如果以去留来作抗争,可对方 
却始终执迷不悟,那么这种人就确实不是那种可以一起造福别 
人的人。既然如此,我又还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呢?所以说要知 
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话,一定得给自己留一条易于退守的路子, 
那就是“不合则去 ”。 

                                 【点评】 

      这一条是专门针对主人和宾客在共同处理一件事的时候, 
双方的意见相左,边然不同的情况而言。而在谈及灾荒时不表 
示抚恤忧愁之意,谈到重要事情的时候对实情任意增减,不注 
意实事求是,而且在谈话中还故意给人加上重罪,或者替人开 
脱重罪。如此这类的情况,作幕僚的人经过了反反覆覆的规劝, 
主事者却充耳不闻,不加采纳,那么离开这样的主事之人是完 
全可以的。然而如果是在处理一般的,极为平常的公事上,发 
生了意见相左,各执一词的情况,作幕僚的人不妨从从容容不 
作计较,一笑了之就过去了。得失有数 
      有人说 :“贫穷的读书人把墨砚当成田。清晨时得到了一 

… 页面 86…

中国官场学                                                             ·85· 

个主人,由于言语不合就离开了他;傍晚又得到了一个主人, 
因言语不合又离开了他。那么寒苦的读书人究竟要在什么地方 
才能找到自己的主人呢?”唉!可惜可叹呀,这是眼光短小者 
的谬误。作幕僚的人不得不依据不同的人来做不同的事,没有 
什么功名事业可以博取。他的话如果行得通,那么他的理想也 
就能行得通,只能是把所辅佐的人的贤明不贤明来作为他自己 
贤明不贤明的标准。主人如不贤明,那么在他治理下的人民, 
也就没有不受牵累的。当官者领取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