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十月 2006年第04期 >

第33部分

十月 2006年第04期-第33部分

小说: 十月 2006年第04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厚约3,300~6,600光年,太阳距银河中心约32,600光年,等等,等等。 
  历史学家 霍金先生,您是否注意到,在有关“银河”的词语中,“河汉”、“汉水”、“星汉”、“天汉”都有一个共同的字,这就是“汉”字。您是否会关注,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里所引用的诗词,“银河’’都有重要的含义? 
  梦游者 那里/有一株红豆树,树下有三生石。“整个夜晚/我都孤独地醒着/窗户敞开着/玫瑰花怒放/随即凋零/黑暗灿烂着”。(贝岭《整个夜晚》)那里有一种命里注定的东西,你没有必要改变它。有时候饥饿,有时候困倦,有时候忧伤,有时候无可奈何,有时候默不作声,有时候沉思冥想。 
  女孩儿 他说他发现了一株红豆树,让我的心动了一下。于是我想,这回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在雨季,我感到那一望无际的温柔。偶尔回过头,嗅到了一种香气,似乎那是一种遥远的记忆,我不曾和她相遇。这一次,我仿佛说了什么。那是一个不再多梦的时节,突然,我知道了那香气。在夜间开出了红豆花,在我的故园,在那夜最后的雨声中。 
  历史学家 你们都谈了些什么? 
  女孩儿 整个下午都谈到死,整个下午都在谈一首词,是一些很凄美的词句,都暗示着死,以及如何去死。那天细雨濛濛,他说,是这首词感动了他。当濛濛细雨纷纷化作往事的瞬间,这是命定的感伤时刻,他走了,只回头一笑,我知道他永远地走了。 
  乡老坎 旷地里的那列火车/不断向前方/走着/像一列火车那样。(于小韦《火车》) 
  梦游者 我醉意朦胧地游荡在秋日的荒原/带着一种恍若隔世的惆怅和慵倦/仿佛最后一次聆听漫山遍野的金菊的号声了/丝绸般静止的午后,米酿的乡愁/原始的清淳的古中华已永远逝去/我再不会赤着脚返回大泽的往昔/我衔着一枚草叶,合上了眺望前世的眼睛/故国啊!我只好紧紧依恋你残存的田园/再次回过头,疏黄的林子已渐渐暗淡下来/风,正轻抚着我遗忘在树枝上的黑色绸衫。(黑大春《秋日咏叹》)那时候,最后的回眸一瞥,向她会意地一笑,说,你看,那么多的萤火,在这银河的河面上。 
  女孩儿 这地方静悄悄的,你听到那时间的声音了吗? 
  梦游者 我听见了,在银河深处幽暗中叹息的声音。 
  女孩儿 听说淹死的人是孤魂野鬼,他们是无辜丧生的人们,所以他们的灵魂没有归所。那些一个一个的萤火是不是曾经都是一个一个的生命?有这么多的萤火,难道有这么多无辜丧生的人吗? 
  梦游者 那些在生活的河流里/被淹没的人们/生命在流逝的时间里缓缓浮起/灯火一盏盏熄灭/那许许多多的受难者/不必再那样长久地,在大地上游荡。(林莽《湖上灯火》)那只是因为,我找到了。 
  历史学家 注意陈寅恪先生《柳如是别传》第184页。 
  女孩儿 那些叹息好像是希望和等待。 
  梦游者 你希望红豆,你想象红豆,然后见到它,原来红豆就是这样。你见过了红豆,但你从来没有希望过,你就仍然不知道红豆就是这样。你梦想过,你见过,你还喜欢,于是,就变成了你的命运。 
  乡老坎 桌上的烟盒内/还有一支香烟/最后的一支香烟/与第一支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抽它之前/会想到/抽完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邹静之《区别》) 
  历史学家 注意陈寅恪先生《柳如是别传》第一章“缘起”。 
  梦游者 于是,我最后回眸一瞥,会意一笑,再回过头来,于是,我看到了我的面孔,我端详我所看到的我的面孔。我没有把握我所看到的这张面孔就一定是我的。我总是触摸到另一只手,我也没有把握那是不是属于我的,我伸出十指,长短不一,似乎它们不属于我。 
  霍金 任何粒子都有会和它相湮灭的反粒子,也可能存在由反粒子构成的整个反世界和反人。然而,如果你遇到了反你,注意不要握手!否则,你们两人都会在一个巨大的闪光中消失殆尽。(霍金《时间简史》第五章) 
  乡老坎 那天的确也是这样/先是一个乡老坎牵来一头牛/让我们拍,晖/后来别的乡老坎听说了/也把他们的牛从牛圈里牵出来/牵到雪地上/让我们拍,甲/副县长说,够了,够了/别牵来了记者们没有胶卷了/但乡老坎们还是把所有的牛都牵了出来/他们都想给自家的牛/照一张相。(何小竹《不是一头牛,而是一群牛》) 
  女孩儿 那时,我仿佛看到了我的前生,有时候是一条鱼,有时候是一只鸟,一生一闪就过去了,所有的欲望都停留在那颗红豆上。 
  梦游者 黑色的影子在大地上移动着,我不知道那是不是我的。我一个人在午夜里发问。然后夜晚过去了,影子渐渐地变淡,我投射在大地上的影子消失了。我什么也看不到了。我失去了影子,我越来越无法抵挡蔓延过来的黑暗,一瞬间我就进入了一个无边的黑雾之中,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 
  女孩儿 我有种预感/我会死/但不是很普通的死/也不是在今年死/可能是明年/也可能是后年/不是病死/也不是被汽车撞死/而是自己找死/一个人死/一个人。(丑石《预感》,引自《网络诗典》) 
  霍金 这正是我的“黑洞”问题。我证明了黑洞,我驯服了黑洞。我的黑洞理论优美,疯狂,然而自恰,即使有人质询它是否真实。黑洞就是由这种恒星的坍缩和围绕它们的强大的引力场所产生的。你说得非常正确,这是一个“奇点”,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在此奇点,科学定律和我们预言将来的能力都失效了。如果你一定要去那里,你要有思想准备,那里的引力非常巨大,使你无法逃脱,甚至你的所有信息都将被黑洞淹没。那是另外一个世界。(参见霍金《时间简史》第六章“黑洞”) 
  '梦游者仍然选择了黑洞,而女孩儿迷恋自己的预感。我们也许永远不知道这种选择来自何处,或者真的和人的死亡一起湮灭。中国的历史学家面对西方的物理学家,相对无言。' 
  导演 霍金先生,这样是不行的,你不能让事情就这样结束了。 
  霍金 事情正是这样结束的。不幸的是,这又一次证明了我的“黑洞”理论。 
  导演 但是,这样的结尾观众看了是不舒服的。看看有没有办法改变这个事件的结尾? 
  霍金 导演先生,您对科学有一种深刻的误解。科学是一套规则,你可以说它冷酷,但它非常严密。只要相信科学,或者说,相信数学的计算,其结果只能如此。 
  历史学家 导演先生,你的顾虑恐怕是多余的。中国人从科学身上,看到了时间的终结,而且相信了,所以他们会相信这样的结尾。 
  导演 我只是希望结尾更乐观一些,更给你以希望,我也不一定追求大团圆式的结尾。 
  霍金 其实这正是一种积极参与而不是悲观消极的等待。这是选择的自由。科学是没有价值观的,不判断善恶好坏。如果说那些信仰科学时间观的人,对我的“黑洞”理论及其推导的结果有所怀疑的话,那我非常遗憾地说,这不是科学精神。 
  历史学家 自从那个事件以后,中国人也就发展了自虐的倾向,不顾一切地严责己恶,不计一切地迫害自己以赎罪,同时又充满了进步乐观的情绪,即使那是在果壳里的乐观。 
  霍金 果壳的意象出自我的一部书《果壳中的宇宙》。这一书名出自于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认为,即便把宇宙关在果壳中,它仍然自认为是无限空间之王。在我看来,从广义上看,粒子、生命和星体的处境都和果壳相似,尚不清楚的是它们中有哪些自认为是无限空间之王。现代量子宇宙学认为,整个宇宙是由一个果壳状的量子演化而来,果壳上的量子皱纹包含着宇宙中所有结构的密码。 
  历史学家 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而古代哲学家去今数千年,其时代之真相,极难推知。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借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具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霍金 我的确说过,“在谨慎乐观的基础上,我仍然相信,我们可能已经接近于探索自然的终极定律的终点。”但是仅此而已。在科学的意义上,历史是时间和空间所发生的事件,没有你所说的“新旧之分”。那么,什么叫“事件”?在物理学上是有严格的定义的。“一个事件是发生于特定时刻和空间中特定的一点的某种东西。这样,人们可以用四个数或坐标来确定它。从一个事件散开的光在四维的空间一时间里形成了一个三维的圆锥,这个圆锥称为事件的未来光锥。以同样的方法可以画出另一个称之为过去光锥的圆锥,它表示所有可以用一光脉冲传播到该事件的事件的集合。对于空间一时间中的每一事件我们都可以做一个光锥。(参见霍金《时间简史》第二章《空间和时间》) 
  历史学家 佛教经典言,“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至李唐之世,遂成固定之制度。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儒者在古代本为典章学术所寄托之专家。《中庸》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即太史公所谓:“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之“伦”)为儒家理想之制度,而于秦始皇之身而得以实现之也。释迦之教义,无父无君,与吾国传统之学说,存在之制度无一不相冲突。输入之后,若久不变易则决难保持。是以佛教学说能于吾国思想史上发生重大久长之影响者,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其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者,若玄奘唯识之学,虽震荡一时之人心,而卒归于消沉歇绝。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之二》) 
  '声音渐杳,历史学家和科学家的对话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他们最终都变成了思想化石,一种无机物。也许其中的作为信息的思想被储存在茫茫宇宙的一个不可知的空间。那是一个无法验证的地方,也就是没有时间的空间,和没有空间的时间。' 
  观众 不好,这样的话剧太沉闷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