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江湖外史 >

第13部分

江湖外史-第13部分

小说: 江湖外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叶开当然不知道。
  荆无命道:“是因为你。”
  叶开又很意外:“因为我?”
  荆无命道:“看见了你,我才知道我是比不上李寻欢的。”
  他冷漠的声音竟似变得有些伤感,过了很久,才接着道:“路小佳只懂杀人,可是你……你刚才出手三次,却都是为了救人。”
  在经过漫长的江湖恩怨后,前辈们终于可以心平气和地从纯武学的意义上来探寻事物的真谛,但就在这不经意中,后辈们的命运却也已被决定。不管武学和诗学在最高境界上是否能够相通,我都很难不想起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的那段名言:“假如我们研究一个诗人,撇开了他的偏见,我们却常常看到:他的作品中,不仅最好的部分,就是最个人的部分也是他前辈诗人最有力地表明他们的不朽的地方。我并非指易接受影响的青年时期,乃指完全成熟的时期。”
   。。

江湖也是要花钱的
多年来把金庸古龙的书翻来覆去地读了又读,逐渐发现一个秘密:金庸的江湖是不用花钱的,那些江湖儿女们每天只惦记着武学秘籍、恩怨情仇、乃至国恨家仇,唯独钱的问题无需考虑。不知道是谁,但一定有人帮他们搞定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迎来送往、吃喝玩乐等等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费用。这有点像供给制时代的生活,人们只管革命就行。而古龙的江湖是要花钱的,很多人几乎每天都要为下一顿的饭钱而绞尽脑汁,比如《欢乐英雄》中的郭大路等快乐青年;还有些人——往往还是大人物——因为钱的问题栽了跟头,比如《陆小凤》中的金九龄。
  金九龄何许人也?金九龄乃是天下第一名捕,陆小凤对他的评介是:“金九龄被公认为六扇门中,三百年来的第一位高手,无论大大小小的案子,只要到了他手里,就没有破不了的。”
  他的师兄是少林寺的苦瓜和尚,他交游的是陆小凤、木道人、老实和尚这样的重量级人物。和他的名气相称的是他的生活方式:
  金九龄的衣服,质料永远最高贵,式样永远最时新,手工永远最精致,他手里的一柄折扇,也是价值千金的精品,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当作武器。金九龄认穴打穴的功夫,都是第一流的。事实上,他无论什么事都是第一流的。不是第一流的酒他喝不进嘴,不是第一流的女人,他看不上眼,不是第一流的车,他绝不去坐。
  此外,他还喜欢收藏古董字画。不得不承认,金九龄是有品位的第一流人物。但是,问题在于,“他却并不是个第一流的有钱人。”公门中的薪金是有限的,至于外快,他虽然精于辩别古董字画和相马,能够从中赚些钱,但与他的开销比起来,却是入不敷出,特别是在女人身上要花很多钱,这有欧阳情的话为证:
  欧阳情道:“别人都认为你在女人身上不必花钱,只有我知道,象我们这种女人,眼睛里一向只认得钱,就算你是潘安再世,宋玉复生,也一样要得有钱才能进得了门。”
  欧阳情的话虽然无情和难听,不过确实是实话。金九龄为了维持那样的生活,只得扮成绣花大盗,盗走东南王府中的十八斗明珠,外加华玉轩珍藏的七十卷价值连城的字画、镇远的八十万两镖银、镇东保的一批红货和金沙河的九万两金叶子。金九龄执法犯法,做下了泼天大的事来,结果终于送了命。在金九龄的临死前,深受其害的东南王府总管江重威——原来也是金九龄的好朋友——感慨万千地对金九龄道:“其实我早已算到你会有这么一天,你太喜欢花钱,太喜欢享受。”这句话颇有些总结的味道,我的理解是,江湖上是要花钱的——关于这一点我赞成古龙。还有就是,谁又不喜欢花钱和享受呢?
  

金刚不坏'上'
《鹿鼎记》是这些年来我重读最多的一部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金庸在这部书中,向我们展示了他对世事人情的洞见和包容。不断重读《鹿鼎记》,是我生活中不多的真正快乐之一。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人,可以像韦小宝一样,在江湖与庙堂之间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江湖风波恶、伴君如伴虎,世上最难的两件事,一等通吃伯韦小宝却可以举重若轻,来个通吃——这应该就是金刚不坏了吧。
  韦小宝小小年纪稀里糊涂地刚当上天地会青木堂香主,就碰到和沐王府的纠纷,众兄弟等着韦香主拿主意。这事干系重大,且看韦香主怎生决断:
  他假装低头沉思,过了一会,说道:“众位兄长,小弟虽然当了香主,只不过碰巧杀了鳌拜,本事是一点也没有的,计策更加没有。我看还是请玄贞道人出个主意,一定比我高明得多。”他这一招叫“顺水推舟”,将一根烂木梢向玄贞道人肩头推去。
  玄贞道长是何等的老江湖,立刻将这根烂木梢递给了樊纲,樊纲是直性子,说出了大家大心里话,那就是先礼后兵,要去跟人家理论。玄贞依然笑而不语,不想表态,韦小宝就来个集体决策、集体表态:
  韦小宝道:“请大家商量个法子出来。各位哥哥见识多,吃过的盐比我吃过的米还多,走过的桥比我走过的路还多,想的主意也一定比我好得多。”玄贞向他瞧了一眼,淡淡的道:“韦香主很了不起啊。”韦小宝笑道:“道长你也了不起。”
  这件事最后的决定还是照樊纲的法子去和沐王府理论了,只是这做决定的过程和将来大家要负的责任,却是按规矩做的,都已清清楚楚。韦小宝知道其间的奥妙所在:
  他跟天地会的人相处的时候虽短,却已摸到了他们的脾气。这些人嘴里尊称自己是香主,满口什么静候香主吩咐云云,其实各人肚里早就有了主意,只盼得到自己赞同,于是一切便推在韦香主头上,日后他们就不会担当重大干系。他对付的法子是反问一句:“你说怎么办?”
  韦小宝这一套江湖经验屡试不爽。事隔不久,沐王府来请柬请天地会青木堂去赴宴。大家开会研究:
  韦小宝道:“咱们去不去吃这顿饭?哼哼,宣威火腿、过桥米线、云南汽锅鸡,那是有得触祭的了。”
  众人面面相觑,都不作声。过了一会,关安基道:“大伙儿要请韦香主示下。”
  韦小宝笑道:“一顿好酒好饭,今晚大伙儿总是有得下肚的。要太太平平呢,就让我做东,咱们吃馆子去,吃过饭后,再来推牌九赌钱,叫花姑娘也可以,都是兄弟会钞。你们如想给我省钱呢,大伙儿就去扰那姓沐的。”这番话说得慷慨大方,其实十分滑头,去不去赴宴,自己不拿主意。
  结果大家都说该去,于是韦香主总结道:“大伙儿都说去,咱们就去吃他的,喝他的。”就这样,韦小宝无师自通地演绎江湖规矩,稳稳地做他的香主,混的得法而愉快。
   。 想看书来

金刚不坏'下'
比起江湖,在庙堂里混要更难些,毕竟在诸般文武艺中,政治的难度要大些。不过,凡是人与人之间的事,对韦小宝来说都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正好有朝中索额图这样的老政客指点迷津,韦小宝很快就将做官的窍门摸得一清二楚。话说这一日索额图和当时还叫桂公公的韦小宝去抄鳌拜的家,皇上明令要找到鳌拜家所藏的两本《四十二章经》。韦小宝在找到经书后,就想打开看看,此时,索额图提醒他道:
  “桂公公,这两本经书,是皇太后和皇上指明要的,鳌拜又放在藏宝库中,可见非同寻常。到底为什么这样要紧,咱们可就不明白了。我也真想打开来瞧瞧,就只怕其中记着什么重大干系的文字,皇太后不喜欢咱们做奴才的见到,这个。。。这个。。。嘻嘻。。。”
  韦小宝经他一提,立时省悟,暗吃一惊,忙将经书放在桌上,说道:“是极,是极,索大人,多承你指点。我不懂这中间的道理,险些惹了大祸。”
  这一节课,韦小宝学会了给皇上办事时,什么是不能做的。紧接着,索额图马上又给他上了一节课,教他什么是可以放心大胆去做的。抄完鳌拜家后就该报写清单了,这时:
  索额图挥手命下属出去,对韦小宝道:“兄弟,他们汉人有句话说:‘千里为官只为财’。这次皇恩浩荡,皇上派了咱哥儿俩这个差使,原只挑咱们发一笔横财来着。这张清单吗,待会我得去修改修改。二百多万两银子,你说该报多少才是?”
  韦小宝道:“那我可不懂了,一切凭大哥做主。”
  索额图笑道:“单子上开列的,一共是二百三十五万三千四百一十八两。那个零头仍是照旧,咱们给抹去个‘一’字,戏法一变,变成一百三十五万三千四百一十八两。那个‘一’字呢,咱哥儿俩就二一添作五如何?。。。。。。兄弟,皇上吩咐了,苏克萨哈的家产,给鳌拜霸占去了的,要清查出来还给苏克萨哈的子孙。咱们就检六七万两银子,去赏给苏家。这是皇上的恩典,苏家只有感激涕零,又怎敢争多嫌少了?再说,要是给苏家银子太多,倒显得苏克萨哈生前是个赃官,他子孙面上也不光采,是不是?”
  课刚上完,韦小宝就马上活学活用,在给康熙汇报时,韦小宝道:“索大人初步查点,他说一共一百三十五万三千四百一十八两银子。”他将这数字说成是索额图点出来的,将来万一给皇帝查明真相,也好有个推诿抵赖的余地。
  从此,韦大人虽然一字不识却平步青云,对当官的奥秘逐步地达到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比如后来他真的要用人办事之际,就想起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思克那几个平时不会拍马溜须的中下层干部,保荐给皇上,委以重任,因为他知道不会拍马溜须的中下层干部是全体干部队伍中有真本事的。比如后来他躲在通吃岛时,就能判断施琅不会将他的情况禀报皇上,因为“他如禀报了,皇上自然就问:为什么不将我们抓去?他只好承认打了败仗,岂不是自讨苦吃?”当时他老婆苏荃'就是洪夫人'就夸道:“很是,很是。小宝做官的本事很高明。瞒上不瞒下,是做官的要紧诀窍。”
  有的人能在江湖如鱼得水,有的人能在官场金枪不倒,但能够同时游刃有余地行走在江湖和庙堂之间的,依我看,古往今来可能只有韦小宝一人。由此,我猜想,真正练成金刚不坏神功的,不是那些少林高僧,而是鹿鼎公韦小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