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缥邈仙踪 >

第57部分

缥邈仙踪-第57部分

小说: 缥邈仙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伺望之。

  言其临至,辄有双凫从东西飞来。于是候凫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舄焉。乃诏尚书课视,则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每当朝时,叶门下鼓不击自鸣,闻于京师。后天下玉棺于堂前,吏人推排,终不摇动。乔曰:‘天帝独召我邪?’乃沐浴服饰寝其中,盖便立覆。宿昔葬于城东,土自成坟。其夕,县中牛皆流汗喘乏,而人无知者。百姓乃为立庙,号叶君祠。牧守每班录,皆先谒拜之。吏人祈祷,无不如应。若有违犯,亦立能为祟。……或云此即古仙人王子乔也。”⑥河东在今山西。

  相传他在汉明帝时为尚书郎,出为叶县令。道教奉之为神仙,《洞仙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皆有其传。《洞仙传》称:“汉法,畿内长吏节朔还朝,每见子乔先生至,不见有车马迹而怪之。明帝密使星官占候,辄见双凫从东南飞来,乃罗得一只履。时人异之。”⑦与《后汉书》稍异。

  (四)蜀人王乔。传为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县)人。《淮南子齐俗》注云:“王乔,蜀武阳人也。为伯入令,得道而仙也。”⑧杜光庭《王氏神仙传》载云:“益州北平山上有白虾蟆,谓之肉芝,非仙才灵骨,莫能致之。王乔食之,得道。今武阳有灵仙祠。”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所述略异,谓“武阳有北平山,在益州南一百四十七里,高一千三百丈,上有白虾蟆,谓之肉芝,食者长生,非仙材灵骨,莫能致也。乔好道,望山朝拜,积十余年。登山感致,因得食之,身轻力倍,行及走马。”并称:“今武阳有乔仙祠”。AB此当本之《王氏神仙传》而突出言其成仙之难。

  鬼谷先生——

  鬼谷先生原是中国古代传说人物,言其为战国时苏秦、张仪之师,后被道教奉为古仙。《史记苏秦列传》曰:“苏秦者,东周雒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①《张仪列传》曰:“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

  ②唐司马贞《索隐》曰:“鬼谷,地名也。扶风池阳,颍川阳城并有鬼谷墟,盖是其人所居,因为号。又乐一注《鬼谷子》书云:‘苏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③盖唐前世人已疑鬼谷先生之“乌有”;信之者,亦仅推知其为某人之号,其姓名、生平,皆付阙如。

  但是道教很早就视之为仙人。东晋南北朝时托名东方朔所著的《海内十洲记》即为他编写了一段“仙话”。云:“昔秦始皇大苑中多枉死者横道,有鸟如乌状,衔此草(指上云“不死草”)覆死人面,当时起坐而自活也。有司奏闻,始皇遣使者,赍草以问北郭鬼谷先生。鬼谷先生云:‘此草是东海祖洲上有不死之草,生琼田中,或名为养神芝,其叶似菰苗,丛生,一株可活一人。’始皇于是慨然言曰:‘可采得否?’乃使使者徐福,发童男女五百人,率摄楼船等入海寻祖洲,遂不返。”④故托名葛洪的《枕中书》(实出于南北朝)即将鬼谷先生纳入道教神仙谱系,称:“鬼谷先生为太玄师,治青城山。”⑤南朝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又于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下“左位”

  中,列入鬼谷先生。南北朝所出之《文始先生无上真人关令内传》,又署名鬼谷先生撰。

  ⑥杜光庭《录异记》卷一所记鬼谷先生,对之作了更多的增益。称鬼谷先生为“古之真仙也。云姓王氏。自轩辕之代,历于商周,随老君西化流沙。洎周末,复还中国,居汉滨鬼谷山。受道弟子百余人,惟张仪、苏秦不慕神仙,好纵横之术。时王纲颓弛,诸侯相征,陵弱暴寡,干戈云扰。二子得志,肆唇吻于战国之中,或遇或否,或迍或泰,以辩谲相高,争名贪禄,无复云林之志。先生遗仪秦书”⑦以责之。据此,其生活年代,竟上推至黄帝殷周时代,且是太上老君西行化胡的随从者之一。更重要的是将其传授纵横术的纵横家身份,改变为传授神仙道术的神仙家身份,所传授的不是纵横术,而是神仙术,因此才遗书谴责“不慕神仙,好纵横之术”的苏秦、张仪。经此改造后,鬼谷先生就成为地道的古仙了。

  《正统道藏》太玄部收有《鬼谷子》三卷,讲“知性寡累”,和揣摩、捭阖等术,自是后人伪托;洞神部方法类又有《鬼谷子天髓灵文》二卷,讲隐形藏体,驱神入室等术。其开篇所云:“水帘洞主鬼谷子”,以“秘密天文大道”“传孙子(盖指孙膑)、庞公(盖指庞涓)”云云,⑧更不知何所据而云然。

  注:①②③《史记》第7册第2241页、2279页,2241页,中华书局,1959年④⑤⑥⑦⑧《道藏》第11册51页(文中作“有司闻奏”,《太平广记》卷四《鬼谷先生作“有司上闻”,据此意改为“有司奏闻”),第3册271页,第25册355页,第10册856页,第18册671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

  安期生——

  安期生是秦汉间传说中的仙人。关于他的记载,以《史记》为最早。司马迁在《乐毅列传》后评述汉初黄老之学的师承体系时说:“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①曹相国即汉初平阳侯曹参。按这一记述推知,安期生约当战国末期,似齐人,传齐国黄老刑名之学。黄老学者本重养生,而齐地学术最为活跃,燕、齐一带又是神仙传说盛行之地,也许正是这一原因,安期生遂被齐方士目为神仙。

  据《史记封禅书》的记载,方士李少君曾语汉武帝曰:“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臣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于是武帝“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②后李少君病死。虽求蓬莱安期生不得,“而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更来言神事矣”。③齐方士栾大,亦自称“臣常往来海中,见安期,羡门之属。”④《神仙传》称李少君亦齐人,于安期先生得神丹之方。据此,安期生确系齐地方士心目中的神仙。

  《列仙传安期先生》的描述比较简朴。称安期生为琅琊阜乡(今属山东)人。

  “卖药于东海边,时人皆言千岁翁。秦始皇东游,请见,与语三日三夜,赐金璧度数千万”。秦始皇离去后,委弃金宝不顾,留书始皇:“后数年求我于蓬莱山”。

  始皇得信,“即遣使者徐市(音福)、卢生等数百人入海。未至蓬莱山,辄遇风波而还。立祠阜乡亭并海边十数处”。⑤按《列仙传》“数年”,《云笈七签》本及《仙鉴》皆作“千年”,盖宋本如此,然于理不通。而赵道一据此云:“秦始皇以穷奢极侈惨刻之君,安足以语道?安期生委金璧而去者,所以示之廉;曰‘后千年求我于蓬莱’,所以示之仙不可学矣。”⑥《列仙传》称安期生本是卖药翁。后葛洪则说他服金液长生,“非止世间,或延千年而后去尔”。⑦仙传又谓,有王老,与鲁女生、封君达为友,访道名山,于东岳遇一神仙乘白鹿,与侍女约十人,自山中而下,自称安期生,教以胎息存真一之诀,言讫升天而去。⑧南宋谢守灏编《混元圣纪》言安期生后以道授马明生,马明生又传于阴长生。可见在道教中,安期生主要是一位好仙药、行气功的神仙形象。

  因道教视安期生为重视个人修炼的神仙,故上清派特盛称其事。传说他得太丹之道、三元之法,而升昆仑,或在玄洲三玄宫;并奉之为上清八真之一,其仙位或与彭祖、四皓相等。灵宝派因倡普度,故贬斥他“前世学法、功德薄”。⑨但安期生跟彭祖一样,在道教中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在《真灵位业图》中列在第三左位,被奉为“北极真人”

  AB;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称他治在七十二福地之一的元晨山,其得地仙果位乃是共通的说法。

  阴长生——

  阴长生相传为东汉和帝永元八年(96)所立皇后阴氏之曾祖。新野(今属河南)人。

  生富贵之门而不好荣位,潜居隐身,专务道术。闻马鸣生得度世之道,乃入名山寻求,后于南阳太和山中,得与相见,执奴仆之役。马鸣生只朝夕与之高谈世务,不教其度世之道。如此二十余年,终不懈怠。与阴长生一起奉事马鸣生的十二人已先后离去独有他敬礼弥肃。马鸣生为其至诚所感,偕赴蜀青城山中,立坛盟誓,授以《太清神丹经》。

  阴长生得其术,归家后合丹,举门皆寿。

  相传在世一百七十年,颜面如童子。后于平都山白日升天。

  《神仙传》《云笈七签》《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有其传。

  《神仙传》又载所谓“阴君自序”(一作“阴真君自叙”)云:“维汉延光元年(122),新野山北,予受和君神丹要诀。道成去世,副之名山。如有得者,列为真人,行乎去来,何为俗间。不死之道,要在神丹。行气导引,俯仰屈伸,服食草木,可得少延。不能永度,以至天仙。子欲闻道,此是要言。积学所致,无为为神(《云笈七签》作‘不为有神”)。上士为之,勉力加勤;下士大笑,以为不然。能知神丹,久视长存。”①此文反映出阴长生是像葛洪那样的外丹家,并且十分强调后天的“积学”。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金丹》中也可看到类似观点:“长生之道,不在祭祀事鬼神也,不在道引与屈伸也,升仙之要,在神丹也。……”并说:“近代汉末新野阴君,合此太清丹得仙。其人本儒生,有才思,善著诗及丹经赞并序,述初学道随师本末,列己所知识之得仙者四十余人,甚分明也。”②据《道学传》《云笈七签》等书记载,葛洪岳父鲍靓从阴长生得道诀,而阴长生之师马鸣生系齐地临淄(今属山东)人,后世又传闻马鸣生得道于琅琊(在今山东胶南县境)仙人安期生,故葛洪承自这一系金丹道亦可上溯至齐地神仙方术。但阴长生的活动远及巴蜀,对当地道教的兴盛影响甚深。

  道书中有不下十种题阴长生修撰,如今本《太清金液神丹经》卷中、《金碧五相类参同契》《周易参同契》阴真人注、《忠州仙都观阴真君金丹诀》《阴真君五精论》《阴真君金木火丹论》等等。

  得道仙真…王臁

  王臁俚膩須v:王臁伲从駱谢鸶鞂ⅲ《髡婢K追Q王臁佟!睹魇贰返摹抖Y志》稱,「隆恩真君,則玉樞火府天將王臁僖玻謬L從薩真君傳符法。永樂中,以周思德能傳臁俜ǎ遂督侵鹘ㄌ鞂R及祖師殿。宣德中(1426…1435)改廟為大德觀,封二真君。成化初,改觀曰顯臁畬m。」「夫薩真君之法,因王臁俣小M蹯‘官之法,因周思德而顯。而其法之所自,又皆林臁剌吽綍埂髑鍟r期的神仙傳記稱,王臁僭鯋海骊幐×褐畯R神,因其吞噬童男童女,為西河的第三十代天師虛靖真人的弟子薩守堅,飛符火焚,將王惡燒成火眼金睛。王惡不服,奏告於天庭。玉皇大帝即賜慧眼並金鞭,准其陰隨薩真人,察有過錯,即可報復前仇。十二年間,王惡以慧眼觀察無遺,竟無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