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西域余闻 >

第12部分

西域余闻-第12部分

小说: 西域余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东汉时代,条支的存在不再只是传闻。东汉人甘英抵达条支国,听说前方航路的艰险,于是便折头东归,没有继续向前。所以这时条支依旧被看做是极西之地。
  唐朝的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提到,李白的祖上没有犯什么大罪,而被谪迁至条支一带。这里所说的“条支”不过是指代西方之意,仅仅是用“条支”这个地名来代替整个西域地区而已。
  作为地名,条支如果是指叙利亚一带的话,它与唐朝版图的距离相当遥远。唐朝应当不会把放逐地设在那么遥远的地方。
  李白有一首题为《战城南》的乐府诗。所谓乐府,原为汉朝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乐府负责搜集和保存民间歌谣,同时把新创作的歌谣推广到民间,相当于一种宣传工作。作为官署的乐府在汉朝末年即被废止,但是乐府收集的诗歌却作为一种诗体流传下来。后人把模仿古代民间歌谣创作的作品也称为乐府。
  乐府诗原为配合乐器演唱的诗歌。至唐代,模仿民间歌谣创作的乐府诗不再以乐器伴奏和旋律配合为前提,逐渐形成一种单纯的诗体。
  关于乐府的赘述就到这里。再回头来看李白的《战城南》,引用开头几句——
  去年战,桑干源,
  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
  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
  三军尽衰老。
  桑干河发源于山西省,下游即永定河,其中一段流经北京近郊。日中战争爆发的地点卢沟桥就建于永定河上。天宝元年(724),唐朝军队与突厥战于桑干河畔。天宝六年(747),唐朝又与吐蕃(今西藏)战于葱岭(帕米尔高原)河道。
  “兵”指刀、枪之类的兵器。用条支的海水清洗带血的刀剑,在积雪的天山下的草原放牧疲惫的战马。行军万里,征战不知何时才能结束,三军将士日渐衰老……
  乐府诗常常包含了人们对政治的主张和对社会的思考,这首《战城南》也一样。作者的寓意似乎在于对无谓战争的责难。这首诗的末尾写道:
  乃知兵者是凶器,
  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在桑干河源以及帕米尔高原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清洗兵器的地点是条支的海边。考虑到帕米尔高原与叙利亚的距离,这里的条支并非是指叙利亚一带,而是一个泛指西方的地名。
  或许,受托李白遗稿的李阳冰对这首《战城南》有着深刻的印象。所以才会在写《草堂集序》的时候,特意把条支这个地名用作对西域的称谓。
  据郭沫若考证,在唐代西域十六都督州府中,曾设有“条支都督府”。至于设在何处却不明了,但可以确定不在叙利亚。因为叙利亚并不处于唐朝版图之内,自然不可能在那里设置都督府。
  由此可知,条支这个地名久经风化,成为一个极其模糊的地狱名称。与之相比,李白度过幼年时期的地方,即新墓铭所记的“碎叶”更值得信赖。

六 西部诗人李白(4)
据推测,碎叶在现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附近,唐朝曾筑碎叶城。筑城的年代据史书记载,是在调露元年(679)。这段记载相当详尽,从中可知筑城者是都护王方翼。李白的祖上于隋末被放逐此地,当时这一带应当还没有城池。
  早于李白出生约七十年,有一个中国人从碎叶经过,他就是年轻的求法僧——三藏法师玄奘。
  玄奘离开高昌国之后,经由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今新疆库车)、跋禄迦(有人认为是今新疆阿克苏),然后又穿越西北三百余里的沙漠进入凌山。这就是天山山脉的汗腾格里峰,阵图上标注的海拔是六千九百九十五米,行走山中约四百里抵达大清池畔。
  ——东西长,南北狭。
  这是《大唐西域记》里的描述。毫无疑问,这指的是伊塞克湖,原注称之为热海或咸海。
  玄奘从哪里翻越汗腾格里峰,史书中没有记载。可以确定那是一段艰难的旅程,同行的脚夫十人中就有三四人冻死,牛马的死亡率则更高。
  从大清池(现在中国地图上标注为伊塞克湖)向西北行五百余里,至素叶水城。
  通常认为,这里所说的素叶就是碎叶。
  从素叶往西四百余里至千泉,再从千泉行百四五十里至怛逻斯城。从怛逻斯城向南,行十余里,有一个三百余户人家的村落,那里是中国人的聚居地。
  据《大唐西域记》记载,他们往昔被突厥劫掠至此地。虽然住居、服装都已突厥化,但语言和礼仪仍保留着故国的风貌。
  在那座三百余户人家的中国村落里,也许有李白的祖父或曾祖父在内。那样的话,李白的祖上应该不是被放逐的罪人,而是因战乱被掳掠的俘虏。
  玄奘说“往昔”云云,其实当时不过是隋朝灭亡后十余年而已。隋末被突厥掳掠至此地的中国人,理所当然还保持着固有的语言和礼仪。
  突厥可汗顺服唐朝后,双方关系好转,唐太宗以金帛赎回男女八万人。这是玄奘经过此地之后不久的事。玄奘在怛逻斯遇见的三百余户中国人,估计也凭着皇帝支付的赎金得以平安回国。
  然后又过了七十余年,李白一家才得以逃离碎叶。看来他们所处的地位截然不同于被突厥劫掠来的那群人。即使唐太宗付了赎金,李白家所属的群体也不能获准回归。
  可见他们不属于被俘虏的无辜良民,而是出于某种特殊原因才迁移到西域的。“非罪”的说法,是否可以理解为不实之罪呢?有当事人虽毫无恶意,可是却被认定为有罪的事例。也有可能是*。
  杜甫的父亲杜闲,王维的父亲王处廉,在史籍中都可查到这些与李白同时代的杰出诗人父亲的名字。只有李白父亲的名字没有留下记录,这一定是出于某种特殊原因造成的。
  《新唐书》、《草堂集》以及新墓铭,三者的共同记载是
  ——凉武昭王李暠九世之孙。
  这里所说的“凉”是五胡十六国之一的西凉,是5世纪初建立于中国西北地区的地方政权之一。以“凉”为国号的政权共有五个,分别被称作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总称为“五凉”。
  西凉的创始者名叫李暠。
  李暠自称是西汉被誉为“飞将军”的李广的子孙。
  说起李广,我们都会想到那段勇武的传说——李广把草原上的巨石误认为是一头猛虎,张弓而射,箭头竟然深深没入石中。李广的先祖是秦朝将军李信,而李广的孙子是李陵,他也是汉朝名将之一。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六 西部诗人李白(5)
在与匈奴的战争中,李广战败自杀,而李陵力战之后以矢尽援绝而投降。众所周知,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解一事得罪下狱,被处以宫刑(去势之刑),出狱后司马迁发奋完成了《史记》。
  虽然各代武将辈出,但李家人似乎总也难以避免悲剧的结局。
  李暠在北凉时期曾做过敦煌郡太守,400年独立,号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同年求法僧法显来到敦煌,准备踏上前往印度的遥远旅程。在法显的旅行记中,以李浩之名出现的敦煌太守正是李暠。
  李暠建立的西凉是一个短命政权。李暠死后,第二代的李歆在攻打北凉时战死。西凉仅仅只维持了二十年。第一代李暠即武昭王。
  唐代开国皇帝李渊自称是李暠的第七代孙,他在儿子李世民的辅佐之下,建立了大唐帝国。李渊即唐高祖。强大的唐王朝持续了二十一代,共二百八十九年。唐朝建立之后,追谥皇帝的先祖李暠为兴盛皇帝。
  如果确实如《新唐书》等史籍所说,李白是兴盛皇帝第九代孙的话,就意味着他与唐朝皇室有亲缘关系。自李暠建立政权到李白出生,其间相隔整整三百年。
  以清朝为例,据说自清初到清末的近三百年间,皇族及其宗室的人数超过两万。在李白的时代,称得上西凉李暠子孙的人估计也有数万。三百年过去了,没有明确的证据,便可以随意自称。如果能与皇室攀上亲戚,不论是实利还是虚荣的好处都值得期待,因此诈称的人恐怕也不少。
  关于李白的家族及出身,许多学者都曾做过考证。除郭沫若之外,陈寅恪、俞平伯、胡怀琛等人都撰写过相关论文。其中甚至有人持李白非汉人的观点,陈寅恪更断定李白就是西域胡人。
  关于唐王朝的开国皇帝李渊的家系,也有人主张非汉人说,所以对于五岁之前确实居住于西域的李白来讲,认为他是西域胡人的观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据说李白家族在西域改名换姓,回到四川后,又恢复了原来的李姓。也就是说他们在西域并没有用李姓,或者并非改名换姓,而是本来就不曾拥有过汉族姓氏。在四川使用李姓,也并非恢复原姓,而是取得了一个新的姓氏。至少在写推理小说的时候,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可能性,这是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李白是汉人抑或胡人,我认为无关紧要,因为李白在汉人的文化领域中所拥有的重要地位丝毫不会因此而动摇。反之如果因为汉人或非汉人说而改变对李白的评价的话,那么这种观点才是不正常的。让我感到别有兴味的是,大诗人李白在五岁之前居住于西域这个事实。
  那么虚岁五岁的李白,是否有关于西域的记忆呢?
  ——年五岁,能诵六甲。
  李白的传记中这样写道。“六甲”是指以甲子为首的干支六十甲子。大概是说自五岁起就能做简单的读写,应当是相当早慧的孩子。
  ——李白斗酒诗百篇。
  这是杜甫《饮中八仙歌》里的一句。可见李白的诗歌创作是多么的多产,而且书写速度也极快,此外也更说明他有着超群的记忆力。还有一些关于李白幼时早慧的小插曲,想必五岁那年从西域到四川的长途跋涉,在李白幼小的脑海里一定留下了深刻印象。若不是这样,我感觉不符合常理。
  那么,在李白的诗中,我们是否可以找到关于西域的记忆呢?
  鲜明的个性、自由奔放的精神以及侠气——从李白的这些品质中我们应该可以发现西域风土留下的影子。另外从诗的题材来看,关于塞外的作品时常出现,也许这也是西域记忆的体现。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之六)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
  按剑而起的“汉皇”即汉武帝,而汉武帝召见的是将军李广。李广正是传说中的李白祖上的将军。
  ——先祖乃汉之边将。
  李白在赠与张相镐的诗中这样写道。可见李白对二十五代之前的先祖李广将军有着强烈的认同意识。
  据史书记载,西凉的武昭王李暠是李广将军的第十六代孙,李白则是武昭王的第九世孙。或许是意识到自己身上流淌着武将的血,李白与普通文人不同,自十五岁起就开始学剑术,读奇书。
  二十岁左右,李白混迹于侠客间,佩剑四处游走,与人争斗时,好像还亲手杀过人。他不喜阴郁之气,而独爱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