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揭密搜索引擎快速成长路:撬动地球的Google >

第26部分

揭密搜索引擎快速成长路:撬动地球的Google-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件进行进一步调查的权利,同时,同意将这篇报道包含在Google的上市文件中,但是Google要改正文章中不准确的信息,其上市进程才可以继续。
  Google终于可以接受投资者们的出价了,然后就会确定一个统一的拍卖价格,让整个过程运转起来。不过110~135美元每股的价格范围被证实是过高了。出现了这么多破坏Google信誉的报道,其他科技股票的股价跌幅高达40%,Google股票的拍卖规则又很复杂,这些因素都抑制了人们对这只股票的需求。媒体和华尔街那群喋喋不休的人对Google的打击更是雪上加霜。
  为了鼓舞人们对Google IPO的信心,多尔和莫里茨又采取了新的措施:他们将IPO的价格范围降低到85~95美元每股,低到了足以吸引更多需求的地步,而且也有机会重建人们对Google的信心,因为,这样一来,人们在交易的第一天就很可能会看到股票价格大幅上升,而投资者们也会对Google很满意。而且,为了防止人们将在8月进行IPO看为孤注一掷的做法,多尔的KPCB公司和莫里茨的红杉公司都决定继续保有他们原本打算出售的Google股票,这标志着这两个精明的投资人预计Google的股票价格还有上升的空间。
  几年来,还没有其他任何一场IPO能够制造这么多的头条新闻。2004年8月19日,历经波折的Google股票终于在纳斯达克股票交易市场上市了。其股票交易代码是GOOG,发行价格是85美元每股。Google共计划发售1 960万股股票,因为数量相对较小,导致了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出现,所以无法在早上9点半市场开市之时开始交易。直到上午11点56分,交易才正式开始,股票价格飙升了15?郾01美元,达到100?郾01美元。这次股票发售筹集了16?郾7亿美元,使公司的最初市值达到231亿美元。而操作这笔交易的华尔街公司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和摩根士丹利得到的佣金还不及平时的一半。
  突然之间,Google拥有了比许多历史更久、基础更牢固的公司更高的市值。在IPO中购买了股票的投资者们很快就抛出了手中的股票,获利相当可观。而新奇的拍卖过程最终实现了两个目标中的一个:是Google根据投资者的出价控制了股份的分配,而不是华尔街说了算。近年来,华尔街频繁发生将热门的IPO留给其偏向的一小部分人的丑闻,并因此而臭名昭著,而这个更加平均主义的方式避免了类似丑闻的出现。但拍卖没有能够实现为Google股票卖个好价钱的目标,Google以85美元每股的价格出售股票,为投资者们留下了很大的利益空间。如果股票发行过程更顺利些,出价过程更简单些,或者Google不是这样坚持要在8月完成交易的话,也许可以获得一个更高的IPO价格。而公司保险柜里也能够存进更多的钱。
  在IPO当天,谢尔盖 · 布林出现在Googleplex里正常上班,这标志着公司一贯重视日常工作的原则。而公司联合总裁和共同创办人,时年31岁的拉里 · 佩奇去了纽约,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 · 施米特、风险投资家约翰 · 多尔一起,出席了庆祝股票公开发售的开幕式。佩奇和施米特同主持开幕仪式的纳斯达克官员们共进了早餐。虽然佩奇当天早上刚刚因为手中持有的股票而成为亿万富翁,他却显得与身边发生的一切格格不入,态度冷漠。当官员们对他表示祝贺时,他的回答竟是:“看看会发生什么是很有意思的。”根据《GQ》杂志的报道,佩奇对穿西装打领带很不适应,他甚至坐到了满满一盘鲜奶油上,暂时弄脏了自己的臀部,幸亏后来Google的工作人员帮他擦干净了。“这种事情常常发生,”施米特说,“我们还见过更糟糕的情况。”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波三折的IPO进程(10)
对于布林和佩奇来说,通往股票上市的征程总算告一段落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运作了整个IPO过程,有效地打击了华尔街的行业垄断。他们又可以将注意力放回到公司经营上了。不过,公司现在有了许多与他们素未谋面的股东,两位创办人现在面临着全新水平的公众监督和责任。
  Google的公开募股是硅谷同华尔街关系的分水岭。拉里和谢尔盖成功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公开募股,并在此过程中保持了控制权,赢得了那些经历过华尔街磨难的公司领头人的尊敬。舆论对公司前景的猜测此起彼伏——这次公开募股是否预示着技术公司交易方式的新时代?或者,这只是Google实力和特别的开拓精神的最新明证?因为没有几家公司能够在8月完成如此困难重重的公开募股。而拉里和谢尔盖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他们知道事情同以前不一样了,因为现在,成为股份公司的Google还面临着许多悬而未决的法律纠纷和其他问题。不过,至少Googleplex里的生活又恢复正常了,又开始有乐趣了。几天之后,拉里和谢尔盖又去欢度火人节了。一个朋友说,这说明,虽然Google这两个家伙已经成为亿万富翁了,不过,很显然,他们的本色没有改变。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进攻微软(1)
2005年5月的一个春日的下午,几百名学生和他们的教授坐了满满一教室,焦急地等待着埃里克 · 施米特的出现。这个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科技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脱掉了外套,领带也松开了,腰间别着一台黑莓智能手机;他迈着轻快的步伐拾阶而下,走到演讲厅的讲台,蓄势待发,要在微软的地盘上贬低微软,提升Google。许多业内专家在比较两家公司的时候,都把重点放在他们的软件策略和产品上,而倾向于忽视最重要的战场,而这就是最重要的战场。因为在改变商业模式和技术方面两家公司都具备相对的优势,所以在Google和微软之间的斗争的焦点并非市场份额、浏览器、计算机操作系统,或者什么你死我活的竞争。真正的战役是招徕和留住世界上最优秀的技术人才的斗争。这是个重要参数,它能决定到底哪家公司在互联网时代拥有最强大的找出并解决最有意义的、重要的新问题的能力。
  在此之前几个月,Google胆大妄为地在距离微软总部不远的华盛顿的柯克兰设立了一家办事处。在那里,微软成功地诱走了一大批希望既能够为Google工作又能够继续留在西雅图的软件工程师。现在,施米特到达了敌人的后方,正待在由微软的联合创办人保罗 · 艾伦投资兴建并命名的华盛顿大学保罗 · G · 艾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中心。这次施米特身负重要使命。他决心要说服这家备受推崇的学校里的师生们,现在,同微软相比,Google是更好、更激动人心的工作单位。
  施米特站在讲台上之前,埃德 · 拉佐斯卡(Ed Lazowska)教授热情洋溢地向听众介绍了他。拉佐斯卡教授是华盛顿大学比尔及梅林达 · 盖茨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会的主席,他的座右铭是“如果你不能够成为蒸汽压路机,你就会成为它脚下的路”。施米特意气风发,正欲展翅高飞,而Google拥有大把大把的资金:它的股票市价已经达到了250美元每股,公司的市值已经超过700亿美元。从他的角度来看,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坐在自己面前的学生中有多少人愿意加入Google以及它历史性的进程。
  在过去几个月里,甚至是同一天的早些时候,在另一个场合,当被问及同微软公司的竞争时,施米特都表达了对微软充分的敬意,而且避免做出正面回答,他说,微软是一家规模比Google更大的公司,而且拥有更加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更多的资源,将它同Google进行比较是可笑的。但是,在这个讲台上,他传达的信息却非常尖锐:Google是全世界最好的工作单位,而微软是个衰老的巨人,其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根据施米特对世界的描述,由盖茨带领的这家公司根植于较早的技术阶段,这个阶段已经被互联网革命的理论超越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微软的作用将越来越小,而Google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你们会拥有更大的舞台并有望获得更丰厚的回报。”他说。
  然后施米特将匕首刺进了敌人的胸膛。
  “我们每天都在同雅虎竞争,”他说,“微软已经宣告进入了搜索市场,但是他们还不是重要的竞争对手,虽然我确信他们将会朝这个方向努力。”把匕首又往深处推了几寸,施米特接着说,“微软曾公开宣布他们将会把搜索嵌入每一台台式电脑,这就是他们所谓的进入,但是,根据制定时间表的不同,实现这一条他们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同一个礼拜的早些时候,当施米特和盖茨在一个技术大会上会面的时候,施米特就清楚地知道Google带来的非比寻常的轰动效应、发展势头还有不断上扬的股票价格已经给盖茨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让他头晕目眩了。就在几个月之前,人们还在谈论Google是否会变成另外一个网景公司。网景公司是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繁荣时代的标志,后来被微软所摧毁。而现在,人们却在谈论Google是否会取代微软成为软件、技术和创新方面的世界级领军人物。盖茨是美国最富有的人,现在他却发现自己总是处于守势,不得不应付同这家硅谷的搜索引擎公司对微软的竞争威胁有关的各种难以回答的问题。
  “要知道,Google现在还是一家完美无缺的公司。”盖茨面对大会上聚集的记者和技术专家们不无讽刺意味地说,“泡沫还漂浮在空中。无论股票价格如何,你都可以购买,稳赚不赔。我们也曾经有过10年这样的蜜月期。”
  盖茨或是任何精明的技术和投资行家都不会忽视的情况是,1998~2005年间,微软的股票价格基本没有上涨,而Google却从一家新创公司成长为一个业界霸主。一想到微软在过去几年间一直在谈论在互联网搜索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可是其几个月前首次发布的“MSN搜索”却没有引起大多数人的注意,盖茨就不由的面色苍白。好在微软的操作系统还统治着个人电脑的桌面,所以盖茨决心在下一代Windows操作系统Vista中植入搜索引擎来赢得数百万用户。他将要建立一个操作简便的搜索引擎,让用户在打开电脑的时候随时都能看到。这就是他的计划。
  

进攻微软(2)
盖茨承诺说:“任何同搜索相关的事,我们都会去做。”
  尽管微软的触角无所不及,而且资金雄厚,在搜索创新方面他们还是落后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咎于公司虽然拥有大量软件开发宗师,但是却缺乏专攻搜索的专家。施米特知道,初出茅庐的软件工程师都渴望有机会为Google这样的公司工作,因为他们可以作为小团队的一分子开发成效显著、影响巨大的项目,他们可以取得世界范围的突破。对于雄心勃勃的极客或者技术人才而言,没有比这更重要的动机了。
  这一天,施米特对微软的一系列重拳出击是最清楚的标志,它表明了Google到底有多么雄心勃勃和信心十足:微软无论怎么做都不能阻止Google的发展壮大。施米特说:“我们的用户遍天下。”在头顶的投影屏幕上,他播放了一张虚构的《新闻周刊》封面,显示了如果Google创始人去为盖茨工作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是一张布林和佩奇的合影,照片上面的大标题写道:“微软的新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