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品赤壁论博弈 >

第3部分

品赤壁论博弈-第3部分

小说: 品赤壁论博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嗟娜丝诤透蝗牡淖试矗墒橇蹊安欢冒窳Γ抢锏闹悄苋耸肯M玫揭桓鱿兔鞯木鳌=呛撼适液笠幔暮V诙贾滥残乓澹诠阏刑煜掠⒉牛枷腿艨省H绻苷季菥!⒁娑荩刈√煜眨鞑康纳偈褡逵押孟啻Γ阅戏降纳偈褡迨敌邪哺д撸酝庥胨锶ń岢赏耍阅诶贾危廾髡巍L煜乱坏┓⑸涔剩团梢辉贝蠼柿炀V莸谋碇比∧涎簟⒙逖簦蚯鬃月柿煲嬷莸谋沓鍪η卮ǎń裉斓纳隆⒏室淮〕ぐ玻习傩赵趺锤也唤乘退队兀咳绻婺苣茄涂梢越砸担葱撕撼煜铝恕!
   。 想看书来

当我们要入局的时候(2)
诸葛亮说到了两个地方:一个是刘表据有的荆州,另一个是刘璋据有的益州,前者是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带,后者是今天的四川一带,两地都不小于东吴的六郡。这两个地方的领导者都比较昏弱,民心又不稳。既然刘表守不住,你就可以去夺取它;既然刘璋不懂得爱惜百姓,士人们都希望有一个明君出现,你就可以去充当这个明君。而四川(益州)那个地方地势险要,物产丰富,是“天府之国”。占据了这两块地方,你就有了真正的根据地,想称霸立业,就有了可能性。诸葛亮的结论是:将来的天下很可能是三国的天下,曹操是一国,孙权是一国,你刘备是一国,三国鼎立,达到较长时间的共存,谁也奈何不了谁。
  诸葛亮的这一番话,说得刘备连连称善。
  这以后,刘备就始终信任这位军师,言听计从,而且此后的局势也完全是按照诸葛亮所预料的那样进行,刘备的蜀国成了三分天下之一方。
  《隆中对》就是因为诸葛亮还未出山就说准了天下时局而被人称颂,称其有先见之明,成了千古名篇。
  这里我们也同样可以指出,原来诸葛亮的所谓隐居,并不是真的不想关心世事,而是先站在局外的立场上,冷静地观察和分析天下大局、大势,然后定下自己(包括刘备集团)要入局时的行动方针。
  无论是讲到西方的博弈论,还是讲到中国的谋略学,像诸葛亮帮助刘备分析天下时局这一套东西,都是少不了的。那就是先了解信息,然后综合并分析信息,再结合天下和小环境的形势得出自己行动的方略,最终预测出自己行为所要达到的理想结果。事实上,诸葛亮的“三分天下”的预谋准确无误地达到了。但要想走出秦川,进取长安,进而统一汉朝的江山,始终是纸上谈兵。这,也许是诸葛亮为鼓舞刘备的信心而夸大其词了吧?
  从《隆中对》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形势的认识是十分准确、十分具有独到见地的。
  诸葛亮这番话的内容极其丰富,包括了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讲述了天下的形势;第二,指出了刘备占地与立国的方位;第三,论述了将要建立的蜀国的内外方针政策(包括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第四,预测了最后的结果与可能的努力方向。
  西方的博弈论者在讲述博弈论的时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参与行动者必须是有理性的人(或集团)。这就是说,博弈论只是一种研究理性的行动者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形式理论;即这个参与行动者,他要会了解信息、运用信息、分析局势,并且会预测自己行为可能得出的结果。在这种分析之中,他是理性的、睿智的,而不是感性的或胡乱来的。在上面的例子中,刘备当然也是一个理性的人,但对待时局的看法,远不如诸葛亮,因为刘备早已入局,他是当局者迷;而诸葛亮却暂时还在局外,所以他是旁观者清。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掌握与分析信息是博弈的首要条件(1)
读诸葛亮的《隆中对》,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把握真可谓是了如指掌——哪个枭雄是如何起家的?他个人的领导能力如何?他有多大的实力?当地的民众情绪与条件如何?当然,还不只是“人和”这一方面的条件,还有“地利”与“天时”的条件。例如孙权有长江之险可以依仗,益州有山川之险可以凭借,他几乎全知道。别看他整天摇着羽毛扇,在隆中与几位名士闲聊清谈,在掌握信息方面,他是一点也没有闲着。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博弈对立方情况的了解,对尔后分析形势和作出决策是何等的重要。
  这一点,江东的孙权集团同样知道它的重要性。
  刘备采用诸葛亮的妙计,在博望一把火烧了夏侯惇的一半兵马,又在新野的空城中放第二把火烧了曹操的大军,然后带着十余万老百姓渡江走避。因为他是在最前线与曹军接触的,所以知道曹军的兵力和实力情况。而孙权远在江东,只听到曹操带着八十万大兵南征,具体的情况他是不清楚的。不知道就不能判断自己是战还是降,所以要派人去了解情况。他派出鲁肃来到江夏,名义上是给刘表吊丧,实际上是通过刘备集团了解曹操的情况。
  诸葛亮想要与东吴联合抗曹,就请示刘备让他跟着鲁肃来到东吴,目的是说服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
  曹操的实力如何,对于东吴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这时候东吴的内部,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正在说服孙权投降曹操。孙权手下全部动员也不过二十余万兵马,如果曹操果真有八十万乃至百万大军,孙权是无论如何也难于御敌的。
  在同到东吴去的船上,鲁肃一再交代诸葛亮,不要把曹操的实际情况告诉孙权,要他少说一些曹操的实力,不要吓着孙权,怕他因此会倒向投降派一方。
  然而诸葛亮做出的却是一种反常的举动,他反而夸大了曹操的实际力量。
  当孙权问他说,你们刘皇叔曾经同曹操打过仗,一定知道曹操兵力的情况,曹操的兵马究竟有多少的时候,诸葛亮却发起“唬”来,说曹操的军队有一百万人,而手下能够打仗的将领,少说也有一两千员大将。
  这话把孙权吓着了,但又有些不相信。诸葛亮不顾鲁肃如何使眼色,还在添油加醋地吓唬孙权。
  孙权又问:“曹操这次南来的意图是什么?”诸葛亮回答说:“当然是来打你江东,不然他南来干什么呢?”
  孙权再问:“与曹操战与不战,请您为我决策一下。”
  诸葛亮便说:“你要是能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干脆就投降得了。我们刘皇叔是没有办法才逃到荆州来的!”
  孙权听了诸葛亮的话,感到又恼火又丧气,他问道:“要是真的像你说的那样,你们刘皇叔为什么不投降呢?”
  诸葛亮的回答更有意味:“当年在刘邦夺得汉朝天下的时候,齐国的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不堪受到侮辱,集体自杀。我们刘皇叔是一个英豪,加上又是皇族出身,他哪里会投降呢?”
  言外之意就是,刘备是一个英雄,孙权不是,所以你孙权要投降曹操可以,我们刘皇叔是宁死也不会投降敌人的。这一番话把孙权说得勃然大怒。
  我们知道,诸葛亮的话里除了夸大敌情之外,主要是想采用激将法来激怒孙权。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而言,诸葛亮恐怕也讲出了曹操实力的部分事实,如果真是如此,恐怕江东的决断会是另一个样子了。
  

掌握与分析信息是博弈的首要条件(2)
因为,周瑜在夜里来见孙权,他向孙权说出来的却是另一番情况。
  他悄悄地告诉孙权,其实曹操并没有那么多的兵马,他北国的兵马不过十五六万人,他得到的袁绍军队也只有七八万,况且这些人虽然投降了曹操,其实都怀有二心。而曹操的军队都已经疲惫,他用疲惫的亲信控制疑惑不安的投降之众,这样的军队是不能打仗的,所以他说:“主公不必顾虑太多,只要给我五万精兵,我就能够打败曹操。”
  两种说法相差如此悬殊,实在令孙权不知所措。
  按照诸葛亮的说法,曹操有着一百万兵士,这还是少说了的;按照周瑜的说法,曹操只有二十二三万人马,不但疲乏,而且有降卒军心不稳的情况存在。这样说来,如果按照诸葛亮的说法,那么孙权就只有投降这一条路可走;而如果按照周瑜的说法,他只需用五万兵马就能打败曹操,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向曹操宣战。两种情报就会得出两种相反的结论,而这两种结论一旦实行起来,一种就使孙权成了亡国亡家之人;而另一种可能是击败曹操,保住了孙家的江山。那将是南辕北辙的两种结局。
  这个例子说明了一个主帅必须真实地掌握确切的情报(信息),情报的差异影响着主帅的判断,也影响着博弈的胜负成败,同时还必须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来判断,所有参谋人员的意见都不能代替主帅的意见。这个问题当然用不着特别强调,不论是军事斗争,还是商战,情报的重要性和在决战中所起到的作用早已千万次地被史家所证明。没有情报的将军犹如瞎子摸象,非打败仗不可。当然,情报有真假之分,也有有用情报和垃圾情报之别,重要的不是你掌握的情报越多越好,而是如何来研究、分析和处理这些情报,从中判断和推导出正确有用的结论。
  不过,我们还要说上一句,至于曹操到底带了多少军马来到长江边上参加这次“赤壁之战”,不仅当时的孙权没有弄清楚,就是到了今天,许多历史学家也还是搞不清楚。今天多数历史学家比较统一的说法是:曹操没有百万雄师,也就是七八万人,而周瑜从刘备手中借来的人数,加上自己的兵力总共有五六万人,双方决战时的兵力相差并不大。
  也有这种可能性,曹操虽然带着几十万人马,但是他把其他的兵力留在了河南、安徽之地,没有用到与孙权对决的战场上,在长江边上赤壁这个地方与孙、刘交战的,不过七八万人马。
  我们在这里还要着重说明的是:诸葛亮夸大了敌情,而周瑜缩小了敌情。这在每一次战争中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因为不是左就是右的两种情况都不利于情况的研究和判断,不利于最后决策的确定,所以对于所获得的情报,都应当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和再论证的过程,保证得到最后能够掌握敌方实力的确切数据,不然,就会引起主帅的怯敌或轻敌,只要出现其中的一种情况,都会使自己在最后的战争中失分。
  

判断形势和分析对手是两项必要的工作(1)
博弈论认为,掌握信息是有必然差异的,一是对弈的双方掌握的信息量是不可能一样的。就如美国侵略伊拉克之战,由于萨达姆的通信技术落后,加上长期处于被制裁、封锁状态,同时又不相信美国会真的打他,他肯定不如美国的情报部门掌握的信息多。二是对弈的双方掌握的信息可能不全面。就“己方”而言,掌握信息包括着两个方面:其一是掌握进入博弈局时整个环境的大形势和大气候;其二是掌握与你对弈者本身的相关资料。然而,由于对手也在防范你,就像在亚洲或世界性的足球赛中,一方想去看另一方的热身赛,另一方或者是拒绝参观;或者施放烟幕,不让主力出场;或者打的不是上场的战术和阵容,总不会让你了解真实的情况。因此,掌握信息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对博弈的对手基本无知,我们可以称为“黑箱”,黑箱是指对方的情况像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