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神奇的学习:10岁大学生张炘炀培养纪实(选载) >

第3部分

神奇的学习:10岁大学生张炘炀培养纪实(选载)-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觉得负担重的根源恰恰就是因为慢,因为慢,所以才让孩子“嚼”——嚼来嚼去,嚼得孩子已经反胃了,还怕孩子知识不巩固。慢慢吞吞,恶性循环,题海战术,原地转圈。
  说到这里,有人会说你又在这里装好人——你的孩子不给增压不大量做题,怎么可能10岁就上大学?
  我说的负担重,指的是学习上的无谓的负担。我有一个比喻:“教书如盖楼,封顶再装修”——现在的问题是:有的老师的习惯思维就好像是盖一层装修一层。在一节课的内容上嚼来嚼去,生怕学生领会不深,还美其名曰“巩固”。这样做,本身就是一个负担:老师有负担,一节课的内容三下五除二讲完了,家长知道了会不会说这个老师不太负责任?校长教务主任会不会有看法?于是,一刻钟就能教会的知识,我拉拉杂杂讲上两课时(做题的时间更长),这才叫负责,这才能对家长对领导有个交待:你看,我把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我够敬业负责的吧?
  依我看:这种教书方法恰恰是对学生不负责。学生思维本来挺简单:比如说圆心半径直径这个概念,老师本来讲的挺清楚,噢,原来这么简单。可是老师后来的连续作战,那意思好像是其实刚才讲过的内容没有那么简单——有些老师的做法,就好像存心不让学生觉得接受知识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不让学生树立这样一种信心。无形当中互相折腾,学生心理上觉得任务实在是艰巨,老师讲得多不容易啊,我开始的觉得挺简单的想法是不是太轻敌了?于是我就没信心,越没信心就学的越慢。
  其实学习负担重最大的根源就来自这种教与学的心理负担。一定要皱着眉头学,一定要拿出吃奶的劲来学,一定要去抠死每个环节去学。结果并不讨好,主观愿望是养成学生认真刻苦不要遗漏的好习惯,客观事实上却让学生心理疲惫:哎呀,学习原来是这么繁琐,老师告诉我们学习是快乐的,我怎么一点都没有感觉到呢,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呀。一旦学生有了这么一个逆反心理,你再做多少思想工作都是白搭。
  我不是主张一点都不要有负担,预习,记识,测验,大量做题,这都是不能省略的。我主张在前进中化解这种负担,打一个比方,孩子打电子游戏都喜欢往前冲,要是一个城堡他老冲不过去,他就干脆不喜欢这个游戏了。某种意义上,在学习指导上,你要让孩子看到前面的城堡,看到新鲜的东西。他要有点征服意识,有点殖民意识,有点武侠好汉的思维方式。这样他才会觉得我辛苦一点挺值得,因为我的学习总是在前进,在学习中也能找到快乐。
  

我的“快”字诀(1)
缩短学习课程的时间,做起来是要具备一定条件的。但是能够快一点学,你会发现好处非常大。关于这个“快”,我的总结就是——
  学得快一点,回头少一点,
  偶尔漏一点,不必上保险。
  小学最宜快,识记定成败。
  知识支点少,能快就小跑。
  念嚷式教书,满堂闷葫芦。
  本末易倒置,形式大于实。
  中学数理化,赶超先搭架,
  预习兼做题,分数勤分析。
  教书如盖楼,封顶再装修。
  原地别磨叽,莫做鬼见愁。
  我这个口诀里包含了我对快的理解和心得:你要有了“快”的决心和信心,就不要在无谓的检查和巩固上浪费时间,“回头少一点”就是这个意思。
  有人可能会用“狗熊掰苞米”的典故来反驳我:一味强调快,孩子巩固不了咋办?你这个说法太片面。
  这其实是个误解。
  我所强调的“快”的意思绝不是光学不复习。而是温固知新的过程,把“温故”过程简化一点,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知新”上。
  “狗熊掰苞米”的故事具有一定讽刺性,那头狗熊在苞米地里掰了半天,掰一个扔一个,末了,狗熊怀里就剩一个苞米。这个故事作为一个比喻教育孩子是可以的,但是咱们不能把这个道理绝对化,好像学习进度一快就是“狗熊掰苞米”。孩子是人,不是狗熊,只要你能确定孩子记忆方面没有毛病,学得快一点我认为利大于弊。事实上,除非你的孩子有递进性遗忘的症状,苞米只会越掰越多,在我辅导张炘炀的过程中,有时候我还搞一点必要的放弃。斤斤计较没有意思,只要成绩不出现大的滑坡,不要动不动指责他“狗熊掰苞米”。
  我在给孩子的家教上,对“温故”的把握有这么几个原则。
  一、 对已经教会的字词,绝不安排抄字。
  二、 复习的时间绝不超过学新知识时间的1/4,强调预习的重要性。
  三、 简化任务,绝不做过多的练习,比如小学阶段的语文以扩充识字量为重点,教导作文不偏题首尾完整为主,不搞反复造句、情境练习那一套。
  四、 根据年龄特点设置学习任务,不去“发掘潜力”,刻意拔高。张炘炀两岁多识字的时候,我采取“光认不写”的方式。当张炘炀认字比较多的时候,我就放鸭子——让他自己去书店看书,爱看什么随他看什么,不去做所谓的系统练习,得寸进尺,更不追求完美。当张炘炀学写字的时候,不去给他人为的增加项目,不去过多在笔顺上耗费时间,允许有倒笔画,字写得不好也没关系,不在细节上过多纠缠。
  五、 最重要的一点,你作为家长,心态上绝不能患得患失。孩子学的过程发现有点毛病就“停业整顿”,张罗着帮孩子当“泥水匠”。
  我的总结就是:
  丢三不一定拉四,
  识字不是吃字(指不要搞大量抄写)。
  听写默写一遍,
  秋后算账净赚。
  量化概念当先,
  分类记录统盘(指学习目标的管理,孩子哪些字当时认识了,哪些知识点掌握了,当家长的必须掌握)。
  最后一句“分类记录统盘”的意思是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任
  务学习目标必要的管理,这个管理的内涵是:你要对孩子学到哪一步心中有数。
  现在很多家长的所谓管理基本上都是“兴之所致”,高兴了问两句,没心思了撂在一边,十天半月也不带问两句的。这种管法肯定不行,你水平再高也不行。炘炀母亲是教研组长,还是中学里的学科带头人,按理说她绝对有水平有资历辅导孩子了吧?但对张炘炀的学习她是不挨边的,原因很简单,她工作忙,对张炘炀的学习不了解,她要插手就不行。一插手就乱了,爸爸也教,妈妈也教,互不通气,还以为这样做对孩子挺负责,其实效果恰得其反。
  我的管理也并不是那种吭吭哧哧像个跟班的管法,很少板着脸去“督学”,而是一种伺候性的陪伴。主要是给他造成这么一种感觉:学习上你爸也没有闲着,给你当助手呢。你的学习,其实是“父子同学”。
  小学阶段树立了“赶超在先”的意识,中学学习方法就容易定型了。所谓“教书如盖楼,封顶再装修”,我采取的就是把一个大单元的知识点拉通了的搭架子的步骤,这是一个比较生活化的比喻,在辅导过程中我就是“重盖楼轻装修”,如果让我再现场演练一遍辅导张炘炀高中课程的场面,听课的人一定会失望,因为又不精彩又不得要领。就是最有经验的老师都会嘀咕:这算是什么示范课呀?又没有娓娓道来式的讲解,又没有细致的逐层分析,语言干巴,气氛也不活跃,跟自习课差不多,听不出个道道来。可不是吗?长期以来,我跟这个孩子已经形成的互学习惯,确实难以通过几节课的示范展示出来。如果不了解张炘炀小学初中时代学习习惯养成的过程,单纯看父子俩做示范就想学会赶超式学习的方法,那肯定是不行的。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我的“快”字诀(2)
这里我要讲一个插曲,张炘炀一路跳级,直至到了高三阶段。这时候盘山中学专门安排几个老师给他开“小灶”——这种情况一般家长都是求之不得的。可是我听了几节课以后坐不住了。不是老师讲的不好,其实老师讲的挺好,非常细致。但问题在于,我们已经形成了搭框架往前赶的学习习惯,老师的逐层分析(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精装修”)的讲法已经不太适合张炘炀的学习习惯了(很多知识我靠“框架法”已经提前讲完了),很坦率地跟老师们提出,可以由孩子自学了,老师也能理解。
   。。

“低台阶”和高目标(1)
一旦学习速度快起来,不可能面面俱到,孩子免不了有个马虎劲儿,有的字忘了,有的知识没怎么掌握好。大人可不能马上就沉下个脸上纲上线,什么“学习态度不端正”,什么“一个小数点毁了一个宇宙飞船”。孩子的精气神儿是浑的散的,马虎病在这个阶段是治不好的,你讲这一套作用不大。
  在小学阶段,孩子出现“学不会”或者有遗漏的现象,多半就是因为心思散漫。提醒一下是可以的,别在小问题上耗时间。至于那种动不动把一个字抄多少页多少行的做法更是蠢办法。
  快的目的是多学,你得有一个量化的概念,量化就是讲实惠。在小学阶段,实惠就是多识字多记单词,今天记五个明天记六个别磨叽,有点折耗没关系,咱往前走。街坊的家长来问我:你家这个孩子英语成绩不错,能给我们传授一点路子吗?我说简单得很,现在不是假期吗?每天让他记几个单词,别太多也别太少,假如每天记十个,一个月拿20天计,就是两百个,扣除可能忘掉的五六十个,一个月下来,咱们还净赚150个,一个假期下来,咱们多学了两三百个。单词量上去了,英语成绩保证能上去。
  我的实惠观念听上去有点“机会主义”,但确实是提高成绩的灵丹妙药,不但在自己家里屡试不爽,别人照着学,也对我说挺灵。
  家长的水平肯定高不过英语老师,但在一对一的学单词辅导方面,家长教又比上大课的英语老师有优势。所以在辅导孩子学英语方面,家长千万不要有畏惧心理:“哎呀,不灵啊,咱又不懂语法,会话咱也不行,音标对咱来说更是天书……咱光学单词,未免太不规范了吧?”不能这么想,如果这么想那你什么都辅导不了。因为你没有体会到到量化积累受益无穷的好处,所以眼睁睁看着孩子跟不上,找不到一个门进来。更没有想到:“低台阶”的辅导是把孩子往高处推的最现实的路子。
  所以我不来那种诗情画意式的循循诱导:学会一个字:手,写一遍,认识了,会读了,好。手的英语是“hand”;hand在汉语里怎么写:手。过程就这么简单,听上去是不是觉得有点索然无味?那好,我们来一种“有味”的对照一下。
  在学前班里,教书的方法那可是十分丰富多彩:又念又唱又嚷:“手手手,我们都有一双手,我们都有一双爱劳动的手……”然后分组,“小芳的手是小手,老师的手是大手。写作业,用右手,抱玩具,用双手……”——我不是说这样做不对,我只是做一个客观上的比较:学前班老师有她的道理,我有我的道理。她老在原地磨,符合了大众教育的目的。老师不容易呀,她要德智美体劳兼顾,还要把班里最调皮的孩子管住。她只能那么教。我没有必要这么办,字的形意音教会了就完了,不耗时间去“巩固”,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