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神奇的学习:10岁大学生张炘炀培养纪实(选载) >

第24部分

神奇的学习:10岁大学生张炘炀培养纪实(选载)-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是一般的老师,听到以后笑一笑就完了。可是这个这个老师挺认真,他一方面认为:这个学生肯琢磨问题,是件好事。就从他肯琢磨这一点,就要借机会给他打开思路。
  老师就轻言细语地对张炘炀说:你说零没有意义,那我问你:商店里电子称称完一次商品时,售货员总要把电子称做一个“归零”的程序处理。要是按你所说的,零没有任何意义,售货员不做“旧零”处理,那么你再去买东西,售货员岂不是要多收你的钱,顾客岂不是受损失吗?
  张炘炀当即就傻了眼。
  老师又接着说:我们盘锦的冬天,气象台总要预报气温。播报到“气温零度”的时候,公园里的湖面就要结冰,气温降到零下若干度,那个冰就会越来越厚。如果零没有意义,那怎么解释水到了零度才结冰呢?
  一连串的问题,把张炘炀闹了个大红脸,后来也不得不挠着后脑勺承认老师言之有理。
  “老张啊,你猜你这个宝贝儿子咋表扬我的?”老师乐呵呵地说。
  “这孩子没说什么出格的话吧?”我挺担心。
  “没有!他说:老师,你真棒!将来我要是当了皇帝,一定封你做皇家学校的校长!”
  这孩子……
  回头想一想,比起老师来讲,我这个当爹的确实缺乏说理举例的灵活性。相对而言,实用性逻辑性强一点,但有时候也犯枯燥的毛病。这个也有我自身的文科水平相对弱一点的客观原因。到了初高中阶段,我除了继续关注张炘炀的课程以外,也主动强化了自己在时事、历史方面的阅读和涉猎。
  即使我努力使自己适应潮流的变化,还是有一种跟不上趟的感觉。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里,绝对单纯的环境是不存在的。就拿看电视来说,你就是把孩子的节目锁定在“少儿频道”,也防不住这孩子突然给你蹦出几个“成人化”的名词。
  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只能顺其自然,适时引导。
  我不主张采用欺骗式的教育,为了让孩子不沾上邪的歪的,对他瞎编一气,乱说一气,那也不对。但必要时不妨采用装糊涂的方法:比如“×你爹”事件,家长表现得茫然一点,会让孩子也会感到无趣,分解了他的注意力。
  这些方法,我都是从揣摩老师们的教育方法,心理暗示方法中得到的。
  但是在这期间,我跟老师的沟通和孩子跳级的协调方面,也有一些不和谐的插曲。
  这种不大和谐,可能跟我“外圆内方”的性格有一定关系。
  举个例子,我待人接物方面是非常谦和的,但是由于我本人有一种禀性:自己考虑成熟的事情,一旦决定了就要一门心思照着我的路子来。这就不免同老师的理念发生一些“碰撞”——比如跳级这个事,有的老师就不太同意,从小学到中学,总有这样的老师,从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角度,本能地对我这种安排提出质疑。老师们也是好意,但我认为“知子莫如父”,然而语言沟通和说服上不大到位,难免有惹得老师不大高兴的情况。
  有一位老师干脆这样跟我说:你这样做等于把孩子给毁了。
  我只能苦笑一声,还是继续做我的工作。
  连校长有时也比较犹豫,我找他协商许多次,他只是点点头说“商量商量看”。到了最后;校长还是忍不住用协商的口气跟我说:咱们能不能不跳?
  ……
  但是因为我的倔强的坚持,张炘炀还是只用一年时间跨越过了两年的课程。
  也有的老师因为张炘炀本人的表现改变了先前的看法,一位化学老师开始明确反对让张炘炀跳级,后来有一次,看到张炘炀化学奥林匹克比赛得了50多分,主动对我说:孩子还是不错的。
  家长跟老师其他的理念不同,这也是正常情况。外在的,内在的,都时有发生。
  有一次我检查张炘炀的作业,发现一道题老师给他判了错,为什么判错呢?我本能地觉得老师的这个判法有问题。
  原来张炘炀用我提前教他的高中知识解出了这道题,老师没有考虑到这一层,给他判了错。这时候,我就对儿子说:“你用高中知识解出这道题,其实不应该算错的,殊途同归嘛……”
  

家教不能只顾埋头拉车(3)
事后反思,这种小枝节上的理解不同,是不难解决的。
  但有时候,我可能犯了“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毛病,在学校里,张炘炀面临的环境可不是“一对一”那么简单。他心目中对老师的理解,对老师的评价,我没有把这个做为一个专项加以研究。老师的风格不同,脾性有缓有急,面对不同风格的老师,孩子能不能适应,这一些问题我都忽略了。因此,个别时候张炘炀闹出了乱子,我的反应也是措手不及的。在初三阶段,发生了一件事——
  一个老师在讲解知识的时候,不知道张炘炀头脑中哪一根筋没有转过来,他就总是跟老师纠缠个没完。把老师弄火了,对他大吼一声:
  “你愿意听就听,不愿意听课就给我滚出去!”
  火归火,其实也没有当真让他“滚”,可是冲突既然发生了,还是挺不愉快的,我闻讯后赶快去了教研组了解情况。正在说话间,那个对张炘炀发火的老师走了进来,坐在椅子上喘着粗气:“唉,这孩子,可把我气坏了!”
  其他老师态度挺好,都在说:“你跟这么小的孩子置什么气?真是的……”
  我赶快上前向老师道歉:“对不住你,唉,我这个儿子,我有时也被他气得够戗,拿他没办法……”
  回头以后,我又安抚儿子,一方面开导他:老师这么做方法是欠妥了一点,教研组的老师都说了公道话。但是你想过没有?为什么老师被你搞的急扯白赖的,你说话的方式有没有欠妥的地方……
  另一方面,我也在暗中检讨自己,是否有时候也有惯孩子的地方?长期以来,我强调了孩子性格上的自由发展,可另一方面,自由发展、无拘束地发展与思想意识上的“不知天高地厚”如何去界定?我确实对此缺乏研究,因此不免造成了一些尴尬。张炘炀的个性,“九头牛拉不回来”的犟脾气,也时常令我这个当爹的感到苦闷。这种“成功”背后的不和谐,直到今天,也是我不断面对,不断思索的问题。
  

魏书生教育法的启示:学习与民主(1)
说起我们盘锦,出名的事物也比较多。油田、大米……这些都不用说了,盘锦也有不少“人文风景”,比如连续多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教育界名人魏书生。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张炘炀10岁考上大学成为新闻以后,很多记者和教育界专家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盘锦教育局局长魏书生,总是忍不住问我:你的教子方法是不是从“魏书生教育法”中得到的启示?魏老师跟你这个“神童”儿子的造就有什么关系?
  坦率地说:我不是一个科班出生的教育专家、行家,跟魏老师教育方法的丰富性和严密科学性相比,那简直是一个地上,一个天上。我不能贸然去高攀全国著名的魏老师,我要是把我的家教土方、偏方跟魏书生教育法硬去联系,人家魏老师不会买这个账。况且我本人并不是很了解“魏书生教育法”。
  魏书生是我们盘锦的一个传奇人物,典型的自学成长型的杰出人物。据说他讲课的时候就跟兔子尾巴似的,一年有100多天出差,很少批改作业,学生在家都是放羊式的学习,可期末考试下来,他带的这个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外界对魏书生老师和我们家的高考奇迹自然地联系起来,不外乎这么几个客观原因——
  人们会联想:盘锦的“地气”是不是比较特别?
  不然,为什么盘锦这个地方会不断出现教育上的特例?
  人们会联想到:魏老师是自学成才的教育大家,他在基层摸索多年形成了一套独到有效的教学方式,轰动全国(甚至在国外也有影响)。张炘炀的父亲也是带着一腔热情摸着石头过河,把10岁的儿子打造成少年大学生。他会不会在这方面,受到了某种潜移默化式的熏陶?
  人们也会从魏老师的强调自学、淡化讲课过程这一点上,把我的家教方子跟魏老师的先进方法联系起来看。
  这种联想也是正常的。
  在这里我必须澄清一下:与魏老师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相比,我个人揣摩到的一些心得、方子,只能算是一点皮毛。魏老师是语文课老师,而我在语文方面是比较薄弱的。魏老师面对的是一个班集体(现在又面临整个地区的教育系统的管理),他是优秀的教学组织者,又是优秀的班主任,还是了不起的教育行政管理者。我一个普通家长,猫在家里一对一地教自己的孩子,摸索出一点效果,取得一点经验,岂能跟大师硬行联系上?
  不过我是赞同魏老师的教育方法的。
  魏老师把每一个学生当作自己的“副班主任”的思路,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一种工作协作关系纳入师生关系中,确实是个天才之举。
  魏老师经常在开学时问学生:“这个新教材你们自学完了吗?”学生一起响亮地回答:“学完了!”……这种教学境界,令人羡慕。他是真正从烦琐的教案流程中脱颖而出的好老师,张炘炀如果成为他的学生,应该会有更大的进步(特别是在语文学习方面,这始终是我的一个弱项)。
  在张炘炀初中学习阶段,已经是盘锦教育局局长的魏书生到学校来,饶有兴趣地问起张炘炀,专门见了这个因跳级而出名的孩子。这个事,我也是事后听说的。不管怎么样,魏老师见了张炘炀,也算是对他某种意义上的一种关注吧。
  有一位名叫王成文的老师对魏书生教育法和张炘炀的个案联系起来,有这么一段议论——
  从网上看到了他(张炘炀)那稚气可爱的笑脸,想起他临出考场时自信地对父母说:“考上二本没有问题!”我的心被震撼了。就因为他在我们身边,而且才10岁!我于是开始深刻地反思自己从教14年来的一幕幕,成为人父11年来的一幕幕终于,我得出了结论:张炘炀的成功是他在求学的十来年中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最完美的结合。 在为他高兴的同时,我的内心深处更多是压力感、危机感和使命感。不用多说,这个10岁孩子的成功,是他父母乃至他的老师在他的成长与学习过程中成功地实践了民主与科学的教育思想。我看到,他小学、初中课程什么时间学完的,高中课程什么时间学习完的等等都有科学精密的计划,而执行好这一系列计划还必须征得这个小主人的同意才行。我承认“自古英才出少年”,但一位名人讲的:天才是99%的汗水与1%的灵感,同样适用他。 思索之余,我马上想到我的学生,他们已经16岁,马上就要参加中考了,想到了我教的那批今年参加完高考,且他们考完数学科后许多人都哭了鼻子的高中生,想到了我的11岁女儿。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主体意识被激发得怎么样?教他们的教师们科学规律遵循得怎么样?为什么我们没有达到张炘炀那样的效果?
  这位老师无疑是肯定张炘炀10岁参加高考这个选择的,但是他又非常理性地分析了这个现象——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魏书生教育法的启示:学习与民主(2)
我在这里不是一味地强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