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乱世第一名相谢安 >

第23部分

乱世第一名相谢安-第23部分

小说: 乱世第一名相谢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北方就是胡人的世界了似的,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其实,苻坚是很渴望得到这些汉人支持的,因为他们在国家里占绝大多数呀。并且,勿庸讳言吧,让汉人接受他的统治,比起让那剩下的400万胡人接受他,要容易。苻坚是有远见的噢。但是,他又没法儿得到他们的支持。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个:南方还有一个汉人的国家在呀!占据广大的江南,掌握最高的文化,国力虽不太强,但也不能算弱。所有汉人都认为那才是他们的根!就算不走,我们目前也能活下去,我们为什么要支持你呢?
  第二个:再看看北方的形势,打来打去这么多年,今天你称帝,明天就被灭。局面这样不明朗,汉人又怎么想,我们在“坞堡”里好歹能活,非得扔了民族气节,跑出来支持你,然后哪天跟你一块儿被灭掉?
  这是让苻坚一点儿办法也没有的事。其实他心里清楚得很,真正的敌人不是东晋,而是身边的胡人,但是,他用什么办法去制这些胡人呢?只有争取到汉人!
  那么怎么办?一个就是要有大国的风范,让汉人从心里认可这个“大秦”,这个他一直在做,但由于他所处的历史阶段,离达到目的还有很大的差距;而再一个,就是最根本的,灭掉他们在江南的那个国家!东晋早一天灭亡,他就可能早一天得到汉人的支持。到了那时,他再回头收拾这些胡族,可就得心应手地多了。
  苻坚并不是看不出怎么回事儿,他现在表现出来的宽容,是为了稳住他们,好先支撑起这个国家。他知道,如果现在对付他们,那这个国家很可能就会崩溃,这是不明智的。其实应该说,当时的北方能够出现一个看上去“统一”的国家,跟苻坚的这个“宽容”,也是分不开的。

  第二章  临终前的话
  一说起这个“临终遗言”,了解的朋友,肯定一下儿就会想起王猛,王猛临终前劝苻坚的那番话,极富前瞻性,也让我们不得不钦佩他的远见卓识。不过这里,这个“临终遗言”,除了王猛那句外,还应该再说一下儿苻坚的。苻坚的这话,虽然很少被人们重视,但是这对于我们解读他的内心,却很有用处啊。并且有趣的是,无论王猛和苻坚,他俩这个“遗言”,骨子里说得却都是一件事儿,这就是,对那个年代来说的另一个复杂得要命的问题——正朔!
  一:王猛的话
  王猛在临终前,特意叮嘱苻坚,他是这样说的:“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
  这里“晋虽僻陋”之类,是古代朝臣对自己的君主说话时,常用的夸张词汇,不必管它。其实,王猛这番话的核心就是:东晋是“正朔”,不能伐!
  但是这就有个问题,难道就永远不能伐了吗?其实也不是。等到将来这个“正朔”发生了变化,那不就行了吗。以王猛的眼光,他知道,苻坚这一辈子也等不到这个“正朔”变化的那一天,因为这不是哪个人能办到的。所以,他劝苻坚这辈子也不要伐晋。
  二:苻坚的话
  这是苻坚最后落到姚苌手里,姚苌逼着跟他要传国玉玺,又强迫他禅位时,苻坚说给姚苌听的。他说完这番话,姚苌一看没什么办法,就把他缢死了。
  苻坚是这样回答姚苌的:“小羌乃敢干逼天子,岂以传国玺授汝羌也。五胡次序,无汝羌名。玺已送晋,不可得也!”
  这里,两句话很值得一品:
  一个就是:“五胡次序”
  其实这个说法儿,在苻坚之前,从没有人提过。五胡难道还要有“次序”?那该以什么标准来排!我们后人看这段历史,才不管那么多,一向先来后到,谁先建国谁搁前头,也参考一下儿大小,然后就把这个次序排成“胡(匈奴),羯,鲜卑,氐,羌”。但是,这在后人看来极简单的问题,对苻坚来说,可是十分重要的!这几乎是他根本解决不了的心病。
  没有史料记载过,苻坚认为的这个“五胡次序”到底是怎么排的,其实正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他一直想要把氐族抬到其他胡人之上,让人们觉得,氐族就是理所应当的统治者,但是,他又始终找不到,自己比人家更高贵的理由!所以,这个给“五胡”排次序,就是他这么多年的梦想,但却根本实现不了。就连陈胜吴广起义时,不还得在鱼肚子里塞个布条,写上“陈胜王”吗,这个当统治者的,没个“承天景命”的说辞,那就不行。但是这种小手法,只适用于个人,这里苻坚要提升的可是整个氐族人的地位!
  苻坚虽然建了个大国,可是虚得很哪,基本就是个架子。不管胡人汉人,都还是在聚族而居,随时都可以密谋。不一样的就是,汉人作袖手旁观状;胡人呢,就盯着你啥时候不行,揭竿而起呢。所以,苻坚就老想给这个国家建个“秩序”,让他们服,让这个国家有点儿凝聚力。要弄个“五胡次序”,而且人们还能承认,那当然很好了。但是他没敢。那400万胡人要被激怒,然后稍微联合那么一下儿,他可就再没退路了。
  再一个:玺已送晋,不可得也!
  苻坚是在说:即使我死了,像你这种低贱的小羌也不配有玉玺,最该有玉玺的,是人家东晋!
  很明显啊,王猛说的东晋“正朔相承,国之宝也”,苻坚的内心是很认可的。
  不过说起“正朔”,我们常会觉得怪复杂,也常觉得有点儿虚。但是,它可不是没有作用啊。“正朔”最直接影响的,就是这个国家的凝聚力。对现在的苻坚来说,这可是最最需要的。
  对胡人这边儿:苻坚如果是“正朔”,还弄什么“五胡次序”啊,就是这“五胡次序”,他也是想在胡人这个圈儿里,把自己树立成个“正朔”。包括他一向的宽宏等等,也跟这个有关,“正朔”之国的君主,自然要有这等风范嘛。
  对汉人那边儿:现在汉人对他是不感冒,“正朔”在东晋哪,你一个胡人建的国家,文明程度还差着呢,跟我们怎么比?其实在中国的这片土地上,历来都有着一个不成文的惯例,这“正朔”只能有“一个”,不可能同时存在俩。所以,就总是会“分久必合”,没有同时存在两个国家,最后还能相安无事的。最终哪个国家统一了,而且又站在了文化的巅峰上,那它就成了“正塑”。那么以汉民族的容纳特性,也就承认下来了。所以,把自己弄成“正朔”,是得到汉人支持的最好办法呀。

  第三章  说说“正朔”
  既然说到这儿了,就罗索两句,来说说这个“正朔”。要说这个问题,牵扯的事儿实在太多,我们简短节说就是了。
  应该说,从咱们人类社会进化的角度来看,这个“正朔”,是取决于文化、文明的高低。总会是低级的要向高级的去过渡。如果谁拥有了最优秀的文化和文明,就算不是“正朔”,也能成为“正朔”。这个“正朔”指的不是统治者,是整个儿国家。勿庸讳言,在我们中国这片土地上,汉文化一直都是最优秀的,那么这就注定了,这个大趋势就是,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必须要推行汉化,让自己顺应然后融入汉文化。做得好的,就能统治住。做得差的,国家就不能长久。这也是清朝和元朝的差别所在啊。其实这个道理,五胡的各位君主,都明白得很哪,他们都是汉化了很多的胡人。
  另外,我们上面说,王猛认为,苻坚这辈子也等不到,这个“正朔”发生变化……那么“正朔”会发生变化吗?
  既然文化和文明的高低左右着“正朔”在哪里,那么当然就是可以变化的。只是,在苻坚那时候,还办不到。这时,我们的“五胡乱华”还处在前期,胡人跟汉人的融合,还差得很远。北方在文明的进化程度上,也远远不够(这里说的是胡人整体)。
  让我们往后看看,历史是怎么发展的:
  到了淝水之战111年后,北魏孝文帝进行了非常成功的改革,逼着鲜卑人汉化,又迁都到历来被认为是“正统”的洛阳。到这个时候,胡人和汉人又融合了一大截儿,谁是胡,谁是汉,也越来越搞不清了。北方的汉人士族也渐渐不再老惦记着南方,开始愿意为北方政权效力了。当时,王导丞相的六世孙王肃,避祸到北方,居然还给孝文帝做了尚书令呢。这说明了什么呢?“正朔”正在发生变化呀……不过,民族的进步,真是非常艰难,又充满了血腥的。孝文帝的改革是整个十六国、北朝时期,最成功的了,但它还是引起了很多的问题,那些边远地区的鲜卑人还很落后,结果一下子,汉化比较好的鲜卑人和这些守旧的鲜卑人就对立起来了,然后,就暴发了“六镇起义”。一个北魏,裂成了两半。
  于是,大家又接着去“融合”,这个痛苦的“融合”完不成,这天下就太平不了。然后又过去了80多年,北周终于统一了北方,然后杨坚夺权,建立了“隋”。到这个时候,大家是真懒得再去分谁是胡,谁是汉了(其实想分也分不清了)。大方向是胡人基本汉化的差不多了,汉人呢,也接受了很多胡人的好东西。杨坚本人,就是个鲜卑化了的汉人。那么现在,这个“正朔”又在哪儿?已经再没人说,是在南方那个虚弱不堪的陈朝了。
  10年后,杨坚就进行了统一战争,50万大军,八路齐进。一举灭了陈。对比来说,200年前的淝水之战虽然也有“统一”的成份,但主要还是民族入侵。不过到了这个时候,也没有人说杨坚这是“侵略”战争了,毫无疑问,就是“统一”,因为双方也没太大的民族问题了,文化差异问题也基本不存在了。所以,这个战争的性质,也从“侵略”变成了“统一”。
  (历时将近300年的“五胡乱华”,到了这时,是终于告一段落了。在我们的历史上,这是一段淌着血的岁月。先后有10余个少数民族,共1100万人融入了汉族。有些规模的战争,发生过300多次。无论是汉人,还是胡人,大家都为这个“融合”,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不过,让我们欣慰的是,历史仿佛总是这样——大乱之后,必有大治。经过隋朝的统一和短暂的过渡,我们终于等到了“大唐盛世”的来临。那样开放的政权,那样开放的文化,仿佛来得水到渠成……其实这硕果,也正是前人用鲜血浇灌出来的呀。)
  这样大家就能够看到,这个“淝水之战”,在当时的历史大局中,到底是个什么位置。这样再回头来看,当时好多事儿的原因和结果,就显得更加清楚了。
  那么到这里,苻坚的心思,我们就能看得明白了。
  一个,他要得到汉人的支持;再一个,他急于树立一个“正朔”的地位。这样,才能解决他那个阶段根本没办法解决的——民族问题。那么,怎么样达到这两个目的?他找到了最直接的,但又最冒险的办法——进攻东晋。
  进攻东晋,占领建康。他就能够得到东晋士族,那个时候,东晋士族是文化的至高点。这样,他就有了“正朔”。汉人们从此没有了国家,在他的安抚和宽容政策下,他们也会渐渐支持他。然后,那些胡人对他来说,就真的不算什么了。
  应该说,苻坚的想法是有道理的。他不愿意接受,他这辈子只能扮演一个为历史过渡的角色,就处心积虑地想让这件事儿速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