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荒唐小道士 >

第43部分

荒唐小道士-第43部分

小说: 荒唐小道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见没什么希望,蒙军主帅只能下令收兵。

  城下一片蒙军尸体和残肢断臂,还有重伤暂时没死的在嚎叫着。

  第三天蒙军又发动了强攻,结果还是和前一天差不多。这三天蒙军伤亡高达三万多人,却没有攻上城头一步,这已经是蒙军到来的第十二天。

  晚上的帅帐议事中,蒙军将帅大多对城上强大的火力心有余悸,认为如果不能用重型火力压制住城上火力,攻城希望不大。于是蒙古主帅请示了皇帝之后,决定休战三天,积攒更多的攻城器械再说。

  开始攻城后的第四、第五、第六天蒙军没有进攻,只是疯狂地制造投石机等攻城器械。

  第七天,蒙军出动了十多万人马,在城西、城南两个方向发动了进攻。

  在城南这面,首先是超过二百台的投石机和二十门铁炮出动,冒着城后投石机的炮火一直前进到距离城墙200步远,集中对一段城墙进行了轰击。

  近距离轰击的确对城墙造成了比较大的伤害,那段城墙几乎被削掉了半尺,可还远没有到伤筋动骨的地步。

  蒙军发射的“炮弹”也包括一些纸雷,可是大多数纸雷砸在城墙上再爆炸,对城墙的损伤十分轻微(黑火药威力有限),反而误伤了不少蒙军士卒。倒是一些纸雷掉入城内,给城内造成了一些损伤。

  甚至蒙军还派出了死士,试图把纸雷抛入射击孔,可是因为高度差的关系,收效甚微,还白送了百几十条人命。

  距离如此之近,蒙古投石机和铁炮也遭受了惨重损失。除了重型投石机以石头、纸雷射击以外,重型弩箭在这个距离上精度还是不错的,经常有直接命中投石机的记录。只是一个上午的“炮战”,蒙军的投石机和铁炮就损失了三分之二,炮手损失无数;而宋军投石机只是使用过度损坏了一些而已,后备的投石机和零件还有不少。

  趁两军“炮战”蒙军步兵又发动了攻城。大量的蒙军士兵扛着壕桥冲向护城河,护城河上几乎被壕桥布满,大量的蒙军士兵嗷嗷叫着准备冲过壕桥。

  此时,宋军动用了“突火枪”。突火枪实际上是一种小型火炮,内装若干火药和铁砂、金属弹子等物,一打出去一大片。

  “轰轰轰…”几十只突火枪齐射,城上火光灿烂,大片的铁砂和弹子射向护城河对岸,人群中瞬间溅起一片血雨,靠近河边的一群人被打成了筛子、全部倒下。后面的人还没反应过来,第二轮又打过来(有两杆枪可以换着用),又是一批人倒下,断肢、鲜血和内脏横飞。

  蒙古人虽然勇悍,但是这样的屠杀场面还是让他们震惊,纷纷恐惧不已。接着他们又遭到了其它火力的打击,步步后退,后来看城上又伸出了黑色的炮筒,干脆撒腿就跑。

  城下的蒙军是跑不了了,纷纷被屠杀。

  城西的攻势也差不多,甚至还不如城南,因为有大宋水军在长江边以重弩、投石机支援城上防守。

  第七天的战事,蒙军损失超过两万多人。

  第八天,战事继续进行。蒙古人集中了大部分投石机(四百余架)和铁炮(三十余门)向缺损较严重的一段城墙猛轰。

  在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以后,那段城墙被砸得破破烂烂,几乎凹下去一尺多。蒙古人认为,只要继续轰下去,轰塌城墙还是很可能的,到那时候蒙古铁骑就可以直接冲进城了。

  到了晚上,蒙军连续进攻,可是护城河附近火光熊熊,给城头提供了很好的火力指示,反而是城头漆黑一片,搞得蒙军的射击因参照物看不清而受到负面影响。

  而且大量的投石机不是被击毁、就是因使用过度而发生故障,新造的又接济不上,投石机的火力越来越弱了。剩下的铁炮发射了一天,也已经烧得发红,必须要停炮了。午夜时分,蒙军只能下令收兵,调整一下再说。

  夜半时分,护城河对岸除了远处的火堆仍在燃烧(宋军发射的火油罐),护城河边的火渐渐熄灭,城墙附近一片黑暗。

  损坏严重的那段城墙上面吊下十几个篮子,篮子里做的是工匠。接下来又吊下来几大片做好的铁、木栅栏,工匠把他们从下到上连接在一起、再固定到城墙上,直到城头附近,然后在架子内侧绑上一些木板。

  蒙古的探子在附近暗处看着,可是他也不知道宋军在干什么。难道用这个抵挡铁炮和投石机?不太可能的。

  然后听到水声,似乎城头再向下倾倒着什么,可是不靠近的话,也看不真切。

  第二天早上,当蒙古主帅接到探子报告出来观看时,也有些莫名其妙。那段损坏严重的城墙前面,封上了一片片栅栏,貌似是木头和少量铁做的。

  等到这一天蒙军发动攻击、砸烂了栅栏才发现,他们花费了几天时间、花费了大量财物和人命砸烂的那段城墙,被补上了一大片灰色的东东,它的强度即使与原来的城墙比也不逊色多少。

  这是山山小将军搞出来的混凝土,在水泥砂浆中加一些碎石就行了。至于那些栅栏,则是固定的框架。

  本章完…

  
 第七十二章  分兵又如何 '本章字数:2161 最新更新时间:2014…03…10 18:10:09。0'
  第七十二章 分兵又如何

  蒙古主帅明白过来几乎吐血三升,这意味着这几天的功夫和巨大损失都白费了。

  接下来的进攻亦如从前,每天蒙军战士都要付出两三万的人命;城头宋军人员损失甚小,只是城墙损坏比较严重。可是一到半夜或空闲时间宋军就想了各种办法用混凝土修补城墙,蒙军虽然也放箭进行了干扰,可工匠往往都是背着大盾出来的,还在城头火力掩护之下,所以死伤并不多。宋军有时候甚至在蒙军进攻间隙修补城墙。

  这天蒙军出动了几台大型攻城车,那其实就是一座活动的箭楼,用于在高处和近距离压制城头火力。(本来上面还可以搭载若干步兵,靠近城墙时可以从跳板上城头,不过这里用不上。)

  可是攻城车行动缓慢,在接近城墙的过程中遭到了重弩的攒射。一些重弩是携带火油等燃料的,钉到车上就在上面燃烧起来,最后几部攻城车都被引燃,上面的士卒大多死伤。攻城车也用重弩进行了还击,可是想要远距离击中那么小的射击孔太难了。

  九江城屡遭攻击,却还是巍然伫立。新造的城墙被砸得坑坑洼洼,可暂时没有破城的危险。

  这一天,蒙军再次损失了两万人。

  晚上蒙军大帐,一片唉声叹气之声,因为蒙军纵横欧亚大陆多年,从没有打过这么窝囊的仗。要知道,真正的攻城只有六七天,就损失了十多万人,蒙古族本来人就少,这么大的损失是他们承受不起的。

  几万的伤兵在营中哀嚎着,极为损伤士气,最后蒙军主帅不得不亲自下令把他们集中到另一处营地。

  于是有人提出,可以在别处寻找渡湖地点;也有人提出,干脆绕过鄱阳湖。

  蒙古主帅指出:如果绕过鄱阳湖的话,必须要经过南昌城,可按照情报上所言,南昌城的防御并不次于九江城。

  九江城渡湖的条件最好,又打了那么久,能不放弃就不放弃。

  最后军官们吵嚷了半天,终于达成了妥协:大军分为四路,一路大军十五万人,直奔南昌,力图打下南昌、绕过鄱阳湖;一路大军十五万人,留驻九江、伺机而动;两路大军各五万人,在九江以南寻找渡湖地点。

  获悉了蒙军的动向之后,九江城东的水门打开,若干船只驶出。不久,这些船只就消失在鄱阳湖的雾气之中。

  南去的蒙军在每个城镇都遭到了顽强阻击,虽然蒙军也攻破了一些城镇,可是缴获粮草很少…城破时都烧掉了。为了抓紧时间绕过鄱阳湖打破封锁,蒙军不得已绕过了一些城镇直扑南昌,可是这也给他们以后的行动带来了很大隐患。

  此时两只企图渡湖的蒙军正在山中挣扎,因为缺乏向导,蒙军甚至在山里迷路了,同时他们屡遭袭击,死伤是常有的事。走了好几天、损失了几乎四成的人手,他们才到了湖边。

  十几天后南下的蒙军到达了南昌城下。守将张万载故技重施,挖开水坝水淹田野,搞得蒙古骑兵和大型车辆、器械行动极为困难。

  勉强攻了几天城,死伤几万之后,蒙军只能等在城下、等着路面干燥些。在此期间,几支蒙军骑兵企图偷偷绕过南昌城找路,却遭到熟悉当地地形的宋兵袭击,基本全军覆没。

  湖边的蒙军好容易见到了水,又是喝又是打鱼吃的,吃喝暂时解决了。可是眼见湖上烟雾茫茫,蒙军将军知道如果没有向导的话,贸然进去迷路是必须的,只是指挥蒙军士卒迅速打造木筏竹筏。

  过了几天附近出现了一老一少两个渔民,一上岸就被蒙军士卒抓住了,带给了蒙军将军。将军问他们怎么会出现的,他们回答本来就在湖里住,这次只是上岸买米的这样的说法看似没什么破绽,大湖里常会有这样的常住居民,只是偶尔才会上岸的。

  尽管怀疑此二人身份,可是蒙古人急病乱投医,也只能暂且相信他们,然后“忽悠”他们给带路过湖了。

  蒙古人的手法比较直接:给我们带路,银子大大地,否则杀头;在短时间的讨价还价之后,两人答应带路了。又过了几天,大量的竹筏、木筏被制作出来,蒙古将军决定先派一半人(三万人)过去探探路。

  每二十人坐一个筏子,三万人就是一千五百筏子。为了稳定,蒙古人还把几个筏子接在一起,形成更大的筏子。

  一千五百筏子,似乎是很多,可是到了大湖深处就不算什么了。蒙古带队万夫长暗暗观察方向(太阳),觉得老头带的路不错,也就慢慢放心了。

  第三天,船队来到一处狭窄的航道,蒙军万夫长觉得不对,可老头说这是近路。万夫长虽然狐疑,也只能勉强先相信他了。

  当船队全部进入了航道,蒙古人发现他们被阴了:航道三个出口出现了许多船只,正向他们驶来,到了一定的距离,船上投石机和巨弩开始发威,向船队袭来,同时旁边的小岛上也出现了一些袭击者,操作着各种兵器袭来。

  万夫长回头再看,老头二人已经跳进水里;下令放箭,二人却已下潜,无法射中。没办法,只能先组织防御了。

  万夫长的确很有经验,一看对方是正规的水师、船坚炮利,仅靠居高临下的重型武器轰击就能报销了他们的船队,于是命令船队向小岛前进,后面留下一些筏子冲上去进行“自杀式”的攻击以图组织宋军水师一会儿。

  自杀式筏子冲上去,以自身携带的重弩和普通箭支攻击宋军船只,可是仰角射击效果很不好,而且此时距离还比较远,普通箭支起不到什么作用。

  宋军船只以投石机和重弩还击,在平坦的水面上蒙军没有任何遮挡之物、也无处可躲,只能充作靶子。

  大箭袭来,往往就是一串串的蒙古军倒下,鲜血和人体零件飞散;人头大的石头砸下来,立即就是一片死伤,顺便砸穿筏子。蒙军的反击,无非是在宋军船帆上穿了一些窟窿而已,还有插在船舷上密密麻麻的箭支。。

  (作者新浪微博:网络作家蓝吹雪。欢迎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